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测量方法: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6:27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新一轮海洋竞争。广东作为海洋大省,俯瞰南中国海,毗邻太平洋,是中国海洋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在后危机时代以及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生效的大背景下,广东应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为突破口,启动“南海战略”,力促“10+1”合作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把南中国海建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海”,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深蓝广东”,引领广东由“珠江时代”进入“海洋时代”。

  一、广东进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一)全球步入“海洋世纪”,“海洋圈地”风起云涌。
  21世纪以来,人类重新把目光聚焦到海洋,全球进入到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向海洋推进,海洋空间利用日益多样化;海水作为巨大的液体矿,逐步进入综合开发和大规模利用阶段;许多近海区域将成为蓝色田野和牧场,海洋农牧业将成为高技术产业;海洋矿产和能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外大陆架的划定申请,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和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催动全球临海各国掀起一场“海洋圈地”冲击波,各国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全球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海洋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焦点和全球的战略争夺点。
  (二)我国兴起“蓝色革命”,“海洋运动”方兴未艾。
  我国人均耕地1亩多,后备土地资源也只有2亿亩,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证形势日益严重。多种陆地资源的日渐短缺和发展空间的不断压缩迫使把眼光转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海洋工程产业列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央引领下,海洋开发纷纷成为沿海各省(市、区)的新世纪战略工程。辽宁、山东先后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提出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大省”,江苏、福建、广西也加快了海洋开发步伐。沿海各省在开发海洋资源方面你追我赶,共同掀起了一场“海洋运动”。
  (三)东盟“10+1”合作协议的生效为南海合作的破冰提供了历史机遇。
  南海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南海的岛礁主权之争使广东的“南海战略”被搁置多年。南海石油储量近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被称“第二个波斯湾”。如今,南海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多口,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00家。迄今,越南已从南沙油田中开采了逾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多亿美元。而我国在南海无一口油井。资源的蚕食迫使我国必须尽快调整南海政策。如今随着东盟“10+1”合作协议的生效,南海开发必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进入从政治到经济的全面合作,广东也将通过“南海战略”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主要承载省。
  (四)“经略海洋”成为广东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点。
  广东要加快从经济上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广东应该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以中国—东盟合作为突破口重启“南海战略”,从经济上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力促“10+1”合作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把南海建成合作的“内海”,打通与东盟协作的海上通道,确立广东在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领头羊”地位。同时,围绕“国家南海开发的桥头堡和支援基地”的定位全面铺开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打造“深蓝广东”。
  发展海洋经济是广东实现发展转型,当好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积累,都与广东传统的以陆地为轴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关。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严峻的现实要求广东更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视野,从单纯在陆域经济上做文章,转移到向富饶的海洋寻找出路。实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五)广东具备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面临难以对接“南海开发”的严峻挑战。
  广东具有独一无二的海洋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广东自古即是我国的南部咽喉,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东接台湾,西联东盟,靠近世界第一黄金航道,区位优势明显。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省管辖的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占全国19%,居首位。全省沿海海洋运输、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和可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南海则是全国资源最丰富的海域。2008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5825亿元,占全省GDP的16.3%,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了粤东、粤中、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五个经济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以及以广州、深圳、湛江、珠海、汕头等5个主要港口为主,其他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和   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广东承担“南海开发”战略任务提供了初步储备。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滞后,方式粗放,难于适应全球发展趋势和“南海开发”要求。广东目前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大省的地位不相称,长期“重陆轻海”的思维导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长期滞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分海域开发秩序混乱,海域使用矛盾突出,海洋生态恶化的势头尚未遏止,珠江口海域是全国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重构严重,缺乏规模企业。港区港口虽多,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此外,广东虽然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但海洋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第七位,尤其是顶尖级人才数量与山东差距很大。面对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广东海洋经济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落后的发展方式和日益紧迫的发展环境,迫使广东必须加快海洋发展政策的转变,否则将难以对接上“南海开发”。

  二、“深蓝广东”的战略构想

  建设“深蓝广东”,实现“蓝色崛起”,要以南海战略、产业支撑战略、科技兴海战略、港城一体化战略和“和谐海洋”战略等为指引,提升海洋经济在广东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广东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一)战略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以“宽视野”、“大时空”、“高目标”的海洋战略意识,以“南海战略”为核心,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科技兴海”为引领,以“港城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和谐海洋”为方向,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要发展,要“气”势,沿着“河湾——海湾——海岸——海岛——远洋”的发展路径,引领广东从“陆地”走向“海洋”,从“珠江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广东发展的蓝色引擎,实现“蓝色崛起”。
  1、核心战略:“南海战略”。
  抓住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构建东盟10+1合作的海上通道,力促东盟10+1合作的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制定南海航运指数,把南海建成东盟10+1合作的“经济内海”。
全方位准备对接好国家南海开放战略,为承担国家南海开发战略任务做各方面的储备工作,把广东建成为国家南海开发的物资供应和补给基地、研发和后勤保障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工基地,产品的推广运销基地,资金筹措和技术人才储备基地,即南海开发的后方总基地。
  2、四大支撑战略。
  “产业支撑”战略。围绕着为“南海战略”提供产业配套和支撑,把海洋产业作为广东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重点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构建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近海海洋产业链系统和终端商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系统,使海洋产业链体系的资源优势在广东本地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以南海为中心构筑全球化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突出各个时期的广东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促进产业集群化。依托南海开发和广东港口、航道、市场优势,把广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
  “科技兴海”战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时代。广东要紧紧围绕“南海开发”,以增加海洋财富、保护海洋健康、提高海洋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积极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海洋”,为“南海开发”和海洋安全、经济、科研、网格、综合、虚拟的应用提供服务。要坚持“加快转化、引导产业、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线,尽快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港城一体化”战略。港城一体化,即港口与城市功能的“无缝对接”。依托大型港湾,加快港口建设,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市,促进港口与港口城市紧密相连、互动发展,实现城以港兴、港以城荣。目前国务院已先后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保税区与其邻近港区开展联动试点,港区联动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港区经济的发展。广东的港口城市建设必须解决“港区分离”问题,走港城联动之路。
   “和谐海洋”战略。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同步是广东“南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将与环境、民生等连接起来,探索建立海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海岸带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海洋灾害防范防治和统一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建设海洋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完善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愿景定位
  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广东需要以“南海战略”为中心,把“深蓝广东”发展目标定位于:南海开发支持基地;东盟“10+1”自由贸易合作的通道与枢纽;广东未来重要的经济引擎和“第二增长极”;我国南方海洋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基地。
  (三)空间引导
  广东要优化全省海洋生产力布局,结合海洋经济的分布态势,依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形成不同特色的蓝色产业集聚功能区,在总体上形成“一带、三区、四岛群、六中心”的空间布局。
  “一带”即是指从湛江到汕头的整个广东沿海的蓝色经济带。广东沿海各城市通过“一带”即蓝色经济带的串联作用,以点带轴、沿线突破(珠三角带动,东西突破)、沿线成带,形成在空间上形成有序格局的沿海蓝色经济走廊。
“三区”即珠三角海洋产业集聚区,粤东海洋产业集聚区和粤西海洋产业集聚区。珠三角以广州、深圳、珠海为重点,加强与港澳、东南亚的产业合作,重点发展临海重工业和现代海洋综合服务业。粤东以汕头为中心抱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与福建、台湾的产业对接,重点发展海洋能源业、临港重化工业、水产品深加工业。粤西以湛江为中心抱团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与环北部湾城市和东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重点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外向型渔业、滨海旅游业。
  “四岛群”即东海岛—海陵岛海域岛群、珠江口岛群、南澳岛群、上下川岛群。规划选取这四大岛群为岛屿开发重点,以临海重化工业和滨海旅游业等大项目拉动自主开发,打造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心。
   “六中心”即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头、湛江。以这六个城市作为其所在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增长点,发挥其作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推动广东海洋产业整体发展。

  三、围绕“南海战略”构建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以海洋高技术的超前部署引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渔业资源调查技术、机械激光探鱼技术,声、光集鱼技术;捕捞技术:渔船将向高效、节能和安全方向发展,捕鱼、加工、冷藏将全部自动化;海洋农牧化将转化为集约化高效型产业;海洋药物开发技术,将形成一种新型的海洋产业群,海洋药物制品;发展基因重组,细胞工程技术。建立高新技术的密集型育苗中心,研究和培养海洋生物优良新品种。
  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在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钻井水深将达到1000米,钻井井深达7000米,钻探能力大于5000米;在开采技术方面,水下多相流开采技术投入使用,石油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年以上。
  深海采矿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深地层剖面仪、测深测扫声呐、深浅器将投入使用;深海矿藏开发技术:自动采矿系统将投入使用;冶练技术:将采用低温湿式冶练法、高温干式冶练法等较先进的冶练技术。
  海水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将跨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水提盐技术水平达到年产海盐1亿吨的能力,海水提溴的总产量将达到15-20万吨/年的水平。海水提溴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产量达30万吨/年。海水提溴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
  海洋能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潮汐发电预计将建几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0-300万千瓦;波能发电,将建5-10座次1000千瓦岸式波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海(潮)流能发电:完成几座1000千瓦级潮流发电站的建设,总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盐含能发电:建成投产1000千瓦级的盐差能电站。
  (二)打造海洋主导产业群
  1、海洋农牧化,建设“蓝色基地”。
  广东渔业要从“黄水”走向“蓝水”,建设“蓝色基地”。加强渔港建设,提升渔港的配套功能和建港水平,并与渔区水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渔港建设成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生产整休、加工贸易、质量安全监督、生产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水产品加工贸易方面,要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综合加工利用的方向转变,加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2、临港石化及海洋油气产业。
  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实施以上游带动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发展的双向推进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石油化工、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快速发展。茂名石化工业基地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有机化工等石化中上游原料为重点。惠州和揭阳石化基地以重石脑油为原料的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集中度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优势的石化产业集群。
发展港口型能源工业,争取国家批准在广东建设新一代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加快沿海负荷中心电源建设,优化电源点布局,按照能源多元化、清洁化、优质化的要求,引进国外液化气资源。利用广东沿海深水港条件建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争取国家在广东布点建设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和规划建设沿海输气(天然气)、输油(成品油)管道建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增强能源储备保障能力。
  3、海洋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船舶、游艇和各种大中型船舶建造修造。延伸拓展船舶工业产业链。以造船带动钢结构、分段、仓口盖制作及船用机电设备配套等四大产业链的发展。引进国外技术,开发生产船用电缆、电机、电控设备、通讯导航、配电盘、开关等配套产品,开发本土化船舶机械设备。以造船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和健全研发中心,联合专业设计院,在提高生产设计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一体化。建立船舶物流配送中心、涂装和劳务培训中心。积极发展与海上石油勘探行业相配套的装备设施,增进产业链条向海洋工程领域的拓展,快速构建海洋装备基地的产业体系。
  4、海洋生物制药业。
  协调整合在广东的有关海洋院所机构研究力量,摸清广东周围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情况,建立海洋生物资源库、海洋生物样品库和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以优惠的政策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带头人、企业和医药研究机构到广东建立海洋重点实验室,有计划地选送从事海洋开发的人才到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研究院所进行培训,与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研究院所建立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5、港口物流业和海洋运输业。
  按照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沿海港口群,培育和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园区,积极参与全国大型港口运输、中转的布局分工,推行水、陆、空多式联运,促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向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构建与现代物流相配套的中转货运网络。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推行“就近报关、口岸验放”和“铁海联运”的通关模式,加快建设适应进口货物属地验放的快速转关通道,实现进出口货物的快速流转。
  6、蓝色旅游和海洋娱乐业。
  整合旅游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蓝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几项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旅游精品,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的转变,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海洋旅游经济,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蓝色滨海旅游带。
  7、海洋商务服务业。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发展方针,整合利用全省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数字海洋”,在数据基础平台上实现多功能、多用户、高精度、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依托海洋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努力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管理信息化。以园区、产业基地、项目组团建设为载体,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为海洋工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四、政策导向与措施

  (一)尽快启动“南海战略”的准备工作
  1、主动催发国家尽早启动南海开发战略。 
  广东在初步了解高层对南海开发的主体倾向之后,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触动中央加快推出南海开发战略,组织专家、学者全方面论证南海开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打消少数怀疑派的干扰。
  2、加快对东盟的产业和贸易合作。
  加紧广东与东盟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在海上交通上的港口对接。引导广船和中船以及其他的船舶工作更多地生产适合南海运输距离、货物条件和运输条件的船舶。
  3、成立广东南海开发公司。
  成立广东南海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广东在南海海域的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开发,岛屿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南海开发公司应在广东省政府暗中牵头、扶持下由民间人士发起成立。为增强公司的开发能力,公司应有雄厚的资金,健全的组织、策划、执行机构,有强大的开发建设能力。
  4、组建广东“南海开发”投资基金。
  组建政府牵头,民间参与的“南海开发”投资基金,不断拓宽广东省海洋经济建设和南海开发的资金来源。发展南海航运保险业,为广东省承担南海运输业务提供担保服务。全力推进银企合作,开辟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对海洋开发重点项目优先安排、重点扶持。对海域、港口岸线、无居民岛屿等资源的经营性开发实行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融资渠道。
  (二)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1、深化海洋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
  规范各级涉海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省海洋工作会议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主要政策措施,协调重大海洋事务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体系,加强海域使用的动态管理,建立有效的跟踪监测制度。参仿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合适地点试点海洋联产承包责任制。
  2、加强规划和宣传,强化海洋意识。
  在宏观层面制定全省总体海洋发展战略规划,在中观层面制定海洋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形成有资金、政策、法律、管理支撑的广东海洋经济战略体系。通过宣传向全民灌输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冲击重陆轻海的传统意识,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
  3、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科研资源,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共建各类海洋科技创新载体,组织开展海洋生物育种、海洋药物、海水产品深加工等重要领域的海洋科技攻关。扩大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工程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海洋院系办学规模,改善优化专业设置。
  4、引进和建设海洋大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策划、做好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港口码头、跨海大桥、仓储物流、海洋生物制药、石化、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招商工作。
  5、形成财政性投资的“蓝色”导向。
  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海洋科技的支持,运用国债、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海洋开发建设。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加强对各涉海部门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专项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
  6、健全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系统。
  加大对用海集中区域海洋环境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省市县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台站建设和近海重点港湾及生态敏感海域监视监测点位布设,加强近岸海域重要功能区自动监测,加大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跟踪监控。实行海域排污总量控制,以海定陆,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入江入海排污口,严格限制“三废”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与总量。实施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和资源补偿制度。完善水域、岸线、滩涂、矿产等海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机制。(课题组组长:梁桂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副组长: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