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万锦大酒店订房:“润物细无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6:54

“润物细无声”

             ——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背景漫谈

 


新世纪的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需要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文精神。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二期课改”必须从时代要求出发,进一步强化德育要素和德育地位,发挥课程整体的德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民族性,通过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润物细无声”,即德育教育的“无痕育人“,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每一堂音乐课。

 

教材简介

 

 


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选自课改新教材第四单元。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乐曲改编者深入挖掘了民族音乐的精髓,保留了乐曲热烈奔放的音乐特点,以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解放后翻身的彝族人民对党的无比感激的心情,赋予了乐曲新的生命力。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二年级一班又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班级。班级学生大多音乐基础比较好,创新意识强,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他们的课外知识丰富。能很好地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对学生课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对乐曲的背景与彝族的有关内容进行搜集。在搜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把过去参加表演时的彝族服装也带来了。同时对我国的其他一些民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个知识面非常广的同学,甚至把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进行了分类。为本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理念阐述

 

这首乐曲一直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但以往的教学往往单纯地从音乐角度去欣赏这首乐曲,忽视了乐曲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是十分遗憾的。充分提炼《阿细跳月》中的德育教育价值,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次尝试。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完美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学科上的突破表现在教学中淡化音乐知识的教授,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音乐欣赏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

同时,新课程音乐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智力观,让教育教学有利于树立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音乐的背静与所蕴涵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多种角度着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使音乐教学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也在学习中感受德育。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分为兴趣激发、感受理解、创编交流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旨在强化参与动力、培养参与品质。这三个环节并不是机械分割,独立成块的,而是以单元主题“夜色美”为线索,有机地融合贯穿,从而形成整体,力求使整堂课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本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为:

l        通过欣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特有的热烈奔放的情绪,进而走近彝族,了解彝族文化,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够体会我国彝族人民的勤劳与勇敢,能歌善舞的性格。懂得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了解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l        熟悉乐曲曲调,感受乐曲5/4拍的节拍特点。

l        以本单元的音乐作品为素材,运用生活经验和已学的音乐知识设计表演《夜色美》,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夜景。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的有关彝族的风俗特点。让学生对彝族有所了解。教师补充介绍,让学生能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勤劳而有智慧。各个民族之间亲如一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多彩的文化。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与昌盛。

在了解了彝族以及这首乐曲的背景与特点后,学生在学习乐曲时,更能体味出乐曲中蕴涵的情感。特别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的欣赏,通过对乐曲强烈而欢快节奏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出彝族人民在解放后,彝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翻身成为主人后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共产党的热爱与歌颂。既而使学生产生相同的幸福感。

在之后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乐曲的节奏此外,对于本课的难点5/4拍,老师也花了不少脑筋,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来进行学习。

彝族舞蹈让学生更加体会了乐曲的快乐节奏。学生在对5/4拍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解了课前介绍的乐曲的背景,了解乐曲的民族特色,了解彝族的风俗特点。在欢乐的歌舞与音乐中,德育也就这样渗透进了课堂,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田。改变了德育教育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也能成为德育教育的课堂。

最后,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拓展创编内容。这次创编的主题是“夜色美”,因为本单元所学的音乐作品都是与夜晚相关的,并且所描绘的夜色是多姿多彩的。这给学生以很大的创作空间。学生们自愿组合,自选作品进行创编表演。在组合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加强,学生的自组能力在增长,我国丰富多彩的音乐财富,也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国骄傲不已。

 

 

教师的课前思考

   

“润物细无声”——发掘音乐的德育素材,潜移默化渗透教育。

在以往教授《阿细跳月》时,往往是单纯地分析曲式、介绍乐器,强调拍号。枯燥的知识讲解、技能训练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和活力。最终学生收获的可能仅仅是一连串有规律的音响组合而已,失去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意义。同时,在以往教学中也忽视了乐曲本身的背景与其民族教育的意义。往往在教学中只注重了乐曲本身的欣赏,而割裂了其所拥有的民族底蕴。所以我在本堂课的整体设计上,转换了角度,以人文文化为源头,情感体验为基础,重视乐曲的民族性和德育内涵。以启发引导为动力,将学科知识技能与德育渗透融会贯穿其中。

老师先发动学生多方收集彝族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筛选和整理,在对彝族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而聆听彝族的音乐《阿细跳月》,感知彝族音乐的特色,最终达到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德育目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烈地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对彝族文化的探究活动中接触到了音乐、社会、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运用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孩子们因心中的好奇而“开口问”、“动手探”,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过程。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的内涵被大大地拓宽,音乐学习的意义得以升华,也为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机会,发展自我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了解探求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于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及它的风俗有所了解,同时也知道了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他们不同的风俗文化。对中国的各个民族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转为高亢欢快的旋律。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感受着乐曲带来的震撼,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了解乐曲的背景感受到彝族人民解放后的欢乐心情。

由此可见,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音乐欣赏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对乐曲本身的音乐背景与民族风俗有所认识,在美妙的音乐中受到了一定的德育教育,所谓“润物细无声”。德育的魅力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