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满格 但是速度几kb:纪念建党90周年论文选录 2011.06.03. BZRXZ zhuanti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26:17
纪念建党90周年论文选录
第一篇:地球上最大的  政治奇迹 (组图)
第二篇:从一个"幽灵"到中国伟大实践 中共创造奇迹之"道"
第三篇:“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共一大
第五篇:新华社评论员:感悟伟大历程 凝聚奋进力量--
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六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七篇:历史的轨迹》: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 第八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光辉旗帜 伟大道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九篇:关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13个谜底
2011.06.03.  BZRXZ  zhuantie
2011年06月03日 13:48:0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1月22日的封面,标题:中国,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旁边一行小字这样写道:当美国身陷伊拉克战争无法脱身时,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已经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






目前,全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将近8000万。安哥拉通讯社将中国共产党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印度Zeenews新闻社也曾发表文章称,中国共产党“仍然广受欢迎”,“加入共产党在中国意味着走进精英群体”。
《时代》封面上的中共领导人
《时代》周刊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自1923年创刊以来,它从未停止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创刊至今,毛泽东是登上《时代》封面次数最多的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则两次被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周恩来、陈毅等也曾多次出现在《时代》封面。
梳理《时代》封面上的中国面孔,可以明显地看出,作为西方主流媒体代表的《时代》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从最初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客观与立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代》言必称“红色中国”,而且,与“红色”、“共产主义”等词语相伴的是蝗虫和西方文化中寓意邪恶的龙等形象,甚至曾经出现过血红的手印。比如,1950年12月11日的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画面中的红色蝗虫有着不言自明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1954年3月10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其背景则是竹栅栏后一条张牙舞爪的龙。
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时代》的基调变为犹豫和试探。例如,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标题是“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封面右上角则醒目地写着:“中国,朋友还是敌人?”1997年3月3日,邓小平再次登上封面,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喜欢的超级力量?”
再之后,中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时代》对中国的报道也逐渐客观并开始呈现多维度。工人、汶川地震等均曾出现过。2007年1月22日,红色背景下,雄伟的长城和喷薄而出的五星形状的日出出现在《时代》封面,其标题是:“中国,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旁边一行小字这样写道:“当美国身陷伊拉克战争无法脱身时,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已经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
给中国共产党打一个高分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中共对此也无能为力。曾经,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而经济上却只能是零分。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用没有争议的亮眼成绩击碎了这些曾经的预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前驻华首席记者齐迈克曾感慨地说,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把英国和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使命完成了,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仅凭这一点他就要“给中国共产党打一个高分”。
而且,近些年,中国遭遇了地震等特大灾害,中国共产党的表现让一向挑剔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时那种冰冷的笔触变得温暖起来。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法国《解放报》的文章这样写到:“在共产党的亲切目光注视下,所有人都动员起来。”美国麦克拉奇报业集团网站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被埋了139个小时的医生获救时提出了一个愿望,“我要入党”。“他把自己在被埋6天后成功脱险归功于已经统治了中国59年的共产党。”文章这样写道。
中国共产党更加开放
最近,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举办,来自欧洲19个国家的3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80多位嘉宾参加。许多代表认为,开放的中国共产党举办了开放的论坛,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开放的高速发展的中国。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姿态早就引起了外媒的关注。去年,西班牙埃菲社6月30日的报道称,为了增加其透明度,中共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机关首批11位新闻发言人,而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党“曾经以保密性著称”。美国彭博社同天就此评论说,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开放了,这个明年就要过90岁生日的党,仍在积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
常年在中国工作的西方媒体人也纷纷著书立说,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站站长马利德去年出版了他的书《党:共产主义治理的神秘中国》,详细讲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观感。马利德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共的体制对中国的适应度是超过许多人的想象的,这是促成中国经济大繁荣的重要原因。”(记者 张红 本版图片均为《时代》周刊封面)
媒体人说
中共执政根基稳固
西方满怀激动地想象着阿拉伯世界的民众抗议波及中国的景象,但那只是他们一厢情愿。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统统都开心。中国内部也有不满情绪。但是,首先也是最明显的原因是,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长达30年不间断的经济发展。过去25年GDP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父母优越得多,而他们父母的生活条件又比祖父母优越得多。
同样很明智的是,中国政府把大量新积累的财富用来建设该国的基础设施。比如,通过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在公路、铁路、电网、电信、教育以及供水设施上,中共设法改善了人民生活。在这些项目上,中国人看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迹象表明政府正在回馈人民。
第二个原因是,2011年的中国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这一事实——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令中国人感到极度自豪(想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记住,就在30多年前,这个国家还将自己——并被世界很多地方——视为落后国家。人民对见证自己的国家成功回到世界舞台而深深感到的自豪是不能忽视的,这种自豪感可以巩固政府的合法地位,因为毕竟是共产党引导中国走上崛起为21世纪超级大国的道路。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执政党的领导层至少会每隔10年换届。
在2月19日政府高官的一个研讨班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承认尽管“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他还说:“政府应当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而温家宝总理上周与网友交流时提出了维护稳定所必需的三个政策要点,即缩小收入差距,让农民享受到同等的福利待遇和机会以及查处腐败。
这是一个意识到了自身需要采取什么举措来维持人民的支持和自身合法地位的政府。(丹尼尔·加德纳 摘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
中共越来越自信成熟
“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成就给了13亿人沉甸甸的自信和从容。”现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日本籍记者大野清司说。
“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一名日本媒体人,我对此满怀期待。”常驻中国的日本媒体记者高桥阳一说。
“无人可以否定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发展成为GDP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对内拉动内需,对外坚持和平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有目共睹。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野近百次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今日的中国和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泥潭,唯有中国经济独领风骚。相比于执行能力备受质疑的日本民主党内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得到充分印证,没有人可以否定这种成就。”
高桥坦言,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不够全面,不过没有人可以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取得的成就。
“关注民生是必然之举”
“中国共产党很明智地把民生列为政策制定的重点之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平衡各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对当前中国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高桥说,“对腐败问题的大力惩治是中国共产党注重民生问题的一大表现,也是各媒体的关注点。”
大野坦言,完善的税收制度、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是民众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巩固党群之间的互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一大课题,关注民生是大势所趋。
“中国共产党理应自信”
“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有着雄厚的执政根基和强大的执政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有理由满怀自信。”大野说。
“媒体监督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必需品。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日益强大,它必将接受本国以及全球各大媒体日趋严格的监督。”大野说,“从容面对媒体监督并妥善解决其提出的社会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越发自信、成熟的直接表现。”(房满满)
第二篇:从一个"幽灵"到中国伟大实践 中共创造奇迹之"道"
2011年05月20日 07:24:3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油画《井冈山会师》
近几年,我们常常梳理。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梳理成就,总结经验。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梳理辉煌,感慨奇迹。
这两项梳理,建立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前:所有辉煌,所有奇迹,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
鉴于此,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我们更有必要对其创造奇迹的历程做一番梳理。做此番梳理前,我脑海里首先蹦出的是一个词汇:幽灵。
1848年2月,伴随《共产党宣言》面世,一个共产主义“幽灵”开始在欧洲游荡。
理论经典,往往穿境越世。马克思一定想不到,72年半后,1920年8月,这个“幽灵”游荡到中国——《宣言》中译本诞生,并旋即被一批眼界开阔的中国青年抢购,四处传阅。
其后,不到1年,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共成立。转眼,90年过去。
其间,中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曾以苏为师,曾教条主义,有挫折,有牺牲,有教训。但最终,中共由弱到强,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中国进行了伟大实践: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并引领中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鸟巢(资料图片)
从一个“幽灵”,到中国伟大实践,中共是如何做到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其重要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使政党永葆青春,充满生机。有个温暖的镜头,感动一代代人: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脱帽回敬,高呼:“人民万岁”!心系人民的政党,人民自会拥护。
第三,“实事求是”永远不能丢。中共的历史,没有一段不验证这样一个道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必能赢得胜利;骄傲虚夸,脱离实际,必将栽大跟头。
以上三点,是中共创造奇迹之“道”。
中共90年,荆棘塞路,又花环无数。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重温一个个历史片段,梳理过去的峥嵘岁月。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陈振凯)
从一个“幽灵”到中国伟大实践

起初,《共产党宣言》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而一个“幽灵”,被翻译成一个“怪物”。那时,中共创始人之一,王尽美还没改名,他叫王瑞俊。
1 一个幽灵
事件: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出版;1921年7月23日,中共召开一大
镜头:1920年春,柴房,29岁的陈望道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问:红糖可够?他回答说:够了。母亲一看,他满口墨汁,而红糖未动。
1975年的一天,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84岁的刘世厚老人,向组织捐出一本藏书。
这是一本《共产党宣言》,而封面上,大标题却误印成《共党产宣言》。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字样,印刷及发行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全书竖排,56页。
刘世厚保藏的这本书,意义非同寻常——它是《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它的翻译、出版,凝聚了众多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心血。1920年2月,陈望道应上海《星期评论》总编辑戴季陶约稿,辞去杭州教职,回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老家。戴给他提供了日译本的《宣言》,备用的英译本,则是《新青年》主编陈独秀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借出。
一间柴房里,尘网密布,油灯昏暗,陈望道屁股下坐着一捆稻草,潜心翻译《宣言》。
译成后,陈望道抵沪,交李汉俊、陈独秀校阅。当年8月,《宣言》单行本发行,首印1000册,很快脱销。当时,“幽灵”被译为“怪物”。而封面,因疏忽,“共产党”印成了“共党产”。其中一本,几经易手,辗转到山东农民刘世厚手里。
《宣言》发行11个月后,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各地代表13人出席。这其中,有个“王瑞俊”。一大之后,他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尽善尽美”,决定改名“王尽美”。正如他的改名,中共一诞生,便充满理想,身兼使命。
理论可以尽善尽美,但实践永远曲折。掌握理论的中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践它,使之中国化。
那时候,党内一些人看不到希望,“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望着井冈山,一竿竿毛竹钻天而起,毛泽东预言:“20年后,革命一定会胜利!”

2 一条道路
事件: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1943年,“毛泽东思想”一词出现在报纸上。
镜头:1930年1月,井冈山,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8年5月,延安窑洞,熬了几个通宵,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1948年底,西柏坡,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幅实景油画《井冈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画里的路,始终就在脚下。是的,路始终在脚下,要自己来走。
1927年,国共合作组建国民革命军,致力推翻北洋军阀。当年4月,上千中共党员和工人群众,竟遭反革命势力屠杀。这迫使中共走上武装革命道路。
起初,中共仿照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举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大都失败。经过反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武装进入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之“箭”,对准了中国革命实践之“的”。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自此,中共“开辟了一条不同于马克思和列宁的全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声。
经遵义会议、六届一中全会,尤其延安整风后,总结历史教训,中共认识到党曾犯的错误,都是没有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衔接好。而能将之衔接好的,是毛泽东。
八年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人披坚执锐,领民族大众同仇敌忾。其间,中国共产党人思索不断。
1943年,“毛泽东思想”一词首次出现。两年后,中共七大召开,刘少奇《论党》报告里,首次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写上了党的旗帜。
至此,《宣言》有了她第一个真正的中国化典范样本。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实践自此别开生面!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走新的路,行新的思想,中共多险多难。1927年秋,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后,党内有人看不到希望,“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望着井冈山,一竿竿毛竹钻天而起,毛泽东预言:“20年后,革命一定会胜利!”
说这话时,1928年春夏之交。距离解放军将红旗插到南京总统府,仅有21年时间。“神明!神明!”事后,曾经脱离革命的刘克犹感慨万千。
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洗礼,最终,中共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心,夺取了政权。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将中国整体领上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
新中国成立,中共很快面临新的问题:能吃苦,会打仗,善发动群众,善做思想工作,但中共会搞经济吗,有执政能力吗?
3 一份答卷
事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2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镜头:当时,一位美国学者推测“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众高呼“毛主席万岁”。这时,他脱帽弯腰回敬:“人民万岁!”
这个历史细节被后人数次重温。中共早就洞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一切胜利之本!人民,选择了这样的政党。历史,选择了这样的政党。
新中国成立,中共很快面临新的问题:能吃苦,会打仗,善发动群众,善做思想工作,但中共会搞经济吗,有执政能力吗?
那个时代,看中共笑话的大有人在。当时,一位美国学者说,“共产党在恢复中国经济并使之现代化方面遇到巨大的困难”,推测“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然而,超出他们意料。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个月,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即已实现。经3年努力,到1952年时,中共更是成功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主要农工业产量均超旧中国最高水平。它所挂念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中共交出的头份“经济答卷”,让世界惊叹。而奇迹还在后头。
到1956年,仅用7年,中共就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次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大幅超额完成。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即已定下经济建设根本方针,即“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公私得到兼顾,农民有地可耕,全国人民的创造热情被激活。
“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那个高唱凯歌的时代,毛泽东说,“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强国”。
然而,建立大国、强国,不是一朝一夕。路漫漫其修远兮,其间更有曲折和苦磨。《宣言》的中国之路,尚有漫漫长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尚需砥砺前行。
那时候,“超英赶美”成为口号,而一亩粮食的产量,被夸张到万斤。还有一阵子,交一张白卷,竟成为政治资本,戴上袖章,就能殴打老人。
4 一段弯路
事件:1958年5月,大跃进开始;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动
镜头: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中国人民大学有个教授,叫张鸣。“鸣”字得自那个“大鸣大放”的年代。那段时期留给中国的,不仅是“刘跃进”、“张鸣”这些人名,更是沉痛教训。
振兴中华、走向复兴的旺盛澎湃激情,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缺乏。然而,承担重大使命,绕不过巨大挑战。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0年内超过英国、15年内赶上美国。在“一五”经济成就面前,党的领导人对国情、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骄傲滋长,急于求成,“大跃进”运动被轻率地发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高潮。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思想泛滥,惨痛代价接连而至……
不堪回首,却必须面对:1966年至1976年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创深痛巨。一个“白卷”英雄,给一个文明古国贴上一笺耻辱;走到崩溃边缘的经济车轮,凝滞了中国现代化的无穷冲动;法治废弛,延迟了一个伟大政党从“革命”向“执政”转变的步伐……
这段弯路太过荒诞。然而正是这荒诞,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的崛起,唤起中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清醒思考和崭新创造。
终归,历史的车轮朝着前方。《宣言》开启的中国之路,依然徐徐拓展。
现在,在南昌市八一大桥桥头,伫立的不是神兽,而是一黑一白两只石猫。其中,黑猫脚下摁着一只老鼠。

5 一个特色
事件: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当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镜头:1978年冬,一个深夜,小岗村,18位农民,按了手印,以“托孤”方式,计划搞“大包干”。
冰河解冻,中国苏醒。
1978年,一个叫易中天的青年,背着包来到武汉。那年,这个在新疆一个军垦农场,呆了13年的知青,考取了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高考制度的恢复,彻底改变了他和一代人的命运。
同年冬,一个寒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要“大包干”。这个场景,后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给力希望的一年!那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出现在《光明日报》上。它的思想精髓是,打破“两个凡是”,重树实事求是。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众望所归,睿智忠诚的政治领袖走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渐渐展开。会议决定拨乱反正、重拾民主集中制、实行改革开放。
《宣言》中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揭橥,让中国共产党人再领发展潮流。“改革开放30年,关键是解放了人。”一位老党员如是说。解放人,就要破除框框,让人拥有全面发展的机会,让全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活力迸发涌流……
“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着博大深沉的思考。他的结论是:它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思维解放,市场经济等形式一样可为我所用。
1997年,“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思维勃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空前拓展。
实践又一次证明,认清国情,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共就能胜任伟大历史担当。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让世界惊叹。
2007年,中共十七大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就的取得,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除发展经济,中共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有关“中国震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话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话题。21世纪前10年,世界最热门的新闻,是“中国崛起”。

6 一座丰碑
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镜头:2008年8月,罗格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场“真正无以伦比的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嘴里蹦出“无以伦比”的那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最值得记住的一年。
那一年,悲欣交加。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8月8日,期待百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12月18日,中共隆重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两年后,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同年GDP超过日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很快,有关“中国震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话题,搅动世界神经。
有学者著书《中国震撼》认为,中国崛起是文明型国家崛起。人类历史上,只有千万人口量级国家、上亿人口量级国家崛起的经验,没有任何为10余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的先导经验,中国的路,只能自己选择开拓,自己探索创造……
中国的发展令世界惊诧。“中国的发展有模式吗?”世界围观,众说纷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坚定回答。
成绩面前,不能骄傲,历史早有教训。中共头脑清醒:目前,中国处于“矛盾凸显期、黄金发展期”。经济建设之外,逐渐将视线更多地投向群众的“幸福与尊严”,关注社会管理。
今年5月1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说,30年来,共产党推动中国不断取得更高的增长率,并向国人倡导“致富光荣”。最近,中共推出一个新的经济口号:幸福。
就在几天前,中共又用事实告诉世界:汶川震后3年,中国用高效率,顺利完成灾区重建工作。联合国驻华官员对此称赞说:中国救灾给世界提供了经验。
奥运、世博、抗震救灾的成功,是一座座光辉的丰碑。
相信:以建党90周年为起点,中共还将创造更多奇迹。 (记者 陈振凯)
第三篇:“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共一大
2011年05月08日 13:14:58  来源: 新华网


(伟大历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共一大

这是5月6日拍摄的外立面修缮完毕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当日,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外立面修缮工程。这次修缮主要包括对内外墙、门窗、地板等部位的修整和油漆,是1999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修缮。纪念馆的内部修缮将于5月底完工。  新华社发(郭长耀 摄)
开栏的话: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这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
这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
这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
90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今天起,新华社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伟大历程》,围绕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述评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人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红色宣言
·领航中国·党建新探索:让信仰变成一种力量

5月7日,游客在中共一大会址外参观。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超、张建松)上海市卢湾区新天地商业区人流不息。各类酒吧、饭馆、商铺林立于此,曾经古旧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今已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时尚地标。
行至新天地商业区的东南,安静而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在兴业路76号门牌下是一块闪光的牌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沧海桑田90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
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
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上海为何成为中国的红色发源地?一大为何选择了上海?在党史专家看来,一大会址的选择看似偶然,实为最佳选择。
一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齐卫平认为,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第二,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第三,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张树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
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风和日丽的5月,一大会址刚刚完成一次大规模维修,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络绎而至。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说:“红色旅游的勃兴使得我们的接待量越来越大,去年达到56万人次,今年肯定会超过60万人次。现在,会址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90岁生日。”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起步--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走访记

6月13日,“红船”停靠在嘉兴南湖湖心岛的岸边。新华社记者  黄深钢  摄
新华网上海6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吴宇)这是一处朴素的上海石库门民居,青砖黛瓦镶嵌西洋雕花。历经88载风雨沧桑,推开沉甸甸的乌漆大门,愈发显出历史的厚重。
88年前,在这扇大门后的狭小厅堂,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第一簇革命星火。随后不久,在嘉兴南湖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正式起航。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毛泽东曾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非凡意义。
88年历程,60年执政,人民与共和国一同见证。她率领不屈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斗,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创造出令世界惊讶的巨大成就,并继续书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星火燎原:共产党人的宗旨矢志不渝
“遥想当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到如今全党已有超过7400万名党员。”6月初的一个上午,两鬓略显斑白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站在一大会址前为参观者讲解,“人民共和国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会议正在召开之时,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就在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
从石库门和“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遍及南昌、武汉、瑞金、陕甘宁、延安、西柏坡、太行山……;从这里出发,共产党引领共和国走过一甲子。
“参观会址,遥想当年,100年前的中国人穷则思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来自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的张建民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张建民已是第三次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作为一名教师,张建民认为,88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中不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增强活力。人民共和国在党的带领下日益富强、豪迈而自信。
“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8年来,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的课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说,事实证明,共和国的建立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不断的探索,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温故知新:“红色起点”焕发青春活力
“我不仅仅对毛泽东感兴趣,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兴趣。”6月的一天,从美国纽约来中国上海出差的彼得,一下飞机就径直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他端详着一大会址展馆中每件文物的英文标识,并对着逼真的一大场景蜡像按下快门。

6月5日,游客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掩映在梧桐绿荫和鲜红党旗下的中共一大会址,如今不仅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扇窗”。
走进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中央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于《共产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辟为革命纪念地对外开放。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一大会址题写了纪念馆馆名。如今,步入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温故知新”。一大会址副馆长张小红介绍说,这里已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上海接受培训的“第一课堂”。
2008年,中共一大会址接待中外参观者达35万人次,平均每天迎来约1000人。小小的18平方米,人流络绎不绝。倪兴祥认为,这是党的魅力使然,也是文物保护的价值所在。
在嘉兴,围绕“红船”的南湖景区,平均每年的参观者逾100万人次。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原有旧馆基础上,新建2万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增加10倍。3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为新馆布展忙碌。南湖上的“红船”也将迎来一次细致的检修。
南湖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李允说,尽管这不是88年前的原船,但却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广泛调研和董必武等人的回忆,完全按传统工艺复制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红船”每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精制的桐油须刷遍船身。
“新天地”:共和国在这里拥抱世界
倪兴祥馆长已在一大会址工作了28年,他称自己是革命圣地的“守门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点滴变迁,尽收眼底。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进入21世纪,在中共一大会址旁,还出现了时尚生活的新地标——“新天地”,每天来到这里的人们说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派’。”倪兴祥说。
他认为,“新天地”的出现,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在这里,一大会址秉持一贯的庄严肃穆,“新天地”的石库门修旧如旧,只是店堂里的陈设完全“全球化”了。“这就是一种和谐。”
姜义华说,一大会址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本身就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中国共产党人从石库门中走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上世纪20年代,中共诞生之时,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生地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分析,当时上海的环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观察时局。
如今,上海这座“指标性”城市,每天都与世界发生着更紧密的联系。这里已是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继续位列全球第七、亚太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为10.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8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二。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座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城市,正着手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航运中心。
2008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来到上海,来到中共一大会址。
2010年,就在中共一大会址以南数公里的黄浦江畔,将举办一届世界的文明盛会——世界博览会。
共和国的“红色起点”,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中共的“根”在这里

5月7日,游客在中共一大会址外参观。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中国共产党的“根”在这里——专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记者许晓青、肖春飞)“中国共产党的‘根’在这里,在上海这间只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厅堂里。”
两鬓染霜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27年来他在此工作的见闻和感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从最初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称“一大会址守门人”的倪兴祥感慨万千。
参观人数见证国家发展
“去年一年58万参观人次,今年还可能遇到每天6000至8000人的大客流,一大会址正在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年参观人数的新高。”倪兴祥掐指计算。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大会址纪念馆向全社会开放,迄今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近年来,这里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现场等。从入党宣誓地,到集体婚礼现场,再到红歌会舞台,一大会址纪念馆正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
“游客数量和来源,就好像一个标尺。近年来,有民生活越富裕、越安康,党和群众的关系越密切,一大会址的参观者自然就越多了。这是我在这里‘守门’27年来最深刻的感悟。”他说。
据倪兴祥分析,单从团体观众的构成变化,也能感知党和国家发展的脉搏。曾经有一段时间,参观者主要来自党、团、工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政治教育的特点很鲜明。但现在的一大会址,在70%的团队客流中,是自发前来的“红色旅游”团,以及家庭团、背包客等。
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是近年来一大会址的另一个明显变化。2010年到访此地的58万人次中,有4.2万人次是外国人。“这是中国国力不断提高、执政党魅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倪兴祥说。

4月28日,游客们对倪兴祥馆长(右一)的讲解鼓掌致谢。新华社发(郭长耀 摄)
13幅肖像照印证实事求是
今天,当人们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时,不仅可以看到还原会议现场的一组人物蜡像,还能见到一大13名出席者的照片。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的陈列,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倪兴祥回忆,改革开放前,纪念馆内其实只陈列了8名出席者的照片。
直至1986年建党65周年之际,经过批准,13名出席者的照片才全部陈列。倪兴祥透露,当时照片的大小,仍有所区别。
到1999年人民共和国迎来五十华诞时,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了大规模的扩建,此时13名出席者的照片不仅一同陈列,而且照片尺寸大小也完全一致了。
“13名出席者的照片陈列所经历的变迁,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落实的结果。”倪兴祥说。
“尊重历史事实是一个基本的态度。这13人无论后来发生了哪些变故,1921年均参加了党的一大会议,都是党的创始人,照片均予以陈列,这也是党史研究更客观、更进步的表现。”
倪兴祥还介绍说,仔细观察13幅照片的排列顺序,也能切实感受到我党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既不是按照人员的地位高低,也不是按照姓氏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按照当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序。”
因此,今天参观者看到的照片排序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东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

4月23日,游客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从石库门走到“新天地”
今天,当人们走进一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国家一级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庄严地安放在展厅正中央的密封柜内。一大会址馆藏李大钊个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机等文物,环绕《共产党宣言》四周,逐一陈列。
在会议原址的厅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绘茶具及电灯等均以原貌陈列,精细到当年使用过的烟缸、火柴盒架及电灯开关,也不例外。
“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实物见证,虽然建筑不会言语,但它默默注视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倪兴祥说。
今天,与一大会址仅“一墙之隔”的时尚休闲景点“新天地”,开业已近10年,并逐步成为上海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倪兴祥说,10年前,有西方记者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不是在中共诞生地“搞资本主义”。10年后,这样的质疑不攻自破,逐步消解。
他分析道,中国人当然有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在“新天地”这样的休闲娱乐场所,“吃西餐、买西装、看大片”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样的一种表现,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党之初追求国富民强、关心民生幸福的理想,并不对立。
“今天,当你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派’。”倪兴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一种和谐。”

5月6日,游人在参观外立面修缮完毕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新华社发(郭长耀 摄)
2011年春,一大会址启动了“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例行修护工程,不久即将完工。
倪兴祥说,在这次维修中,石库门建筑将进一步“修旧如旧”。与以往的维修有所不同,此次在材料和工艺上又有了很大进步。他透露,尽管建筑已有90多年历史,但使用先进的墙体材料后,石库门的砖面质感将更柔和,在防水、防蚀的同时,尽可能接近原貌,呈现历史沧桑感。
在专访结束时,倪兴祥反复提及1956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重返会址参观时留下的八字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这句话出自《庄子》,寓意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在初创期很简单,但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要坚持不懈、不断前进,前途必然光明。
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运折射出党的艰难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21年夏天,上海一幢石库门里,门窗紧闭,13个年轻人聚集到了一起。他们或高声谈论,或认真聆听,或频频点头记录,神态凝重,眼神里透着对光明的向往与坚定。
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开门弟子,曾是最进步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毛泽东。有的人为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如何叔衡。有的人选择退党叛国,走上了汉奸之路,如周佛海。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资料图)
13个人的共同梦想,最后却只剩下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坚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最后如此不同的结局呢?中国之声邀请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为您播讲大型党史系列节目——党史开讲,今天播出第四讲:
金一南:我们今天讲中共13位代表的命运,我觉得从中共的一大的13位代表的命运中能充分折射出党的艰难。1921年7月,一大在上海召开了,13位代表——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4年包会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
13位党代表,脱党的、被党开除的7位,就半数以上;牺牲了4人,邓恩铭1925年牺牲,王尽美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13名党代表中,最后幸存仅毛泽东、董必武二人。
从13位党代表的命运中,你就能看到这个党何其之艰难,绝对不像是我们今天有些描述——党一大在上海召开,剩下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南湖的会议一开完,一轮红日从南湖的红船上冉冉升起,放射光芒,然后一条红飘带,直接从南湖飘荡道路井冈山、延安、天安门,我们就胜利了。那是很浪漫的文学式的表达,而党的这种艰难、艰辛、奋斗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步一步的走过来,非常不容易。
所以我们看叛党的扩大,离开的比比皆是,当然再加上牺牲的,最后只剩下毛泽东,董必武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出来个毛泽东。小平同志有一句话——“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党,中国革命可能至今在黑暗当中”。我们从一大代表中个人的命运,最后仅存毛泽东、董必武二人,充分能折射出这个党的艰难。(中广网)
第五篇:新华社评论员:感悟伟大历程 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05月05日 23:04:45  来源: 新华网



4月22日,出席活动的嘉宾在仪式上共同启动网上活动。当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网上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中央文明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指导,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100家网站共同主办的网上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据介绍,活动将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大历程为主题,包括开设专题网页,开展网上作品大赛、网上知识竞赛、“双百”人物和时代先锋网上论坛、网上系列谈、网上红色旅游、“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展播等内容。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 题:感悟伟大历程 凝聚奋进力量——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
7月1日--一个伟大的日子正在向我们走来。举国上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不断升温,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热情参与,在回顾党的历史、感悟伟大历程中弘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有着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的先进政党不断提出并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回眸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激荡中,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把理想化作信念,用鲜血染红旗帜,一路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创造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惊世伟业,书写了彪炳千秋的辉煌篇章。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从党的光辉历程中得到深刻启迪,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下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4月19日,人们在嘉兴南湖湖心岛烟雨楼前的红船边参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每天,大批各地游客前来瞻仰红船,接受“红船精神”的熏陶。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探索史。无数仁人志士的尝试与抗争,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才有了先锋队和领路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把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不愧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牢记历史昭示,增强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史,是在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中铸就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铁骨铮铮向鬼魅,挥洒热血写忠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漫漫长路上百折不挠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一定能化为美好现实。
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新的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对于实现十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十年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
      为庆祝建党90周年,《遵义!遵义!》和《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两本图书已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据介绍,《遵义!遵义!》是一部描写我党我军重大转折时期的长篇小说。《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语言平易通俗、故事丰富生动,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也对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新华社发(万象 摄)
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明确奋斗目标,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造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光辉业绩。
90年光辉历程、沧海桑田,中国从四分五裂走向统一,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走向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山河巨变,扭转了百年沉沦的民族命运。世界东方的这场历史性变革,从根本上说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来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伟大力量。
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凝聚奋进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拼搏,聚精会神、埋头苦干,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谁能担当起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谁是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复兴彼岸的领航者?历史给出了答案,人民作出了选择。我们迎接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从90年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奋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2011年04月12日 10:42:58  来源: 《中直党建》杂志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始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90年的光荣奋斗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不是偶然的。她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在1921年的成立,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条件。
首先,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她的产生应当以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前提,这是不言自明的。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发表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欧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立。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资本主义极不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过于微弱,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并不具备。到了五四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在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上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随之进一步成长起来。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据有的专家估算,近代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动这场斗争胜利发展的主力军。这说明,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已经基本上具备了。
其次,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还只是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具备了必要条件,而不是具备了充分条件。工人阶级有各种组织,如工会、合作社、妇女团体等,这类组织有许多在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有了。党与这些工人群众组织的区别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觉悟的阶层,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应当通晓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规律,了解工人运动和人民斗争的条件、进程和结果,据此制定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策略,领导本阶级和人民群众去进行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胜利的战斗。而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个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理论体系,但它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出来。 只有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到工人运动中去,并使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工人阶级中才有可能产生出理解了旧社会制度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本阶级历史使命的先进分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创建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建立共产党所不可缺少的思想条件。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企图仿照欧美的榜样,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但是,由于这种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对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同时,十月革命由于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感到,既然学习西方的努力已经遭到失败,而中国的国情又“皆与俄国相近”,中国为什么不应当转而向俄国学习呢?他们感到,中国人“须有(与俄国)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确实使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推求,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他是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3种类型: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就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就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这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也逐步在中国具备了。
再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在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严厉镇压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运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在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正如邓中夏所说:“‘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真正成了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样,五四运动就“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建立的。时间约在1920年8月,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首次会议决定,推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都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在建党过程中,陈独秀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着50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这样,党的一大就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她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特点。一方面,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尽管他们的人数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她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毛泽东说过:“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具有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几十个成员;28年以后,她就成为领导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了。如今,她正领导着13亿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1956年2月,董必武在参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题写了8个字:“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他借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的这句话(原文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告诉人们:当年在这里诞生的这个幼小的党,担负着崇高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她有着伟大而光明的未来。(沙健孙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第七篇:历史的轨迹》:揭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
2011年04月08日 18:29:5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任忆 张德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图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本书由中央党校数位党史研究专家和学者集体编写,围绕国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13个重大问题,如“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等,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建党理念,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并对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做了深刻的剖析。
相关新闻:
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节选
建立多党派联合政府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届“无与伦比”的精彩奥运会。殊不知,抗战胜利之初,中国即提出申办奥运会,反映出了民众对国家经历战火浩劫后的和平愿望和对国家走向富强的热烈期盼,然而此时不祥的内战阴霾却是越聚越浓。
抗战末期,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考虑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一经提出,就显示出了巨大的政治吸引力,获得了国共两党之外广大中间势力的大力支持。10月10日,中间势力最具影响力的政党——中国民主同盟发表政治主张,郑重表示:“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之联合政权。”显然,联合政府已成为国民党之外各党派的共同政治诉求。
其实,早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政府主张之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于 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就曾向蒋介石建议:“应该在战争还在继续进行的时候,与延安的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1944年11月7日,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到延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进行会谈,双方达成了五点协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现在的国民政府应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和无党派政治人物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并颁布及实行用以改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新民主政策。同时军事委员会应改组为由所有抗日军队代表所组成的联合军事委员会。”11月10日,毛泽东和赫尔利在五点协议上签字,赫尔利还预留了蒋介石签字的地方。  然而,国民党对战后中国政局的考虑,与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截然不同。1945年 9月 3日,国民党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未作正面回应,而是着重就战后复员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对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民主宪政问题,也仅是提出了加紧实行地方自治等若干意见。但是,蒋介石在同日发表的广播演讲中却特别强调:国家统一是民主宪政的唯一基础,而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唯一的前提就是军队国家化,中共不应再拥有军队,其意仍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统治。由此,蒋介石为了维护国民党一党独尊的政治地位,极力反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主张,赫尔利与中国共产党达成的五点协议也就不可避免地胎死腹中了。
国民党为了应付国内外舆论,遂提出邀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谈判的建议,而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亲赴重庆与之谈判时,国民党当局却大感意外,毫无准备,只得虚与委蛇。在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努力下,谈判最终达成了若干协议,但就在协议墨迹未干之时,国民党却置国内外舆论于不顾,悍然发动对共产党控制区的军事行动,导致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内战局面。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强调一个强盛、团结和民主的中国,对于世界和平是极为重要的;而一个紊乱、分裂的中国,在现在和将来都将危及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声明要求国共军队停止冲突,召开包括各主要政治力量代表参加的全国会议,筹商解决内争的办法。同时,杜鲁门还派遣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为其特使,前来中国调处国共冲突。杜鲁门明确地说:“我派马歇尔将军到中国去是为了设法制止战争,以帮助国民党与共产党签订协定,组织一个联合政府。”马歇尔后来也多次说:他使华时希望建立一个两党政府体制,让共产党等少数派成为拥有合法地位的反对派。可见,此时美国仍然是希望中国避免内战,建立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调处持积极的欢迎态度,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发言人发表谈话:“中国共产党欢迎杜鲁门总统十五日对华政策声明中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意见不同的武装部队间停止敌对行为,召开各党派代表会议,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改组国民党政府为各党派获有公平而有效的代表权的广泛代议制政府,借以实现中国之民主统一的建议。”12月23日周恩来在与马歇尔的会谈时再次重申:我们的政策是和美国的政策相同的,即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国内的一切问题。杜鲁门总统的声明是很好的,我们对其“中国不能内战”、实行“民主政治”、“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是同意的。由于蒋介石坚决反对联合政府,马歇尔的调处亦无疾而终,美国最终也只得放弃调处,站在了国民党一边。
这样,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努力创造的多党制民主蓝图,在内战的隆隆枪炮声中化为乌有。后来,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反省说,“从国民党犯有过错而受到谴责来看,一党制应予摒弃”,“唯一的拯救办法是,更广泛地讲民主,给老百姓以做人的权利”。后见之明,悔之晚矣。而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团结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唤醒了中国社会各界人士,使人们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本质,从而汇聚起广大的民心民力,夯实了战胜国民党的基础。
农民“躺着翻过身来”
中国的土地问题是个老问题。“耕者有其田”已断断续续地喊了两千多年。历史上农民要求土地的革命绵延不绝,但是农民战争即使改变了朝代,也没能改变农民的命运。然而中国的这个“千年难题”,却由共产党解决了。
在1949年以前的旧中国,各阶级土地占有状况是极其不合理的。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提出:“一般而言,占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地主和富农,拥有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五的土地。”他的这个估计仍略显保守,实际上旧中国占人口总数 10%的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达到了约70%—80%。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在广大群众的要求下,坚决拥护广大群众在反奸、清算、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如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所讲,1946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没收土地。这是一场通过赎买、捐献、处罚、社会压力、没收以及其他一切为社会各界所支持的办法,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的运动”。等到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始实行平分土地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到了1949年上半年,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的山东、苏北等老解放区及其周围的小块新区中,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近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改,不仅使农民得到了渴望的土地,而且在政治上也摆脱了长期被边缘化的状态。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答中外记者团提问时指出,中国的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我们所希望于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的,就是从各方面实行民主”;“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抗战以来,共产党在其控制的边区广泛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 1/3,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 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 1/3),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为保证选举能依法正常进行,考虑到大多数农民选民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很多人还不识字,边区还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了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选民热情很高,边区的投票率总能维持在80%以上。
一向被认为是组织程度不高的农民,一旦有人能提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正确主张,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他们的潜能便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令人吃惊的巨大力量。共产党成功的农民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参军、支前成为了他们的自觉行为,仅山东一省,国共内战时期就向共产党部队输送了 95万兵员,动员了1106万民工、民兵帮助部队运送物资。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改革,还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精神世界。当时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总之,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熟悉中国情况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说,“在中国,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共产党人的问题,决不是凭借武力所能解决的。只有为农村的广大民众建立起一个好于共产党人的地方政府,共产党人的问题才能随之自然地得到解决”,“而国民党政权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注意”。国民党对土地问题虽也有成套的理论,但直到在大陆失败,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办法。国民党未改革土地制度,但对农民征收的赋税却是越来越沉重。国共内战期间,在农业方面,仅征粮、征借和征购等项目加给农民的实物和金钱负担,就超过1936年的4—5倍,有的地方甚至超过20倍。而共产党却废除了杂税,仅征收正税。由此,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解放区的农民生活,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农民对国共两党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压强:“对国民党方面极小的压强(或支持),对共产党方面的相当压强(或支持)。一个不均衡的有利于共产党的政治真空由此而形成。”这样,在农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做大了这个“政治真空”。
第八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光辉旗帜 伟大道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05月26日 08:34:22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从此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大向前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政治和法制根基。
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根本背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状况彻底改变。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民族复兴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展现了走向复兴的东方大国的崭新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增长,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变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兴、曲折和发展,是20世纪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20世纪中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改革成为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但是,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否定、取消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继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之路,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复杂局势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压力,砥柱中流、岿然不动,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稳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阵脚,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不寻常的世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光明与黑暗的搏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成为抗日战争的民族先锋和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力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已写入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抗击各种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成为稳定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大力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崛起之路根本不同,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先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坚持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并将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揭示了新的方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赞同,必将在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著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孙英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第九篇:关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13个谜底
2011年05月23日 08:54:58  来源: 北京日报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编写随谈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谢春涛主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由我主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出版后,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好评,短短一个多月就发行20万册。本书的初步成功,使我们深深感到,如果方法得当,党史图书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让年轻人关注党史
在大家的印象中,对党史感兴趣的应该是专门的党史工作者和一些老同志,年轻人关注程度相对弱一些。其实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年轻人有不同的经历和面临的问题,今天工作节奏快,这个都是很正常的。我这些年跟年轻人接触不少,比如大学本科生甚至一些高中生,接触之前他们对党史不一定会感兴趣,但是谈论起来他们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在中国学习、在中国工作,哪怕出去留学将来可能也是想回国发展,如果一个中国公民对中国的执政党不了解,无论如何是一个缺憾。在中国有必要了解执政党,了解执政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了解她的历史。我们通过90年的历史可以把握现在,观察她的未来,绝大多数年轻人是可以接受我这个观点的。
如果我们讲党史的方式让年轻人接受,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党史。我觉得不能责备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政治,不爱国。我觉得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包括在高校工作时间很长的领导谈到对现在年轻人的看法,也说他们是关心政治的。比如我们一些门户网站发时政新闻,网友不但看而且还发帖子。仅从自己的发展他们也需要了解新闻,如宏观经济政策等。还有,年轻人是讲道理的,是懂道理的,如果你用说道理的方式沟通,年轻人很好沟通。这些年我经常去一些高校讲课,我讲的很多东西年轻人是能听进去的,是愿意接受的,我觉得关键是方式。要改进我们的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为什么选13个问题来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历史?
这本书提到的中国共产党的“13个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这本书的创意产生于我们一些同外国执政党的交流过程中。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系列重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国内外许多人探讨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这样一个成立90年、执政超过60年的政党,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上述问题,在我近几年同外国执政党的交流中经常被问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也更深入的理解。由此感到,有必要把相关的问题及自己的思考写作成书,帮助国内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新的出版选题。
选什么问题这是很费劲的一件事,我们有了最初的动议之后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我最初列出了20个问题,后来进行了反复的讨论,选了13个问题。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13个方面的成功,是举世公认的。
当然,不是说这13个就全了,还可以再增加。比如,我们就打算增加2个。一个是为什么能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我们56个民族是和睦相处的,比很多国家的状况要好得多。再一个,为什么思想文化工作能够凝聚人心?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工作方面也是成功的。比如,抗美援朝时期的社会动员非常成功,老百姓被高度地动员、凝聚起来。还有,从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也可以看出,我们党的社会动员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这里面当然包括思想文化工作。
怎样分析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
这本书创意是可取的,选的框架思路也不错,这包括对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但是这个思路付诸实施难度很大。这里头有两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过去没有人专门回答过这个问题。既然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就得做出一个圆满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经过反复思考。我们认为导致犯错误的动机是好的,比如“大跃进”谁也不会认为我们领导人成心把中国搞坏;再者,犯错误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还有,党的领袖跟老百姓同甘共苦;党不回避错误,并且善于总结犯错误的教训,使错误没有白犯。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古往今来没有谁不犯错误,作为一个政党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你犯了错误以后是怎么做的,如果犯了错误你去纠正了,他就会谅解你、认同你。所以,这里头还有中国文化深层的原因。我们的回答,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再一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没有像苏共那样丧失执政地位?有个问题现在想想很有意思:十几年前,有人散布中国崩溃论。但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垮,而且走得越来越好。所以不断地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共产党不光没垮还做得很好?笼统的解读就是中国共产党和苏共不一样。但中国共产党跟苏共相比高明在什么地方,这需要对中国共产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苏共也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要回答清楚不容易。
以故事讲思想,用事实讲道理,尤其是以境外人士观点看党史,增加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信任度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讲历史来解读13个问题,“以故事讲思想”、“让别人来评述”。这样做,不仅有说服力,也有可读性。因此,本书被认为是广大读者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党史通俗读物。
比如,用胡适日记中的故事讲国民党统治后期知识分子的生计艰难。1947年9月23日,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北大开教授会,“大家谈的想的,都是吃饭!向达先生说:我们今天愁的是明天的生活,哪有功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
又比如,引用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边安·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来说明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原因。信中指出,国民党“貌似强大的力量是虚幻的”。在具有决定性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没有一次战役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武器或弹药”。“国民党的部队无需别人来击败他们”,他们是因腐败等原因“自行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再比如,引用美国《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中国前的预言和回归中国后的结论,证明中国共产党香港政策的成功。1995年6月,《财富》杂志国际版亚洲区女记者露易丝·克拉尔在《香港之死》一文中断言:香港回归后,必定会丧失它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商界会撤离香港,腐败会滋生并扩散。香港未来的赤裸裸的真相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完蛋。而十多年后2007年7月,《财富》杂志道歉认错,编辑沙里丹·普拉索撰写了《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文章写道:1995年,《财富》杂志曾预言香港主权移交回中国后,它将会衰落,但是在2007年,这座城市比以前更繁荣——好吧,好吧,我们错了……自1997年7月1日移交过去了10年,香港远没有死,并且几乎不会死。
党史只讲成功和只讲错误两种倾向都不可取
对于党史工作,中央非常重视,从去年以来整体上全党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可喜的现象。至少大家对党史的学习、党史的研究、党史的教育、党史宣传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前景整体是乐观的。但是在中央重视之后也得靠党史工作者改进工作,力求把各方面工作做的好一些。我长期从事党史的教研工作,我体会有几个方面得注意。
第一,要有针对性。比如说我们讲课的对象可能是党政干部,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普通群众。毫无疑问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我们要把握,否则同样的问题在这一个范围内可能大家欢迎,另外一个范围人家不欢迎。讲课是这样,我们写文章也是这样。你这个文章是给谁看的?解决什么问题的?如果是给专业工作者看的,可能需要一些学术化的东西,但是如果给普通人看的,显然人家不需要。
第二,要全面地讲党史。所谓全面,就是成功的方面讲,犯错的方面也得讲。如果我们只讲成功的方面,而犯错的方面不提,可能会有一些读者不认可,他觉得你不客观、不公正。当然,只讲错误,不讲成绩,这种倾向同样不可取。历史是复杂的,我们应把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还原。比如,当年的成功怎么取得的?当初的错误为什么会犯?犯错误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我们要弄清楚,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要弄清楚。分析这个是为了今天、将来做得更好。对待历史尽可能是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对前人我们不苛求,不要拿今天的眼光贬低前人。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今天哪一个人敢说自己比毛泽东智商高?再伟大的人他也会犯错误,我们可以去总结,总结出来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价值。
第三,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样是讲党史,用不同方式讲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今天资讯这么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你想传递一些信息给年轻的受众你就得讲方式,而关键在于能不能讲出历史的特点、党史的特点,能不能把事实还原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给人以启发。我们希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本读物,能够让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多几分了解。
(作者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主题链接
本书所回答的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会成功的13个问题
1、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
2、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3、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
4、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5、为什么能够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
6、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8、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9、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
10、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11、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多的发展中国家支持?
12、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13、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八千万党员的大党?   谢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