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十一中:建设学习型政党要跨越五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43:2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跨越五重境界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跨越五重境界。即《中庸》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一重境界:“博学之”,就是要把学习当作一生的事业,广泛的涉猎,坚持不懈的学习。刘向曾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见,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特别是当前,金融海啸席卷而来,国外恐怖势力虎视眈眈,基层突发状况千变万化,各级干部要及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向书本深入学理论,向国外广泛学经验,向基层认真学务实,使自己成为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博采众长的人、博学多才的人,以便能拥有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为应运自如的妥善处理各种政务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审问之”,就是对不明白的要不耻下问,同时,要敢于怀疑,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有了认真求学的态度不一定就能掌握全部渴望了解的知识,因为人的理解程度容易受到时间、空间、阅历的制约,这时,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求学于书本、求教于专家、求解于群众、求效于实践。在此基础上,要敢于怀疑经验、怀疑权威、怀疑书本,恰如《孟子•尽心下》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须知,任何一种在当时看来领先于时代的理论或经验经过时间和历史的大浪淘沙,都可能慢慢变的不合时宜,甚至与现实状况南辕北辙,因此,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对学到的东西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对不清楚的东西多问别人一个为什么,使自己学习的更扎实、发问的更准确、理解的更透彻。


第三重境界:“慎思之”,就是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获得的体验送到脑海中去熔熔炉、发发酵,看对自己有什么现实的启发,看对目前的工作有什么切实的帮助,看对个人的认识有什么本质的提升。记得康德曾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意思是说,“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各级党员干部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做到“对经验不全盘继承、对问题不全面否定、对知识不全部接收”,要结合各自单位、行业、地域的实际,深入细致的思考,反反复复的衡量,准确无误的判断,有选择性的将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思考的效果。


第四重境界:“明辨之”,就是要认真辨析所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自己从“雾里看花”中直接捕捉到最重要、最根本的实质。“博学”通常容易带来鱼龙混杂,“审问”通常容易引发真伪难辨,“慎思”通常容易导致良莠纠缠,因此,必须对自己从各个渠道所获得各种感受放在同一个公正的坐标系上,进行辨析、辨识、辨认,将其中有益于造福群众的做法发现出来,将其中有利于推动发展的经验挖掘出来,将其中有助于促进工作的方法剥离出来,从而成为引领思想的指针、引导实践的指南。


第五重境界:“笃行之”,就是要将明辨出的理论成果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坚定不移的加以推行、坚持不懈的加以试行、坚忍不拔的加以践行、坚持到底的加以履行。事实上,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在与实践接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水土不服,甚至会引发广泛的质疑与持续的否定。比如,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最初不也是受到了一致的批判吗?再比如,改革开放之初不是也有过姓资姓社的热烈争论吗?其实,每当有反对声音的时候,也正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证明理论的关键时刻,这时,必要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必须要有一种“不到黄河非好汉”的冲劲,必须要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劲,全力以赴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持之以恒的将知识作用于实际,最终让学习的成效最大化的体现到工作中。


(李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