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宝龙城市广场拉面:耀州窑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2:04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

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地都

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黑秞瓷产地,为我国六大名窑之一.其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薄质坚,釉色匀净

,青中泛绿,呈半透明,十分淡雅.

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

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

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耀州窑瓷器如何鉴定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窑场,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兼烧黑、白、褐、黄、花、酱釉瓷及唐三彩等,是古代北方烧

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处综合性窑场。窑址以陕西铜川黄堡镇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及耀县塔坡一

带。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800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其产

品质量、数量和工艺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成为北宋六大瓷器窑系之一。

    耀州窑瓷器在民国以前绝少仿品,20世纪30年代起始有仿品出现。近年则刻意仿古的制品日见兴盛,不少仿品在市

场上流通,甚至已登堂入室,为某些博物馆所“珍藏”。因此,对耀瓷的真品和仿品的区别和鉴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

时侯。在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特征

(—)、唐代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

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

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

,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

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

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

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产品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

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二)、五代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

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

,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

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

,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

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

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

(三)、宋代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

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

,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

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

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

、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

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

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四)、金代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浅灰色且略显偏褐,此时很少见到宋橄榄色,多见豆青和翠青色,还烧有月白釉瓷;后期改为

专为大众烧造的大路货,胎呈土白色、浅黄色、白中微黄、白中微棕黄等色,致密度和精细度略差,青釉呈青黄、黄青

、姜黄等色。盘碗内底有涩圈。

2、造型特征:造型浑圆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装饰手法:刻花、印花。

4、装烧工艺特征:金元明各时期,所使用的窑炉结构及燃料均与宋代相同类,但金后期至元明,通风和炉体日渐增大

,炉内气氛的变化也不在认真控制,所产青瓷几乎都具有姜黄色特点。

5、施釉特征:器内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征:玉环底,器底多饰釉,但底足多不经二次修整,足内墙外斜,外底多呈鸡心状,纹样多层次分布。

月白釉创烧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胎于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层亦薄,

还常在盘晚内壁或内心加饰印花装饰;到了金代,青色大大减弱,而白度明显增强,一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

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隐隐透出青色为特点,多为素面,浑圆敦厚,釉层加厚,透光性差,如蜡似玉。

7、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后期烧姜黄釉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五)、元至明中期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土白、土黄、黄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黄色、棕黄色或棕红色,釉多呈姜黄色,少数为青黄

色,器内满釉,多数有瑟圈,器外姜黄釉施釉部位,初期与金代相似,为通体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随后改为外底和

器足无釉露胎,还烧黑釉、酱釉、茶叶沫釉、白釉及少数白地黑花瓷。后期和明代变化很大,姜黄釉瓷已降为少数,胎

釉更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黄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为棕红、棕褐色;青釉除姜黄色外,还见黄色、黄褐色、青褐色

等;器外少见满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现象;此时,多见白地黑花瓷,还有白釉、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瓷,器

物施釉部位,大体与同时期姜黄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征:元代时,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造型趋简单。

3、底足特征:玉环底特征为加宽,足内墙外斜,并演变为宽直圈足,挖足较深过肩,宽圈足加高。

4、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后期以烧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茶叶沫釉瓷。

二、成型制作特征

1、拉坯轮制。该窑各个时期普遍采用了辘轳拉坯成型的制作方法,不论是圆器还是琢器,凡属圆型的器物,都留有轮

制拉坯的旋转痕,并且是一次性轮制拉坯而成。当器物拉坯成型后,用割线将坯底从泥团上割断,再用托子端出阴晾,

到半干时,再放回辘轳车上,用刮削刀具进行利坯和挖足。以轮制方法制作的器物,器壁薄厚均匀,器型规矩整齐,在

器物的器壁和底足上一般都留有平行的旋转轮痕。有些器物的不同部位分别拉坯成型,等器坯半干后,再用与坯料相同

的浆料粘合而成,如尊的器身与高足,大件瓶壶的分段轮制粘合等。

2、轮制和摸制结合。该成型方法是,将圆型器物的主体采用拉坯轮制,而配套的局部采用模制,最后粘合而成,如壶

体与壶流、壶把,罐体与耳和系等。

3、模制。是模型具中制作成型的一种方法。如方体的盘、碟、套盒、各种造型的枕、多楞瓶、方壶等之类器物,均采

用而次或多次翻模制初后再粘接而成。合模制作的造型,主要用在各种象生造型上,如人物和各种动物造型。

4、轮制和捏塑结合。此种成型方法是先将圆形器物的主体拉坯轮制,然后采用手捏和雕塑的手法进行局部加工。

三、造型特征

耀州瓷由于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齐全多样,凡是古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器物种类,该窑均有烧造,在当时其他窑中实属

罕见。

碗。碗一直是器物种类中数量最大的产品。

唐代,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饼足或玉壁底;晚唐造型增多,器壁渐薄,花口大量出现。

   五代,大量的碗以仿金银器为特征,底足由唐代盛行的玉壁底足变为玉环底,圈足往往外撇并略有增高。

   宋代,早期的碗,以侈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为多,口部或饰以葵口,腹部往往饰有瓜棱、出筋和多层刻花仰

莲瓣纹,也有光素无纹的,还有敞口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等,与五代相比,器腹加深,腹弧增圆,圈足虽外撇,但渐

高渐窄。中期,碗的造型大量增加,其中最多见的是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碗,不仅有瓜棱、出筋、光素腹,还

有浅腹型、瘦腹型和侈口折沿型,等等。与早期相比,底足渐小,圈足增高变窄,且往往施釉后又经二次精心修足,中

期的器足修整得最为齐整。晚期,碗的造型继续发展,造型多样亦多变,其变化规律是底足变小,腹下削瘦,圈足变矮

,外底中心凸起,俗称“鸡心底”,底足修饰多不如中期规范,或不进行二次刮修。

金代,碗明显的造型特征是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形成倒桩式造型。

   元代,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

四、色釉类别特征

(一)、低温铅釉瓷

1、低温单彩釉瓷:有棕黄、棕褐、粉绿、黄绿几种釉色,以棕黄和棕褐釉最多,各色低温釉均有光泽,透明度好,玻

璃质感强,釉色鲜亮,富有装饰效果,胎有土白和浅粉红色两种色,均系瓷土制作,器胎和底温釉因所需的温度不同,

采用而次烧成,先将胎在1000——1100度下素烧,后施釉在900度左右低温下烧成,不施化妆土,见有日用器皿、象生

动物、玩具、建筑模型和明器,产品仅见于唐代。

2、低温多彩釉器:釉色有棕黄、棕褐、淡黄、淡绿、白几种,以二彩、三彩、四彩等多种彩釉加饰同一器物。装饰方

法,或各彩间隔使用,使釉彩之间排列有序;或以一种色彩为主调,再点缀其他彩釉;还有各彩釉之间交相叠施,烧成

时多种色釉相互流淌、相互交融,装饰得富丽华贵,光彩照人,其胎的特征和烧造工艺,均与低温单彩釉器相同。种类

有日用器皿、人物俑、象生动物、建筑构件、建材、玩具等。唐代生产。

3、曜变三彩釉瓷:釉料的配方和釉色均同于唐三彩,但呈色与一般的三彩有区别。釉面上浮现出一团团以赤橙黄绿蓝

青紫排列的曜变光晕彩斑,色彩格外绚丽,胎呈白中略有浅红色。

4、低温釉绞胎瓷:用白色胎料和紫红色胎料分层卷曲,横断切面上出现各种条理花纹,然后把它贴在器物的坯胎上,

施釉后入窑烧成,此器仅唐代有,只见于枕面上。

5、琉璃釉建材:有绿、褐黄、黑釉几种,以绿色最多,均装饰在琉璃板瓦、筒瓦覆盖在屋殿上外露的部位。胎为土白

或浅粉红色,瓷土制成,素烧和二次烧制,色釉玻璃质感强,胎烧结度好,胎釉结合紧密。仅见于唐代。

(二)、高温釉瓷器

1、褐黄釉瓷:釉呈褐黄、青黄、正黄几种色调,胎多呈土白色,亦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釉料较粗,透烧度差,木光,

少有其他装饰。初烧时施釉不匀,色釉多流淌,和垂釉。器物仅见日用器皿碗、钵、盏、碟、盒、壶、盆之类,釉下施

白色化妆土。见盛唐,晚唐时少见。

2、青釉瓷:是耀州窑的代表产品,从创烧到停烧,历经800余年,有青褐、灰青、青绿、淡青、天青、粉青、淡天青、

橄榄青、豆青、绿青、黄青等多种呈色。

3、月白釉瓷:为金代所造。釉呈微青中显白的月白色调。此釉粘稠度大,玻璃化程度低,釉层厚,质感如蜡似玉,多

用来装饰在造型浑圆的素面器物上。

4、釉下绘白彩青瓷:也称釉下白彩,是含铁量较大的器胎上,用白色的化妆土进行绘画,施釉烧成,在透明的青釉下

眏出灰黑胎地上的白彩纹样,有清淡素雅的美感。以食具和酒具为主,为唐代产品。

5、黑釉瓷:历代生产,数量仅次于青瓷,唐代最多,种类和造型最丰富,釉色深沉,稳重大方,釉面光泽度极好,历

经千年釉面多保持如新,代表作品有黑釉塔式罐。在胎质特点上,唐代黄堡窑黑釉瓷与该窑口同时期其他色釉瓷胎土相

同,为含铁质较高的深灰色,仅少数为灰色、黄色,在一些胎骨较厚导致略有生烧现象的黑瓷胎体还有灰黄混杂色,即

靠近器表的胎土呈灰色,靠近内璧的部分呈土黄色,胎土欠淘洗,胎质较粗,混杂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的气孔,这

种夹生烧造的黑瓷与唐代黄堡窑使用柴草为燃料应有一定关系,宋代该窑用煤炭作燃料烧,窑温明显提高,因此瓷器胎

骨不但更细腻,瓷化程度也更好,到金元以后,由于窑炉不断增大,装烧量日趋增加,导致金元以后耀州窑黑瓷烧造为

提高烧造量大量采用套烧和叠烧工艺,胎骨又变为土黄色,烧结程度又有所下降,这种黑瓷胎骨颜色和烧结程度的变化

,也成为鉴定黑釉耀瓷的特征之一。

 

6、花釉瓷:它是以黑釉作地,再在黑釉地之上点绘块斑状的白料进行装饰,烧成后在漆黑光亮黑釉上,呈现出朵朵的

白色斑块。斑饰呈乳浊状,在白色或乳白色中杂以棉絮状的天蓝或淡绿色纹理,犹如飘浮的云朵,千变万化。器型有鼓

、罐、壶等。唐代出现,俗称“唐钧”。

7、黑釉剔花填白彩瓷:是采用阴刻手法,在黑釉的坯胎上,剔除纹样图案部位的釉药和部分胎土,再将白色的化妆胎

料或不透明的白色釉彩填入被剔刻的阴纹凹槽内,入窑烧制而成。唐代创新,五代以后不见。

8、素胎黑彩瓷:是用点绘的手法,将纹样图案用黑色釉药绘于器物坯体之上,直接入窑烧成,多饰白色化妆土,但粉

饰不到底,腹下往往露深色底胎。胎呈灰青色,唐代较多的产品,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盏、钵、罐、灯、盒等。

9、素胎茶叶沫釉彩瓷:此种器物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方法、使用釉料等,均与素胎黑釉彩瓷相同,只是呈

现出的是茶叶沫色釉彩,胎呈土黄色。唐代生产。

10、素胎青黑釉彩瓷:是在施有白色化妆土的盘、碟坯件上,用青釉料装饰器口内外,绘制出均匀的五曲弧型垂幔,再

用黑釉在器内底心和周壁绘制花卉纹样入窑烧成,烧成后,青釉晶莹透明,黑釉彩花卉鲜明突出,交相辉映。唐代产品

11、外青内黑两釉瓷:唐代创烧,五代延用,宋代极少见。

12、外青内酱两釉瓷:晚唐和五代出现,宋以后少见。

13、茶叶沫釉瓷器:唐代大宗色釉品种之一。釉呈乳浊状,釉表光亮润泽但有失透感。釉色为褐绿、黄绿、翠绿、深绿

诸色。成功的产品,在纯正的绿色底釉上往往呈现出点点深色的结晶斑,犹如新春的碧茶沫,喷洒在器表,将温润光滑

的釉面装饰得富于变幻。与其它窑口相比质量最好,最好的釉色,可与雍正官窑产品比美。器物种类与黑釉瓷相仿,应

有尽有。唐代创烧后流行一时,五代和宋代少见。金、元、明各代又有生产,但釉色多黄绿,而且极少见到点沫状的结

晶釉斑,与唐代早期产品相比,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

14、白釉瓷:唐代大宗产品之一,色釉有粗与细两种。粗白瓷占大多数,釉呈乳白、黄白、或白中微泛灰色,但透明度

较好,玻璃质感强,较细的白瓷,釉色比前者细,釉色较白。但两者的胎都比较粗糙,呈土黄色,饰化妆土,种类较多

。晚唐数量减少,五代和宋金时非常少见,到元代数量又大增。元代白瓷,胎也非常粗糙,但化妆土比唐代洁白细腻,

釉呈雪白色或白中微微显灰,釉层很薄,化妆土厚,但两者往往均不到底。

15、白釉下绿彩瓷:是在着有白色化妆土的坯胎上,使用含有氧化铜的彩料进行随意的点绘,施白釉入窑烧制而成。唐

至五代初烧造。

16、白釉褐彩瓷:在饰有白色化妆土的坯胎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进行点绘,罩白釉入窑烧成。唐代只有该窑烧造,

是宋代磁州窑创烧的白地黑花瓷的先驱。

17、白釉褐绿彩瓷:15和16两种方法集中在了一件器物上,五代创烧,种类和产品很少。

18、白釉黑彩瓷:在施有白色化妆的坯胎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进行点绘,施白釉入窑烧成。元至明初烧造,器物种

类有碗、盘、碟、杯、瓶、罐、盆等。是元代的大宗产品。

19、酱釉瓷:也称柿釉瓷,是该窑烧造的重要瓷类之一。色釉为单一的酱釉色,釉面光滑明亮,具有很强的金属光泽。

唐末五代创烧,但产品釉面缺乏光泽度,釉不纯正,酱紫中略泛黑色,显示出尚不成熟的特征。五代器物种类少,到了

宋代,釉色成为纯正的酱紫色,釉质精细,施釉均匀,在所烧造的各色瓷釉品种中,烧成温度最高、瓷胎烧结程度最好

的产品。已见到的器物有碗、盏、盘、碟、盏托、灯、执壶、单柄罐等,其中以茶具和酒具最为常见。到金代仍有很多

烧造,元代时数量减少。

20、结晶釉瓷:也称黑釉铁斑瓷,或酱釉褐斑瓷。有油滴和兔毫两类。油滴,多为黑褐色釉在釉面上布满了星点结晶,

也有少数酱褐色釉,釉面有星点酱斑。这两种油滴釉虽呈色不同,但其结晶斑点都犹如油滴浮在水面上,闪烁出点点圈

圈的金属光泽,十分美丽。兔毫,也是黑色釉,但釉的流动性大,口沿突出部位因釉流失变薄,黑色淡化为棕褐色,器

内外形成自上而下的细兔毫形状。此种油滴、兔毫结晶釉类瓷,采用的是一次施釉工艺。始烧于北宋,金代仍有烧造。

器物种类多见碗、盏之类圆器。

21、黑釉酱斑瓷:有彩羽状和斑块状两种,彩羽状的黑釉酱斑数量最多,其色釉是黑釉作地,以器内底为中心,在周壁

上呈现出向四面辐射形的酱紫色羽状条斑,有双层羽斑和多层羽斑,另一种玳瑁斑是用黑釉作地,在黑色釉面上布满了

块团状的酱釉斑纹。此种黑釉酱斑瓷,采用先上黑色底釉,再用另一种釉料在黑釉底上随意点绘成彩斑,入窑烧成。

五 后仿耀瓷的鉴定

    对后仿耀瓷的鉴定,主要依靠的是对真品的认识和鉴定能力。只有反复认真观察真品,努力钻研该窑唐、五代、宋

、金、元、明各时期瓷器的基本特征与不同风格,掌握其800年间的发展规律,才能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让最好的

高仿品也难在自己面前乱真。

1.器胎

耀窑从创烧的唐代开始,经五代、宋、金、元至明代终烧,800多年间所用的瓷胎原料,均取自当地一种含铁量较多的

坩泥土,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不同色调的黄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不同色调的灰色。又因各时期对瓷土原料的粉碎加

工、淘洗、沉淀、陈腐、练制等制泥工艺各不相同,从而又明显地具有多种多样的年代特征。而后仿器胎,由于所用泥

料的矿藏来源和制备工艺与古代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具有一些与真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有一种底足涂汁的仿品,烧成

后足底白色变成火石红色,有明显人为涂抹痕迹。

2.瓷釉

青釉的仿品,往往存在釉面薄厚不均匀的现象,口沿下常有积釉,口沿部位常有流釉、缩釉和泛黄情形,还常常发现补

釉情况;而真品青釉光润肥厚,清澈纯净,仿品往往有混浊之感。真品往往有细小的开片和细小的桔皮纹,绝无流釉现

象发生,在某些器物上甚至会有上部釉层比下部釉层还厚的现象。青釉器物釉色多变,有的稍绿,有的稍黄,但不论釉

色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便不是耀州窑器物,或是后仿的,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就越大,这是鉴定耀州窑及制作

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与宋代青瓷真品很接近的青中闪黄仿品,其光泽度,晶莹温润性及玻璃质感又有别于真品。若用

放大镜进行对比观察,仿品釉内气泡大小、疏密程度及排列层次亦不同于真品。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当,就是用宋代中期

至晚期的青釉色调,去仿五代、宋初、宋金交界及金代的器物,其特征行家一眼就能看破。

月白釉的仿制,其釉色比较清淡,色调与晚宋及金代比较相近,但釉层太薄,缺少温润的玉质感,在风格和质地上与真

品有明显的区别。

新仿的黑釉和酱釉瓷,瓷釉均不及真品的肥厚和温润光泽程度。特别是新仿酱釉器,瓷釉色调很好,但显得干涩而缺乏

光泽程度。

   新仿的茶叶沫釉,色调偏黄偏棕褐,缺少青绿色缺少肥润感,而且往往有茶无沫,缺少茶叶沫的结晶体。

新仿的结晶釉和黑釉酱斑瓷器,与真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结晶斑和酱斑几乎都显得生硬不自然,带有明显的人为仿作特

征。因自然变化而形成者,可说是凤毛麟角,十多年来只看过三四件,而且被仿制者视为诊藏,不愿出售。

后仿耀瓷中造型特别精美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模制法生产的,这种方法古代未曾使用过。有些合模的缝痕尚有显露。

耀瓷圈足轮削比较仔细,连足际无釉处都认真修削,足墙比较细薄;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明显的区别于切削平齐规整

的真品圈足。

真品器底胎釉交接处呈现黄褐色或漏釉处呈现酱色小斑块;而仿品则胎骨稍厚,较真品色浅,无漏釉的酱色小斑块。

真品胎壁并非十分均匀,有起伏感。仿品印花的图案粗浅模糊。器底常满釉,底面平而无鸡心凸。

在旬邑县发现属金元时代的窑址,产品水平不高,胎体粗而发黄,釉层稀薄,涩圈,印花为多,多为成条状的缠枝花卉

 

   3.纹饰

   在鉴定时要注意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刀法变化,凡真品的主题纹饰刀锋较深,辅助纹饰则刀锋较浅,均有一定斜

度,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刀刻深处釉色较深,而顺着斜面渐浅淡。而仿品虽刻出斜面,但剔掉的底子过于生硬

印花纹饰层次复杂,线条繁密,构图严谨,密而不乱。

真品的箆纹浅而密集,自然流畅,而仿品则往往疏而深。

早期纹饰的两个特点:刻花仅限与部分部位和只刻不划特点。中期以后纹饰比较复杂,刻划并用。

其中,复制品与真品很相似,其造型、刻花手法、纹样特征,釉色都很相似,特别是底足的施釉方法、挖足、修足底、粘沙

、指甲痕、棕黄斑等等,都力求和真品相似。鉴定时,要多和真品的实物相比较。真品和复制品还是有微妙的区别,特别

是复制品的胎和釉,与真品的区别比较明显。最新的复制品中,刻花纹样可以很相像,这是因为又新发明了双刃刀具,刻起

花来,既快捷又轻便,而且纹样的刀锋达到了犀利圆活的效果,特别是纹样线条的拐角处,犀利的刀锋痕十分明显。

 

宋元耀州窑瓷辨识

高松年

今陕西省铜川市在宋代时属耀州管辖。所谓的耀州窑在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铜川黄堡镇一带。耀州窑后来形成了我国

北方的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系。它以铜川耀州窑为代表,包括后来相继模仿耀州窑的河南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城

关窑和广东的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所烧造之瓷,均属耀州窑系瓷。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五代至宋逐渐发展成熟,并受

越窑影响创烧刻花青瓷而闻名于世。到元代以后渐趋衰落,至明代中期以后基本上就终止了。宋代耀州窑以出产青瓷为

主,除此外也生产一些黑釉、酱釉、黑釉酱斑和结晶釉瓷;金代时,除青釉、月白釉和姜黄釉外,也烧造上述的酱、黑

釉器;元明时期,除了烧造姜黄釉青瓷外,同样也烧造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白釉,以及少量的白地黑花器。

这里主要说一下鉴识耀州窑青釉瓷的一些要领。耀州窑青釉瓷器的瓷胎与越窑、龙泉窑的瓷胎基本相像,也是以灰白色

胎质为主,胎质和大多数的北方窑口产品的胎体显粗松不同,显得非常紧密和精细,但胎骨较龙泉窑器要稍薄。因为胎

质内含铁量较高,胎色呈深灰色,整个器物常见有点点褐色布滿全身,在器物的露胎处可常见酱色氧化铁的小斑块,器

物的釉薄之处也常可看到隐现出来的淡褐色。这种状况在器物的底部、足部和器身缩釉之处,可看得很清晰。在放大镜

下,这种褐斑和和釉下透出的褐黄色尤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是鉴识耀州窑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耀州窑瓷在民国以前少

有仿造品,因此,凡见仿品绝大多数是现代仿造的。仿品一般胎骨显得厚重,由于含铁量低,胎色呈灰白色,较真品要

浅。胎体厚薄较均匀,真品的胎壁并不是十分均匀的。在仿品的漏釉和缩釉之处见不到酱色小斑,釉薄处也没有褐色透

出。据此,即可辨识是否是耀州窑瓷。

宋代耀州窑青釉瓷釉色显青翠,釉质细润,但施釉一般较薄,且釉色深浅多变,但不论深浅,一概都是在青中闪现黄色

。而且是年代越晚,闪黄越明显,到元代以后,几乎成了黄釉器。在放大镜下,可见到器物的沟壑处气泡大小不一,而

且显得很通透疏朗。耀州窑瓷在宋代中期以后,一般在胎釉间不施化妆土,因此,在胎内含铁量较高的作用下,整个釉

面呈现青中透黄的色调,有的则是在青中微显出淡红的色调。这是耀州窑青瓷器的一种主色调。仿品釉面青黄发亮,光

泽度过强,有"贼光",釉面过于透明,却缺乏细腻温润之感。釉色常是偏绿或偏黄。很多贩卖赝品常在器物上挂泥浆和

油污作旧,遇到这种情况,须小心鉴别。

耀州窑瓷的器物一般都制作规正、精巧。多见为日用品,像盘、碗、杯、碟、洗、壸等,少见瓶、罐。其装饰纹样主要

有莲花、缠枝花卉、鱼水纹、婴戏图和犀牛望月等。耀州窑装饰方法主要有刻划、模印和堆塑等几种。以刻划、模印为

多见,尤以其刻花器闻名于世。耀州窑的刻花器系用刀子或竹签之类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划而成。当时运用的刀法系宋时

流行的"一面坡"的刻法。这种刻法,刀法流利,斜坡切入很深,线条刚劲有力又灵动自如,从侧面看能显凹凸感,但斜

面又非常光滑流利。仿品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准,常见的是划花生硬浮浅,刀法软弱呆滞,多看真品,就能一眼识破赝品

;模印装饰系用特制的模子印圧而成。耀州窑的模印圧出的纹饰花纹凹凸明显、纹样清晰,这也是该窑口瓷器的一种独

特风格。现代仿品的印花图案常常是粗浅模糊、含混不清的。拿到一件器物后,只要从装饰效果的角度,与真品作一对

比,真伪立马就可显现出来;还有一种装饰手法就是在一些盘、洗之类的器物的底部堆塑一些怪人、怪兽之类作为底足

。仿品堆塑多见于壸、瓶之类,但耀州窑的瓶、罐之类恰恰较少见,因此,务要小心谨慎,不要轻意认定。后期耀州窑

也生产白釉铁锈花器,与磁州窑不同之点在于,磁州窑画的黑花图案较为具象,而耀州窑器则画得比较抽象,体现了一

种速度、力量和美的结合。此外,耀州窑真品的圈足常常是切削得很平整的,而仿品圈足底缘则常做得较为圆滑,器底

常做成满釉,底面平而无遇到这些  情况,就要联系其胎釉特征和装饰风格等方面全面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