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测吉凶:引用 泰山的历史 - 蓝郁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35:20

引用:泰山学者李继生的文章
泰山位于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之上,巍峨峻拔,雄伟壮丽。至夏商时,这里仍乞候温暖,草木蕃莽茂,湖川遍布。特别是泰山一带,四渎环围,物华天宝,是中央之大山。《淮南子 地形训》:"部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正因这得天独厚的地现环境,使泰山地区成为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中心,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故昔贤有“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之论。
在旧石器时代,泰山周围居住四五十万年之前的“沂源猿人”和五万年前的“新泰智人”;新石器时期孕育了三皇五帝,诞生了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族系列文化。春秋战国时, 行阴阳五行之说,给泰山涂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使其成为大山崇拜、东方崇拜、太阳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道德崇拜的结晶体。所以,王献唐言:“往古先民,生聚于斯,万代诸皇,建业于斯……木本水源,血统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镜”、“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
中华文明的韦源虽是我元论,但最早迎来文明曙光的是泰山地区的东夷人,这是当代史学家一再论述及古资料所多次证实的:远古人最崇拜的中央之大山--泰山,是中华原始民族和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而那座自汉武帝之后困惑世人2000余年神秘大山--昆仑虚,已顺现成章的破译为泰山。远古人所有发明创及其史迹在泰山周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均一一得到了证实;当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进入父系社会时,与之同期的中原仰韶文化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以泰山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呈放射形向全国辐射,中原、江南乃至辽东半岛的同类文化遗存均蕴含着很多东夷文化的基因。毫无疑问,华夏源于泰山脚下,华夏文明诞生在泰山地区。国学大师章太炎、郭沫若、王国维及学者吕思勉、杨向奎、蒙文通等,均在专著中论:华夏族源于东方,后迁中原;泰山地区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金鼎、王献唐、张学海、何幼琦、景以恩则分别在《山东人与山东》、《炎黄氏族文化考》、《东土古国探索》、《海经新探》、《华夏血缘族团源于东方新探》中作了精僻的分析。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俞伟超、石兴邦、高广仁、邵望平;郑笑梅及古文字专家唐兰、李学勤等,也从大量考古发掘中进一步论述泰山文化的杰出贡献。最近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为《岱宗学刊》题词:“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一、泰山是《山海经》中的昆仑虚,是东夷人的神山
苏秉琦粉为:“泰山是个大文物,是东方部落原始文化的神山。”华夏民族神祗观念起源于对大自然的依赖与崇拜,周朝太史伯阳云:“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夫国必山川,山崩川竭,邙国之征也,”因而被“四渎”环围的中央之大山成了国家兴亡的象征,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泰山成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神灵之府、吉祥之地、紫气之源、万物发育之所,衍生了影响整个中华在大地的原始神祗。
早在五十年代台湾学者苏雪林女士便在《昆仑之谜》中指出:昆仑即泰山。继而,何幼琦在《海经新探》破译:昆仑虚就是泰山山脉;环绕其山的河川湖海之地望唯与泰山相合。他认为《海经》所展示的是4000多年前山东中部氏族部落分布图,传就中的轩辕、祝融、共工、大风、防风、三苗等18个部落的活动范围都在泰山地区,徐显之、何新也分别在《山海经探源》及《诸神的起源》中将昆仑释为泰山。因此,昆仑山上所居住的群神及其派生出来或嬗变而来的后来者便都是泰山的原生神祗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便都是泰山的原生神祗了。其中最著名反映原始时人创世主盘古、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及西王母、泰山神、太阳神、碧霞元君和后土娘娘等,至今在泰山上仍有其传说的踪迹。
盘古是 就中开天辟地的英雄,在混沌中居住了一万八千年才创造了世界。混沌在《海经.西山经中“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后人又帝江演义为黄帝。混沌孕育了盘古,盘古又化生了万物,这恰恰与东岳泰山之神“发育万物”的权力完全一致,据任 《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广为流传盘古死后仰天东向,头化为东岳。泰山当然成为盘古的化身。
《山海.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唐李冗《独异志》又演义成宇宙初开时,兄妹俩在昆仑山结为夫妻,繁衍。这是典型的母系社会族内血缘群婚的反映。后来道家把伏羲与太昊揉为一体,晋升为天神青帝,所以道书《洞渊集》言:“太昊为青帝。治东岳,主万物发生,盖即《周官》五行之帝之一。”青帝属性为木,乃春神,实为辅佐东岳大帝之天神,隋文帝天皇十五年(595年),东巡泰山专祀青帝,后人在祭坛外建青帝观,在山顶建青帝营,宋真宗封泰山时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并撰书《广生帝君之赞碑》颂之。晋张华《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五岳形图》:“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泰山赫赫神威遂使历代帝王顶礼膜拜,黎民百姓望而生畏。
《山海经》言西母:“其状如人, 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泰山王母池历史悠久,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水经注》记:“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魏曹植有“东过王母访庐”之句,李白则“朝饮王母池,暮投天门关。”据《汉武帝内传》载,帝登封泰山时,西王母冒着泄露天机风险把《五岳真形图》赐与他,帝如获至宝,带回京都秘藏于柏梁台。《酉阳杂俎》:“齐郡函忽化为白鸟飞去。”如今泰山北麓的济南郊有玉函山,陡险峻拔,绝壁环围,酷似《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所描述的王母使者三青鸟所居的三危山,又与《海内北经》所记“昆仑虚北”相吻合。其山巅有宋代所建泰山行宫,今遗址犹存。
东晋时,西王母被道教理论家葛洪又奉为“盘古真人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的女神领袖。这与泰山女皇碧霞元君又有了渊源系。宋代李谔在《瑶池记》中说:“黄帝建岱岳观,遣七玉女就是其中修道成仙者之一,后来又被天神敕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永镇泰山,庇佑众生。其主要职责便是主管生育繁衍,这既是女娲的化身,也是西母的嬗变。至迟,自唐宋开始伏羲女娲和西王母的神威逐渐被泰山老母所替代。迷信的影澳到了清代更是盛况空前:统古今天下神祗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阶下。”抗日战争前夕,泰山上下共有200多处寺庙;那时全国有20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元君庙或泰山行宫,仅北京就有五处。所以自古泰山被视为神山,泰安称神州。
《山海经·海内经》言: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为炎帝之裔。炎帝即神农氏,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神。《白虎通义》:“炎帝者,太阳也。”所经,神农氏的图腾是三足鸟,也叫金乌鸟。太阳是生命之源,泰山是东方叫代表,也是太阳的代身,这才赋予孕育万物的功能。特别泰山极顶的旭日东升,更胡引发远古人的遐想,故而又把泰山成是天地相交,阴阳更替的地方。所以,道书又说炎帝是丰都大帝,主宰幽冥地府。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丰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是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于是后人在泰山扇子崖建太阳庙,祀太阳神;在登山盘道之始建丰都庙,祀丰都大帝。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楚辞·招魂》释后土为专治“魂兮归来”的幽都。后土不仅承袭了炎帝的神权基因,而且与泰山神“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又是一致的。因此,历代帝王登封泰山之后,必于山下社首、嵩里或梁父、云云等小山丘上禅地祗。社首就是大地之首,传说由后土娘娘在此掌阴阳生育,尢物之美者,王献堂说:“泰山一带,既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祖国,当时游牧渔猎,散处四方,其远徙他地卒于异域者,身后或归葬故土,沿为后世返葬之俗,其不归榇者,则招魂使往依之。”
当今昆仑山横跨2500多公里,南接喜拉马雅山,北连塔里木盆地,是一座海拔5000米至7000米的世界屋脊,东方之大山为何移到西域去?中华始神祗何以跑到遥远的荒僻地带去诞生、成长?因此,自汉之后所有研究《山海经》的学者们无不对昆仑山地望产生怀疑,环围这座大山的七条河流及三大海之地望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一座昆仑虚为什么造成两千多年的历史误会?笔才认为其因有三:一是在原始时代至奴隶1社会禄期,东夷人居于泰沂山区,把东西两座大山分别称为西大山、东大山。或西泰山、东泰山,西昆仑、东昆仑,大昆仑、小昆仑,由于远古帝王及其的后裔的西进,便将大昆仑之名带到西方,东昆仑即移到东海,《水经注·河水》言“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二是汉武帝所致,《史记·大宛列传》记曰:“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丘”;三是天子所言,驷马难追,封建文人只可望洋兴叹,不可犯上作乱。其实司马迁当时大为不解:“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禹本纪》所谡昆仑者乎?”
综上所述,可作推,泰山就是昆仑山,是中华五千年的神山,我们从泰山神话中可窥睹远古历史的影子。石兴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逻辑概括》中论述:“我们东方型的社会经历了图腾崇拜--祖宗崇拜而到国家产生,一直是宗教与宗法制度在社会机制的运行上起作用。西方是神的人化,而东方则是人神化,地上的人借助天上的神力来统治万民。”当私有制产生之后,在整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是社会形态结构,对王权与神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探讨与研究,将对揭示中国的早期神权政治对文明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二、泰山地区是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昊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昊与颛顼之虚在鲁卫,帝喾在亳。”所谓远古帝王就是经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崇拜太阳神的原始时代氏族部落首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宣称: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考求,“其所表见皆不虚”。随着史学发展和考古资料的新发现,证实司马迁的论是正确的。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先秦古籍记载,那时仅在泰山周围就有100多个较著名的方国、邦国,都是三皇五帝的原始部落及其后裔发展而成的,到春秋战国时大都被齐、楚、鲁所灭或吞并。
三皇的代表是伏羲、太昊的神农氏,伏羲,华胥之子,是东人的部落首领,华夏始祖,鸟族,图腾为龙,风姓。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龙与蛇在甲骨文中形近,证明龙即蛇。据古本《淮南子·地形训》、《楚辞·天河》:华即日,太阳也。太昊便是驻阳神的代表,雷泽之成纪,”古生于鲁西南,今考实生于泰山南麓泗水和新泰交界的华村水库及华胥山和贺庄水库一带。华村水库周围有东西南北四个华村,其东毗领着华胥山,即今之黄山寨;其东南便是贺庄水库,即古雷泽处,又名服泽。华胥山一带原有华胥国,汉置华县,因山而名。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的聚居区,不为华族的发祥地,正与当今考古研究新志晨相共鸣。伏羲氏一直活动在汶泗流域的沂蒙山区。王献堂在《火黄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带。”后来,沿汶泗水挺进中原,都于陈,葬于陈,称太昊陵。但今邹城市西微山湖东岸有太昊庙和墓,更为可信。其后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风姓部落,首领风后,传黄帝曾向他问道,聘为三公。其故城遗址在今泗水城北故县村。《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均是太昊之裔。任国,即虞、夏时的有仍国,故城址在今济宁市任城区南“亢父之险”北口,是东夷族西进中原的必经之路;宿地在今平宿城镇,后挝今江苏宿迁县;须句居天汶河三角洲,今东平老湖镇须昌;颛臾,故址在今平邑东固城村及颛臾村。
神炎帝,又名大庭氏,也是太阳神的代表,在鲁城内。《帝王世纪》:“神农母少典妃,游华阳。”姜姓,初都于东后曲阜。王献堂依《伏羲庙残碑》考证:“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神农氏原为华族的分支,后在蒙山一带建立了夏族。“夏”在金文中是一人托日,是承袭华族的术阳族。《说文》:夏,中国之有也,引伸之意为大也。这又证明与东夷巨人同族。西至春秋时的焦国、甲父在金乡县西南;卢地在长清县归德镇卢城洼。神农氏时的夙沙部落在今胶县建诸侯国,以煮海水生盐,称发明者夙沙翟子为盐宗;斧燧氏部落与神农交过战,后来成为西周、春秋时建在汶阳田上的遂国。史言:神农始居姜水,故以为姓,姜水即洋水,今临朐、寿光县境内弥河古谡洋水。旧言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应是西迁后之地名。我以为岐山即今之泗河上源的岐山庄一带,属平邑境,与华胥山毗邻,神农氏承袭伏羲之居地。
《国语》:“昔少典氏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生于曲阜寿丘,图腾为龙,姬姓,居于汶泗流域。《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氏“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周本纪·正义》:“黄帝自穷桑登位,后徙曲阜。”黄帝先于涿鹿战胜蚩尤,又在阪泉击败神农,建立黄帝王朝。《诗·鲁颂》:“奄有龟蒙。”奄即磊龟,在曲阜旧城东;龟蒙是龟山与蒙山的合称。龟山在今新市谷里之南,是黄帝的根据地;他是以龟山而名的龟族之帝,图腾龙就是龟蛇的融合。所以,大汶口人中址分崇尚具有灵性的神龟之甲,至商周青铜器仍有龟族 之徽。轩辕即天鼋的转音,所以齐人以天鼋为天主,奉为八神之首。这里既是华族的发祥地,也是龙的诞生地,至今在新泰境内汶河上游仍有龟山、鳌山、龙山、九龙山、龙迁、龙溪、龙泉、卧龙、龙华、龙兴、青龙、龙池、龙邑、老龙窝、龙女庙、龙凤庄等古地名。从鳌山到龙迁,在寿陵。陕西黄帝陵为衣冠冢。《山东通志》又云:黄帝陵在枣庄。
炎黄两大部落在泰山地区融合后西进中原,逐渐又与本地土著部落和北方部族相融合,成为联盟首领。当年黄帝部落盟中的滕城村;黄帝之臣邓伯温曾被封于邓国,故址在今汶上县运河以北、汶水之南一带。
少昊,东夷族的英雄,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今少昊陵仍存。《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秦时,沂沐流域的郯、莒皆其后裔;淄河中下游的爽鸠、季则是少昊至虞、夏时的联盟部落,其酋长曾任司寇;少昊后裔赢姓西迁秦人和赵人的祖先;莱夷一部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和发祥地;少昊时的古国炎帝裔祝融氏,西达中原在今河南新郑建都,其裔斟寻在今潍坊坊了东北建都,唐兰说:“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这个文化迁续了两千来年,地域以山东大汶口、曲阜、兖州一带为中心,启蒙布古代黄河下游的南岸之间,约有十几万平方公里,曲阜是少昊国的故都。”
《路史·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是东夷族的英雄黎族军事首领,源于弥河,都于营丘。他先与神农作战,后被黄帝擒杀,奉为齐地八神之一兵主。史书言:蚩尤被杀于青丘,葬于寿北,而户脾葬巨野重聚,身体异处。但《读史方舆纪要·东平州》及《封禅书·索隐》引《皇览》均言:“炎帝在曲阜,蚩尤葬汶上。”黄帝之孙颛顼,生于汶泗之滨,都于曲阜,后为高阳部落酋长,徙于帝丘,死后葬于此。《路史·高阳记》:“帝立于穷桑,有穷桑这号,”他是西迁中原的东夷族领袖,融合仰韶文化时期的羌戎族,成为部落盟的军事首领。舜及陈、楚都是他的后。其合基前的长子是成国国君,历经五帝时期及夏商,后周所灭,故址在新泰柴城村一带;另子穷蝉,封于姑幕城,都址在今泗水县城东南辛庄。泰山周围的先秦古国:龟蒙
一带的祝融、滕州的小邾、曲阜东南的邾、禹城的曹城、汶阳镇东北的、滕州南的薛、台儿庄西的逼阳等,也是他的后裔。
帝喾,少昊之孙,生于曲阜,都于亳,是高辛部落酋长,葬濮阳顿丘。
尧,生于菏泽定陶,都平阳,又徙都于唐,号陶唐氏。《竹书纪年》及《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均言:陶唐居冀。冀即汶泗流域和河济问古充州地区,今考,尧之初居,实为萁 名甚古的肥城陶山,或因陶唐氏部落而得名;尧都实为新春游一带,新春游古称东平阳。而定陶及山西临汾的西阳则是其逐渐西迁后的地名,尧葬于菏泽城东北成阳,有尧城尧陵,历代奉祀。今泗水且北境有尧山,山阳有尧陵,清嘉庆间淅泰知县朱钟在《游租徕记》中有考证。《礼记》:“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故址一说即夹谷,在新泰谷里;又言在今历城区西北玉符河入黄河口处。《路史》:尧炎子“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故址在今微山湖西岸高楼东南。
大舜,有虞氏,自称黄帝九世孙,东夷人。根据《五帝本纪》所载:他一直活动于黄河下游和汶泗流域。《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清代焦循《孟子正义》引《温故录》:“孟子亦据舜生而言东也,由此推知历山、雷泽、河滨,与夫负夏、寿丘、顿丘之皆在东土,斑斑可考。”诸冯故址平邑西北诸冯村(今名凤凰庄),与泗水境内的舜之高祖穷蝉国故址、历山、舜帝庙、姚虚相邻;负夏在兖州县城周围。《墨子·南贤中》: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据王献唐考:服泽即雷泽。舜子季僖封地缗国故址,在金乡县城东北;尧时洪水后,舜赐姓董者封于故址今定陶县城附近,汤灭其后又在此建 国。历下学者徐北文近考:舜之后裔姓氏在山东境内就有陈、田、车、陆、孙、姚、袁、敬、司徒、虞等30多个。北宋曾巩任齐州知州时考定:今千佛山是舜之历山。他在趵突泉畔特建泺堂和历山堂,并作《齐州二堂记》:“耕稼陶淦皆舜之初。宜时同,其地不宜相远。”舜南巡至湖南崩,葬九嶷山。南宋王应麟《困学记闻》言:“舜死葬近莒之纪城。”何幼琦据《大荒南经》中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句推:舜葬沂水之东。正与葬或之纪城及莒南有古地名板泉相呼应说较可信。
大汶口文化就是以汶泗流域为中心,向四主拓展,这秘历经近500年的黄帝氏族朝以此为根据地相印证,黄帝与蚩尤大战约发生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末,自此渐渐进入古国时代,黄帝登帝位就是部落障碍肋的盟主,这就意味着军事民主制的结束的文明史的诞生。国家诞生的主要标志是宗主国对众多方国实施统治及都城的出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者曰邑。”大汶口遗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国雏型,泰山学者苏迁光认为:可能是介于太昊与少昊之间的斧燧氏部联盟的都城遗址。黄帝时建“万为治”,商周“三千诸侯大会”、“千七百七十三诸侯”。《荀子·议兵》:“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由此可知,五帝及上古三代时诸侯国很小,他们不可有远征千万里,是其后裔代代相传,前仆的继,才西达黄土高原,南进长江流域,北上辽东半岛,故而好多东方地名、族名、国名也因东夷的迁徙而多次被“克隆”到他处。
由于三皇五帝的历史积淀,泰山既是东方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的象征,使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封”即到泰山下能代表之母的社首、梁父等小山丘上筑坛祭地。司马迁认为:封禅是一种古老的礼仪制度,帝王功高德显,天下大治方行封禅。《封禅书》引《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管促所能记者:自无怀氏至周成王有12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远古帝王的氏族落均成于泰山周围,从帝和舜曾多次 狩、登封泰山及游“赤水”之事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墨子》、《韩非子》均言:“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年一巡狩,九后四朝。”
《庄子·天地》曾说黄帝“游乎赤水之,登乎昆仑之丘”。昆即泰山,赤水当在泰山联合会 近。笔者据《少内西经》所记赤水“出(昆仑)东南隅”、“西南流注南海”而观地望,当为今之汶河。 又据《尸子》:“赤县州者,实为昆仑之虚,其东则有卤水、岛山、左右蓬莱。”赤县即是泰山脚下的今泰安境。再据《汉唐地理书抄》辑《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岳地图,帝王居之。”神州即是泰山之阳的汶泗流域;五岳地图即源于泰山的五岳真形图。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州官向朝廷奏请升府之,开章即言“泰安古称神州”。神州即是县,赤县即赤水之县,故赤水应在泰安境之内,这又是学者认为旧时的会稽即今之蒙山。《尚书·尧典》:天子巡狩岱宗“柴,望秩山川”。“柴望”是巡狩、封禅仪典中的主要内容,即燔柴祭天,望祀山川,今称横贯新泰境内的汶河上游叫柴汶;新邑及涨柴县之故址 ,都是因“柴于上帝”而名,又让人看到了远古帝王的影子。
由于泰山是远古帝王活动心和祭天告地的地方,所以在其周围陆续发现了独立成长而又相互承袭的东夷族系列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相当于夏的岳石文化。其中在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均发现了部落方国的大型原始都城遗址。丰富而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传疑中的“英雄时代”确实存在:伏羲与神农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北 文化;黄帝与少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和阶级社初期和大汶口文化;尧舜禹遇相当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和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张学海在《东土古在国探索》中言:“我认为大汶口中期,分布在泰沂山脉与胶东山地的山前平地山间盆地、河谷平地和沿海河口地带的四、五十个遗址群,大体上反映了大汶口文人部落、氏族的分布状况。”郑笑梅在《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指出:大汶口人携带自己先进的生产杰出贡献……远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古代东方已经进入小国林立的时代。”石兴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逻辑概括》中论断:“融合到中原部落的第一支文化力量是东方各族部落、夷人系统的居民,大汶口文化后期即开始,一直到龙山文化后期和夏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半壁以百越先民为主的氏族部落集团, 在历史长河中涵 夏文化共同 的。”当今论证古代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形成有多种要素,但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发和私有制的产生以及城池、军旅、宗教、文字、冶金的出现等,而这些要素都相继续生在三皇五帝时期,又恰恰在众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了证实。从整体而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文化,东夷人最早迎来华夏文明的曙光,并陆续传播到中地区,渗透到夏、商、周三代。

三、泰山文化是夏、商、周三代文的基础
东夷为了开发新领地,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把海岱文化的基因带往中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繁荣和发菜。这些基因作为遗传因素流到了夏文化、商文化里头。”在整个龙山文化时期,以会夏族不主体,团结中原各族,融合西戎北狄,共同创造三代文明。
自八十年代以来,在河南许多地言发现了众多的墓葬与本地迥然不同,随葬品均为在 口文化时期的曲型器物,所谓夏代“二里头(河南偃师县)文化人西挝的踪迹,是东夷华夏文化的延续和发扬。俞伟超在《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中说:“据现有发现,在黄河中下游地段,大合是到岳石文化后期,这捉文化方从鲁西南一带由西向东地有明显进步,而至商代后期,商人又曾远征山东昌潍地区,加快了那一带重新发展文明的步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则要迟到西周至春秋时期,才由另一些吴越等族重新发展起了具有相当高度的文明……如果四千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
1、禹夏。《大戴礼·帝系》:“鲧娶于有莘氏之子。”《集韵》、《韵会》:“有莘女生禹,名女志,一名修巳。”有莘即高辛部落帝喾之后裔,与夏联姻。甲骨文、金文之“龙凤”皆从辛,金文“禹”又为龟蛇相交形,证明原来就是一个族团。《五帝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华夏、华夷本为一家。禹母居莱邑,即今之莱芜。禹当生于泰山脚下,建都于今临沂东北古城地一带。《世本》:“禹居阳城。”
在今沂南县。大禹治水及考察就是在泰山地区。禹亡后葬会稽山,即今蒙山。商汤曾言:禹“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证明禹一直在活动在泰山周围。严文明在《黄河流域文明和发祥与发展》中说:“夏的四至就是大禹治水疆域。”泰山东北麓有龙洞山,又名禹登山,传大禹治水功成后登此山以观。《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羽山在今郯城东部,是夏族 的势力范围,并受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祭祀。
《国语》称禹之父为“崇伯鲧”。《连山易》说:“鲧封于崇国”;禹为“崇禹”。崇,崇山峻岭;崧,高大峻极。江之前以崇为崧,高大貌,非指专山。但在东方,“崇”即指泰山。《诗·大雅》:“崧高维岳,峻于天。”显然是颂泰山。后来因尧舜禹时的洪水,迫使东夷人西迁,将崇与崧移植到中原;崇成了崇山;崧与嵩相通,便成为嵩山。今泗水县城东城子顶村一带有夏代崇故址,再北为尧前庄、尧山;与之相邻的新泰境内有禹村、夏家庄、禺山、雨山、鱼山、雷山等;泗水上源有大崇义、小崇义之村名;在泰山麓有汶河支流,称禹汶。再结合《淮南子》有“禹生于石 ”之句,进一步证明:“崇”即泰山,禹当生于斯而建业于斯。孔子曾言:诺研究夏之礼要到杞国。杞为夏侯,至直春秋国时,东夏侯之国即在今新泰境。董楚平在《国语防风氏 证》中认为:“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山东与江南海陆畅通,文化关系密切。”少昊后裔防风的一支部族,在“禹杀防风”之前就来到了汉水中游,1976年至1978年在湖北房县七里河发掘的龙山期遗址中有拔牙风俗存,这是东夷人传统习俗和继承,董氏还认为:禹杀防风的地点”也应该在山东泰山附近”。
《 竹书纪年》载,禹子启即位于夏邑。春秋时临沂北有”隔邑”,又称“启阳”或“开阳”,即禹之邑,启之都也。《沂州府志》言:“临沂古有康王即禹之孙太康或少康。“春秋时,在苍山县内有曾,传为少康之子于子曲烈的封地。原东夷族有穷国之国君后羿,在夏初夺太康政权,后被其相臣寒浞所杀,并夺妻自立为王,封长子浇于过(今掖县西北)、封次子于戈(今潍坊寒亭)。夏时的方国居于今山东境内的还有:寒浞居地寒(潍坊东北);少康平定寒浞后置牟娄国(一说莱芜,又言诸城西南);禹之后观国(莘县观城镇西)曾起兵叛夏而受征伐。;另外,泰山周围的卞明(今平邑境内)肥子(肥城北)、鬲(德州市南部)、鄣(东平章城集)、谭(章丘城子崖)及夏王相被杀之地斟灌(寿光县城东北)等,都是夏时的方国。
2、殷商。商之祖为契,是帝喾次妃简狄所生,少昊之裔。其居地蕃(滕县一带),先都于亳,后迁于殷,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地,曾助大禹治水。亳与殷均处在泰山文化核心区之内。
夏初,商和活动中心在泗水及兖豫平原东南,古为沼泽、湖泊,,契之六代孙冥曾在此排水辟农田,故《国语》:“冥勤其官而水死。”太康失国,后羿夺其政公期间,契之孙相土便依托泰山,在汶河两岸今沟村至满庄镇一带建东都。《魏书·羊涤传》:博县有商王村。桥沟至北宋时仍被石介称为“商王城”;满庄西北有淳于村,两地均有龙山文化至商周时的遗址。《国语》有“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之句,自契至汤,与夏并行发展,历经400多年的奋斗,终于建立商王朝,商之初,封少康之后于杞。王恩田先生根据新泰出土的2顺及淳于戈、印等认为:杞分两国,商杞新泰,周杞在雍丘(河南杞县),后迁缘陵(昌乐、安丘之间)。有的学者认为:缘陵也在今新泰境内。1958年在新泰城区内出土了“叔父癸”商鼎,是史书未载的叔国故址。
商时,在泰山地区还有众多的方国,如长勺、爻、纪、奄、 、于陵、诸、菟裘、蜀、微、黎、薄姑、嬴等。长久居地在今莱芜见马乡杓山,被周公东征时所灭,西周,春秋时为鲁邑,鲁庄公十年(前684年)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爻在沂蒙山区,南代易经大师刘子衡即言《易》为东夷人的杰作,组成八卦的“爻”应应与此地有关;纪国,甲骨文为已,在今日照市石臼所南,后迁寿光城南纪王城;奄在曲阜城东;邿国,原史料记为在今济宁南郊唐口镇寺固堆,1995年在长清县五峰山镇黄崖村仙人强发现商周邿国贵族墓地,墓中腰坑、殉犬均为商人葬礼习俗,邿之故地应在此一带无疑;于陵在邹平东南小临池村东北;诸在诸城西南潍河南岸;城址在莒县北东莞镇章长城之阳大沈间庄一带;菟裘在新泰市楼德镇西;蜀即祝融后裔,在泰安市南郊,另在四川成都;微在东平新城区西;黎在郓城城西;薄姑在博兴县城东南;嬴在莱芜市西北嬴汶中游城子县村。
3、西周。周的始祖是后稷,叫弃,为帝喾正妃姜源所生,姬隆。周武王登基后,追思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国,封黄帝之后于祝国,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与此同时,还给灭商的功臣谋士封官进爵:把师尚父封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曲阜,国号为鲁。这时,在泰山周围还有阳、州、戎、夷、成、极 茅、郜、郭、根牟、曹、聊等国。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齐桓公登基,齐、鲁、晋成为强国,齐桓公为争霸于下,首先从古济水东岸至泰山山区始建长城,以防晋鲁,所以《史记》引《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后来楚国渐强,后世又沿泰沂山区分水岭继续向东修筑千里巨防,直达东海。这就是著名的中国长城之最--齐长城,是一部硝烟滚滚的古代战争史。周僖王址三(前679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周惠王十年(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即诸侯国的首领,使齐国一直在中国历史上称霸几百年,西周的期,各诸侯国争斗不息,周天子势力渐衰,章鲁崛起于东方,泰山地区又成了华夏大地的政治方化中心,诞生了影澳中国两千多年的一代文圣孔子、兵圣孙子、医圣扁鹊、诸子百家、黄老道术、五行之说等,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
《诗经》:“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是中国原始神祗的诞生地,是远古帝王活动的中心,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原生地。它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弘扬与光大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1987年被联合国教拉文组织列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并给予刘度评价:“泰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典范,为世界遗产做出了贡献,开创世界综评合遗产之先河。”当代地理学家谢疑高认为:“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和缩影,并对全民族有深厚的影响。”美学杨辛颂曰:“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所以,泰山是国家之柱厂,民族之脊梁,华夏之灵魂,万民之希望,是炎黄子孙的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