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卢比肯改装:《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三) 西门杏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57:31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三)
   西门杏庵
   
         [卷八] 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歌    
   千古绝唱《钗头凤》   
   词写相思、写离别,本来就是个传统,但是,能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写成千古绝唱的,恐怕还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给表妹唐婉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某日出游,两人重逢。“执手相看泪眼”,离婚已经10年了,再见面真是感慨万千。唐婉用酒款待他。  
   这首词,我先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还是那双红润、酥软的手,还是我们一起喝过的黄藤酒,还是这里——沈园,依旧是满园春色的季节,苗条的柳枝却被宫墙锁住。东风,太可恶,那种欢喜相爱的柔情如此地短暂。满怀的离别忧愁,几年被迫离散分居的痛苦和回忆,沉痛的打击着我,错!错!错!   
   如今春依然如故,而你的人却在徒然消瘦、憔悴,现在我们偶然见面了,回去之后你一定以泪洗面、那泪水会洗掉脸上那胭脂,一定会将你的手帕染成红色。桃花零落了,热闹的池馆亭阁已被寂寞很久,我和你的山盟海誓虽然还在心里保存着,但现在即使让鱼雁来传书这样的事情都难以托付。罢了!罢了!罢了!  
   “错!错!错!”是谁的错?是我的错?是母亲的错?还是社会的错?我该恨谁呢?自己吗?还是母亲?作者没有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我们读者来噙,来品味。幸福的婚姻被人为拆散,恩爱夫妻被棒大鸳鸯,两人在感情上遭受难以想象的折磨和痛苦,而这几年来的离别,带给彼此的,只是满怀愁怨。这一切,正像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无奈地凋谢。
  “莫!莫!莫!” 罢了!罢了!罢了!问题是,真的能“罢了”吗?真的能忘怀吗?真的能“放下”吗?禅宗教人摆脱苦恼,最爱说两个字“放下”,问题在于,谁能放下?说得轻巧。看得过,忍不过。说得到,做不到。  
   真的是字字有泪。这样的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写不出来的。    
   陆游和唐婉重逢之后,心情无法平静,起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上面这首词。唐婉满眼含泪地站在那里,看完这首《钗头凤》之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据说,和了这首词后,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疾而死。  
  唐婉的这首词,比较好懂一些,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世清冷漠,人情令人厌恶。自从离开你之后,我的天空连星星都暗了,我的心情有多糟糕,你只要看看“雨送黄昏花易落”的情景就什么都知道了。读了你的词之后,我成了泪人儿,一夜都在流泪,知道拂晓的风吹干我脸上的泪花,但残留的泪痕还挂在脸上,很想把心事说出来,可说给谁听呢?只好独自倚斜阑,难!难!难!   
  如今,物是人非,今天已非昨日。病像鬼一样缠绕着我。冰冷的泪呀流到夜的尽头。内心的苦谁能明白?白天怕人问我为什么伤心,只好强颜欢笑,把泪吞咽到肚子里。瞒!瞒!瞒!
  隐瞒一切,不想让人知道。  
  这两首以血泪和生命写成词,如泣如诉,读来让人肝肠寸断。据说,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后,痛不欲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沉园题词”成了他永远的痛。后来多次到沈园题诗怀念。烟雨沈园中,陆游一直想着她的唐琬。陆游75岁那年,唐琬去世40年,他仍然念念不忘,“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踯躅在满地落叶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1岁那年,陆游再来沉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诗中以梅花作为意象,既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暗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和坚韧的节操,表明对唐琬的爱情至死不变。  
  一直到84岁,离逝世只一年的时候,陆游还坚持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题写《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他显然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仍然念念不忘唐琬。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唱出了一段凄婉感人的爱情悲歌。  
  终其一生,陆游都没有走出他对唐琬的怀念。
  
  《钗头凤》写得太好了,难怪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钱钟书先生的《宋词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北京第1版)选了陆游31首词,论入选数量比苏东坡的还多,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钱偏偏不选这一首。是那个年代的特殊“需要”还是因为这首词的“不够爱国”或者说“思想性”不高?
  无论专家学者怎么看,事实是,《钗头凤》中讲述的悲情故事,已成为千古绝唱。  
  
   陆游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    
   众所周知,《钗头凤》写的是陆游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唐婉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呢?他们两个人既然如此相爱,为什么又被拆散呢?他母亲为什么狠心做棒打鸳鸯的事情呢?   
   在《红楼梦》第48回里,香菱笑着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陆游出身于世宦之家,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北京第1版)中对陆游的简介大意如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人(今浙江绍兴),有《剑南诗稿》。他的作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悲观激昂,要为国家报酬雪耻,恢复丧失的僵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旧社会里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的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婚了。婚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  
   陆游和表妹唐婉从小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感情甚笃。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唐婉是个非常有才华女子。既然如此,唐婉的婆婆、陆游的妈妈为什么母亲棒打鸳鸯、非要拆散他们的呢?难道是嫉妒他们的感情太亲密?这恐怕说不过去。天下做母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幸福呢?陆游的妈妈坚持让他们离婚,无论陆游怎么哀求都没有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记载,母亲强迫他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唐婉不能生孩子。  
   母命难违,万般无奈之下,陆游只得与唐婉忍痛“离婚”,休掉唐婉。后来,母亲拖人,给陆游介绍了王氏,安排他们结婚。果然,陆游与王氏结婚后,很快生出了孩子。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唐婉呢,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   
   唐婉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 
  
   陆游活了86岁,爱吃薏米和木耳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驿站外的断桥旁边,一枝梅花独自开放,无人观赏和培护。已经到了黄昏时分,这枝梅花还在那里独自伤感、忧愁,更何况还要遭受风吹和雨打。  
   她本来无意去和百花比鲜艳,任凭群芳嫉妒。即使是梅花零落了,花瓣被往来的车辆碾作尘土,那么,梅花的香气还是依然如故。  
   陆游在咏梅,也是在写自己,表明自己的追求和品格。“群芳”爱嫉妒就嫉妒好了,我才不管那么多呢,我不会改变我的初衷,我不会同流合污。风吹雨打又怎么样?我不怕,也习惯了。
  陆游出生不久,金兵就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把大宋皇帝抓去当俘虏了。陆游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自己深受金人南侵、北方沦陷之苦,陆游打小就随家人颠沛流离。当时很多士大大夫比如陆游、辛弃疾等都是坚定的主战派,立志要抗击金国,收复失地,还我河山。陆游坚决主张北伐,直到死前还作《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权臣对陆游肆意打压和排挤,宋高宗时,29岁的陆游赴临安考进士,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被秦桧给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孝宗继位,陆游才被赐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枢密院编修、礼部郎中。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的陆游,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后来,朝廷起用,通判夔州。陆游还通判过镇江府,后又知严州。王炎宣抚西北时,聘他为干办公事。范成大帅蜀,聘他为参议官。  
   陆游经历过多次官场沉浮,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那段时间,陆游活得逍遥自在,自己曾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  
   陆游活了86岁,是个不多见的长寿老人,很会保养身体,可以说养生有术,特别爱吃薏米和木耳,到了80多岁,依然耳聪目明。那个时代文人喜欢炼丹,以求成仙。唐代的白居易就炼过了,还吃了不少。宋代的苏东坡也炼过,也吃过,陆游也炼过,但他特别注重养生,不敢轻易吃。直到临死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才试吃了一回。
    
  词人小传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省试第一,后被秦桧除名。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卷九] 姜夔:一生走不出对合肥女子的怀念    
   姜夔的合肥情遇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姜夔。  
   我讲这首词的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我爱的那个女子在合肥,就像东流的肥水一样没有尽期。早知今日,也许当初我就不该爱上你、种下相思。正月十五日灯节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见到你,比在画中看到你更悲哀,因为梦醒之后,马上你就消失了。在黑暗的夜里,忽然间山鸟的啼声就把我惊醒了。  
   春天还没来,树木花草都还没有绿,我的两鬓已经先出现了银丝,我和这个合肥女子分别时,痛不欲生,分别了几十年,如今就当年离别的悲哀都被消磨得“不成悲”了。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真的不要分别太久,否则“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曾想,年年点着红色莲花灯的夜里,我在想念她,她也一样在思念我。  
   姜夔是个什么样的词人?他和词中所写的合肥女子有一段怎样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南宋词人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姜夔这个人,为人清高、自傲,有点才华的文人大多如此,柳永如此,温庭筠如此,姜夔也如此。  
   姜夔的生于湖北,他的父亲曾经是汉阳知县,一个七品芝麻官。可是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不幸去世,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姜夔很小就体味了生存的艰难。他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诗文就写得不错,加上颇有音乐天赋,精通曲子。当时朝廷就给他一项“优惠政策”,让他“免解”,就是说免考“解元”,可以跳过去,直接考进士。可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没考上,一生都没有考取进士。
  在南宋、他那个时代,姜夔一辈子没有取得功名,布衣终老。在那个时代,这个男人肯定不能算成功男人,他一生飘泊,寄人篱下,靠给大官家当门客来讨生活,靠朋友资助度日,几近清客。南宋有一种风气,官宦喜欢附庸风雅,社会上流行江湖游士,就是说一个文人,考不上进士,如何谋生呢?如果诗词写得好,有才华,就会被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宦请过去做门客。  
   姜夔这个人在词坛成名比较早,也曾经得到不少人的赞美。他的同代人张炎在《词源》中这样评价姜夔:“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姜夔响。”  
   有个不太有名但家境很殷实的诗人萧德藻,就特别欣赏姜夔的才华,不仅为了解决了住的地方,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后来,比较有名的词人比如说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这些人就是通过萧德藻认识的。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都推赏他。姜夔死后,连棺材钱都拿不出,还是这些词坛的朋友筹资安葬的。  
   可见,姜夔的一生活得是很不容易的,尽管如此,他对年轻时的在安徽合肥遇到的一个女子,却终生不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丝毫没有影响对这个合肥女子的爱恋和思念。合肥女子这个说法来自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夏先生在《白石怀人词考》一文中,将这个女子称为合肥女子,他把这短故事叫做合肥情遇。  
   姜夔爱这个合肥女子到了什么程度呢?萧德藻把自己的侄女介绍给了他,就在他去结婚的路上,他想的还是合肥女子,而不是新娘子。他写的还是想念合肥女子的词。因为他跟那个合肥女子是在正月十五日灯节前后分别的,所以,姜夔一到正月十五,就想念远方的她。上面那首词中“元夕有所梦”,写的正是这种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一短少年的爱情,却给他的老年生活留下永远的缺憾和悲哀。正月十六那天,他又写一首词,仍然还怀念合肥女子。    
   鹧鸪天:;十六夜又出  
   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凄凄。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明朝春过小桃枝。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他说,两边的珠帘垂下来,上千银色的蜡烛凄凄地燃烧着火焰。东风历历,轻吹在脸上,在一个红楼下面,有哪个人知道我就像当年的杜牧之一样?杜牧怎么啦?杜牧也有过和他一样的经历,那个女子在扬州,杜牧说过和那女子相遇的经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当年也有过风流爱情,但最后没有和那女子结合,因为再次见到那个女子的时候,人家已经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你说这样的见面有什么意思呢?杜牧就不应该去见面,把当年那份美好的感觉也破坏掉了。有的时候,相见真的不如怀念。  
   姜夔接着写道,欢乐正是时候,夜明白我的思念与寂寞吗?明天春天又会来,小桃枝会发芽、开花,鼓声渐远游人渐散,也许惟有天上的月亮知道我的惆怅。  
   很明白,他在思念合肥女子。用一句流行的表达爱情往事的诗来比喻,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话来自元稹的一首爱情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之四)写得太好了。大江大海都看过之后再看小池塘,那简直不叫水了。元稹的诗来自于孟子:“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门者难为言”。看过答海之后,别的水很难再让你感慨。在圣人的课堂上游过学之后,再听其他老师讲课,那感觉很难好了。  
   回到看看姜夔对那个合肥女子执着的思念,就只能说,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那个合肥女子跟别人结婚了,没有同他在一起。他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他和合肥女子离别的时候正是正月的季节,梅花开得正鲜艳。他看到梅花就在怀念一个人,什么“又片片吹尽也”,梅花一片片地零落了,“几时见得?”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她呢?他总在写梅花盛开的词,总在咏梅花,什么《望江梅》之类的,都是在怀念那个女子。  
   姜夔和辛弃疾比较熟,他跟辛弃疾还有过诗词的来往,但由于两个道不同、志也不同,所以后来也很少联系。他可不像辛弃疾总在梦想收复国土,总想负担起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家乡土地。姜夔不是官,他倒是想过“治国平天下”,可是南宋朝廷不用他,他只是一介布衣,他在词里展现得最多的,并不是爱国和抗金,而是想念他的“合肥女子”。  
   他一生都没有走出他与“合肥女子”独特的爱情故事。
  
    范成大慷慨送美人    
   《过垂虹》  
   “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廿四桥。”
  
   这不是一首诗,不是词。这首小诗比较好理解。这回写的可不是那个合肥女子了,而是一名叫小红的歌女。能歌善舞的小红是他用两首词换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姜夔这个人精通音乐,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光宗绍熙二年(1191)的一个春天,他到杨万里家拜访,喝茶、聊天、清谈。杨万里让下人用琵琶弹奏久已失传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调,姜夔安静地听完,马上作了笔记,并且向杨万里请教了该曲的品弦法。他兴奋不已,回到住处反复琢磨,填词编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  
   因为姜夔不是什么官员,所以想去哪里就去了。反正他也不用向谁请示。但这个人穷是穷,却不俗,喜欢风雅的事情。所以,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他突然来了兴致,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就是范成大。  
   范成大为什么叫石湖居士呢?因为官做得比较大,一直参政知事,但这个人有个癖好,就是一生酷爱梅花,晚年还专门潜心整理了一部专著《梅谱》,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梅花的专著。这个范成大为什么和文人圈内的朋友交流赏梅的雅趣,就专门在石湖置业,买地盖了一大片庄园,他自称为石湖居士,被人叫他范石湖。据说,范成大当年置业的地方就在吴县(今苏州)的范村一带。
  姜夔去拜访范成大。赏梅游览后,二人把酒对谈,范成大说,你能不能给我写两首新的曲调。姜夔自度歌咏梅花的新曲,创制了《暗香》、《疏影》两曲献给范成大。范成大一看,喜不自禁,马上命家中的青衣女小红唱此词。小红不仅长相清纯、歌唱得也好,音节清婉美妙。让姜夔听得大呆。范成大选择了“君子成人之美”,慷慨地把婢女小红赠给了姜夔。  
   姜夔抱得美人归,经过垂虹桥时,天忽然下了大雪,姜夔站在船头,兴奋地赋诗:“小红低唱我吹箫”。
  
    
   [卷十] 秦观:“公然走私的爱情”     
   秦观和苏小妹的传说纯属八卦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看秦观的一首词: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借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一对相爱的人拆散,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是不是太残忍了?也许正因为有这般残缺的爱,才使得人们不断地羡慕那些得不到的完满的爱情。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词的大意是,一缕缕云彩像女子的巧手般,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花样,天外的双星会少别多,传达的是恨意。银河虽远,但是牛郎和织女总想着悄悄地相会。美好的秋风和秋露,他们两个一旦相逢,就会比人间所有的恋人都要幸福、快乐。“金风玉露”,是秋风秋露的美好称呼。语出隋代李密《淮阳感秋》诗:“金风飏初节,玉露凋晚林。”  
   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一年才能见一面,就么短暂的一天时间,温柔的情像水,相约的期如梦,不忍回头看那鹊桥的归路。但情长不在朝暮。  
   写的真好,张炎在《词源》夸奖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这首词可以说家喻户晓,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流传至今,已成千古名句。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鹊桥仙》大有东坡之风,甚至有过而无不及,这也难怪,秦观本来就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后来经过苏东坡的大力推荐,先后担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及国史院编修等职。因为是苏东坡的学生,苏东坡顺利的时候,他也一帆风顺,但是,当苏东坡倒霉、被贬的时候,他也受到连累,跟着被贬到郴州、累州等地。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  
   中国人对于有才华的文人,总是喜欢打听他们的风流韵事。关于秦观,经常看到的是他和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江湖传说。说苏小妹怎么样出对联,大有“比文招亲”的意思,最后秦观过关斩将,赢得苏小妹的芳心。苏小妹就嫁给了秦观,才子配才女,比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还要吸引眼球。事实上,这些都是“三流小报”炮制出的八卦新闻,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苏东坡并没有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妹妹,秦观也没有这样的艳遇。  
   秦观的老婆不是传说中的苏小妹,而是姓徐,证据是《徐君主簿行状》一文中所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和苏小妹的传说是假,风流却是真。我们过去的文学史在谈到秦观时,将他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
   秦观在江湖上的风流事不少,有一次在饭桌上看到一漂亮歌妓,心头一惊,来了灵感,即赋《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枯树上落满了寒鸦,流水绕着孤独的村子。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词写得如此香艳,难怪在当时流传那么广。山际间一抹微云,一点点消去。天连着衰草,城门楼中的画角声在秋风中要没有了。暂停征棹,大家饮酒和泪道别。多少蓬莱旧阁,多少往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下,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面对此情此景,还是选择缠绵销魂吧。抓紧时间,暗解香囊,轻分罗带,一起共度良宵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青楼赢得红袖佳人的痴爱,不也是另一种“功名”、另一种春风得意吗?这回离开,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面。襟袖上空惹啼痕。你走后,我在伤心的时候思念你,会把高城望断,等到灯火黄昏的时候。  
   词的上片是“山抹微云”,下片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很有点暧昧、挑逗的味道,词一出世,即传遍诸多的妓院和文人雅士间,苏东坡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茹溪渔隐丛话》)  
   苏东坡的戏称,应该是真实的事情。黄昇《花庵词选》记载:“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甚唱公“山抹微云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
  这也从侧面说明,秦观《满庭芳》传播面太广了。
  
  为谁流下潇湘去?    
  以秦观的才学,一生没有任何艳遇也不可能,但不是和苏小妹,而是在他贬长沙时,和一位妓女的爱恨缠绵。  
  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冷漠的长沙,秦观的心像秋天的落叶,满是萧瑟。苦闷的日子里,他惟有写词来派遣心中郁闷。因为受到朝廷党争的牵连,所到之地,当地官员为了自保,都不敢给他保持太密切的关系,刻意地疏远他。但有一个歌女却是例外,她不仅要靠近秦观,还托人带信,希望能嫁给他,“托付终身”,照顾他的生活,因为她太爱秦观的才了。秦观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连夜写了一首《踏莎行• 郴州旅舍》赠给这名歌女。但是,政治无情,他现在是贬官,目前还不能带给到自己住的地方,怕连累女子的家人。再等等,希望过一短朝廷能重新起用他,到时候再作打算。  
   终于等到了北归,遗憾的是,秦观在北归途中,贫病交加,死在了藤州。女子得知此消息,依然选择了自杀殉情。  
   那么,秦观到底在《踏莎行:郴州旅舍》里究竟写了什么,竟能让这女子如此痴情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给秦观的悲观人生、留下最后一抹温情的词:《踏莎行: 郴州旅舍》。              以秦观的才学,一生没有任何艳遇也不可能,但不是和苏小妹,而是在他贬长沙时,和一位妓女的爱恨缠绵。  
   离开繁华的京城,来到冷漠的长沙,秦观的心像秋天的落叶,满是萧瑟。苦闷的日子里,他惟有写词来派遣心中郁闷。因为受到朝廷党争的牵连,所到之地,当地官员为了自保,都不敢给他保持太密切的关系,刻意地疏远他。但有一个歌女却是例外,她不仅要靠近秦观,还托人带信,希望能嫁给他,“托付终身”,照顾他的生活,因为她太爱秦观的才了。秦观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连夜写了一首《踏莎行· 郴州旅舍》赠给这名歌女。但是,政治无情,他现在是贬官,目前还不能带给到自己住的地方,怕连累女子的家人。再等等,希望过一短朝廷能重新起用他,到时候再作打算。  
   终生等到了北归,遗憾的是,秦观在北归途中,贫病交加,死在了藤州。女子得知此消息,依然选择了自杀殉情。  
   那么,秦观到底在《踏莎行· 郴州旅舍》里究竟写了什么,竟能让这女子如此痴情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给秦观的悲观人生、留下最后一抹温情的词:《踏莎行· 郴州旅舍》。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秦观写得最好的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在云雾的遮蔽下,我从年少就建立的那种楼台般的理想幻灭了,迷失了,我的津渡,我所有的出口,我人生的航向也都在这空濛濛的月色中迷失了,找不到方向了。我现在被贬到湖南郴州,一个人离开妻儿老小住在这里一个旅舍里面,不由想到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应该就在这附近吧,可如今,我把桃源望断,也无寻处。不知道到哪里寻找这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我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旅馆里,我怎么能忍受那种孤独和寒冷的滋味呢?在这里,我一整天都在听杜鹃鸟凄凉的哀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想家了,准备委托驿使给远方的亲人寄上一枝梅花,我打开鱼腹,取出里面藏的那一尺见方的白色素帛的书信,看看家人的问候。所有的悲恨一块一快地堆砌起来,重重叠叠不知道有多少。郴江发源于郴山,可是却不安分,要离开往下流去,它到底是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呢?    
   叶嘉莹先生说,在诗词之中,有的时候,是“无理之语”,却是“至理之辞”。“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二句说起来就是没有理性的话。这“无理之语” “无理之问”就让我想到《楚辞·天问》,对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李商隐《西溪》)为什么人间的江水要流到海,为什么天上的牛郎织女要阻隔着一条银河?“何日沧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这正是“无理之语”,却是“至理之辞”。为什么“人生长恨水长东?”为什么水要长东?为什么要长恨?哪一天把世界的不平都填平了?正是那生活遭遇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究诘。所以,秦观说郴就该留在郴山。有这样美好意志的人,应该成就他美好的意志。  
   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包括生命留下来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写得非常沉痛!难怪和那个歌女有关,也可能和生命中其他无可奈何有关。秦观最好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苏东坡就非常欣赏这两句词,他这样评价秦观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说,秦观死了,如今再也找不到第二这样有才华的人了,一万个人也抵不了一个秦观。王国维则最喜欢“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王国维甚至这样赞扬秦观而贬周邦彦:“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则这样赞扬秦观:“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观的是词人之词。冯煦在《蒿庵论词》中这样评论秦观的词:“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高度评价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四库全书总目》中则这样评价秦观:“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曾经有人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有诗为证:“山抹微云秦学士,落花倒影柳屯田”。有人的比喻更幽默,说秦观就像《红楼梦》,柳永则像《金瓶梅》。
    
   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和苏东坡、黄山谷这三个人志同道合,私交很深。三人当中,秦观年龄最少,却死得最早,为什么呢?一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秦观性格太敏感,心胸不够开阔,缺少旷达的一面,整天发愁,替女人愁,替国家愁,替人生愁,替社会愁,替古人愁,一生充满了愁苦,很少有开心颜的时候。有人把他和晏几道一起称为“千古伤心人”。他在《江城子》中有词句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他恨时光流逝,柳絮飘飘,他登高一望,江水在他眼里都成了泪,哭得不像话了。他总是“流不尽,许多愁”。  
   我们看一首他写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秦观贬处州时写的。很悲哀的感觉。苏东坡一遇到事,一遭贬,也烦恼,但很快就乐观起来。欧阳修呢,遇到被贬,就是游山玩水,欣赏美景,以此来忘记忧愁和烦恼。秦观不是这样,他在水边沙外,看到的是城郭的春寒刚刚消褪,春天刚刚来到,花影有点乱,黄莺鸟的叫声很细碎,这么美好的自然和万物,可是看风景的人却愁得不得了,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美好的春天风景。他说因为他被贬了,朝廷不重用他了,他和好友分开了,如今飘零在外面,所以“疏酒盏”,没有人陪喝酒了。所有怀念的人现在都不在身边,当那天上的碧云和暮色四合的时候,我只有空对着暮云。  
  想当年,在京城的时候,我们聚会,鵷鸟和鹭鸟的飞行都按照秩序,我苏东坡和黄山谷等几个好朋友携手并肩,多好啊,如今都在哪呢?我的用世理想差不多幻灭了,镜子的自己也确实老了。属于我的美好春天去了,飞红万点愁如海。  
  当时,这首词一出,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很多人争着和这首词。尤其是在那些一同被贬谪者中间,引起强烈共鸣,苏东坡、黄庭坚、孔仲平、李之仪等人都有同感,纷纷和作。远贬海南的苏东坡特地和韵作词,下阕云:“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更有很多人打赌说,秦观要死了,很快的,根据就是“飞红万点愁如海”。你想啊,人都“飞红万点愁如海”了,你说他还能活久吗?
  这正是秦观的性格弱点:抗挫折能力太差。他受不了挫折。秦观的传记记载说,秦观少年就有大志向,喜欢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就是那些能在政治伤痕建功立业的人,有崇拜英雄的情结。但他这种宏图大志一遭遇挫折就泄气。这点上他和苏东坡相反。秦观这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也很差。苏东坡知道他,是因为读过他写的策论,感觉写得好,有丈夫气概。可是,秦观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落第,就觉得没脸见人了,回到家关上门谁也不见,作了《掩关铭》,然后不吃不喝,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掉。苏东坡知道后,就去鼓励他,让他下次再考,果然就考中了进士。          [卷十一] 欧阳修的“香艳日记”被人抓了把柄      
   可惜明年花更好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首词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写作背景是明道元年(1032)春,欧阳修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去拜访当时的文坛巨匠钱惟演,当时的文学青年梅尧臣、尹洙等也在钱惟演家作客。欧阳修和梅尧臣、尹洙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此结下很深的友谊。这首词就是他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
  本来是朋友相聚,害怕离别,感叹的无非是人生聚散无常、别时容易见时难,但在欧阳修的笔下却写得香艳无比。  
  我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一下这首词。大意是:举起酒杯向东风祈祷,美好的春天,别走那么快,让我们再流连一番。洛阳城东的大路上,杨柳依依。记得当时我们曾经携手散步,一起游遍花丛。紫陌,指的是京都附近的官道。洛城,就是洛阳城,北宋时都城在开封,称为东京。洛阳呢,为陪都,称为西京。  
  让人痛苦的是,人生的欢聚与离别太匆匆,这种遗憾无穷地折磨着我们。今天的花开得比去年的还鲜艳。明年的花可能更好看,只可惜,不知道那时和谁一同爱欣赏呢?  
  欧阳修写的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感觉却像是情人之间,很缠绵、很伤感。  
  提起欧阳修,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著名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受排挤、被贬滁州时写的。你看,秦观一被贬外地,离开京城,整个人好像都要跨了,简直天要踏了一般,写词总是“愁如海”什么的。再看看欧阳修,无所谓,政治上贬我了,我游山玩水,自我放逐、自我遣玩、与山水同乐,照样逍遥自在。  
  被贬滁州,不但写了《醉翁亭记》这样优美的散文,也写诗。《丰乐亭游春》就是这时候写的。“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看欧阳修写的,哪里像个贬官呢,被贬为滁州太守,他没有反思自己政治犯了什么错误,简直是比“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说到这里,不能不羡慕一下宋朝的知识分子,那叫一个舒服,政府“高薪养文”,政治气氛宽松,人文空气浓厚,全国上下一提文人就被尊敬,犯了错,别说得罪高官,即使得罪了皇帝,也不会被杀头。哪像明朝的知识分子,不但没有言论自由,而且一旦说错了话,在朝堂之上惨遭羞辱,被迫脱光了衣服,打屁股。  
  扯远了,我们接着说欧阳修。看他写的这首诗,“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春天,天上的浮云淡淡地,散发着光辉,地上的草诱惑着你,仿佛在拂你的衣服,美得不得了。如果你走到丰乐亭的旁边,碰到当地太守的话,太守是谁呢,庐陵欧阳修也。你会看到,这个家伙喝得酩酊大醉,坐在一个小轿子上面,满头插的都是鲜花,正往往回走呢。  
  这么一个性情中人,一点也没有严肃的样子,知道的说他可爱,没有架子;不知道的呢,会说他“老不正经”,不像的当官的样子,尤其不像个被贬官员的样子。  
  这就是欧阳修。秦观在失意中抑郁而死;苏东坡在失意中完成了他自己,坚守到老,不改初衷,开心到老,学习到老;欧阳修呢,则在失意中、苦难中消遣到底,他最好的文章都是在当官不顺的时候完成的。欧阳修没有他的老师晏殊那么圆融,他是比较率性而为的一个人。高兴了,他考虑后果,就想写出来。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就不够成熟。嗯,你自己玩就玩呗,还要记下来。这就是很容易让政治上的敌手抓到把柄。  
  所以,欧阳修文章写真好,但做官,做得真不好,多次被贬。一次是景佑三年,范仲淹上书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替他说话,还批评当时的那个谏官不负责任、不为范仲淹讲话,不称职,结果话一出口就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庆历年间变法的政治斗争,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变法、革新。两年后,革新派受排挤,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官场如战场,欧阳修经历过这么多次被贬,很多时候,就是被人拿私生活说事的。比如他被贬滁州那一次,就是他的私生活被人抓到了把柄,说他生活放荡、污秽不堪。有人说他和儿媳妇吴氏私通,也有人攻击他与外甥女乱伦。蒋之奇就曾经这样攻击他。他受不了这样的诽谤,要求辞职,但是皇帝不批准。后来,又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皇帝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就贬他到外地,等待机会再调他回京城。  
  这些虽然是捕风捉影,但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泪眼问花花不语”——这句伤感的经典爱情词,就出自欧阳修的笔下。他这个人,很性情,有高兴的、不高兴的事,什么都往词里写,而且他的词很有花间遗风,写得很香艳。何况,自己生活中好风花雪月呢。
    
  泪眼问花花不语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影响巨大的词,是传诵千古的名作。作者是北宋大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词的大意是:庭院深深,我这个独处深闺中的女子也不知道这个庭院究竟有多深?杨柳依依,如烟如雾,我从高楼上透过重重叠叠的帘幕,透过远处被笼罩在柳树上的层层舞气,往远出张望,可以望见“玉勒雕鞍游冶处”——朦朦胧胧中似乎可以看到,我在等待的王孙公子中的一个,刚刚把豪车名马停在寻欢作乐的歌妓云集之处,我试图在登高一点,却怎么也看不清章台路。章台路,汉朝长安有章台街,歌妓居之。唐朝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就用章台代之歌妓居之地。  
   三月,本来是暮春的季节,游玩踏青,春风明媚,即使下雨也是细雨霏霏,有风也是暖人醉的春风,但这个女子不是这种感觉。在她看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三月,暮春季节的雨太横了,风也很狂,重门也将黄昏的景色掩闭,我想留住春天,就像留住青春那样,可是“无计留春住”,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下来长住。于是,我伤悲,眼里含着泪痴痴地低下头问问眼前的花朵,可是花默默不语,不但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她自己也成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被忽然吹来的一阵狂风吹落枝头,从曾经给她带来无数欢乐的秋千架上纷乱地飘落,飞到了泥土里。  
   泪眼问花花不语,来自于唐严恽的《惜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中华出局出版的《宋词三百首》(吕明淘 谷学彝 编注,2009年7月北京第1版)对这首词是这样注释的: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一位独守深闺的少妇极其苦闷的心情。上片写女子生活的处境,整日禁锢于深宅大院之中,而负心的夫君,则终日游荡于歌楼妓馆,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下片抒写少妇的心情,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使少妇想到自己易逝的芳华,情思绵邈,意境深远。  
   也有学者说,这位少妇是在朝着她的夫君去嫖妓的地方望,盼望她早点回家。我觉得这种说法都是太具体了,太固定了,词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含蓄委婉、深沉细腻,我们又何必套死自己的思维呢?词中的女子可能是少女,也可能是少妇。“深深深”三字叠用,情写得深,那意境是颇深远的。  
   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男人们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一个居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女子,如果只是在等待丈夫回家,不至于那么悲伤,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嫁人了多半会认命,不大可能还想留住青春什么的,那时候的女子很少有再嫁的想法。再说了,透过远处被笼罩在柳树上的层层舞气,往远出张望,可以望见“玉勒雕鞍游冶处”,如果是丈夫,那距离不太远,高处就能看见的,即使今晚夜不归宿,那么,明天、后天总会回来的。  
   我觉得,这更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在等待未来的夫君,等待自己的命运。看到那些终日在妓院游玩的公子哥,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她一脸茫然,未来不可把握。幸福不可知。青春不可回。莫非只能空空地守着深闺和悲喜不定的内心,一任青春老去吗?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上片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深深庭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下片写情,写伤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对花落泪。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词论》引)
  
  人生自是有痴情    
  人称北宋文坛盟主的欧阳修,到底是个啥样的人?让我们走近历史,还原这个大师的音容笑貌。  
  关于欧阳修这个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7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39页是这么说的,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吉州永丰,今属江西),有《文忠集》。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越的作家。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  
  欧阳修为什么叫“六一居士”呢?他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家藏图书一也,金石一也,琴一也,棋一也,酒一也,再加上一老翁,便为六一居士也。”  
  欧阳修是文坛一哥、盟主,这点没人否认。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这样赞美欧阳修,说他的文章“揖让进退”,最有姿态。就是说,读了之后,先让人紧张,又让人放松。  
  欧阳修的老师是晏殊。而苏东坡、苏辙和曾巩这些文化名人,则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也就是说,欧阳修是晏殊当主考官的时候选拔上来的,而苏东坡、苏辙和曾巩这些人又是欧阳修当主考官的时候选拔上来的。  
  江西人欧阳修,小时候家境不好,四岁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在寡母抚育下读书。运气不错的是,他有个好母亲,欧母也像孟母、苏母、岳母一样,严格要求儿子,从小都受到母亲良好的教诲。欧母教儿子学习,也教儿子气节。在母亲的教诲下,欧阳修从小就表现出天才的一面,有“奇童”之誉。仁宗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1031年,就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通过钱惟演,结识了梅尧臣、尹洙,从此成为最好的朋友。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后来,欧阳修陆续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因受人诽谤,多次要求辞职,均未获得批准。熙宁四年(1071)六月,终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辞职后住在颍州。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受韩愈影响,政治上直言不讳,他的政治主张和自己一生为人保持一致,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他从不更改主张,也不隐晦态度;学问上,则以儒学继承人自居。在对待佛学的态度上,欧阳修和韩愈一样,反对佛学,且有排佛情结。不过,欧阳修以自我修炼作为对付佛教的办法,此观念比起韩愈来,要理智、策略得多,比较而言,没有什么杀伐之气,算得上温和。
  苏东坡为欧阳修文集作序时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  
  总之,欧阳修的一生就是儒家传统士人的一生:择善而固执。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也就是所谓“人生自是有痴情,此恨不关风与月。”
                
   [卷十二] 王安石:可惜风流总闲却     
   退掉了夫人买来的江南女子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这首词的作者是王安石,被称为千古一相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神宗等基后,曾两次担任宰相,主持变法。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梁启超先生说,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才是数千年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这首《千秋岁引》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只在旅馆中听到寒砧上穿来的捣衣音,孤城上传来了哀叫的画角,这一派寂寞的秋声,一直传到寂寞、空无和寥廓之中。东归的小燕子从海上去了,南来的大雁向沙头上落去。楚台的清风,庾楼的明月,一切都宛如昨天,令人难忘。  
   人就是这样,无奈被些名利束缚了手脚,无奈被其他的情耽阁,可惜,年少风流的一面总是闲却。想当初,自己也曾经发宏愿学道成仙,如今又耽搁了男欢女爱。夜深的时候,酒醒来之后,想着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当初有个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叫杨慎,他看了王安石这首词后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他还说,王安石既然能够看透人生,把握人生,为什么还要坚持推行新法,贬黜包括苏东坡在内大批的正直之臣呢?  
   没有人否认王安石的知识渊博,他21岁就是进士了。北宋到了第四仁皇帝——仁宗时期,出了一大批君子,比如包拯,比如范仲淹,比如司马光,比如王安石,比如欧阳修。在宋仁宗晚期,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全是真正的人才,又个个是君子。仁宗时代实在是少见的美好时代,他没有建什么成为历史古迹的什么工程,却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家,而这六家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他们是三苏、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中国四大发明中有三大——活自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在仁宗时代。  
   所以,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官员王安石,也是个君子,这一点在历史上没有异议。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作为变法的主持人,他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他是个“工作狂”,忙得连头都没有时间梳,脸也顾不上洗,甚至连胡须上都生了虱子。他穿衣方面不太讲究,比较邋遢,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也是一位固执己见的“拗相公”。在外国历史学家的眼里,他是12世纪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有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窥见王安石的君子之风。在《邵氏闻见录》卷十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  
   从故事中看,王安石担任“知制诰”这个职务的时期,就是说,这故事发生在他主持变法之前。可是,有本关于宋代历史的书里(史式先生著),把这件事情这样叙述了一遍:王安石的夫人吾氏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好,看到王安石日夜操劳,怕照顾不周到,就花钱买了一个江南女子来照顾他,但是,事前没有说明。王安石看到一个打扮得非常光鲜的女子来到自己房中,就猜到了几分,但是并没有立刻把她赶走,而是认真地盘问她的来历。这么一问,却问出了新法中的一些弊端。原来这个女子的丈夫是个从江南押送一船官粮来东京的小官,路上出了事故,打翻了船,一船官粮都损失了,于是就被关押。按照当时新法的规定,必须全部赔偿。钱不赔完,就不放人,女子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卖身救出丈夫。她说完这一经过,泪如雨下。王安石听了整个故事后,觉得其中有些情节,符合从宽处理的规定,但是,主管部门为了立功,严厉追究,逼得他们破家还债,夫妻分离。  
   他坦率地告诉这名女子,我就是制定新法的王安石。是我管束不严,执法人员做得有些过了,让你们受了委屈。我既然知道了,就应该纠正。你赶紧去找你丈夫吧,回家团聚,你们多交的罚款,可以退还。至于你自己的身价,就不必还了,算我对你们表示歉意。  
   这故事有点演绎了。但不管怎么说,退掉了小妾,这是事实。面对诱惑也能坚守立场,着实令人敬佩。  
   王安石为人处事方面,一向自律,纵然他想纳妾,也绝不会趁人落难之机落井下石。君子不趁人之危,当成人之美。历史上王安石是个君子,虽然有时候,他也会感慨“可惜风流总闲却”。  
   还有一个王安石逼儿媳改嫁的故事,更可以帮我们理解王安石这个人的儒家君子风范。虽然,王安石和庞荻同朝为观,但政见不同,王安石主张变法,庞公反对变法,是个保守派。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还是和庞公的女儿结为秦晋之好,两个年轻人很幸福、很和睦。让人一向不到的是,王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至于什么病历史上记载不详,有说是绝症的,也有说是精神病。王安石很是同情儿媳,提议她再嫁。这不是给王家休了吗?庞荻觉得没面子,不行,坚决不同意。但王雱的病情康复没有任何希望,两家经过协商,最后王安石那儿媳妇以自己义女的身份出嫁了。  
   一个女子,在丈夫家里改嫁他,除了王安石,一般人实在做不到。史书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王太祝生前嫁妇”,王太祝就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因为当时他的官职是太常寺太祝。
  
   六朝旧事如流水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这首词是怀古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在金陵城登高远望,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有点严肃的样子。看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长江就像一条白色丝练。远望,那翠峰丛聚,簇簇相间。残阳之中,归来的风帆和远去的舟影在江上移动。西风起,酒旗斜立在金陵街市的两边。秦淮河中的各种彩色的船像云一样闲游,灯河像星一般,那影子像白鹭翩翩飞过,如此美好的秦淮河,画家也难以画出她的美来。  
  回忆过去,金陵城何等繁华,惹得众英雄想抢到手。可叹南朝君王们太荒淫,隋大将韩擒虎从朱雀门入城时,陈后主与张丽华还在卧室里快乐呢。家破人亡,悲恨相续。如今我站在高处凭吊千古,那繁荣和耻辱让我叹息。六朝兴衰旧事如流水一样过去了,不变是那些荒烟凝绿的草和那些寒烟笼罩的江面。至今为止,商女们还不时唱起那支亡国的遗曲:《玉树后庭花》。令人不安。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王安石处处以政治家自居,显然志向高远。王朝兴盛的时期,至今为止,商女们还不时唱起那支亡国的遗曲:《玉树后庭花》。在他看来,这是多么不祥的征兆。他担忧。
  宋神宗这个变法皇帝决定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大计。很程度是因为王安石在当地方官时,就给当时的宋仁宗上万言书,列举了很多变法的方案,但当时宋仁宗没有理会。直到宋神宗亲政,才把王安石召来京城,任为翰林学士,21岁的君宋仁宗和47岁的臣王安石开始商量变法。  
  司马光是个君子,而且和王安石也好朋友,但他公然反对变法。因为他从王安石的变法方式读出几个关键词来,那就是:名曰理财,其实就是与民争利。这不成了西汉时期的桑弘羊了吗?桑弘羊实行的酷吏的苛政,各级官员的搜刮,实在比匈奴侵略还要惨,以至于在汉武帝后期出现了民穷财尽、饿殍遍野、天下户口减半的惨象。  
  正因为司马光出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所以,他虽然对王安石本人佩服有加,但不同意变法方案,如果非让他执行,他选择辞职。宋神宗还比较开明,他要推行新法,当然希望司马光帮助他,可是司马光毅然要求了辞职,他说我的观点已经说了,不参与新法,但既然朝廷一定要推行,我离开,到洛阳去著书,写我的《资治通鉴》,并保证不再批评新法,不说任何不利于变法的话。  
  宋神宗很爱惜司马光的人才,也欣赏他的光明磊落,所以,他还是支持并且保护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写序。
  公元1069年2月,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王安石曾经提出过几句口号,有人归纳为“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虽然王安石号称“天命不足畏”,但是,变法几年,“天命”确实给他开了玩笑。比如,京城好几次地震,新法颁布不久,就碰到风暴灾害,还有陕西华山崩裂,还有,此后出现的大旱等等 。皇帝求雨都没有用。一个管城门的小官叫郑侠,他给皇帝上了《流民图》,图中描写了“青苗法”实行之后百姓的惨状。而且,郑侠还保证说,如果皇上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 10天,保证下雨。如果不下,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当时求雨心切的皇上就答应了,暂停新法。见鬼的是,就在下旨的当下,天降大雨。  
  宋神宗心想,看来,“天命”不能不畏啊。  
  王安石因为批评者太多,而自请离开相位,离开京城,出知江宁府。不久,新法又恢复实行。王安石再回京城。1076年,王安石的儿子病逝,他日夜忙碌加上忧心,生病。王安石再次请求罢相,回到江宁养病。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和很多宋朝名臣一样,他的仕途是从地方官开始的,多年间,他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蒙皇上知遇之恩,主持变法,独掌大权。从1068年到1076年,9年变法,9年改革,他感慨良多。原来的好朋友,比如苏东坡、司马光,现在成了政敌,甚至终身不再来往,改革事业夭折,友谊失去。宦海沉浮,“六朝旧事如流水”。回想往事,王安石怎么不感慨!怎么不叹息!
    
   [卷十三] 蒋捷:白云苍狗 从花花公子到清明隐士      
   人生的三场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蒋捷。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词的大意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我在灯红酒绿的歌楼上听雨,左拥右抱,东边一个美人西边一个妞,外面是尽情燃烧的红烛,罗帐内我和美人却缠绵得昏天黑地。  
  壮年的时候,我听雨是在漂泊途中的客舟上,开阔的江面上是地沉的墨云,有只孤雁在萧瑟的秋风中凄惨地叫着。  
  而今,我听雨,是在清静的僧庐下,老了,我的双鬓已斑白。回想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无常也无情,我听着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着石板,就这样听到天明。  
  一个白发老人孤独地在僧庐下静听夜雨。过去的日子不再回来,永远消逝了。江山已易主,曾经的愁恨与欢乐,已被雨打风吹去。夜里,僧庐下,再听那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了、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断雁,孤雁。薛道衡《出塞曲》诗:“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人生的三场雨,第一场是歌楼雨,即烟花雨、放纵雨;第二场则是客舟雨,是在乘船漂泊的途中;第三场则是僧庐雨。这是蒋捷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人、每个听雨客,都必须面临的人生三场雨。  
  张毅先生点评说,这首词“善于用典型的场景和意象,表现人生不同阶段的处境,将人之一生的悲欢离合浓缩在一首黄短的词令里,而且意味深长,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语言表现力。”
  学者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曾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高度评价,说:“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
  这首词写得太好了,把个人的经历升华为人生哲学。   
  那么,能写出这般妙词的蒋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蒋捷少年时春风得意,“听雨歌楼上”,据说还与皇家有亲戚关系。蒋捷的远祖蒋之奇曾经和欧阳修同朝为官,那个指责欧阳修“帷簿不修”的上疏就是他干的,不过,这并意味着他是故意诬陷,他只是性格直爽,有看不惯的地方就直说。蒋之奇的后代蒋兴祖继承了家族的直爽和忠诚。  
  据《宋史·忠义传》里记载,靖康之难发生时,金兵来犯忭京,当走到武县的时候,当时朝中文人武将逃跑或投降的人大有人在。蒋兴祖不但不逃跑,还对劝他逃跑的人说,我们蒋家世代蒙受皇恩,现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微臣宁愿以死殉国。42岁的蒋兴祖带领全家抗金兵,以死殉国。  
  蒋捷虽然年轻的时候放浪过,但后来坚决不做元朝的官,大约也是遗传了他先人身上的这种骨气。  
  蒋捷出生年代大约应该是1245年,去世的时候大约是1310),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自号竹山。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进士。  
  既然是进士,为什么正史上对他的生卒年月没有详细的记载呢?这是因为,蒋捷的个人运气不太好,十年寒窗,刚刚考中进士,自己的国家南宋就灭亡了(也有资料说蒋捷在进士及第后,当了五年官),依附的故国都没有了,做官又从何谈起?取而代之的是元人。  
  国家灭亡、山河丧失之后,他悲愤不已,并写下这样的词句:“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有人屡次向新朝廷举荐他,但他仍然终身不入仕。莫非他归隐的生活很惬意、很逍遥?不是这样的。归隐山林之后,蒋捷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异常落魄,饱经忧患。有词《贺新郎·兵后寓吴》为证: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你看,蒋捷在这首词里,写得多么凄凉。他也曾经有过“深阁帘垂绣”这样的幸福回忆,也曾经有过“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美满幸福的家庭,可是,元军打来了,临安被攻陷了,南宋亡国了,“万叠城头哀怨角”了,他也只好和他人一样逃亡,东奔西走,四处流浪。家乡在哪呢?还有盼头吗?流浪在外,自己的感觉真不如一只寒鸦,因为寒鸦尚能“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自己呢?回家无门。  
  除了山如旧,其他的全部变了,物是人非了。感叹世事如白云苍狗。自己一路流浪,走到苏州,当年的繁华苏州如今凄风苦雨、一片混乱。他生活上真是凄惨:“枯荷包冷饭”是经常的事。苦闷不已,到村头买点酒喝,喝到微醉要结账了,一摸口袋却发现空空如也,没有钱付账。想起自己随身携带着一支毛笔,就问邻翁,是否需要抄写《牛经》?我给您抄,换口饭吃。可是,“翁不应,但摇手”。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样的愁绪,这样的淫雨天气,这样的飘泊,何时才能归家呢?回到家之后,有佳人陪伴,就可以让娇妻洗净旅途穿的衣服,就可以听到娇妻调弄有银字的笙,就可以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时光流逝,如奔驰一般,太快了。这可以从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上显示出来。你看看,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转眼间,芭蕉叶子则由浅绿变为深绿。  
  这种“春愁”是对飘泊的厌倦,是对回家的渴望。当然,这种愁绪里也包含了对国破的遗恨,对“无家可归”的失望。这种愁和辛弃疾在《丑奴儿》中所写的愁还不太一样。辛弃疾写自己少年和中年时期的登楼感受时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愁里面有一种收复失地、却苦于没有机会的愁,而此时此刻的蒋捷不同,他面临的不是失地,而是没有了家园,国家已经灭亡。南宋没有了,成了历史了。他的思归更多是对当下生活的无奈和对过往日子的怀念。  
  蒋捷的词写得好。我的一个学者朋友说,宋词他独喜欢竹山词。元成宗大德年间,朝中有官员因佩服蒋捷的文采,就向朝廷举荐,希望请他来做官。朝廷同意了,但蒋捷却不同意,他不愿意出来做官,宁愿隐居太湖之竹山,“抱节终身”,不肯仕元。“竹山先生”就是这样被叫起来。  
  蒋捷的隐不是一退为进,而是完全归于自然,放弃一切,忘却尘世,一切诱惑都不能再让他复出。为了免于被尘世打扰,他干脆隐姓埋名,混迹渔樵,无论生活多么贫困,他都不再染指红尘,实在没有钱吃饭的时候,他甚至当算命先生混口饭吃。有学者考证,蒋捷曾为诗人许谦算命,许谦曾以诗回赠。  
  有宋一代的词人中,比蒋捷穷困的人多了。林逋也穷,虽然也隐居,但他和朝廷还有来往,朝廷定期赐给他粮食布匹。姜夔也穷,非常穷,凄苦的生活,营养严重不良,病卒于临安水磨方氏馆旅邸时,连下葬的钱都没有。  
  晚年寓居武康时,没地方住,只好躲进白石洞里呆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有同行讥讽他,称之为“白石道人”。但姜夔和文人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蒋捷的隐居,是彻底与尘世中所有的圈子一刀两断,正所谓“玉可碎不可毁其白,竹可断不可毁其节”。官僚圈他谢绝了,就连他熟悉的文人圈,他也不再有任何联系,与当时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都不再有任何交往。他甚至连自己的生平记录都不可留下来。  
  他宁肯做一个流浪者。蒋捷为真“隐士”也。       [卷十四]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琵琶弦上说相思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的作者是晏几道。我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一下,这首词的大意是:梦醒之后重访故地,发现楼台高锁,人去楼空,恋人已经不见了。酒醒之后帘幕低垂,伥惘不已。去年春天,我和恋人离别的愁绪偏偏在我最孤独的时候不邀自来。纷纷飘落的花瓣前,我凄然独立。恰在此时,在那潇潇细雨中,却看到一双燕子并肩飞翔。   
  这情景,让我想起我爱的歌女小蘋。还记得初见小蘋的时候,她穿的衣裙上绣着两重“心”字图案。她的玉指轻弹琵琶,诉说着相思之情。当时的明月照在脸上,也曾经曾照着她那彩云般归去的背影。  
  晏几道写的是他和歌女小蘋的恋爱故事。上阙写的是郁闷、孤独和伥惘,在这样的心情下,连春天都成了“春恨”,以至于产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般强烈的对比,看看那双飞的燕子,不离不弃,自由在在,再看看自己,咳!空有羡慕之心了吧。杨万里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两句非常欣赏,说这两句“可谓好色而不淫矣!”   
  上阙写的是回忆——回忆与小蘋初见的情景。小蘋长得也许不是“面如桃李,眉如远山”,但是,她衣服上锈着两重“心”字,而且善于“琵琶弦上说相思”。在《临江仙》一词的最后,晏几道留给我们的是小蘋的背影,彩云一般飘逸:“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古人写爱情,写他爱过的红粉佳人,写得那么清丽那么婉转,那么含蓄,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来自李白的两句诗:“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归”(《宫中行乐词》),不过,晏几道自己消化吸收之后,化用得极妙。这首词也成了晏几道的代表作。  
  当时的明月还在,可是,当时的红粉佳人小蘋去不见了身影。晏几道真的是个情痴,和李后主不相上下了。难怪词评家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如此赞扬晏几道说,“艳词以小山为最,以曲折娇婉、浅处皆得也。”他的好朋友黄庭坚,曾经为他的词集写过一篇序,名叫《小山词序》。黄庭坚坦率地说,我的朋友晏几道有“四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晏几道是谁?为什么对待词的态度,他和李后主一样地痴呢?让我们看一下晏几道的身世就明白了。  
  晏几道是宰相晏殊的儿子。他老爸晏殊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神童。晏殊少年就以神童去参加科考,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了。
  晏殊身居宰相之位,那词写得也叫绝。“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就是晏几道的老爸晏殊写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写得多好,多么诗意的人生,慢慢地在那里赏玩、陶醉,有酒有歌,有地位,有钱,还有闲,男人混到这份上,那才叫真正的成功人士呢。他不像今天的官员那么忙开会、忙应酬,他是“一曲新词酒一杯”,神仙一般,多么悠然,多么会享受生活啊,但这里面又有感伤。去年的天气没有变,旧亭台也没有变,那个年头不担心拆迁,所以旧亭台在他看来是永恒不变的,就像去年的天气一般。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太无常了。他担心夕阳下去之后再回来的时间。  
  “夕阳西下几时回”,把人生无常的悲哀都写出来了,天气没有改变,没错。但是,今天的夕阳落下去了,不回来了,纵然再回来也不是今天看到的夕阳了。逝去的不会再回来。但他又不绝望,留了出口,留了希望,还会回来的嘛。那么美好的花就那么零落了,实在“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太让人遗憾了,太让人伤感了,晏殊一转说,“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年年春天都会回来,所以不必绝望。在宋代,生态还没有遭遇破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是一定的,而且再来的燕子也是似曾相识。所以,悲哀之余,晏殊仍然可以在自然中赏玩,陶醉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意境里,可以在铺满鲜花的香径上独自散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这两句词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扯得太远了,不说晏殊了,我们接着说晏几道。晏几道生在“太平宰相”之家,书香门弟,风流倜傥。他从小的生活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富贵乡里的晏几道,从小珠围翠绕、锦衣玉食。在才情方面,他继承了老爸的聪慧,虽然没有老爸当年那么神,但也颇有些名气。10多岁,仁宗皇帝就注意到他,据《花庵词选》中记载,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有一次在宫中开Party,还特意恩准让晏几道参加,足见皇帝对他颇为恩宠。  
  然后,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晏几道十七八岁那年吧,老爸晏殊死了,家里再也没有从前的热闹气象。熙宁七年(1074),有个叫郑侠的人,因为反对新党(王安石)、反对改革而入狱,晏几道和他曾经因为词的共同爱好而来往密切,他也被连累接受调查,进了监狱。好在宋神宗还不太昏,看了晏几道的词——“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能几时?”说写得不错啊,就把他放了。  
  可是放了是放了,从此以后,晏几道的仕途就没顺过。晚年失意潦倒,连起码的温饱都成问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老爸这个靠山不在了,他的性格就是耿介之人,又有点公子哥的自傲,所以终其在一生基本就是做个下层小官,而且,没干到退休年龄,就从颍昌府许田镇监这个官位上退了下来。这让我想起鲁迅那句非常沉痛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卷十五] 张先:一首词捧红了李师师    
   最喜欢混迹于青楼酒馆之间  
   一丛花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前期的词坛最长寿人张先。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一下,大意是:带着伤感,登上高楼遥远远方,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是个尽头?世间万物再没有任何种像情那么浓厚的了。分离的愁苦正像那千万条柳丝随风乱舞,更有那城东的街道上飘飘飞舞的濛濛柳絮。我的情人骑在嘶鸣的马上,渐渐远去,路上扬起飞尘,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哥的踪迹呢。  
   春水溶溶的池塘中,有一对鸳鸯在悠闲地游泳,南来北往的小船在水中划着。想从前的美好日子,我们登上阁楼,相约一起看黄昏,看如今,黄昏的风景依旧,斜月还是那个斜月,帘栊还是那个帘栊。余恨越来越深,仔细思量,我还不如那桃花杏花,他们还懂得抓住机会嫁给了东风。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留守女人”。上片写她送走情郎后的悲伤和寂寞。情伤人,一个情字,让这个“留守女人”芳心大乱,丝丝如麻,感慨红颜易老,韶华易逝。婚姻有名无实,落得守活寡的下场。真后悔,嫁给了一个不能和她长相厮守的男人,哀叹自己的命运还不如桃花杏花呢,至少桃花杏花知道及时把自己的风情奉献给挑逗她的东风。  
   早知如此,还不如做“剩女”呢,那样至少不会有这般进了围城又出不来的凄惨。  
   “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立之亮先生是这样注释的:这是张先的名句。当时人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写道:“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于东风不用媒。”出嫁是女子一生中的大事,而桃杏花嫁给东风的时候连媒人都没有,李贺的诗句是十分沉痛的。张先此词反其道而用之,为桃杏花嫁给东风而庆幸,意在为思念离别的女方主人公尚无归宿而感叹。  
   “桃杏嫁东风郎中”成了张先的外号。这个外号出谁送的呢?是当时的文坛一哥欧阳修送的。范公偁在《过庭录》中记载有这件轶事,说张先的《一从花》写出来之后,一举成名,当时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欧阳修这个性情中人,看了之后,喜欢得不得了。感觉没有一点代沟。但在张先面前,欧阳修是后生,是晚辈,他比张先小了17岁。欧阳修也不好冒然拜访,没有想到的是,张先自己主动来拜访欧阳修了。两个人一见面,欧阳修供手施礼,微笑着说:“您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久仰,久仰。  
   从此,“桃杏嫁东风郎中”这个外号就在江湖上传开了。  
   张先这辈子,官做得不大,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大的追求,也不是什么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像欧阳修、苏东坡那么红,那么引人瞩目,那么树大招风。诗人圈,散文圈,书画圈,词人圈,这些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他都可以靠上边,但他哪个圈都不是红人,更不是什么圈内的组织者之类的。他一生为人方面的特点就是稳重,官做得不大,没有得罪过人,没有大起过,所以也就不存在大落的问题。他一生基本没有经历过宦海沉浮,没有被贬谪过,生活上比较平稳。张先崇尚及时行乐。这人的心态特别好,所以长寿,活到了89岁。可有一条,就是好色。特别喜欢年轻女子,越年轻越喜欢。80岁的时候身体还依然不错,还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呢。他可真是北宋最喜欢娶小老婆的词人。  
   张先一生风流放荡,最喜欢混迹于青楼酒馆之间,挑风弄月,老不正经,是风月场里的老嫖客了。忭京歌妓李师师为什么那样红?以至于后来连大宋皇帝宋徽宗、大才子周邦彦都成了固定“客人”,这里面也有张先的一份功劳呢。张先曾专门为她填了新词《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就是这首词,让李师师一夜之间走红京城,成了京城花魁。
    
   80多岁还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一下,大意是:手里捧着酒杯,陶醉在那悠扬的《水调》声中,午醉的酒醒来,但忧愁却始终未醒。送走这暖暖的春光后,不知道几时回。傍晚坐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的容颜,感叹年华易逝人易老,为似水流年的风景的哀伤,过去的事情、后会的约期,都记得,又能怎样?也不过是空。  
   黄昏的沙滩上,一对鸳鸯在交颈,云破了月亮出来照在大地上,看那花儿在月色下面弄的影子,那么空灵。风没有定性,人却已经安静地睡觉了,拉上重重帘幕的,密密遮住灯光,别让风儿吹熄了灯火。明天的落花应该会洒满小道。  
   因为这首伤春词,张先又得了一个外号,叫“云破月来花弄影”。词学大家夏承涛先生根据《张子野年谱》考证,这是张先在担任秀州通判时写下的。当时,张先已经52岁。因病,不能参加当地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韩瓘的私人宴会。生病的间隙,他躺在病床上,回想起自己经历过岁月,便填了这首伤春词。  
   酒后消愁愁更愁。说是伤春,这只是表象,实际上52岁的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是感叹流年,那些“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岂能不让他伤感。所以,他对镜伤怀,对月叹息。  
   不知道,52岁的张先在感叹岁月易逝人易老的时候,有没有抓住中年的尾巴、及时行乐的意思?  
   张先的风流是出了名的。《历代词话》中有记载说,有次他去玉仙观吧,邂逅美女词人谢媚卿。两个人“一见慕悦”,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说了。  
   据说,他“猎艳”甚至“猎”到尼姑那儿了。张先青春年少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小尼,给人家偷偷约会。可是庙里的规矩森严,庵里的老尼,听到风声,就把小尼禁闭在小阁楼上,决不允许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天生情上就特别高的张先。他让小尼在墙头放张梯子,趁着黑夜无人,他登梯爬墙头,天亮之前说分手。   
   俗话说,“有多大皮股穿多大的裤衩”,张先花心,那是有资本的,首先有地位,有钱,政府官员对不对?那个时代的政府官员嫖妓算不上作风问题,不但不是问题,还被羡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张先的身体很好,“猛男”一个,要不他那么长寿呢,活到了89岁。苏东坡多开朗,也才活了66岁。张先的家里畜了很多声伎,外面,他还经常逛妓院,喝花酒。85岁的时候,他竟然还娶了一个小老婆。把那个风流才子苏东坡羡慕得不行。为了表示对老前辈的祝贺,苏东坡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张先。诗中这样写道: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苏东坡这首诗,全文用的都是轻松、玩笑和逗趣的句子。当然,他是拿张生与崔莺莺的典故来逗趣,当然,他也用了另外一个典故,那就是关盼盼为张愔守节燕子楼之事。  
   张先读了苏诗,提笔和了一首,其中有这样两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他这是在为自己辩白呢,他说,我如今是个“鳏鱼”,孤独呀,老婆不在了,你让我怎么办?娶个小妾“为春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嘛。
  
   [卷十六] “红杏尚书”宋祁:一首词娶到了皇妃     
   夜里,有个宫女突然叫他的名字  
   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栊。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祁。写的是他对一个宫妃的思念。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就在这条路上,我和坐在名马拉着的名车中的你,狭路相逢。从锦绣中传出动听的声音呼唤我的名字,这声音让我魂牵梦绕,肝肠欲断。可恨我没有长出彩凤那样的一双翅膀,但是,我相信并坚信,我们的心灵一定是相通的。我想你的时候,你一定也在想我。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你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金作屋,玉为栊。像你那样的美人,来拜访你的车一定多得流水,马如龙。当年的刘郎已经抱怨蓬莱山那个神仙住的地方太远了,现在我与你之间的距离,像隔了几万重蓬山那么远。你说,我们还有见面的可能吗?  
   这首词,宋祁巧妙地借用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和李后主的《望江南》词。其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其中,“刘郎已恨蓬山远”一句来自于一个典故。刘郎,指的是东汉时的刘晨。根据《神仙记》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朋友阮肇一起上天台山上采药,遇到两个女子。这个女子邀请他们到家中作客。半年之后,他们下山回家,才发现家里人早就当他们过世了,而且,他们的子孙已经传了七代。蓬山,指的就是蓬莱山,后来被普遍用来形容神仙居住的仙境,宋祁在这首词里指的是她日夜思念的那个美人住的地方。  
   天圣二年(1024),宋祁与兄宋庠同登进士第,奏名第一。一家出了“双状元”,当时轰动全国。人称“二宋”,叫他哥哥为大宋,交他小宋。这哥俩当时可出了大名了。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出了两个进士,同年考中,在当时轰动一时。更何况,他是皇帝的秘书。当时叫翰林学士,职责就是替皇帝草拟诏令。有一天,大老板皇帝请客,宴请百官。宋祁喝了不少酒,回来的路上。看到宫妃中车路过,忽然有个宫女揭开帘子叫了声,“宋学士”,等她回头看时,帘子已关上,车已经从她身边过去了。  
   回到家,她一直在想着那个喊她名字的宫女,越来越惆怅,就提笔填了上面那首词。  
   宋祁是当时的大名人,大才子。这首词填完之后,交给京城一个著名的歌妓唱了。名人,名词,加上名曲,这词迅速在汴京城里广为传唱。宋仁宗赵祯在深宫里面居然也听到了,仁宗听了一遍就猜到八九分。一打听,词作者是宋祁。于是,就召宋祁进宫。宋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回事?莫非圣上要怪罪了?当他忐忑不安地站到皇上面前,宋仁宗没有责怪,还安慰他说,蓬山远吗?你不要怕。蓬山并不远。你和她是一段奇妙的缘分,朕成全你们。说完之后,宋仁宗还把那个宫妃叫过来,亲自为宋祁赐婚。  
   一首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宋仁宗是个书呆子,心肠太好了,果然“仁”。宋仁宗于公元1022年继位(12岁),到1063年去世,共在位41年。当然,这41年当中,前11年,是刘太后临朝听政。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30年。  
   在仁宗当皇帝的几年,大宋朝里满朝几乎都是君子,出了很多名垂青史的名臣,像28岁就进士及第的包拯,像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还有三苏、曾巩等人。宋仁宗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所以很多文学大家都冒了出来。  
   试想,一个皇帝,仅仅因为看到臣子的一首词,而能把自己的爱妃慷慨送人的,在历史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而一首词,引来佳人,还能让皇上为他们赐婚的,历史上除了宋祁恐怕也找不到第二个。  
   如此“艳福齐天”的宋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大家都叫他“红杏尚书”呢?
  
   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尚书”的外号来自于一首词《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词曰: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在城东漫步,渐渐觉得风光越来越好,皱纱似的波纹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客船。岸边绿绿的柳树垂下细细的柳条,就像烟雾一般,让人感觉阵阵轻寒。红红的杏花在枝头闹春。  
   人生苦短,欢乐的日子并不多,良辰难驻,怎能爱惜金银而轻视开心的生活呢。让我为你端起酒杯,劝阻那夕阳,那么着急地落山干吗?不如留下剩余的光芒向花间留晚照。及时行乐不好吗?  
   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让他得了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这个外号实在很佩宋祁。据说,宋祁家中妻妾众多,但他管理妻妾就像治理国家,不想偏向任何一个妻妾,力量公平。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问题。一次他在外面喝酒,突然感觉冷空气来了,天气变冷,就让下人回家取件衣服来。等下人回来,发现几房太太每人各送了一件上衣(半臂),他不知道该穿谁送来的。每件衣服都是关心,不管穿了谁送来的,都会让人产生厚此薄彼的联想,从而辜负另外的太太心意,索性谁的都不穿,自己挨冻,这样不就平等了?她们几个姐妹也就不好争风吃醋了,换取诸位的太平无事。明末清初南山逸史所作《半臂寒》,讲的正是宋祁这段可笑的痴事。  
   宋祁有次专程拜访张先。宋祁的下人对张先的门人通报说,尚书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躲在屏风后面的张先,听了门人回话后,说:莫非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来访?  
   可见,“红杏枝头春意闹”在当时传诵一时。王国维称道其“红杏枝头春意闹”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  
   关于《玉楼春》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引《都玄敬诗话》说调名称源自唐白居易《长恨歌》“玉楼宴罢醉和春”诗句。另一种说法是:《填词名解》及《词谱》认为,因顾敻词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日晚”句,欧阳炯词有“春早玉楼烟雨夜”、“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取为调名。  
   作者举杯,这回劝的不是朋友,也不是美人,而是斜阳:你慢些走,慢些走。尽可能多地给人间留下一些残存的光辉,让人间多些欢乐。  
   这让我他老师晏殊的词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人生如此短暂,就应该珍重这眼前的欢聚吧。既然怀念也是枉然,还不如“不如怜取眼前人”呢,也就是说,还不如及时行乐呢。这和宋祁的“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确有相似之处。难怪,晏殊一度对这个门生极度赏识。《蜀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正月初二日,宋祁约友人在大慈寺吃饭。清献公回忆说:“宴罢,妓女在送茶时,以新词进献。当时临邛的的周之纯善写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宋公。后遂为故事。”  
   在历史上,宋祁颇有些名气,他哥哥宋庠仿佛默默无闻。其实,这不过因为小宋喜欢张扬、喜欢偎红倚翠、喜欢放浪享乐、且风流韵事颇多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这是小宋的人生态度。而他哥哥大宋则是一个清约庄重之人,狎妓纵酒之类的事,他是不屑为之的。论文采,小宋在乃兄之上,论做人,则哥哥要稳重得多。宋庠的官做到宰相的高位,而宋祁的最高官职则为翰林学士。宋庠比较仁慈、敦厚,有一次,下雨天,他看到一群蚂蚁找不到家门,还冒雨停下来救蚁。被救蚂蚁为了报恩,辅助他当了宰相。救蚁得相的故事广为流传。明代还有一部戏曲《四喜记》,写的就是他们兄弟二人故事,就将救蚁得相以及小宋作词得赐宫人的事全编进去了。  
   当时考进士的成绩嘛,小宋是第一名,宋庠则屈居第三。但中国人讲究兄长为大,当时仁宗皇帝还没有亲政,国家真正管事的是刘太后。刘太后看了礼部拟就的名单,认为弟弟的名词排在哥哥之前,不合乎礼节。于是就将宋庠就这样成了第一名,当时称为“双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