荒野求生指南热带荒岛:大师沙龙 艺林纪事:(11)【读《鸭头丸帖》】阳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39:46
    大师沙龙 艺林纪事     11。【读《鸭头丸帖》】·阳波



许多年来,我都很喜欢读帖。有时候不是为了书法临摹,而只是读,没有什么目的,把晋唐人的帖拿在手上把玩。  

十几年前,常在景大文老师家喝酒。喝了酒,他喜欢谈帖,有一搭没一搭随意谈,没有章法。

有一次,也是酒后,景老师拿出一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指给我看,说:“就这么两行。”说着又喝一口酒,再加一句:“也不见怎么好。”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是传世名作,光是上面大大小小的帝王玺印、收藏印记、名家题跋,就够唬人的了。一旁正襟危坐的初来景老师家的年轻硕士班学生显然愣了一下,对老师这么一句“也不见怎么好”不知怎么接腔。

我读帖经验的获得,很感谢几位老师,其中印象最深的两位就是景老师和启功老师。

他们读帖都喝酒,喝到酒酣耳热,谈起帖来,与平日严谨学者的风范完全不同。“酒”加上“帖”,使他们更像诗人,不像学者。他们酒后谈帖的语言,也不像论文,更像《世说新语》,是有一搭搭没一搭的手札笔记,连诗的格律做作也没有,只是平白日常的短信,却贴近生活。通过他们,我似乎更了解了魏晋。

硕士班学生拘谨,景老师自顾自喝酒,我就跑去读帖。

《鸭头丸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景老师给我们看的是日本二玄社制作的复制品。二玄社复制古书画很专精,几可乱真。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一共15个字。

“鸭头丸”是一种丸药,医书上说其可“治湿热、腹肿”。

王献之的帖常常提到药,有名的《地黄汤帖》里提到的“地黄汤”也是一味药。

“帖”多是朋友间互致问候的短信,很容易问到“天气如何”、“身体好不好”这一类的话。回信的人也自然回答“快雪时晴”(下了雪又放晴了),或者“鸭头丸故不佳”(抱怨丸药不好)这一类的句子。    

传统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言必孔孟。记得小时教科书里选读的文章都是《正气歌》、《陈情表》之类的。人被逼到绝望之处,发扬出“忠”与“孝”的惨烈坚贞,十分感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机会完成那样壮烈的“忠”与“孝”。

《正气歌》是要亡一次国才能有的文章。从青少年天真烂漫年龄就开始背诵《正气歌》,总潜藏着做不成“烈士”的遗憾与悲哀。

景大文老师与启功老师是经历过“亡国”的。然而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战乱岁月里,他们喜欢的文字似乎不是《正气歌》,而是南朝文人彼此问候的短信。

我喜欢欧阳修对“帖”下的定义:“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帖”是书信,是生死流离之间留下的一些小小记忆。记忆有深有浅,但留下来就是永恒。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山东琅玡王家在战乱中逃到南方,那时候王羲之大概十岁左右。后来,他的《快雪时晴帖》28个字只是记忆了南方岁月某一个冬天大雪过后的放晴;他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12个字,也只是送橘子给朋友时附带的一纸便条。

这些“文章”,是不会被选进《古文观止》的,但是它们以“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欧阳修语)。

幸好有“帖”这样的文体,使我们在“忠”与“孝”之余,还有日常的平凡生活可以记忆。

幸好有“帖”,酷暑挥汗,“鸭头丸”虽然不佳,但“当与君相见”五个字还是韵味无穷。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鸭头丸帖,行草,摹本。王献之书。 绢本,纵二六·一厘米,横二六·九厘米。二行,十五字。 《鸭头丸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鸭头丸帖》幅上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帖本富有虞集题记三行,帖前有王肯堂题“晋尚书令王献之鸭头丸帖”签。帖后有宋高宗、王肯堂、董其昌、周寿昌、江标等跋语。曾经宋宣和内府、天元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乡、清徐书鸿、民国叶恭绰等诸家收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均有著录。《大观帖》有摹刻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