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神奇宝贝动画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考试重点(应用)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43:14
☆健君文荟 欢迎光临 丰富多彩的观赏、怀旧、文化、读书、博古、影音、书画、人文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7.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
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8.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5.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2.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8.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11.平均利润的形成
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金融寡头的统治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垄断与竞争关系
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资料全归社会所有;个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中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多力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  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
答: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4.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
答: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这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他们始终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样的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
5.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答:(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1、单项选择(25分)   2、多项选择(10分) 3、判断对错题(15分)
4、分析说明题(15分) 5、简答题(15分)   6、综合论述题(20分)
考试重点(应用)辅导
注:每章的复习内容 按  [一般] - [重点] –[应用]  分类,请按重要性区别对待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应用]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及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P3-6和发展P8-9;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般]1、物质世界与实践:(1)哲学基本问题P24、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25-27;
[内容]P24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第二,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练习]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范畴(C);  A、与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C、与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2)物质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P27;
[练习]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意识的本质P26;
[练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A)观点。
A、辩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心辩证法  D、机械唯物主义
(4)实践P29及其特点P30、形式P3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1 [内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练习]“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表明人类实践具有(B)的特点;
A、客观实在性     B、目的性    C、创造客体价值   D、社会历史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其焦点;P25
[内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练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A、事物内部的矛盾  B、世界的普遍联系   C、世界的永恒发展   D、事物运动的规律
(2)联系及其特点P34-35
(3)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P36-40
[练习]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主观性和客观性
[练习]2、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D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练习]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C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练习]4、事物的度是——————;D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B、事物量的变化程度;C、事物质的变化程度;D、事物保持质的量的限度;
[练习]5、辩证的否定作为联系的环节是指——————;  D
A、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B、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C、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D、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练习]6、“扬弃”是指           ;C
A、抛弃     B、否定一切    C、既克服又保留    D、既前进又倒退
[练习]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练习]8、明代哲学家方以智说:“人物灵蠢多殊,是曰独性,而公性则一也。公性在独性中,遂缘习性。”这段话讲的是—————;   D
A、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练习]9、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 C 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
[重点]1、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P28    2、规律及其特点;P46
[练习]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
[应用]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3  3个要点
[应用]3、发展的实质P35与科学发展观(见形式政策等);
[应用]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内容]1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它们的关键。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练习]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 A B C D E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内容]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社会和谐的关系)P37-38
[应用]5、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P47、意识能动性及其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49;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般] 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1)认识的本质P58及其基本规律P58-61
[练习]1、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C
A、主体心灵的内省过程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心灵对客体的感悟
[练习]2、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练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B
A、社会存在   B、社会实践   C、社会意识   D、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练习]4、由认识到实践是               ;A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过程的反复          D、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束
[练习]5、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
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C、认识起源于感觉和经验              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74-76
----------------------------------------------------------------------------------------------------------------
[重点]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P55-5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各种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上的区别P57;
[练习] 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C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练习]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 “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C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练习]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C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练习]4.“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练习]5.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练习]6、“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折衷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绝对论
[重点]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63-65;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67-68;
----------------------------------------------------------------------------------------------------------------------
[应用]6、实践与认识的主、客体P54;   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P59-60 + 笔记 ;
[应用]7、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72-73;
[应用]8、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目的性与能动性的统一P77: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P77[内容]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练习]1、哲学上讲的自由王国是指(B);
A、自由竞争的王国   B、人们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自然和自身主人的社会状态C、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  D、人们不受客观规律制约而可以自由地随心所欲
[练习]2、自由王国是指(D)的社会状态;     A、受必然性支配   B、受自然和社会约束
C、获得了绝对自由 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练习]3、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就是(A);
A.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的活动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C.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和谐地改造客观世界
[练习]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B、“自由就是自主的选择,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
C、 “人就是自由”   D、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般]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P82
[]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83-86
[应用]9、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94、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95/50、前进性和曲折性P9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般]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21-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内容]P12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P12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P126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
[重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29-130
---------------------------------------------------------------------------------------------------------------------
[应用]10、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内容] P122-123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这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内容]P131-13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应用]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成因和后果;P168-171
[应用]1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178;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179;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般]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20
[重点]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22-228
[应用]13、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P229
附件:  判断对错题举例1:
(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从自己出发”,“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    )2、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    )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形态。
(    )5、康德的认识论和培根的经验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    )7、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    )8、在古希腊,人们最初是把辩证法看作是一种谈话或对话的艺术。黑格尔第一次把辩证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加以论证。
(    )9、在社会领域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相同,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回复”。
(    )10、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自然界完全同一。
1、√  2、×  4、√ 5、× 6、√  7、√  8、√  9、√   10、×
判断对错题举例2:
(    )1、康德的认识论和培根的经验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    )4、实践的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    )5、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6、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    )7、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    )8、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它是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的。
(    )9、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唯心史观的根本的缺陷之一。
(    )1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判断对错题举例3:
(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本身能自动产生意识。
(   )2、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4、唯心主义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6、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是绝对的。
(   )7、差异不属于矛盾。
(   )8、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   )9、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它就能把事情办好。
(   )10、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   )11、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
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吧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第一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第二指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质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含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完应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实践
狭义上专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有目的的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内容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内容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及主要范畴
基本特征:联系和永恒;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主要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矛盾的含义特征与精髓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辩证的否定观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引起的自我否定.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第一,只有坚持辩证的否定规,才能树立全面的观点,才能对一切事物持分析的态度,防止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防止片面性主观性的错误.第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对待传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是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思想武器.
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及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他的严重缺陷.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论或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
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辩证关系及含义
真理基本类型从真理高低不同形态分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真理发展的最高形态或最高层次,他是人类对整个世界及其最深刻本质保罗无遗的完全正确反映是由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拥有无条件真理权的那种认识.相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个方面某种程度某个层次某个领域近似正确反映.既每项具体科学真理,它是真理较低形态或较低层次是构成绝对真理的部分、因素、成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3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其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区别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及产生的根源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具体内容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4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
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即价值的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2)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3)商品资本的输出.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动因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三,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中获得成功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着从理性出发,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反,从客观规律出发,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社会主义的特征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其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再次,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又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利益,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二个必然”及“二个绝不会”的内容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揭示:一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证明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二是从阶级斗争角度,三是剩余价值规律角度,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四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您已欣赏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