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罗米欧 西瓜影音:红楼梦索隐:林黛玉补记爱新觉罗.弘皙历史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8:50
四、石归山下著成书

“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解读《红楼梦》真情,作者多处提到这谜书是用“血泪”写成的。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更有“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对应书中黛玉,有所谓“还泪而来,泪尽而逝”。可见黛玉便是著书人幻身。

写黛玉自仙界而来,作者笔下所写的太虚幻境又是神出鬼没,时幻时真。对黛玉的解读更要超出平常想像。既然三生石畔绛珠草是黛玉原身,黛玉又是著书人幻身,若将著书人看成是归隐在三生石畔并不牵强。如此理解“黛玉之死”,便涵盖有不同的真实意境。有复还本质,石归山下;有泪尽而逝,真魂出壳。是幻笔而生,幻笔而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视为一种梦幻的破灭。

续文“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回,写黛玉之死,应该是对应幻笔而生来幻笔写黛玉之死。书中写宝玉在梦幻之中所见情节。所谓“梦里幻里见真情”。越是不可思议处,往往是作者在透露天机。既然明确表露黛玉是绛珠草幻身,追随宝玉还泪而来。若说是“魂归离恨天”,便可理解为石归山下,真身到了归隐地,方可用一生眼泪著书。

书中按表:宝玉时清时昏,想到林姑娘病着,要去瞧瞧,便对袭人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话里有话,此宝玉指曹王妃否?指弘皙否?指曹雪芹否?按情景分析,幻笔神妙,都有可能。我们也不必强行判断,非钻牛角不可。来看宝玉入梦说明什么。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世上果真会有寻死人的事吗?“不觉迷途”说明什么?是否暗说藏身修书地呢?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宝玉道:“既云死者散也,又如何有这个阴司呢?”那人冷笑道:“那阴司说有便有,说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说,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气逞凶无故自陨者,特设此地狱,囚其魂魄,受无边的苦,以偿生前之罪。汝寻黛玉,是无故自陷也。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如不安生,即以自行夭折之罪囚禁阴司,除父母外,欲图一见黛玉,终不能矣。”

梦中那人说“黛玉已归太虚幻境”,又言若寻访,须潜心修养,自然有相见之时。说明什么呢?通篇来看,在“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一回,宝玉入梦,来到一个荒野之地,名曰“真如福地”。又在“甄士隐详说太虚情”一回,有“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一论。可见,“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黛玉生魂,来到所谓的太虚幻境。而后来的宝玉,竟在这太虚幻境的荒野上,见到了林黛玉的真身。当然,这黛玉真身就是《石头记》原著书人弘皙。所谓“离恨天”,也只能是著书人归隐地——石臼坨。

解读《石头记》旨义,为自譬石头所记。正所谓:“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著书人弘皙,“生禄未终自行夭折”,金蝉脱壳诈死归隐,方著出此旷世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