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之路 地雷 吸血:反思本轮南海危机的里里外外——赵楚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3:51:25

反思本轮南海危机的里里外外

2011-11-09 01:35:01

浏览 38875 次 | 评论 25 条

反思本轮南海危机的里里外外

 (《第一财经日报》专栏)

 

本轮南海危机进入收官阶段,公众媒体对南海的热情迅速被对其他更新颖事件的兴趣所代替,然而,回顾本轮危机的发生以至于因为危机而导致的种种变数,人们或许应该对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历来的政策思维进行深度的反思,特别是,考虑到本次因危机而出现的公众争论,同时南海问题远未解决,而危机带来的变数已把南海问题从过去相对单纯的情况变为更复杂的纠纷,中国今日在南海问题上面临的内外环境究竟有变化?在有关政策向国内公众传达的过程中有何失误?以及,究竟应如何预防和应对未来的危机甚至升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关系到新时期公众如何认知国家重要对外政策,也关系到新环境下如何维护重要的国家战略利益。

就南海问题的内部环境来说,无可讳言,公众对国家因应南海危机的诸多举措是存在很严重的批评情绪的,这种情绪不仅存在于历来对政策持批评取向的人群,更来自于平日对前者持批评意见的人群,换言之,公众中日常内外看法经常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群几乎不约而同地指责南海政策“软弱”,主张对主权的维护采取更激烈的军事手段,这表明过去重大外交政策宣传方面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自1950年代以来,国家筹划和施行外交政策,公众基本是被动的接受方,对政策所牵涉主题的知识并不是首要的问题,而在今日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公众已经不可能满足于政府简单和粗线条的知识及政策说明,尤其在像南海争端这种关系到重大国家利益的事务上,公众的情绪、呼声不可能不对政策制定产生相当压力,国家除了向公众告知争端的一般立场之外,也应该更全面和细腻地建立与公众的互动模式。公众的意见压力实际上不仅不是政策实施的障碍,反而,通过正确知识的传播和对政策的广泛争议,反而会给国家政策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

尤其在中国加入全球化的今日,中国总体国力和国防能力都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进步,在公众关于南海问题的纷纭意见之后,其实可以看到国民对于如何运用新的国家能力存在观念上和知识上的困扰。留心网络和其他媒体的人或许会注意到,不仅在南沙争端问题上,实际上,数年以来,无论在东海主权争端问题,还是其他涉外问题上,民间对于国家相对稳重的对外政策可以说啧有烦言,每逢国际争端,则可以听到盛嚣尘上的诉诸武力的呼声。这些不负责任的呼声既无视主权争端的历史和现实复杂性,也无视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国家利益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实施对外政策的多样性,更忽略了争取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对国家战略发展的基本必要性,这反映了我国国际问题和外交学界与公众的隔膜,而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在新时期的持续发酵,本应该形成公众-学界-政府的良性意见交流及互动管道。

就争端的外部环境来说,南海主权属于中国,这既有丰富的历史管辖证据,也有清晰的现代国际法支持,但是,一方面,当代处理主权争端的环境与冷战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一切国际争议的政策施为都受制于国际规制和国际话语的争夺。无可否认,菲、越等国利用国际对中国意图的担忧和误读,在塑造争端的国际话语方面有很大进展,而囿于传统的争夺立场简单化表述,我国则在这场国际话语的争夺中处于某种下风,这使得我国正当和合理的政策诉求往往被内外视为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南海问题虽然焦点是主权争议,但其深层确实关系到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权力转移及其引发的斗争,因此,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必然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对话,特别是像中美、中日和中印等大国的多边协调,忽略这一点无疑是自欺欺人。而要让国际社会真实地了解中国的主张,可以较少疑虑地接受中国的对南海主权的收回,这都需要超越过去的旧有政策宣布模式,适应和熟悉新时期的国际话语竞争,并学习以国际主流社会可以接受的合理方式主导有关讨论。

仔细检讨本轮南海危机目前可见的结果,最引人注意的在以下几端:菲、越等反复宣示无意诉诸与中国的武力对抗,以求解决;美国采取了很巧妙的措施表达了对争议的暧昧军事介入立场,日、印等亚太大国在美国之后都借机表达了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而在实际的维护现状情况下,采取行动的外交困难实在很大。面对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前景,虽然军事维护主权的准备不可放松,但更首要的需求在建立国际对话管道和平台,使双边谈判的传统政策获得更丰富的配套资源支持。同时,加速运用中国在本地区的经济领导力,采取战略主动,打造更顺畅的地区多边外交对话渠道,澄清中国利益边界,以便消除因主权立场和维护主权行动而被污名化的阴影。

放宽大历史和大战略的视界,人们理应看到,近年频繁出现的围绕主权和权益问题的中外争端,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呈现,更是中国作为重要大国出现过程中自然带来的问题。世界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类似牵涉内外挑战的难题,这本身无须用过去悲情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在学习更妥善和准确地处理此类危机的过程中,逐步适应新的力量现实,并建构运用力量的正当准则,而公众则在对这些难题的关注与思考中获得与大国国民相配的新国际知识观念。大国成长总是烦恼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这也正是机会和未来所在,一言以蔽之,没有大国是天生的,而没有困难的挑战,则不会有真正坚实的大国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