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短信平台: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6:16:14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要抓住它们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比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当多重角色;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该课程与原有相关课程的根本区别。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对保障这门课程的顺利实施尤为重要。

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宗旨。我们知道,过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强调国家、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与感受,更不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强调,要站在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并由此出发,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品德与生活程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等等。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一点应该在我们的全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而切实的贯彻。

教师扮演多重角色。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 “教”教材的人,而要充当多重角色,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首先教师是一名裁缝。裁裁剪剪、量身定做是裁缝的本事。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践中,要充当一名“裁缝”,即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过去,我们讲“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教材、学教材。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是一件工具。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首先是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并且儿童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儿童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体验式呈现形式,也使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新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而且也为改变这一点开辟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的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

教师也是一名设计师。大人眼中生动活泼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或许只是天性好玩的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许在心底深处极力排斥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当一名设计师,把教材设计为孩子喜欢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设计活动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儿童直接体验、亲身感受,从爱学到乐学再到学会。例如对于《种子的探索》这一教学活动内容,如果直接出事各种种子让学生认记,学生肯定兴趣索然、不爱参与活动。如果能设计成小游戏: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种子还能和我们捉迷藏呢?让学生猜猜苹果的种子所藏的地方后,再用刀子把苹果切开,让学生自己找出苹果的种子,这样让学生带着这种浓厚的兴趣进行找种子,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中享受到种子带来的快乐。

 

同时教师也是一名搭桥者。《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争取家庭与学校的良好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在《我很整洁》系列活动中,以一张评测表让家长协助教育、督促,效果很好。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它们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改变一成不变、板着脸孔的严师角色,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