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方线号机官网维修:高三语文复习问题指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0:04

高三语文复习问题指

 

                徐露

高三复习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第一轮复习正在进行中,第一轮语文复习主要是拉网式复习,学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捕捉过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漏洞,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通过两次测验,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下面我就这些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学生一些启示。

问题一:基础知识为什么背完就忘?大量的旧知识应该先复习哪些?

语文基础知识零散、庞芜,要想全部记住决不是一时一刻可以做到的。学生应该将自已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每天复习15-30分钟,重点复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前往后阅读、识记。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争取阅读一遍,划出重点。同时调整心态,关注自已背会了多少,而不是总给自已“背会就忘”甚至记忆力不好的错误心理暗示,日积月累你的基础知识水平一定会有长足发展。

问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取决于天斌,还是取决于初中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在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容易拉开分值,所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中文言阅读是建立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之上,但是初中文言文知识较浅,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并且学生在高中阶段还要重复学习,所以即使学生初中基础不好,只要高中阶段努力学习,一样可以获得好成绩。同时学习需要一定的天斌,但天斌不决定好成绩。决定成绩高低的主要是以下两点: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选自传记体史书,内容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所以平时多读多听历史故事,可能在高考中你就会碰到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那么答起题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二、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在课外,但是知识点多出自课本内,因此广大学子与其为提高成绩做大量练习册,不如立足课本,总结归纳课本中的知识点,熟读课本中的文言作品,可以使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幅提高。

问题三:文言文的翻译大概意思我都懂,可是为什么却拿不到分呢?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占10分,一般是两句话,每句为5分,分值的分配是语意1-2分,具体采分点3-4分。考生们看到分值的分配就会明白,一句的翻译只译大概意思是绝对得不到高分。要想得高分,就要抓住采分点,所谓采分点即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每一次翻译的考查都会涉及以上四个采分点,如果考生翻译完以后,发现没有涉及任何采分点,就必须仔细检查,重新翻译,否则一定丢分。同时注意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例如,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词,做题时一定要逐字翻译,不要遗漏知识点。

问题四:回答现代文阅读时,弄不清什么时候用原文回答,什么时候用自已的话回答?

现代文阅读是考生的“失分重地”。要想答好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然后围绕主旨回答各个问题。其次,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基本的原则是用原文的话来做答,但学生也应该有个人观点与理解,所以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应该包括两部分,即摘录、组合原文的词句和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围绕主旨)。这样答案才会完整、全面。另外,平时考试评卷老师一般严格按照采分点来评分,所以学生得分率相对较低,而高考评分则相对灵活(有时可能根据考生的答案酌情给分),所以考生不必为自已的失分多而苦恼,认为自已阅读能力弱,以致丧失了答题的信心。

问题五:为什么字形题正确率不高,往往四个选项读完后一个错别字也看不出来?

字形题是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不标准的行为而设计的题型。我们可以先想一想,我们平时为什么会写错别字呢?因为所用的别字往往与正确的字读音相同,才会被错误的借用,所以做字型题时,你读一遍选项,自然一个错别字也找不出来。正确的做法是先读,后解释,根据词义来判断字形,这样错别字就可以毫无遗漏地被找出来。同时要养成多查字典,多积累的好习惯。

问题六:作文材料不足或不会使用材料,以致文章空洞乏味?

许多学生的写作过程都是一个艰难的“凑字”过程,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材料贫乏或不会使用材料。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呢?我认为,首先是积累材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一些写作素材,加以分类、整理;其次仔细阅读这些素材提炼出关键词,例如关于海明威的材料,提炼出“勇敢”、“坚强”、“毅力”等等;再次每个学生至少背诵30条名言警句。有了这些准备相信考生再写作文就不会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了。另外平时写作要练习快速作文,即45分钟之内完成从构思到写作的全过程,保证平时的写作水平能够在考场上得到最佳的发挥。

高三一年,有如海上行舟,希望广大学子以信念为帆,以有效的方法为舵,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