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一瞬间作文400字:弧圈球的文章和讨论大全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56:29
在第二个帖子中,虎爪写道:
“不是往回拿,而是尽量迎前往前扫,它自己不能往前了会自己回来。你不用操心。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也很严重,往回拿就没劲了。”
果真如此!我在练球的时候,用腰带着上臂,一直尽量往前走(也就是上臂在腰的带动下,由右往左转动),到了上臂不能再转的时候,小臂就自动地收回来了,真的有鞭打的感觉啊!而且在上臂不能再转动,小臂顺势回收时的瞬间,球拍的位置正处在身前的击球点。。。。
把我的感觉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也请各位大侠对我感觉的正确与否发表评论!多谢大家了!

这个要领只能自己体会,有时语言再多也没有用。虎爪自己也花了很长的时间,确切的讲从02年初离开北京到最近一段,一年多咧,正手才找到感觉。平时徒手没有拍子,在做动作的时候能把胳膊扫出风来,也是一种练习。 总之就是三方面:步法、身体、手臂。步法弓箭步左虚右实到右实左虚要有重心交换,必要时左脚还要前踏。身体要含胸收腹蹶屁股,巴第斯库准备姿势很标准,就是端着拍子哈在案子上,案子端线和身体的距离就是她的前臂。手臂要体会沿肘为轴迎着球抽鞭子的感觉。击球位置在髋胯扭转后的身前,YE马林叫“包膝盖”。
又说了一大通,简单化实际就是哈下身子,向前蹬转,照着来球, 暴收前臂。  



用“迎”的手法把球拉得更爆

要让弧圈球暴力,应尽量采用主动迎球的手法。

庄则栋曾经在他的快攻理论中把击球归纳总结为下面几种情形:
一、        等球。移动好位置,等球跳到最高点击球。
二、        迎球。迎着来球在球还未跳到最高点击球。
三、        随球。来球很快,没有时间,从而需要迁就来球,球下落飞行后,让开位置击球。

虎爪觉得老庄的快攻总结对弧圈打法也很适用。如果要凶,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尽量用第二点,也就是迎球的手法拉球。前冲的时候如果能借来球弹起上升的力量,迎着来球收甩前臂和手腕,就能使拉出的球更冲、更爆。要迎前的诀窍是人要有这个“迎”的意识,即一身体要迎前,二步法要迎前,三手法也要迎前。

一、        身体迎前。需要含胸收腹蹶屁股。正手为例。含胸向右后侧转,身体角度依球倾斜,可30度到60度不等。金择诛曾说过,打球最忌讳挺直身子站直了。实际上站直身子打球,要发大力的话,人自然就东倒西歪了。胸一含,肩也就自然锁住了,这是个良好的机制。这个姿势摆对了,拉球差不多已成功一半了。因为你一含,一转体,肩部和重心都已出於待命状态,准备好了,一蹬转身体转向来球拉球就走了。很多名运动员接发球有时都能爆冲半出台,如马林、赛夫。他们准备姿势含胸-收腹-哈腰-蹶屁股的程度到了背好像和案子平行。一启动迎前,那个架式就“笼罩” 住了来球,决定了击出的弧圈会很往前冲。这个其实并不难。就象打功夫和练太极的马步,一旦养成习惯,你就会产生一种稳定、有力和轻松的快感。

二、        步法迎前。爆冲时可采用左脚前踏的步法(右手为例)。即使是原地准备,左脚也要在前。教科书和录像上通常说左脚稍前。虎爪自己的实践是右脚的脚尖和左脚的脚跟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一前一后,蹬转的时候配合含胸收腹的身体,人就是通过蹬转转向(倒向)来球。这样向前一倒、一扑、一转的力量是很大的。

三、        手法迎前。有了前两步的基础,拉球已成功了七成。剩下工作就是自然而然让手臂利用身体和步法造出的势,迎着来球像鞭子一样抽击来球。身体蹬转后要让手臂借势把力量释放出来。这个鞭打,也就是在髋胯蹬转的地方(身前击球) 实现的。这时让手臂沿肘为轴,像鞭子一样的向来球收甩。所以,要有这个迎前的加速和前冲的爆,就一定要收前臂!注意,整个过程中人还是哈着的。虎爪觉得,如果徒手拉球的时候能哈着含着身体,体会这种边含、边转、迎球收前臂的感觉,对上案子拉球是非常有益的。

特别提一下,现在有个流行的技术叫“反剃” 。实际上就是用迎球手法在案子上反拉弧圈球(台内用爆发力反拉弧圈球) 。只不过在中远台叫反拉,由於中文的灵活性,在近台叫反剃更过瘾些。反剃业余球手也可以练,它和直拍反手加力杵或兑直线在道理上没什么差别,都属於用迎球法击球。身体还要哈着,照着来球正手用小动作猛抄过去就行了。在反手就变成“反撕” 或快撕了。
有朋友问我“敬礼” 的问题。虎爪也是业余,只是和大家共同探讨。我觉得人只要含胸收腹了,在身前髋胯鞭打的地方迎着来球爆收前臂,那么结束动作自然就是“敬礼” 。因为人是躬着身哈下来的,击完球胳膊扫出去,持拍手总要经过头前呈敬礼状,只不过每个人敬礼的程度各异罢了。比如王楠敬礼时自由手向上,整个姿势呈举火烧天状,王励勤则更舒展摆到左肩前,施拉格摆到额前。。。。。。没必要为了去究如何敬礼而拉球。

好文章,我已经把它收藏了。不过我对”右脚的脚尖和左脚的脚跟在一条直线上“不理解,按这个说法操作动作不协调。
这条直线,
是相对球台的端线来说的,
不是前后的纵向直线;
另外两只脚的距离要稍分开一些,
站得近了,
转腰就差了。
反剃,按我的理解,其实应该是很薄的摩擦球的顶部的一种反拉动作,就象剃头,一定要剃在顶部才是剃。靠摩擦回球。动作幅度应该不大,突出速度和出手节奏的因素。在近台都可以用的。

请问虎爪大侠,如何理解“照着来球收小臂”?

在虎爪大侠前面发的帖子里,都提到了“照着来球收小臂”这句话。
请问,其一,如何“照着来球”呢?
其二,收小臂时,是否应该有“把球拍往回(额头上方)拿”的感觉?
也请其他大侠指教!小弟感激不尽!
不必客气。
第一点参看我新发的帖子吧。第二点,不是往回拿,而是尽量迎前往前扫,它自己不能往前了会自己回来。你不用操心。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也很严重,往回拿就没劲了。

打摩式弧圈球技术及应用

随着乒乓球对抗力量和速度的日益加强,单纯以摩擦为主撞击为辅的弧圈球越来越为人所适应;如果打出的弧圈球没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甚至会被对方反拉!
解决的办法并不是增加撞击减少摩擦(那是发力攻),而是增加撞击的同时保持原有弧圈的摩擦,这就是打摩式弧圈球。从中我们看到:传统弧圈以摩擦为主;发力攻以撞击为主;打摩式弧圈是既撞击又摩擦;所以说打摩式弧圈的手臂发力与前两者不同,比前两者更加复杂且难以掌握。只有在掌握了前两者以后,才有可能有手感去练习打摩式弧圈。
打摩式弧圈的发力顺序:发挥整个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击球,触球时再快收前臂发力摩擦,手腕较固定稍辅助发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为大臂力量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击时用更快的前臂发力收缩摩擦,才能发挥撞击和摩擦的极限。单靠大臂去发力撞击和摩擦不行,单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时发力撞摩也不行;后三者往往在撞击球后球已脱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
讲得好,深有同感!本人按此法打球已是快一年了,包括反手[我打横板],都注意大、小臂和手腕的协调运用。所要注意的是,用腕不能先于手臂,造成脱节。总的感觉是,击球有力、冲,旋转也不弱,还有助于身体协调,步法也顺了许多。
记得两年前吧,国内有搞乒乓球的嘲笑欧洲人拉球会用大臂不会用手腕。现在看来,到了大球时代,这种嘲笑当止了。
说起来,我的反手弧圈是从反拨、反打来的。本人的反手拨、打,就很注意运用大臂:一是击球时大臂先摆出去,靠大臂将小臂送出去,还原时,再由大臂将小臂收回。个人体会,这里的好处是充分地解放了小臂,舒展、自如,有利于作各种动作;二是有利于发力,在近台时,大臂辅助发力[不只是起个支撑作用],中、远台大臂先突出发力,作用到小臂,此时,小臂是近于向斜前方横摆,而不是近于向斜前支、,发力也同样增大。再由小臂作用到手腕和手指。
反手拉时,在大臂的作用和摆动下,带动小臂、手腕摆出或还原,大臂、小臂和手腕整体上,略走出个外弧线,撞、磨击球。感觉是,近台大臂辅助发力,中、远台大臂先突出发力。所要注意的,不管在近台,还是中远台,大臂一定要摆起来。大臂摆起来拉,中远台感觉更好。手腕同样不能先于手臂发力,要在由大臂到小臂发力的作用下,手腕有个“顺劲”,通过“顺劲”,在触球前的一瞬间,手腕由后引转为向前上方“绷”的动作[由屈到展]。触球时,拍形比打小球前倾度要小些。
在运用大臂拉球时,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都要控制好肩,既不是紧,也不是散。这样腿、腰、肩、大臂、小臂、手腕到手指才都能够协调,不会有脱节处,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和作用。
个人感觉,运用大臂,初练时,击球稳定程度稍差,也许是与刚改动作有关。
很好的理论。一点小体会:注意反手大臂先出来很容易变成推球,反手的前臂作用很重要!
个人体会,大臂摆出带动前臂,是在大臂与前臂成一定夹角的前提下,虽有先后,但这只是瞬间的,若协调了,会使前臂在向斜前方的挥摆和外展中,更好地起到杠杆的作用,使击球的力量、冲劲更大,速度快。
请指点,一道探讨


对侧弧圈在实战中使用之愚见(亮亮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亮亮在 2001/09/07 06:39pm 编辑]

     我是横板两面弧快打法。我最开始学打乒乓球时正、反手拉的是侧弧圈。后来看到周围没人这么拉,就改拉前冲,高吊了。认为这才是正道。我们单位的亚军正手也是拉侧弧圈,反手高胶。我与他比赛时一旦让他正手拉起来,我就只有被动挡的份了。而且一挡就回到他的正手。他就没完没了,一板比一板质量高。我的胜率就只有等他失误了。虽然比赛中我靠发抢和接抢胜了他。可是对他的这着没什么办法。世乒赛上,我看到松下浩二居然也是这种打法。比赛中一点也不吃亏,我就不在小看这种拉法了。
     最近在练大球正手拉球时,我偶尔尝试的拉了一板正手侧弧圈,结果对方连球都没碰到。又拉了几个,结果不是碰不到就是挡飞。想反拉更没戏。原本对方是能挡住侧弧圈的呀?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并不是对方水平差。而是他习惯了前冲,高吊。而侧弧圈不往前冲只往侧拐。乒乓球变大了,空气对他的阻力增大,因此球不往前冲不说,而且拐得更厉害(如果球速慢,旋转又不弱。球甚至会拐100度以内)。结果,就要求对方手法,步法(差异最大)都要有大的改变才能回过来。所以正手前冲.高吊结合侧弧圈(尤其是正手位既会拉直线前冲又会斜线侧弧圈)可以给对方致命打击。另外侧身位拉到对方反手时不用侧弧圈而是手腕充分外展。用类似滑板的方法拉左旋弧圈。球落台后,往边线外拐。
    我的好友刘草说:“球一旦被防回,角度更大,最可怕的是飘忽不定,往往反受其害,毕竟我们的步伐比不上专业运动员”我认为正因为我们的对手不是专业运动员(即使是专业运动员最多挡的稳些,因为和松下浩二对阵的也没见敢加力反冲的),所以对手一定会回到我们的正手,你要是觉得飘,办法有1,以加强球的旋转和前冲力加长飞行长度。迫使对方回球出台。2,可以象松下浩二一样从球台下面再用侧弧圈捞上去。对方不易反拉,而且稳定性还很高的!!至于反手侧弧圈效果略逊于正手侧弧圈,但如果能和反手晃拉直线并能与拉侧弧后结合反手弹,砸,则效果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