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正义联盟电影 mp4:引用 《玄修口诀》注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24:20

李永霖注疏

洪硕峰同注

一九九六年中秋之后,余率叶武雄、黄焕君、林世和诸先生在台北士林何茂松老师所主持之太极玄院为数十余当代学人讲解丹道,此班即余所常眷悬之士林班也。

当年,因时不予,初阶讲完,未能继续开课。乃谋之同门师弟永霖先生,敦请其注释陈撄宁祖师编纂之《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书名《丹诗副墨》,以为同学参究之范本,希图衔结未竟之后功。

日升月沈,倏然又过五年,喜见廿余年来所播栽之仙道种子,今渐萌发、繁荣,幸无愧先师袁介圭先生之传授,得让斯土成为真正之蓬莱仙岛,而五年后之今日,永霖先生更为《丹诗副墨》增作注疏,并易书名为《玄修口诀注疏》,内容更加充实矣。

爰书一联句以表此时心情,联曰:

半截曰消,半截曰息,功名半截消息;从师别后,三十载更谁风范堪相继?

八千曰春,八千曰秋,里路八千春秋;山薇海翠,遍人天待看桃李已成蹊!

洪硕峰序于土城二○○二年五月十四日

自序

本书原名《丹诗副墨》,当年系洪硕峰君应中研究李丰楙教授之请与吾依陈撄宁先生所串述廿四首丹诗而作注,岁月荏苒,已历数年,重阅该书,意有未惬,于是加疏于后,并更名为《玄修口诀注疏》焉。

昔年作注未尝保守秘密,竟将玄关一口吐尽,之后深自悔恨,盖本门玄关乃最上一乘,迥异于各宗各派之着相或落空也,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方得之,率尔示人,实不宜也。

所幸《入门三诀》、《入室抉微》、《环中秘旨》尚未泄露,《心易》从兹不复贱卖矣,若得载道之器,精诚叩访,针芥相投,誓海盟山,方许相传,洪君硕峰现已开山授徒,学者如欲求道,可投刺前访,具帖拜门,自可得其传授,若倾盖之间,便求口诀,吾读尽古书,阅遍今人,数十年矣,未之见也。

李永霖序于高雄2002年4月

 

第一

第二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真心浩浩妙无极,仙佛圣贤从里出。

世人执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第三

第四

两仪肇分于太极,乾以直专坤辟翕。

唯赖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天地之间犹橐钥,橐钥须知鼓者谁?

动静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风无。

第五

第六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

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气。

先天至理奥难穷,铅产西方汞产东。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第七

第八

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

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天机秘密难倾吐,颜氏如愚曾子鲁。

问渠何处用功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第九

第十

闻于不闻好温存,见于不见休惊怕。

尤贵勿忘勿助间,优而游之使自化。

杳冥才觉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间主宰这些儿,便是世界真种子。

第十一

第十二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从此交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

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

第十三

第十四

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

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

西南路上月华明,大药还从此处生。

记得古人诗一句,曲江之上鹊桥横。

第十五

第十六

塞兑垂帘默默窥,满空白雪乱参差。

殷勤收拾无令失,伫看孤轮月上时。

妙运三田观上下,团成一气合西东。

凭君遥指昆仑顶,夹脊分明有路通。

第十七

第十八

子时气到尾闾关,逆转河车透甑山。

要在八门牢闭锁,火符进退任循环。

只求一味水中金,镇摄虚无造化窟。

促将百脉尽归根,念住息停丹乃结。

第十九

第二十

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日也怀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从此仙苗渐现形,随时灌溉守黄庭。

养胎八九功将熟,忽觉凡躯已有灵。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饥餐渴饮困来眠,大道希言顺自然。

十月圣胎超脱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空不顽兮色不碍。世界能坏他不坏。

有为事毕又无为。无为也有功夫在。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法身刚大包天地,真性圆明贯古今。

若未顶门开巨眼,休夸散影与分形。

打破虚空消亿劫,既登彼岸舍舟楫。

阅尽丹经万万篇,末后一句无人说。

《玄修口诀》注疏

李永霖注疏

洪硕峰同注

第一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注:本诗作者系禅宗六祖下第六世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忽有省,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盘生死等空花。

丹诀第一首诗显从此出,但略去后四句耳。

本诗所述乃纯粹见地,意谓心性光明遍乎恒河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者止也,照者观也。止属于定,观属于慧,一般佛教皆由止入手,然后修观,最后止观双运;而教外别传之禅宗则认为定慧一体,定为慧体,慧为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等学,不可分割,若说先由定而发慧,或先由慧而生定,便是法有二相,非宗下语矣。

凡圣原来共一家者,凡夫与圣人自性相同也。凡夫心迷于外境,故造种种业而轮回于生死六道;圣人袪除无明,贪瞋痴永断,烦恼永断,证入涅盘。虽然凡圣境界迥异,但心性源头却未曾不同也。

宗下所谓一念不生,并非一般人所说心中无思想念头,而是指根尘相触之时,心中不起分别之意。即是说内六根与外六尘相接触时,须要保持清明在躬,不起分别取舍;如一着境,落入取舍,便是心性本体之光明被乌云掩盖,不能显露出来矣。

疏:一念不生者,即唯识宗所谓“真见道”也,此时无相见二分之别,亦即是尚未落入二元对立之境,故谓之“全体现”。

六根才动者,六根触境,依他起识,遍计所执,相见立分,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故谓之“被云遮”。

第二

真心浩浩妙无极,仙佛圣贤从里出。

世人执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注:本诗出自张三丰《玄要篇》中五首七绝之中,《性命圭旨》之文句与张三丰之原诗亦有数字不同,原诗曰:

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

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人不识。

本诗亦是讲究心性源头,提示世人要认识本来面目,不可始终执着形骸作功夫。古人曾说修仙有程,炼己无限,仙佛圣贤无不于心性淘洗磨炼也。真心是妄心之反义,妄心是杂染心,真心是清净心,杂染是习气烦恼,清净则是空性。浩浩是广大或盛大意,吾人清净心广大无涯,妙用亦无穷,《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盖果位之高下,取决于心性功夫也。世人不知,执着后天形骸作功夫,盖未能体认玄珠原是自家本有之无价珍宝也。

“玄珠”一语源于《庄子》之《天地篇》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张三丰之诗,以玄珠比喻本有之真心。圆顿子曾为胡渊如先生解释此篇玄义,谓赤水之北,玄家所谓坎也;昆仑之丘,喻气脉发源之地。象罔者,恍惚窈冥,采物精时之妙用也。(注)

荼陵郁山主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此明珠亦喻本有真心。

本诗提出真心与玄珠,约略与《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所说常住真心、如来藏、净圆觉心相彷佛,即印顺论师所归纳为真常唯心系者。

国人夙喜调和综合,将不同之思想,予以折衷,另成一种学说,自以为圆融,岂知两俱失之矣。印度与藏佛教但有中观、瑜珈二宗,而我国则于中观瑜珈之外,另成立真心之说,其经论即楞严、圆觉、起信,此二书在我国,部分佛教人士目为国人伪造。太虚依此将佛教分为“法性空慧”“法相唯识”“法界圆觉”三宗。印顺依此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系。

疏:真心者,性玄关也,或谓之己土,所谓浩浩者,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仙家从此立脚,步步皆真。若是佛门则是一心真见道,然后再经三心相见道,相见道虽历缘对境有相见二分,然而并未起虚妄分别心也。

第三

两仪肇分于太极,乾以直专坤辟翕。

唯赖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注:本诗出自李清庵《中和集》之《性理歌》,其原诗曰:

两仪肇判分二极,乾以直专坤辟翕。

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两仪者阴阳也。阴阳肇分于太极,阳为天,阴为地,太极是两仪未判之本体。《易经·系辞》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李清庵援用《系辞》入丹诀,无非阐明乾坤为鼎炉之作用。盖乾之静也专,动也直;坤之静也翕,动也辟。此中乾之静专动直,坤之静翕动辟,其作用究竟如何?务须穷其理,得其用。

《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又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太极是阴阳交感之现象,阴者坤也,坤之作用,静则翕,动则辟;阳者乾也,乾之作用,静则专,动则直。

然而如何使阴阳交感,两仪合一耶?曰:“惟赖中间玄牝门”而已。盖玄牝之门乃天地之根,阴阳之蒂,即“玄关一窍”之别名也。

玄关一窍涵动静,静者杳杳冥冥,顿失天地人我日月星辰也。动者恍恍惚惚,忽见光明闪烁如珠如粟也。唯有静之又静,清之又清,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然后才能入乎空同之乡,游乎广漠之野,故曰“其静愈入”;亦唯有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天地冥晦,日月合符;然后才能初三日,月出庚,春雷鸣,惊蛰出,故曰“其动愈出”。

疏: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即是太极,(宋元之后,始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一即是浑沦一气。

二即是阴阳两仪,其中太极是理气未分,一则是混元一气,皆属浑沌未判也。

若两仪则是一气分为阴阳二象矣,阴阳二象即是乾坤二卦,是谓浑沌已凿也。

吾身原具阴阳二气,即龙虎两弦之气也,若使龙虎交姤,阴阳相感,则中位立,玄牝之门即开。

静则己土,属阴也,其动则戊土,属阳也,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盖静极生动,动极复静也。

第四

天地之间犹橐钥,橐钥须知鼓者谁?

动静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有风无。

注:本诗在《性命圭旨》书中标明为薛紫贤虚中诗,然查薛着《复命篇》七言三十首,却无此诗。

首句即《道德经》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钥即风箱,橐者外椟,钥者内管。天地之间,犹如橐钥,而鼓动橐钥者,究为何人?使天地之间,生机泉源,连续不绝,绵绵而出。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究其动静之根宗,实在于橐钥之出入。如一旦放手,此出入之作用即停,橐钥一停,天地间之生机亦随之而息矣。

本诗提示橐钥为天地生机之泉源,人身之中何曾不是如此。盖静坐之时,一方面固须闭邪存诚,制心一处,使杂念不生,精神统一;另一方面更须后天呼吸之气相与配合,古人每昭示风火之重要,良有以也。

仙家最重“息”字,此息在佛教天台宗分为风、喘、气、息四个层次,仙家未尝如此细分,但云心静之极,其息亦随之细微之至。盖息随心动,心不静则息必粗,试看慷慨激昂之人,其息必然粗重;入定忘我之人,其息必然细微。学者苟能于“心息相依”之法,细心推究体验,未尝不能蒙受其益者。至于调息之法,古有数息、随息之分,然均未能合乎道妙,唯《庄子》所说听息法,最为上乘。昔日陈撄宁曾于杭州屏风山传授静功疗养法,其中以听息法独契玄宗,更早于民国初,胡渊如先生将此法传授于李朝瑞,李行之未几,即进入小周天,此听息法即心斋坐忘也。

疏:橐即风箱,钥即气管,鼓橐钥者主人也。

橐钥借喻为风火,为其息,鼓橐钥者即真意也。

此处是言,“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以求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虽祗简单八个字,但个中却含无限作用,乃下手法诀所在,伍柳二师所不曾泄露者,另详《入室抉微》一书。

第五

性之根兮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

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气。

注:《性命圭旨》白玉蟾原诗曰:

性之根,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

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气。

性之根与命之蒂同出一源,在先天固说性命合一,一落后天神气分开,则清者为天而在上,浊者为地而在下,上者离也,下者坎也,坎离者神气也,故说“同出异名分两类”。

性之根在乎心,心即脑海也;命之蒂在乎肾,肾即命门也,心之气为赤龙,或曰神水;肾之精为黑虎,或曰华池。仙家炼丹,以神水入乎华池之中,则龙虎交姤,称为合为一处。若俟机夺取其元精,加以烹炼,则可结为金丹也。

当龙虎交姤之后,子母分胎之时,自然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来。

虽然理论如此,其实欲造此境,必先于离宫修定,然后方能水府求玄。离宫修定者,炼己持心也。水府求玄者,采药结丹也。

同出异名四字,出自《道德经》第一章,其言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疏:老氏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无”字并非指“虚无”,而是无形无象之义,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也,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非断灭义也。

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是妙用,“无”是本体,然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宇宙万象变动不居即有也,即妙用也,而其本体亦不离变动不居而别存,是众沤即海水之义也,神气纽结,合为一处,是为丹母,即太极也。

有也者缘起有也,无也者自性空也,二者同出而异名,而有生于无者,是言无形之气,聚成有象之形也。

第六

先天至理奥难穷,铅产西方汞产东。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注:本诗出自李清庵《中和集·咏真乐》十二首中第六首,原诗为:

先天至理妙难穷,铅产西方汞产东。

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有知不有真为有,空会无空实是空。

无有有无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阳红。

先天境界其理奥妙无穷,盖先天乃指太极境界,太极则是阴阳合体,阴阳指阳铅阴汞,铅属金,位在西方;汞属木,位在东方,铅汞相投即是金木交并,若落实于人身之中,即是凝神调息,以期阴阳交感,玄牝合一;神为火,气为水,神藏泥丸,气蛰丹田,火在上,水在下,故说“水火二途分上下”。圆顿子曰:苟能心息相依,神气相搏,则玄关之体已立。

俞玉吾曾谓: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

至于如何降心火入于丹田,仙家相传多种法门,务求真传,仔细体会,方克成就。

疏:先天是理气不分,阴阳未耦,若落于后天,则铅汞分居西东,水火不相射矣,若得明师口诀,点开心易,颠倒坎离,则水上火下,龙虎交姤,玄关一窍即见。

第七

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

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注:本诗据《性命圭旨》记载,出自刘长生《仙乐集》,唯《道藏辑要》版却遍寻不着。

玄牝门是指虚空一窍,虽曰虚空一窍,却非在身外虚空之中;虚空者,不可捉摸之谓。

玄牝有时指一处,有时指两物,本诗乃指一处,即“玄关一窍”是也。

玄关之产生,诚然是“气发始成窍,机息复渺茫”,世人不察,以为有一窍矣,必在吾身五脏六腑,七窍八门之中,如此着相以求,咫尺千里矣。

玄关一窍端赖心息相依、神气相守,方克显露。故吾心当须照顾吾息,务令绵绵密密,则炉火温温,暖气不绝,始得其肯綮。调停即是照顾之意,节候者时令之谓也。

仙人指修炼成就者,鼎者非身外有形之物,而是身中无形之处。古仙烧炼外丹,必假鼎炉火候药物;修内丹者,遂假外丹名词,譬喻吾人身心精气。仙人身中之药,并非金石草木之渣滓,而是从杂矿提炼而成之精华。修炼家是以水火焚炼色身,古人谓之抽铅添汞,取坎填离。

至于如何将杂矿销成百炼金,牵涉太广,不能一言以尽之,请于具德师家,殷勤扣求可也。

疏:一窍即是玄关一窍,亦谓之玄牝之门,神气之穴也。

调停火侯是指下手做功夫,要在若存若亡,勿忘勿助八字中求之,若得其妙,则炉中温温,暖气不绝。

仙人鼎亦谓玄关窍,即外玄关也。无他药者,是谓非世间金石草木之类,而是先天混元之气也。

杂矿是指后天肉身内之“涕唾津精气血液”,百炼金是说经水火之烹炼,遂成金晶玉质也。

第八

天机秘密难倾吐,颜氏如愚曾子鲁。

问渠何处用功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注:本诗据《性命圭旨》所载,系出自《弄丸集》,而《弄丸集》依该书标称罗公远所著,该集恐早已失传。罗公远为唐时道士,相传曾施法术,让唐明皇游月宫,谱下霓裳羽衣曲。(或说叶法善或说申天师,已不可考)

天机者,不可说之谓。颜氏即颜回,曾子即曾参,二人皆为孔子门生。颜回秉赋聪明,闻一知十。《论语》载:孔子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而曾子事母至孝,日三省其身,其性也鲁,鲁者迟钝也。颜回聪明绝顶,曾参则驽钝不堪,但二人皆名列孔门,誉传后世。

颜曾两人当初究竟如何用功夫?致令秉赋不同之人,均能名垂千古?盖祇在于不闻与不睹耳。

闻从耳,睹从眼,常人耳能闻,眼能见,故心驰于外境,而气散于七窍。盖一见可爱之人,一闻悦意之事,无不欢欣鼓舞而心动神驰矣。不幸一见厌恶之人,一闻逆心之事,则又勃然作色,瞋心大起矣。

至于颜曾二人则有目而不睹,有耳而不闻,精神内守,心不可动。《道德经》亦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若能废耳目之用,庶几可达《庄子》所谓“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也。

颜回之终日不违如愚者,默而识之也;曾子之日三省其身者,其质鲁也。

颜曾二人不闻不睹之功,于千余年后,二程兄弟亦彷佛相若。盖二程兄弟尝游于青楼酒肆,人问小程见妓时如何?小程曰:“心中有妓,眼中无妓”。又问大程,曰:“眼中有妓,心中无妓”,论境界显然大程高于小程,而颜曾二人资质纵然相去霄壤,但功夫则不分轩轾矣。

不闻不睹之功夫,亦可解释于作功夫时,由勉强造作后天有为之守护根门,渐至于自然而然先天无为之不闻不睹,忘机绝虑。

疏:默而识之者,识其本心也,三省其身者,慎独功夫也,三省者,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九

闻于不闻好温存,见于不见休惊怕。

尤贵勿忘勿助间,优而游之使自化。

注:本诗载于《性命圭旨·采药归壶图》上,未标出自何人手笔。

闻于不闻者,须先有不闻之功夫,然后方能有所闻也;见于不见者,须先有不见之功夫,然后方能有所见也。

初入玄关时,有耳而若不闻,有目而若不见,苟或有所见有所闻,是为后天之见闻觉知,尚未进入先天杳冥之境界;其后丹田雷响,乃闻于不闻之后;星光闪烁,乃见于不见之时。当此之际,若不温存而起惊怕,则俯仰之间,药物遁乎千里之外矣。

诗既载于《采药归壶图》上,即表示此诗必然与采药攸关,至其口诀云者,勿忘勿助也。

李涵虚曰:“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自然曰勿助”。

优游自化者,凝神气穴,心息相依,勿忘勿助,若存若亡,心愈细,息愈微,如鸡抱卵,暖气相续。

后天造作之有功用行既舍,才入先天自然之无功用行,由勉强渐至自然,身内生机,氤氤氲氲,优游自化。

本诗不闻不见之后,方能有所闻有所见,正与前诗不闻不睹前后呼应。

疏:闻于不闻者,不闻中亲闻也,见于不见者,不见中亲见也,庄子谓渊默而雷声,尸居而龙现也巷。

本诗乃采药归炉之口诀,谆谆提醒学者务当注意,若不事先提醒,则恐当面错过也。

第十

杳冥才觉露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间主宰这些儿,便是世界真种子。

注:《性命圭旨》原诗曰:

窈冥才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

中间主宰这些儿,便是世人真种子。

本诗作者据载为北宋陈希夷,丹经中记录陈着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今已失传。杳冥者,幽暗深邃之意,在仙家术语中,表示心息相依、神气相抱之现象,即太极境界也。

恍惚者,神智意识模糊不清之意,在仙家术语中,表示由无意识里,微露意识,但尚在模糊不分彼此之际,未起大明觉之时。

杳冥是由动入静之己土,恍惚是由静生动之戊土,在此杳冥恍惚之间,能主宰这些者,便是世界真种子,即中宫真土也。

世人未能寻求真种子,是因未明玄理,未知口诀。故不能入玄关,索玄珠,转而寻声逐色,心驰于外,气亦随之亡逸矣。

中宫真土者,宗门谓“本来面目”也,

中宫一词,源自《洛书·九宫图》,所谓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其中也。九宫之图,无论纵数横数,或交叉而数,其和必为十五,乃开术数之端者也。

真土分戊己二土,己土为阴土,戊土为阳土,必合阴阳二土,方称真土;合戊己二土,方称玄关,己土属静,戊土属动,合动静二象者,非言玄关而何?

古今多少修道学仙者,或指身上某穴为玄关一窍,未免着相;或指一切托诸无为,不事心息功夫,则又落空。近代陈撄宁所传玄关,最合古仙之说,既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但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才是天地间一大秘密也。

疏:玄关之说,各宗各派,互有异同,有人不明究竟,以为南北两宗所说不异,亦有人以为白玉蟾、李清庵、俞玉吾、李涵虚乃至闵小艮、薛心香,所泄露之玄关皆同,其实是一大误会,即本书所示玄关与各家全然不同,学者若能虚心参访,自可得其宗旨。

第十一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

有无从此交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注:本诗为张紫阳《悟真篇》中之七言绝句诗。

恍惚杳冥出自《道德经》第廿一章,其言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后世仙家之言玄关采药大多根据此说。

首二句乃在描述进入玄关之状态,杳冥者,身心打成一片,神气融为一团,日月同宫是也,此时犹如神风静默,山岳藏烟。

恍惚者混沌初辟,静极而动,重阴之下,一阳来复,金光闪烁,劈破鸿蒙,月出庚方是也。此时正是雷轰巽户,电发坤门。

有无二字亦出自《道德经》,其言曰:“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

盖神入杳冥之际,如万物蛰藏,渺无人烟,故谓之无;然而阴阳交感,氤氤氲氲,乃人身美妙之境也。逮乎神入恍惚之时,如春临大地,百物生焉,故谓之有;然则天人合发,融融泄泄,乃玄关窍开之谓也。

疏:本诗即玄关之描述,因各家所言,不特不同,抑且详略有别,在此特引黄元吉之说如下:

黄元吉曰:玄窍玄关要在凡息停,真息见,方得现象,若到胎息停,六?俱尽,则玄关窍开,更有不同,非玄关有二也,只是气质之性,净与未净之分耳,果能于鸿鸿蒙蒙,杳无朕兆之时,似有似无,如痴如醉,寂寂无?之内,有个惺惺不昧之情(万念俱泯,一灵独存),此即无极而太极,理气浑合为一之际也,此玄关也,至忽焉有知有觉(琼钟一扣)此玄关开时,即如天地初辟一般。

第十二

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

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

注:本诗出自邵康节《寄亳州秦伯镇兵部诗》之一。

仙家功夫,并非只在肉身上搬弄水火,苟如是,则与一般气功师何异?盖仙家讲求玄关一窍,而玄窍之中,犹如太极图,阴阳相抱。

若静极生动,便是一阳来复而见天心矣,此时之心是混沌之心,无一毫妄念夹乎其中。故说“天心复处是无心”,此盖本于《易经》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真正之无心,自己无法当下知道,若一涉知觉,即非无心,直落后天矣。

所谓“万念俱泯,一灵独存”,此时既曰独存,即非对待,故不可知,才涉知觉作用,即起作意分别,故说“心到无时无处寻”。

然而祇就无心,亦非究竟而从此无事,宗下亦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

宗下之道,乃妙高峰顶,不容商量,而仙家之道,于见天心而无心之后,仍有造化在,故说“水中何故却生金?”

五行在人身,水为精,金为气,水是后天,金是先天,金水同宫,金属西方,水属北方,《悟真篇》曰:

“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金水属同一性质,不过在人身中,金为先天之气,水为后天之精耳。

下手之初,打合身心,凝聚神气,经过一番功夫,水府之中,迸出真火,谓之水中火发。伺乎琼钟一扣,玉洞双吹之时,湛然摄起海底金波,循水火之道路,进火退符,再返丹田,温养一番,丹苗自然日日成长矣。

仙家性命双修,于见天心之后,正须假炉鼎风火,锻炼铅汞乌兔,以期身心逐渐起变化,陶素耜曰:“始而易气,次而易血易脉,次而易肉易髓,次而易筋易骨,次而易发易形,然后阴尽阳纯而长生不死也”。

古仙九载功变诗曰:

气并血脉与肉髓,筋骨发形依次起。

欲遣衰老却童华,一年一变九载矣。

“水中何故却生金”者,因五行顺生,系由金生水,然仙家重在逆字,如转凡为圣,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水中生金即是逆转五行,将后天变为先天,即古云“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之意欤!

疏:天心复处,泯然无念,犹如唯识之真见道,真见道虽已见毕竟空,是道体而已,未得道用也,必须更进一步;“相见道”方能见如幻有。而天心无念,谓之己土,仍属阴土,亦必须更进一步,出玄入牝,雪里花开,静极生动,水中火起,方谓之戊土,是为阳土。

第十三

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

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

注:本诗据《性命圭旨》所载,系邵康节之诗,但邵氏《击壤集》中却未见,又据说为朱熹所作。(惜手边缺乏数据,无法考证)

夜半者,子时也,然并非天地之呆板子时,而是人身之活子时,即《易经》复卦,重阴之下,一阳来复,卦名地雷复,坤为地,卦象为?,震为雷,卦象为?。首句说明人身在虚极静笃之下,心肾相交,如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此时为坤卦?;逮乎雷声震动,一阳来复,则为复卦?。在坤复二卦之间,即是动静玄关。玄关是合动静而说,惊蛰之后,冬眠之虫,纷纷出来,犹如万户千门次第而开,转喻人身产生种种法象,《入药镜》曰:天应星,地应潮是也。

无中含有象者,无为坤卦,有是复卦,邵康节曰:“无极之前阴含阳,有象之后阳分阴”,阴含阳是自姤至坤,阳分阴是自复至乾。

“许君亲见伏羲来”,是说若能明白坤复有无,动静窍妙之玄义,方许得伏羲之嫡传。伏羲乃远古圣人。

《系辞》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创于伏羲,本诗借用坤震二卦组合,说明人身动静之机,如能洞彻坤复之意,即如亲见伏羲而面承指授矣。

疏:本诗是描述玄关窍现,戊己门开之现象,由内玄关而透外玄关,此中须得意,其间难下词,本诗即能描写得唯妙唯肖,的是高手。

第十四

西南路上月华明,大药还从此处生。

记得古人诗一句,曲江之上鹊桥横。

注:本诗为南宋陈泥丸所作,收于《翠虚篇·金丹诗诀》一百首内。

西南路上系指后天八卦之坤方,坤方于人身代表腹,故西南路上即是脐下丹田也。

月华明者,药产之景象也。盖药生之时,下丹田中,见如珠如粟,光彩夺目,月华灿烂,上冲眉间者药物也。

曲江者界断任督二脉之处也,在人身尾闾会阴之间,曲江之上,必架鹊桥,药物方能渡过,故说曲江之上鹊桥横,亦即古人留诗告诫后来之用意,恐不架起鹊桥,容易失足也。

总之修持过程,如逢太极开基,玄关窍开,药物如月华光明,发生于脐下丹田处,此刻切须谨记古人之诗,“曲江之上鹊桥横”,当即拨转天罡,逆运河车,从尾闾透夹脊而上昆仑之顶也。

疏:明朝之前,初无所谓小药大药之名,大小药之分,盖始于曹还阳,伍虚二人。

本诗说明药物产生之处即西南路上,所见现象即月华明也。

第十五

塞兑垂帘默默窥,满空白雪乱参差。

殷勤收拾无令失,伫看孤轮月上时。

注:本诗据《性命圭旨》所载,系出自锺离权,然已不可考矣。

塞兑即是闭口,垂帘则是闭目,当药物产生之时,当然必需塞兑垂帘,默默窥视,勿起明觉,俟其不老不嫩之候,方可下手采取,迎过下鹊桥,逆上背后三关,直至于泥丸。

至于药生之际,光透帘帏,但见满空白雪,光明莹净,亦药产景象也。

既升泥丸,温养沐浴,复转鹊桥,下胸前任脉,重返丹田,温养一番,故又嘱曰:“殷勤收拾无令失”,叮咛采药时机,勿当面错过也。

孤轮即是明月一轮孤也,此时之月,是表示心性功夫,孤轮月上时,即是万念俱泯,一灵独存也。

疏:本诗所记“满空白雪”之现象,乃学道者不见中亲见,外人固不得而窥也。

第十六

妙运三田观上下,团成一气合西东。

凭君遥指昆仑顶,夹脊分明有路通。

注:本诗在《性命圭旨》一书记载为《原道歌》,但原诗与此有数字之异,原诗曰:

妙运三田须上下,须知一体合西东。

几回笑指昆山上,夹脊分明有路通。

原诗不太工整,经陈撄宁润色后已较完美。

本诗所述为小周天功夫。盖拨转河车,由下逆上,复由上往下。由下而上者逆透三关也,由上而下者妙运三田也。上者泥丸也,月窟也。下者丹田也,天根也。

邵康节诗云:“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即是逆透三关,妙运三田之意。

团成一气者,攒五簇四,会三归一也。盖其初也,心火肾水,南北分为二途,渐则魄金魂木,西东团成一气也。

昆仑顶者,山头也,其位在上,即泥丸宫也。

夹脊分明有路通者,欲上昆仑,崎岖难行,犹如蜀道,但祇要卦爻度数运用妥当,内伏天罡,外推斗柄,夹脊之路,分明可通也。

疏:三田在胸前,三关在背后,妙运是指合乎天枢,不离自然也。

上下是指月窟及天根,邵康节诗曰:“天根月窟闲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丹家至此须“内伏天罡,外推斗柄”观心吸神,妙运三田。

由后天之阴阳相感而得白虎初弦之气,此际元性微露吐青龙初弦之气,召之而来,合为一气,是即二分之水,配以二分之火,恰到好处,言辩不及也。

第十七

子时气到尾闾关,逆转河车透甑山。

要在八门牢闭锁,火符进退任循环。

注:本诗在《性命圭旨》书中记载,系陈泥丸《翠虚篇》所出,然《性命圭旨》原诗与此有异,陈诗与《性命圭旨》所载又不同。

《性命圭旨》诗为:

子时气到尾闾关,夹脊河车透甑山。

一颗水晶入炉内,赤龙含汞上泥丸。

陈诗第二句为“夹脊河车透顶门”。门与关字,其韵不同,恐系《性命圭旨》作者将陈诗略作更易,而陈撄宁又将之修改为“逆转河车透甑山”,并删除后二句,转接《性命圭旨》所另载《金丹集》之诗“妙在八门牢闭锁,阴阳一气自循环”,且将最后一句亦改为“火符进退任循环”云。

子时者,正子时也,金丹一颗如雀卵,上冲心位,下转尾闾,逆运河车,直透甑山。甑山者,昆仑山也,泥丸宫也。《参同契》曰:“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于下”。

本诗亦可通于小周天功夫,唯按功夫层次,丹诗秩序,应作大还丹解。

采大药之际,须要固摄六根,闭锁八门,伍柳门下所以有上夹下塞之说,逮至民国初年,《性命法诀明指》一书,竟将“木夹牢塞封”,刻为“木来年塞封”,不知是鲁鱼亥豕之误,抑或口耳讹传之失。

至于“火符进退任循环”之句,亦无非说明大药须待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致有揠苗助长之谬,一切进退,总宜合乎自然运用为要。

丹经之中常见八门之句,亦如佛典惯用六根之说,其意义大同小异,八门出自《易经》说卦,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艮为手,坎为耳,离为目,巽为股,兑为口。

另一说法谓洛书九宫,除却中宫,即是八门。

“八门牢闭锁”即后来所说“吸舐撮闭”四字诀。

疏:所谓子时者,并非天地呆板固定之子时,而是一阳来复之子时,丹家谓之活子时也,然于进火退符之际,亦称为子时者,非指时辰,乃人身部位之谓,故子时可兼备“子时”与“子位”之义,子位指尾闾关,午位则是泥丸也。

第十八

只求一味水中金,镇摄虚无造化窟。

促将百脉尽归根,念住息停丹乃结。

注:本诗在《性命圭旨》一书记载为陈泥丸所作,考之《翠虚篇》,属《罗浮翠虚吟》。原诗云:

只取一味水中金,收拾虚无造化窟。

促将百脉尽归源,脉住气停丹乃结。

本诗依功夫境界而论,当属大周天,而《性命圭旨》却列于小周天。

一味水中金者,后天中之先天药,依时采药,进退升降,熏蒸营卫,再返丹田,周天数足,金丹出炉,依诀采取,落于黄庭,即是“镇摄虚无造化窟”也。虚无是形容造化窟之所在,虽曰黄庭,却不可着相以求。

至于人身何止百脉,此处虽言百脉,亦不过说全身之脉络耳。闻诸师说,百脉归源之处即脐下丹田也。

念住息停之现象在小周天即可发生,大周天时,更有脉住之情形。

有人说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此说不符佛家四禅之定义,恐系后人勉强为之解说者。盖初禅为有寻有伺三摩地,二禅以上方为无寻无伺三摩地也。

念住者,由心息相依,神气相守,渐入万念俱泯,一灵独存之状态。

息停者,静定之中,口鼻呼吸,细微之极,偶而息断,此境界较之念住则高矣。

脉住者,左右两手寸关尺,六脉俱停是也,据闻得道之人,其六脉已停,生理情形殆不可以常理测焉。

疏:水中金是指金丹大药,虚无造化窟乃黄庭也。

大药服食过关后,便进入养圣胎之境界,须寻名山胜地,或结茅,或住洞,务要遮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明堂,后有来,中间结穴,地既厚,生气亦旺,丹家修炼其间,得天地锺灵之气,脱胎换骨,出神入化,可操左券矣。

第十九

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日也怀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注:本诗据《性命圭旨》所载为白玉蟾之诗,查《白玉蟾全集·华阳吟》中确有此诗,然陈泥丸《翠虚篇》亦载有此诗,究为谁作,惜余无暇考证。

小周天既已完成,俟大药过关后,便进入大周天,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是也。

大药乃是先天一气凝结而成,或称金丹,或称灵丹,祇是气团而已,非别有一有形之物也。灵丹入口,落于黄庭,即须入定守中,时时照顾,念兹在兹,元神大药,二五之精,自然妙合而凝,一如世间夫妇交姤之后,妇人受孕,行住坐卧,不宜驰骤。金丹大道以自身阴阳二气为夫妇,二气交结,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本诗盖言大周天十月养圣胎之事,此圣胎之成就,赖元神与大药凝结而成,又赖静定功深,纯阳气足,圣胎方圆,可以脱体而出。

宗下言养圣胎,是开悟之人,作保任之功,不至退转之谓。

仙家言养圣胎,是大还丹时,作入定之功,以期大药元神凝结成象之谓。

疏:怀胎是指怀养圣胎,他日功深候足,则阳神脱壳位证神仙也。

十月云者,借喻而已,非必如凡人之怀胎经十月也。

入定功深,阴尽阳纯,则瓜熟蒂落,非后天所能造作,以揠苗助长也。

自家精血亦祗是借喻而已,并非后天之精血,乃是元神大药之谓也。

第二十

从此仙苗渐现形,随时灌溉守黄庭。

养胎八九功将熟,忽觉凡躯已有灵。

注:据《性命圭旨》所载,系张紫阳赠白龙洞道人刘永年之诗,原诗为:

从此根苗渐长成,随时灌溉抱真精。

十月脱胎吞入口,忽觉凡身已有灵。

本诗所述,乃是大还丹之功,原不宜批注。盖此时功夫,纯是守中入定而已,身中法象,层出迭起,或真或幻,均不可认取或执着,苟或不慎,走火入魔,时有听闻。

仙苗者,成仙之根苗也,大还丹时,阴阳二气深深交结,诸多感应,不一而足,先天一气自能源源而来,及至神气逐渐泰定,继之而起者,有种种幻境,此殆与本人习气深有关系,性纯者容易透关而过,所谓境来勘过,事来看破也,若其嗜食腥膻辛辣,贪爱重,智慧低者,恐魔障迭起,满目荆棘,难以透关矣。

养胎八九月后,将近胎圆,此时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又因经常入定,辄有神异感应,不特本身有念止气停之现象,更有脉住情形。

至于养胎火候,即是张紫阳所说“漫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古仙常说念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寒。含光默默,真息绵绵(注),如龙养珠,如鸡抱卵,乃养胎之要诀也。

疏:灌溉者,先天一气之熏蒸营卫也,黄庭即中位也,八九者,火候未达十分足也,凡躯已有灵者,内身渐起变化,所谓一朝功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是也。

第廿一

饥餐渴饮困来眠,大道希言顺自然。

十月圣胎超脱出,奔雷震裂上丹田。

注:本诗为陈致虚所作,原诗载于《金丹大要·醒眼诗》五十首中,诗曰:

饥餐渴饮困来眠,大道分明体自然。

十月圣胎完就了,一声霹雳上丹田。

古仙于林下泉边,长养圣胎之时,往往隐姓埋名,韬光养晦,饥则进食,渴则饮水,勿令饥渴失宜,有损真气;困倦则入眠,不可违逆生理时钟,有悖自然造化。故说大道希言,但顺其自然而已。自然四字出自《道德经》第廿三章。

十月是指火候成熟,圣胎已圆,六出纷纷,超脱凡尘。由于静定功深,可以入定出神,故曰:“奔雷震裂上丹田”。

上丹田即是泥丸宫,紫府内院,元神晏居之处。奔雷是指圣胎已就,阳神脱壳,自顶门而出,顶门即囱门。婴儿初生,其囱门尚开,按之柔软,童年之后,囱门即闭,按之坚实。

佛家有:“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法,意即从顶门而去者圣人也,可以了脱生死,从眼而去者生天界也,福报虽好,难免再入轮回。

仙家阳神破天关而出者,乃因阳气精纯,故能冲开顶门,脱壳而去。

此处用冲开震裂来形容阳神之脱壳,颇易引起误会;西藏密宗有颇瓦法,专究开顶,因是子曾参圣露上师之法座而开顶。据说顶门开,吉祥草即可插入,其顶往往有肿痛流血现象,年轻人不宜学,此盖为往生作准备耳,与出阳神之功夫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仙家相传阳神冲破天门,亦有雷声霹雳一响,轰开紫府内院之说,然而海印子极言其非,意谓玄宗修道,心息相依在外面空中,定亦在外面空中,定极自能与色身分离,斯所谓脱胎神化,岂有冲破顶门而出之理?又谓古云业镜忽然扑破,翻身跳出虚空,是天门顶中破之意也,岂可作冲开顶门一窍会乎?

出神境界,不说当代未见其人,即前辈亦难得一见。陈撄宁自言访道三十年,未曾目睹阳神是何情状?如何出法?余闻友人李俊庆医师转述其师胡美成先生曾见湖南某修士于当地庙宇,趺坐入定,顶门出现白气,冉冉浮空而去,其人亦随之坐脱。果真如此,则为阳神脱体,委身而去之实例。由此可知出阳神者,不必执定“身外有身”也。

疏:十月圣胎是指守中抱一,纯然做静定之功夫,所谓内舍意念,外舍万缘,顿忘天地,粉碎形骸之真空炼形也,火候既足,圣胎成就,自然出窍,不必任何手段也。

然所谓身外有身者,并不多见,欲将本身精气神转化为身外之物,则必须有极大之能量,方能转成少许之物质,亦即是说元神所聚之先天一气,其能量欲转变成物质,难乎其难,故自古能身外有身之神仙,少之又少。

第廿二

空不顽兮色不碍,世界能坏他不坏。

有为事毕又无为,无为也有功夫在。

注:《性命圭旨》第八节口诀记载阴长生诗曰:

无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无尘可碍。

有为功就又无为,无为也有功夫在。

达观禅师诗曰:

色不缚兮空不碍,宴息冥心观自在。

大千万有总归无,世界坏时渠不坏。

依此二诗推断,恐系陈撄宁据以合成第廿二首丹诀之所本。

本诗是说阳神出窍之后仍有功夫在。盖阳神本是气聚神凝而成,并非空无一物之顽空。纵使山河大地亦不能阻碍阳神之出入,古人谓之贯金石而无碍,蹈水火而无伤也。

依佛教说法,星辰世界一切有形之物,经过一大劫(《俱舍论》谓十二亿七千九百八十四万年),终将毁坏,唯有经过修炼成功之阳神,如金出矿,历劫长存,不复磨灭。此阳神不可说为识神,乃是不神之神。故世界坏时他不坏,然此亦方便说耳。

有为是指小周天,半有为半无为则是大周天,至于圣胎成就,阳神脱壳以后乃是无为之事。大小周天固然有功夫在,即使阳神出窍后无为之事,仍有功夫在焉,其功夫究竟如何耶?

阳神毕竟是丹法所炼成,纵为纯阳之体,然如婴儿,犹须谨慎护持,小心照顾,故有三年乳哺之功也。

宗下于顿悟之后,仍作保任功夫,更于六度万行中磨去习气,故《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古人又云未悟之前犹自可,既悟之后事更多。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既明更如丧考妣。可见顿悟之后,须继以渐修,如庵摩罗果之渐熟也。

疏:无为之功夫即是老氏所谓为道日损之义,损者祛除气质之性也,儒家克己复礼,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佛家磨除习气,皆同一事也。

第廿三

法身刚大包天地,真性圆明贯古今。

若未顶门开巨眼,休夸散影与分形。

注:《性命圭旨》记载本诗为东华帝君所作,其原诗曰:

法身刚大通天地,真性圆明贯古今。

若未顶门开只眼,休教散影与分形。

又《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记载:

东华帝君曰:

法身刚大通天地,心性圆明贯古今。

不识三才原一个,空教心性独圆明。

又曰:

世间也有修元者,先后浑凝类圣婴。

若未顶门开巨眼,莫教散影与分形。

若据此,则《性命圭旨》之诗似又源于此经矣。

法身即是真性,若能证得法身,则时空出入无碍,古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顶门开巨眼之句,或说为开只眼,亦可通。

一玄老人曰:“据宋永明延寿禅师之《宗镜录》中,为神秀作翻案文章,认为神秀双眼圆明,而六祖止具一只眼,意谓六祖专于顿悟,而神秀悟后渐修,智行双备。”由他所说,岂神秀偈原是中道第一义谛,而五祖却有失高鉴乎?金元两朝之万松老人独对此见解作评唱云:“此一只眼是尽大地沙门一只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顶门金刚眼”。

散影与分形者,阳神之能事也,柳华阳曾言,雍正年间,寂无禅师能分身多处,家家均各见一寂无禅师谈笑自若云云。

然此神通末事而已,若欲真正超脱,而不滞于幻躯之中,须具顶门一只眼也。

顶门一只眼者,言弥纶天地之智慧也;阳神者,具千变万化,分形化影之神通也。神通乃修止修定而成,圣末边事也。智慧则修观修慧而成,生死大事也。

疏:阳神是心源性体之起用而现,若证得法身性体,则大包天地,亘贯古今。(天地即宇,古今即宙,亦即空间时间之谓)。

第廿四

打破虚空消亿劫,既登彼岸舍舟楫。

阅尽丹经万万篇,末后一句无人说。

注:《性命圭旨》记载此诗出自水丘子。

本诗首句打破虚空,乍看之下,眩人眼目。盖虚空本空,无边无际,如何打破乎?岂虚空之外,别有一畸零世界之彼岸乎?

消亿劫者,消除百千万亿之劫数也,古说“厄以铸圣贤,劫以炼仙佛”,岂无穷劫数之消除,须待虚空之打破乎?打破虚空者,其粉碎虚空之谓乎?

彼岸者,常乐我净之境也,语出佛家,即苦海之反义语也。

既登彼岸矣,舟楫即可弃之不用,其不可贪恋肉身之谓乎?抑不可再执取诸法之谓乎?

慨叹阅尽丹经万万篇,最后一句却无人说出,岂古人亦有所未逮乎?抑或不肯明说?无法明说乎?

陈撄宁爰作解释曰:

既登彼岸舍舟楫,再入轮回作众生。

疏:陈撄宁所言,凡夫闻之莫不惊惶失措,其实乃第一义谛也,盖凡夫迷妄,初则不知不觉,流浪生死,继则忽然惊醒积极学道,终则恍然大悟,丁壬撇却矣。

(敬告学道诸君,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同时亦劝玄门先进;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