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v 高达无双 调星:古代请假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07:07

古代请假制度

我国古代官员休假有什么规定?

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那么在政(蟹)府部门当差的官员们的休息情况是怎么规定的呢?

夏、商、周均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

秦时官吏告假称“告归”,汉时又有休假制度。


  据史料,我国的假日制度始自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每五日休假一天,公务人员上了 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有节气假冬至、夏至为例假。有告假,分予告和赐告两种。予告是因为功(考课为上等者)由国家依法准予休假,赐告 则是因为病给予的假(汉制,请假三个月免官,经赐告者可延长假期而不免官)。有丧假,依丧服制度,长者3年,短者36天。汉代高级官员有“致仕(退休制 度)”,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公卿退休后受到优厚待遇,一般给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 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
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三国孟康《汉书注》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 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告,也称急、宁和休假,这种假期一般说来都不固定。据史载,我国现在的“5日工作制”就是从西汉开 始。《汉书·郑当时传》载:“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5日休沐。”《汉书·万石君传》也载:“每5日洗沐归谒亲。”所谓“休沐”或者“洗沐”,唐《初学记》 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以上文献记载都说明西汉官吏每5天就有1天休息。自那时起,古代官员的假日就 称“休沐”、洗沐”,意思是这些天里可以擦洗一下,打扫卫生或者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隋唐。

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
《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仍有休假制度。因病因事均可请假,如西晋给丧假三年,病假百日。官员年老可以退休,多以七十岁为限。

到了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休一天改为10日休一天,称“荀假”。

唐代永徽三年,国事频扰,朝廷改“五日休沐” 为“十日休沐”,此即古书谓之的“旬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那时官 员每10天休息1天,分上旬、中旬、下旬各一天。又称作“浣”,即洗沐之意,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据《问奇类林》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 上旬、中旬及下旬,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 个月的俸禄,甚至于罢官。“旬休”制度总体经宋、元代相以沿袭。

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让官员回家祭祀祖宗,称为“至日”。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 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 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 俸。

宋代官员休假、退休制度基本沿袭唐代而有发展,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增加,休假制度更加宽松,出现以 前没有的各类节日,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此外,大臣的私祭日(父母或祖父母死亡之日)准假一日。为鼓励官员按时退休,自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 致仕,并对退休官员给予种种礼遇和优待,一度准予领取全俸,并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尽管如此,很多官员虽年满七十却仍不欲仕。

到了元朝,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元朝统治者看来,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什么旬休,大休都没有了,大家以工作为重,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朱元璋乞丐出身,是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夜里三更。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 朝的休假制度时,被朱元璋驳了回去,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的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朱元璋本人的生日(还想休几十天?吃我老朱的饭哪能让 你们偷懒,小子们还没睡醒吧!)。但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加, 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有50多天。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另外,古代官员如遇有急事不能回官署办公时,也有“急假”。如晋代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 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后晋时,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单给路程假。清政(蟹)府对有功人员也单给“赏假”。这种“急假”在今天看来 颇具人性化,如当个人要执行对家庭的责任时,政(蟹)府的法令有相应的假期规定。最宽大的是唐代的规定,包括: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隔3年有30日的 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500里外,每隔5年有15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9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分别为5天、3天、1天 的假期;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3年,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的授衣假(古时有九月备制寒衣的习俗,叫授衣)。

以中国古代假日最为宽松的唐代休假制度可以看出,假期设立大部分还是因人、因事而休假。还没有一个普适性很强的休假制度,即任何官员每年都应该享受哪些假 日休息。比起今天除了法定假日之外的100多天的周末还是较少,但是不能不看出,唐朝不愧是古代社会发展顶峰时期,其休假制度还是非常人性化的。不但在个 人生日、老师的丧事以及亲人的忌日予以官员假日,而且官员在旅途中耗费的时日还要减去。

除了这种常规性的像星期天一样的假期之外,政(蟹)府规定的还有节庆的假日。在西汉时期,在夏至或冬至的时候,官员也都休一天假。在唐代和宋代,还有分别 放假1天、3天、5天或7天的大小节庆。最为重视的就是春节和冬至日,每次都放7天假。据统计,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 迦牟尼、老子诞辰各1天。宋代有54个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为“休务,”其他天大概至少还有部分时间要和平时一样办事。

元代认可16个节庆假日。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政(蟹)府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实际上,端午和中秋也 变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整个帝国的官吏而言,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来 “封印”。约一个月之后,要宣布来“开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节日要放假,但并不简单地等于假日。古代官员放假,主要是不让政事影响民间的庆典活动,或者说与民同乐就是他们那天的政事。所以说,从事民俗文化活动 的假日,才是节日。节日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盛大庆典活动,有其特定仪式和过程,承载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过去,节日一般称为岁时节令,主要用来表达人们对于天 地自然的酬答,对神灵的祭祀,对祖先的敬仰以及对长者的尊重等,它是负载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一种民俗活动。




古代官员有事怎么请假

古代官员请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除了身体不适,需要请感冒等事假之外,还可能因为家中有事、亲人过世而请假。这倒有点和我们现在的请假理由相似。

各个朝代的请假的具体环节也不相同,但是方式确实比较相近。朝廷要员请假要亲自向皇上上疏,说明请假原因,等待君主批复决定;中级官员遇到事情请假,需要 向自己的主管部门上级官员打报告。下级遇到好说话的上级,请假报告就很容易批复,可是要是遇到上级存心刁难,请假报告便很难应允了。曹魏时的大司农王思生 性多疑,有一次,一个下级官员因为父亲病重而向他请假,王思断然拒绝,认为这只是对方的借口,害的这位官员连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这个制度要比现在的休假制度厉害。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天,超 过三日的就要罚俸禄,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是三个月、一百天左右。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官职就会由他人递补。超假 的官员假满要回吏部、兵部听候安排其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

古代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别。《天府广记》记载:明朝洪武 八年三月,诏令百官闻父母丧,不待上报,允许去官。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丧假也会被缩短或者被朝廷拒绝。明朝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上疏请假丁忧,万历皇帝 因为张居正时任首辅公务繁忙,三次拒绝他的请假,甚至以太后懿旨的名义阻拦。这个真是有点不近人情,人生在世,百善孝为先,父亲去世,儿子却不能前去,这 是人的一生遗憾。

其实,古代也有常规假期,一般都会给假。在中国休假制度的发展史中,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由于唐朝十份重视岁时节令,因而也普遍地将传统节日规定为假 日,这也大大促进了节日的兴盛发展。唐朝规定可以请省亲假,三年可以准许官员探望父母三十五天,婚假可以休息九天。这个探亲假的制度,要比我们现在的探亲 假制度要好,我们现在的探亲假四年才有二十天,婚假也才三至七天。一些新的节日,如中和节、清明节、八月十五等,也在唐代催生,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 的节日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也被列为法定假日,其源头可以直溯到唐代。

“感冒”一词源于古代官员请假托辞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 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 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4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 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 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 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 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 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