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环国际广场:刘畅:相信事实的力量 公信力在平衡理性之中(中国青年报 2007-3-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1:54
中国青年报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 相信事实的力量 公信力在平衡理性之中 2007-03-15     

    从事调查性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你只能离真相近些,再近些,但你不敢说你了解所有真相。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责任所在,要让你的监督有公信力,你必须客观,再客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记者在舆论监督的实践和探索中,以鞭挞丑恶、揭示问题、守望社会的精神,获得了职业荣誉与职业梦想的巨大满足。摆脱了脱离事实、粉饰现实的工具阴影,开始意识到以职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这一时期投身舆论监督的记者,我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改革中面临痛苦的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城市平民等弱势人群走在了一起,体会着他们带有时代烙印的悲欢。至今,我都忘不了很多采访路上遇到的不幸的人:正值花季、天真浪漫却因苯中毒而瘫痪的打工妹,铁路事故中被轧断双腿的年轻妇女,占地事件中守护耕地的农民,拆迁纠纷中的城市平民,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小女孩,矿难发生后以泪洗面并遭受威胁的遇难矿工家属。正因为身处逆境、渴望公正的他们,我们的守望才具有了意义。可以说,从人文关怀出发,进而关注和促进制度、法律、政策完善,抓住具有趋势性的事件和问题,进行调查和报道,已成为新闻监督的朴素理念。

    新闻是“重要事实的报道”。尽一切可能保证事实准确,对事实负责,应该是新闻理念的“第一追求”。从个别警察执法犯法的事件监督,到拆迁、占地、血液感染、腐败等等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断进行报道,以期唤醒社会关注。而在火灾、洪灾、雪灾、矿难等等灾难事件的报道中,我们更是追寻着灾难背后所隐藏的人为因素,以引起警惕,防止诱发灾难的人祸悲剧重演。依靠“事实的力量”,在大多数时候,新闻监督的最终结果,是相关事件得以公正处理。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有些批评报道因为种种原因流产,但大多数都获得政府的支持。比如,一次矿难采访中,在受到威胁、被人跟踪之时,我致电国家有关部门,他们当即作出了“保护记者和遇难者家属安全”的表态。一起警察滥用执法权侵害公民权利的事件中,当地领导积极响应,县委副书记主动陪我回访受害者,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惩。一次特大金矿爆炸事故之后,当地毁尸灭迹、隐瞒不报。在相关报道见诸媒体之后,中央调查组赶到当地,调查组负责人约见记者,听取情况。经过一年多的细致调查,最终使近百名参与瞒报、毁尸灭迹的官员、非法矿主、打手受到了处理。

    在这样的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报道中,舆论监督报道为各级政府调查提供线索和帮助,帮助他们查清问题。其实,踏上舆论监督之路时,记者就面临“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让报道更有公信力”的问题。我深信实践中得出的客观、理性、平衡等原则。不管你多么同情受害人,不管采访对象如何情绪激动,你在报道时,都要尽可能不偏不倚,不悲不喜,时刻提醒自己“客观,客观,再客观”,注意以法定证据来支撑事实。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随着互联网舆论形成,一些媒体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低俗、炒作,功利、犬儒之气蔓延。一些缺少职业训练的记者,不重视新闻从业理念和原则,甚至对自己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以核实。有的记者忽视平衡原则,只为利益冲突中的一方代言,也有的记者忽视客观原则,以主观情感演绎新闻,夸张、扭曲、情绪宣泄,淡化公众应该而且必须知道的事实。这样的现象,损害了媒体应该具有的负责、理性的公众形象,需要从业者的警醒和反思。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对舆论监督充满期待。发现问题、发表议论、提供认识、表达关怀,这是媒体应有的品质。有人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激动人心之处,是将发达国家200年经历的现代化进程,浓缩在20多年之中,其间的变化和带给人的影响,可谓风云激荡。这样的巨变,需要新闻从业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理性的态度,来记录历史,追寻真相。媒体的这种努力,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