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新天地国际影城:如何拍摄雾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2:24

如何拍摄雾景发表于   

   雾气形成的规律

    我国南方地区多雾,特别是浙江和皖南一带山区的春季或冬季,当地的小环境和外界温度湿度相对隔绝,在温差较明显时常常会形成雾气,所以要拍摄雾景可选择有村庄河流以及群山环抱的地方,当白天和夜晚湿度温度达到一定差值时就会形成雾气。一般雾气在半夜时形成,只要没有风,雾气将在清晨随太阳升高而逐渐散发。摄影者可预先选择合适地点,在雾气散发过程中伺机拍摄。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日雨后天晴,次日必定有雾气产生,尤其是大雨后转晴,且下午太阳光线强烈,次日早上就会有大雾。因此摄影者只须雨后次日大早到山上拍摄,通常都可拍摄到云雾缭绕的景观。如果环境选择得当,运气好时还能拍摄到像“世外桃源”一样的效果。喜欢拍摄雾景的摄影者都很形象地将雾气缭绕中的山水村庄称之为“天上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雾景摄影的魅力。

雾气的表现特点

    雾天光线属散射光,因此雾景中的物体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透视关系比较明显。其形态色彩等往往受到雾气浓度影响,雾气越浓或景物距离镜头越远,色彩就越淡,反之亦然。因此远景中的物体常常呈现轻描淡写的白色或浅色调,迷茫中的细节隐隐约约不甚清晰,所以具有异样的朦胧之美,具有国画韵味。雾中的近景仍然较清晰,基本能反映原有色彩和细节,将近景远景有机结合后便构成了雾景特有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一样的韵味。其实拍摄雾景就像对待黑白摄影,要尽可能反映更多的黑白灰过度层次,层次越多,图像的质量就越高。要将前景中相对浓重的影调、中景所具有的中性灰和远景几乎与白色*近的极浅的灰色都比较精细地反映出来。此外,雾气像一块巨大的屏障,通过雾气能将远处杂乱景物遮挡,背景显得更为简洁明快。

拍摄雾景的用光

    拍摄雾景也要注意光线的方向,因为雾天不是阴天,尽管和阴天同样都是散射光,但只要认真观察,仍然会发现光线照射方向有逆顺之分,一般来说,欲获得明显透视感,可取逆光或侧光拍摄,逆光拍摄雾景时近浓远淡的特征可明显增加画面透视效果。逆光雾景中的远山等更具层次感,在山脉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灰度,包括建筑树木等的前、中、远景体现的色调由深及浅,变化丰富。顺光拍摄雾气的特点是色彩比较好,适合以彩色形式来表现,但画面的透视空间关系容易流于平淡,没有侧光或逆光这样的立体感,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表现对象的特点而灵活用光。

多数雾景是在散射光条件下拍摄,其实在有薄薄雾气时,即使拍摄夜景也会有很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天刚开始转暗,天空尚未完全变黑时的拍摄效果最为理想。

拍摄雾景的曝光

    拍摄雾景对曝光要求很高,特别要注意曝光准确性。雾景图像主要以浅色调为主,只有较少的内容为深色调,在传统摄影中拍摄雾景的曝光量要增加0.5~1EV值,也就是在测光时获得曝光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档左右曝光量。如果需要将画面处理得更具高调效果(即色泽更淡雅些)拍摄时曝光量可增加1档,如果欲表现得比较自然,保留高光部位的层次,可适当增加0.3~0.5档曝光量,这个曝光处理手段在数码摄影中依然具有参考意义。目前的数码相机上曝光补偿分级很细致,可以作0.3、0.7、1.5档增减以便摄影者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曝光量。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摄影者来说,也可通过拍摄后及时回放来检查效果,随时作出必要的曝光修正。

不过对曝光补偿也不可一概而论,主要还是看画面中雾气所占的比例,雾气所占的比例越大,就越需要曝光正补偿,如果雾气所占面积很小,或者不在测光区域内,也未必需要增加曝光量,因为数码照片一旦出现曝光过度,在后期处理时会比较麻烦,特别是高光部位很容易损失层次。

拍摄雾景的白平衡控制

    由于雾景照片画面上白色雾气占了不少面积,因此对白平衡要求比较高。首先要说明的是不同拍摄时间所摄画面出现不同色调属于正常现象,一般在太阳未出之前拍摄的雾气呈现蓝色调,这样的偏蓝色调恰好也是早晨拍摄的重要特点。而当太阳照射到雾气上时,这部分的雾气便会呈现红黄色,这种低色温也是自然光偏低色温的正常反映应适当保留。如欲去除蓝色调,可采用阴天白平衡模式,画面中会自然增加黄色调。至于低色温下的黄色调,一般不须消除,如需消除,可后期在图像处理软件中处理。

    随着拍摄时间推移和太阳逐渐升高,光线色温也会随之趋于正常。一般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都能将色彩作较正常的还原,摄影者如想采用简单手段而避免因疏忽大意而影响色彩平衡,一要随时检查画面颜色,二可采用自动白平衡,一般来说,自动白平衡拍摄雾景也可以得到较正常的色彩还原。

拍摄雾景的时机

    生活中表现的雾气有不同的形式,有些雾气就是俗称的“大雾弥漫”,整个世界好像笼罩一层白纱一样,这样的雾景相对单调,拍摄时也可比较从容。因为在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中也没有什么变化,在城市中的雾气常常为这样的表现形式。而山区中的雾气却不同,它被称为“云雾”。云雾的特点是在不同条件下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变化相当丰富。最理想的云雾是在山间随着风向变化而升腾飘移,分分秒秒都会呈现变化,因此要抓紧时机抢拍,及时启动快门。

注意利用前景

    表现雾景最忌缺乏足够反差,要提高反差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前景,所以表现雾景通常结合前景来取景构图,没有前景的雾景往往显得过于轻淡,没有足够力度。而借助前景可有效改变画面反差,增加照片厚度。因为前景中的深色调或较鲜艳的色彩,能有效丰富画面,提升反差,营造视觉对比。有时仅有中远景浅色调而没有前景深色调烘托,往往还容易给人曝光过度的错觉。

    因此建议在取景时选择前景、中景、远景三者关系比较鲜明的内容,将不同景别一起纳入,有利于表现雾景特有的透视关系,也较容易获得丰富层次。一般在前景中最好摄取一定轮廓,与背景色调有明暗对比的对象,中景最好占据较大面积,远景则是烘托前景和中景的基础,通过前、中、远景的不同影调对比,画面层次就显得比较丰富。自然界可利用的前景很多,如轮廓漂亮的大树,有一定线条感的建筑,河边的芦苇,甚至一定比例的人物都可成为有效的前景,雾气中距离越远影调越浅,而通过前景的烘托,不但有效改善反差,还增加了空间感。

关于后期电脑处理

    对有一定黑白摄影基础的摄影者而言,后期将雾景处理为黑白效果也很有意思,因雾景原来没有很多颜色,处理成黑白片后色调更单纯,更有雾景的魅力。有些高级的数码相机如尼康D200、佳能20D等已有拍摄黑白片的模式,为直接获得黑白片提供了基础。但一般数码相机仍然只能拍彩色照片,所以需要通过电子暗房的调整才能获得黑白片。

    将彩色数码照片处理为黑白有多种途径,一般可借助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加工,常用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调整”菜单中的“去色”;二是借助“模式”中“灰度”扔掉颜色信息;三是调整“色相”也可获得黑白效果。通常彩色图像处理为黑白效果后反差往往偏弱,因此还需通过“亮度/对比度”或在“曲线”中作适当调整。在调整时要注意,如果使用模式“灰度”转换为黑白片,在用“曲线”调整反差时与一般调整拉动曲线的方向相反:即向上为加深影调,向下为减弱影调。为了保护原始稿件,以备不时之需,最好将备份稿作黑白处理或将原稿修改处理后另存为一个新文件比较妥当。

 

    雾景的风光照,画面别有一番情趣,清新淡雅,似一幅水墨画。在广阔平坦的田野,雾气较为稳定,摄影者可以从容构思创作;而山区的雾则飘浮流动,变化多端,摄影者要把握时机,在主体半遮半掩之时按下快门。

  雾天的光线是散射光,物体形态和画面的色彩较难表现出来,近景较为清晰,景物愈远愈模糊。旅游摄影者在选景时,应取具有一定轮廓,色调有明暗对比的景物;处理好前后景的关系,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摄影者可以在前景纳入色彩鲜艳的花卉,或安排一个身着红色服饰(或用其它道具)的模特点缀,从而使整幅画活跃起来,营造视觉的强烈对比(图示)。在单一色调的景物中,只要有很少的不同色彩的物体在其中,这个物体就显得特别显眼,这就是色彩对比的原理。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图时,色调突出的景物所占的画面比例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雾景应有的视觉效果。

  拍摄雾景,在曝光量要适当增加1EV,如果想拍摄出具有高调效果的风光照,拍摄时的曝光量可增加1.5~2EV。虽然雾天多为散射光,但我们认真观察阳光的照射方向,还是有逆顺之分的。在顺光情况下,画面宜流于平淡,逆光情况下拍摄雾景,可以增加画面的透视效果。

  顺便一提,雾天的湿度大,旅游者注意为娇贵的相机防潮,应到需要拍摄时再从包内取出使用,旅游回家后要及时放入干燥箱内吸湿。

  雾天气候是有季节性的,那么摄影者在无雾的天气就无法创作这一题材的内容吗?不是的。在无雾的天气,摄影者可以用高坚雾化镜(150、151)人为模拟雾景效果,在使用时调整镜座中的雾化镜位置可改变前景和背景的清晰度,背景距离愈远,雾的效果愈自然。

  雾中的大自然似有似无,时隐时现,在视觉给观赏者宛若仙境的感受。但是,旅游摄影者应了解的是,如果雾过于浓厚则不宜摄影。弱光摄影是用光描绘事物的一种艺术。从事摄影的人,无不感受到弱光条件下摄影的困难与尴尬。

    雾是由许多细小的水点形成的因而它能反射大量的散射光。距离愈远,散射光越多,色调越明亮,远处景物越看不清。所以在薄雾笼罩下的景物,能明显地从色调上区分出前景 中景 远景,加强了空间的纵深感。薄雾能掩盖杂乱无章的背景,简练地勾划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提高了表现力。
拍摄时应注意:


  1. 雾景的光亮度很高,应正确控制曝光量,以免感光过度。


  2. 雾景反差小,拍摄时最好远用慢速与中速胶片。为使底片获得较大的反差,也可采用减少曝光,增加显影时间的办法来加以改善。


  3. 安排画面构图时,应尽量选择有远景、中景、近景的景物,以表现景物的纵深感。前景中景应昼选取暗色调的景物。


  4. 浓雾时一般不宜于拍摄,因为它的能见度太低,除较近前景外,中景和远景都不到。这时,如果加用黄滤光镜或橙滤光镜,可减弱浓雾效果。因为黄 橙滤光镜能吸收兰 紫短波光,增强光线的透过能力。如想增强雾的效果时,可加用兰滤光镜或雾镜。雾镜分一号 二号,可获得不同浓度的雾化效果。如果想加强雾化时,也可把一号 二号雾镜加在一起使用。

 

雾景拍摄

雾的成因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雾与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夏之交的雾是雨的先兆,故民间有“夏雾雨”的说法。准确的看雾知天,还必须看雾持续的时间。辐射雾是由于天气受冷,水气凝结而成,所以白天温度一升高,就烟消云散,天气晴好;反之,“雾不散就是雨”。雾若到白天还不散,第二天就可能是阴雨天了.不过,雾与天气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还有许多复杂的内容,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要准确地看雾知天,还要作多方面观察、分析,进行综合判断。

雾中摄影注意事项

     拍摄雾景时,应选择外形轮廓线条好的景物做为画面的主体,主体所占的面积不要太大,一般以不超过画面面积的1/4为好,这样就可以用大面积的浅色调来突出小面积黑色调的被摄主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有利于对雾的表现和有利于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透视感。在山区拍摄的雾景,取景构图时要注意到山上的雾瞬息多变的特点,山上的雾往往随着山风时而升高,时而降低,时厚时薄,雾中的景物也会随着雾的变化而时浓、时淡、时隐,时现,所以在山区可以拍摄出比平地更具动感的离奇雾景照片。

平地的雾和山区的雾也是有区别的。平地的雾受风吹的影响小,所以其变化较慢,在拍摄时可以从容地进行;山区的雾常常受风吹的影响,雾的变化比较大,应抓住时机果断地进行拍摄,否则很容易错失拍摄良机。

  一年四季中都有雾的天气,但有些地区,有些季节中,雾的天气比较少,因此,在拍摄雾景时,应选择在多雾的季节里进行。雾有蒸发雾和辐射雾之分,蒸发雾多数情况是出现在深秋和冬季,在冷空气过后而产生;辐射雾多发生在冷空气过后雨停转晴的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拍摄雾以选择在日出1-2小时后为最好的时刻,因为此时的太阳光比较强,雾气也减弱了一些,远景在雾气中显得朦胧模糊,近景、中景比较清晰,轮廓较为分明,在逆光下拍摄,能获得很好的透视效果强的照片。

  一般来说拍摄雾景的曝光量应在测光读数上增加0.5EV,这是因为雾具有较强的反光能力,相机按正常测光常常会产生曝光不足。雾具有很高的湿度,在雾中拍摄,应注意防止照相机受潮。拍摄完毕应将照相机放在干燥箱内进行去湿处理。

许多朋友都偏好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拍照,其实,有许多极限的环境如雨、雪、雾下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这些环境下的拍摄往往要注意许多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雾景拍摄的一些常用技巧和方法,熟练的运用将会得到许多让你出乎意料的精彩效果,拍出富有画意和意境的片子。

掌握雾景的“脾气”

摄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当景物之间出现雾气的时候,往往可以使得普通场景因为大量的细节被隐去而出现陌生感,在雾中拍摄,通过拍摄距离远近来调节、来取舍晴天不能避开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取舍消除。从而呈现诗意化的美景。

雾中景物若隐若现,往往是近景清晰,中景朦胧,远景模糊,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雾能使景物产生残缺,又能把这些残缺的景物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景观效果,雾对景物的天然留白,会产生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和效果。让人们展开无限的空间想象。是画意摄影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由于雾气往往是不断变化流动,讯息万变的。特别是山间流动的雾,轻盈飘逸,极富有韵律感。常可在同一拍摄点、同一视角拍出风格各异、完全不同的杰作。

此外,风光摄影时往往会局限于一早一晚的低角度光照拍摄,而雾景的拍摄往往全天适用,只要有雾气,就可以拍出富有艺术感觉的作品。

抓住最有利时机

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地区多雾,特别是浙江和皖南一带山区的春季或冬季,由于当地的环境和外界温度湿度相对隔绝,在温差较明显时常常会形成雾气,所以要拍摄雾景可选择有村庄河流以及群山环抱的地方,当白天和夜晚湿度温度达到一定差值时就会形成雾气。

雾可分为蒸发雾和辐射雾。

蒸发雾多数情况是出现在深秋和冬季,在冷空气过后而产生。

辐射雾多发生在冷空气过后雨停转晴的当天晚上和次日早晨。一般如果前一天下过雨或空气湿度特别大,而早晚温差较大,而第二天天气晴好,往往就会在山间江上湖畔等处出现较好的雾气。尤其是大雨后转晴,且下午太阳光线强烈,次日早上就会有大雾。因此摄影者只须雨后次日大早到山上拍摄,通常都可拍摄到云雾缭绕的景观。如果环境选择得当,运气好时还能拍摄到像“世外桃源”一样的效果。

拍摄雾一般在日出1-2小时后为最好的时刻,因为此时的太阳光比较强,雾气也减弱了一些,远景在雾气中显得朦胧模糊,近景、中景比较清晰,轮廓较为分明,在逆光下拍摄,能获得很好的透视效果强的照片。

雾还有浓淡之分,一般来说,利用浅淡的薄雾来拍摄,可以得到较好的空气透视感,照片色彩明快,会得到较好的视觉效果;而利用浓雾来拍摄,因为雾强烈的遮蔽作用,可以产生虚幻、神秘的氛围,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

此外,如果风速较大,早晚的雾有时还会呈条带状分布,这种雾气是最理想的拍摄时机,往往可以拍出仙境般的效果,此类雾气千万不能放过,因为常常受风吹的影响,雾的变化瞬间万变,必须抓住时机果断地进行拍摄,否则很容易错失良机。

准备好拍摄器材

一般雾景拍摄的时机光照度都不太好,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所以一个稳定的三脚架必不可少,为了有足够的景深,拍摄时光圈不妨收小一点,可以获得较好前中后景清晰度。拍摄的同时还要经常检查镜头,及时清除上面的水气,以免影响清晰度,因此镜头纸或麂皮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有时雾的流动速度较快,可以通过收小光圈或加偏振镜的方式,刻意延长曝光时间,使得雾景富有流动感,也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方式,往往能得到让人惊叹的效果。

但是,有时雾的形状变幻莫测,往往形成各种独特的景致,这时应该随机应变,适当牺牲画质,使用独脚架或手持,适当提高感光度,以抓拍到想要构图和景物。

在拍摄中一般尽量不用长焦距镜头,因为它能增加雾的密度,影响层次的表现。一般不宜用黄和红色的滤镜,它会起到消雾的作用。但如果在太浓的雾中拍摄,可以考虑加用黄滤光镜或橙滤光镜,它可以起到减弱浓雾效果。

此外,拍摄雾景一般气温较低,地面湿滑,良好的保暖和防滑的鞋子也是不可少的,拍摄浓雾时往往可见度较低,适当的照明设备如电筒也应该准备,浓雾一般会夹杂雨水,雨具也要准备好。

雾中的空气湿度很高,拍摄结束后器材应及时清擦和放入防潮箱以防止发霉。

根据需要控制曝光

拍摄雾景时,曝光准确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雾景的画面一般主要以浅灰和白色调为主,只有较少的内容是深色调,所以拍摄雾景的曝光量应该适当增加曝光量,通常增加0.5-1EV值比较适宜,如果按照正常测光往往会出现曝光不足的情形。

如果需要把画面处理成高调效果,可以增加1-2EV曝光补偿,但注意不要让高光部分过暴,这种手法适合表达淡雅柔和的意境;如果减少曝光补偿,则适宜表达阴冷深沉的效果,根据需要而设置。

不过对曝光补偿也应灵活处理,主要还是看画面中雾气所占的比例,雾气所占的比例越大,就越需要曝光正补偿,如果雾气所占面积很小,或者不在测光区域内,也未必需要增加曝光量。

对于经验较少的拍摄者来说,应该及时通过拍摄后回放来检查效果,随时作出必要的曝光修正。

随时间推移调整白平衡

雾景拍摄时,画面上浅白色占据画面较大空间,因此对白平衡设置应有一定技巧。

一般在太阳未出之前,由于色温较高,拍摄的雾气往往会呈现蓝色调,这样的偏蓝色调恰好也是早晨拍摄的重要特点。如想去掉蓝色调,可采用阴天白平衡模式,画面中会自然增加黄色调使得雾气呈现白色。

而当太阳照射到雾气上时,这部分的雾气便会呈现红黄色,这种低色温也是自然光偏低色温的正常反映。一般不用去除。

随着时间推移和太阳逐渐升高,光线色温也会随之趋于正常。这时使用自动白平衡就可以得到较正常的色彩还原。有时为了得到特殊的氛围还可以手动调整白平衡,使得本来白色的雾气呈现蓝色调或灰黄色调,也是常用的艺术手法。

巧妙运用雾中光线

雾天一般为散射光,但阳光的方向一般可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