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巨型蠕虫:【童年的回忆】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56:27
们离不开水。它不仅默默地滋养生命,也默默地记录历史。新中国成立50年来,从过去让人别无选择的一种水到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水品、饮料,从旧日人们单纯地注重饮水的“卫生”到今天人们科学地追求饮水的“营养”,不能不说,这每一滴水都折射着50年的沧桑巨变。

五十年代  推车串巷卖井水  
解放前夕,全中国只有144家水厂,全国仅有4%的人口能够享用自来水,全国2000多个中小城市多数没有自来水厂。解放初期,整个北京只有老城内的少数地段通自来水,而多数老百姓都喝井水。家住得离井近,就自己用扁担挑,离井远,只能买水喝。那时有人专门推着独轮车装两大木桶水走街串巷的卖,居民们把水买回家存进缸里。

城里人喝开水 乡下人喝生水
说起那时的饮水,“城里人喝开水,乡下人喝生水”再贴切不过了。城里人讲究喝开水,冬天,把烧开的水灌进暖瓶,随喝随倒,夏天,则把水烧开凉成“凉白开”。有时家里的小孩子玩得满头大汗回家喝水,等不及把热水凉凉,趁大人不注意偷喝两口生水解渴,不过要是被大人看见,肯定得被喝斥一番“小心闹肚子!”  比起城里人,农村人就随便多了。从井里打水时,先把桶在井水里涮两下,清清桶上的泥垢,这样打上的水就算干净了。想喝水抄起缸里的瓢就是几大口。往往是家里来了客人才烧些开水。有时再“高档”些,就往水里放勺白糖。

六十年代  路边的水龙头上着锁
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知道“水钥匙”为何物,难道还要给水上锁?是的,60年代的北京人总能在马路边看到一些一米见方的砖“房子”,“房子”里伸出一根长长的自来水管,“房顶”是个活动门,平时挂着锁。周围几条胡同的住户都靠这个“房子”供水。水站通常设在胡同前的街道上,上锁是为了保护供水设施和防止路人浪费。打水时,得先用钥匙开“房顶”,再把手伸进去拧开水龙头,打满后还要记得关好水,锁好门。后来,自来水逐渐进了大杂院,三五户共用一个水龙头,随着水质的提高,有人干脆直接对着水龙头“咕咚咕咚”解起渴来。

为过节先得“囤积”北冰洋  
提起北冰洋,人们至今还能想起那种“黄颜色的,甜里带着酸,喝一口舌头麻丝丝的”饮料。它使北京人在喝的方面多了一种选择,毕竟它比白开水好喝。但那时北冰洋的生产能力有限,总是供不应求,每天去拉汽水的平板车半夜就排到了厂门口;而老百姓要想喝瓶“北冰洋”,必须拿空瓶子才能换。那时候拎着几瓶“北冰洋”回家可挺值得炫耀的,要是盛夏能买几瓶“冰镇北冰洋”就更了不得了!
尽管那时人们不经常买汽水,但一到过节,尤其是“五一”、“十一”总要多买几瓶庆祝一番。但由于“北冰洋”产量有限,一下供不上那么多货,当时的商业部门得在节前个把月就开始腾出仓库收购储存北冰洋汽水,节日期间再由糖业烟酒公司集中批发给商店,这叫保证节日供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引进30条小型汽水灌装线,才出现了一些其他品牌的汽水。

七十年代  自来水上高楼,水缸改作米面缸
七十年代,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大杂院里的龙头也长高了,伸进了楼房,变成各家分用水龙头。尽管如此,一些住惯大杂院的老人们还是把原来的大水缸搬上了楼,一来因为它还是个“物件儿”,扔了怪可惜的;二来平时存点水,停水时方便。一些单位自建的楼房则采用了地下水,靠水泵往上抽水,但一赶上停电也就断了水。一些条件好的楼房还出现了一户两个水龙头,许多人看新房时不免惊讶“怎么厕所也安了水池子?”这种变革使人们的洗漱地点也开始从厨房转到了厕所,“卫生间”的概念建立起来了。

洋饮料闯进京城 买可乐得用外汇券
七十年代,可口可乐在北京出现,但那时很少有人尝过这种黑糊糊的饮料,因为它只在使用外汇券的大饭店里有卖的,主要供应外宾。偶尔有人买回一瓶,喝一口,摇摇头,“不值,这么苦,跟中药汤子似的!”那时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种“中药汤子”在十几年后会这么流行,甚至商家为它展开激烈的商战。

八十年代  矿泉水迅猛发展 老百姓用水滋补
中国的瓶装矿泉水起步较晚,1977年以前,我国唯一的瓶装矿泉水是青岛崂山矿泉水。那时老百姓只是偶尔在大商场里见过,还有些闹不清它的名堂———水还在商店里卖?为什么非得把水装瓶里喝?直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1987年国家颁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后,全国瓶装矿泉水的开发和生产才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中期开始达到顶峰,但那时老百姓喝矿泉水绝不像现在这样随便,而是把喝矿泉水当成是一种滋补,仿佛喝了立刻就能活力焕发。无论怎样,当时众多瓶装矿泉水的出现使中国老百姓认识到了两点:一、水也能够成为商品摆在商店里卖;二、喝水不仅能解渴也能保健。
后来又出现了百龙、富豪、天磁等矿泉壶。许多人都把用它当成生活品质提高的象征。尽管这类产品后来引起了质疑甚至否定。但它的确唤起了人们对日常饮水方面的保健意识,当然这也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饮料发展最快 每年都涨几成
80年代各种饮料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中国人率先发明了果茶,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可乐。各种瓶装、罐装、纸包的果味、果汁、奶品饮料也都纷纷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一些饮料还迈入了“礼品”的行列。有资料显示,在近40年北京食品工业中,饮料是发展最快的产业,每年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发展。80年代初北京饮料总产量尚不足几万吨,到90年代已增长了十几倍,达50万吨。如今,全国甚至世界的大饮料公司纷纷在北京设厂,北京已经成为全国饮料的集散地。

九十年代  水的名堂越来越多新名词不断冒出来  
随着矿泉水的热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各种各样新品种的水不断出现在老百姓面前,一些新名词有时还真让人闹不清。
纯净水:蒸馏水、纯水、太空水等均属这类水。蒸馏水是用物理蒸发再冷凝方法制成。纯水、太空水是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分离制成,水质纯净。
磁化水:据报道经过磁化处理的水的性能会发生不少改变,这种改变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中溶钙能力加强,并能增强抵抗力。
离子水:这是近年才进入市场的新产品,又称电解离子水。经电解后的水分子变小,经常饮用可以调节人体机能。
天然水:主要有天然矿泉水、冰山水等,是从没受污染的水源中采集,经过简单的除菌、过滤、消毒即装瓶上市。原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基本未变。
此外,还有富氧水、活性水等许多新名词。除了种类外,各种水的包装也由小变大,直至现在广泛饮用的大桶饮用水。许多家庭不仅饮用,而且连做饭也用起了这种水。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北京市民开始接受大桶纯净水时,全市日售水1万桶,1997年达2万桶,19984万桶,直至今年夏天已近8万桶。全市持证生产饮用纯净水的企业已达120多家。

水多了,人们又不知喝什么好了
九十年代中后期,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水品,人们又多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喝哪种水?有人说无需靠矿泉水补充营养,有人说纯净水太纯对人没好处,有人主张还是应该喝简单净化不经加工的自然水,而又有人认为主要还应依靠自来水……种种说法真让人无所适从了,甚至不同品种的水之间还为此打起官司来……在这里,我们虽然难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争论正是源于50年来中国饮水的进步。从过去喝自来水怕闹肚子,到现在喝纯水怕缺营养,50年,水变了,生活质量变了;人变了,生活观念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