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穿越到麻辣变形计:尊 重 历 史,珍 重 八 极 系 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57:15
核心论点:这是发生在八极拳历史上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而武术文化则是几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璀璨夺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能用政治意义,行政意义,宗教意义来操控和解释。而八极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她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的最高成就。其质朴完美的精义是不能用古地理概念来牵强附会解释的,更不能与宗教文化,姓氏文化混为一谈。八极拳学其宗旨和意义与宗教文化,姓氏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领域,其涵概的浩瀚文化元素是任何其他文化体系无与伦比的。


尊 重 历 史,珍 重 八 极 系 列
——简述承前启后的吴氏八极系统工程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讲传授源流的,讲传派流别和师承渊源,不然就会被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家所熟悉的京剧就是如此,各地域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方言特色的地方剧种也如此,传统的书画艺术、杂技艺术等都是如此。中国武术从来都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授形式,所以它就更加重视传授源流,特别看重师承关系。对传授渊源的祖述和尊崇,是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尊奉的传统规矩。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杜撰历史,假托附会,以至伪造传承渊源的事,在武术界很早以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延至当代,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之下,不但愈演愈烈,而且各有千秋,“吴氏八极系统工程”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八极拳原本并不特别出名,自清末民初之间才勃然崛起,走出沧州一隅之地,传向全国南北各省。至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八极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武林“显学”。近代八极拳的崛起,与沧州一大批具有民族优秀智慧,武功修为极佳,勇于无私奉献的先贤们的名字分不开。这些先贤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张克明祖孙三代,李大仲父子。尤其是张克明前辈,是他呕心沥血创立了“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的拳学理论体系,指导拳术实践,成效显著。他首先教育、培养、训练出以大枪闻名遐迩的张景星、黄四海。又亲自调教出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武功盖世的“神棍”王钟泉。其子张景星与弟子黄四海又精心调教出技压群雄的“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勇猛绝伦的“铁巴掌”韩会清,“跳涧猛虎”马英图等。造就了一大批叱咤武林风云的八极才俊高手,为八极拳的迅猛崛起和辉煌,奠定了坚固厚实的基础。

       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与其师弟张毓衡挟技游天下,以其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江湖,以其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赢得了当时武林界与清末民初不同时代军界的普遍公认和尊崇。赢得了当时主流社会高层人物高度赞誉和敬佩,使八极拳进入主流社会阶层,产生了迅猛发展的广泛影响。据旧时国立南京国术馆史料记载:“神枪”李书文所擅长的武艺精华,曾被当时的南京中央国术馆特委托当时八极门具有较高名望的代表人物撰写成文稿,而后由国术馆编成教材,定为日后各期集训班、学员班不同班次人员学练的必修科加以推广。“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则在军旅中创一刀必杀的“终极刀法”在各个国民革命军中广泛习练应用。其次是承前启后的韩会清、徐青峰、霍殿阁、赵树德、许家福、李萼堂、李树森、魏鸿恩、魏鸿宾兄弟俩等。同时,还有杨石桥的马凤图、马英图兄弟,以及强瑞清师徒、狼儿口的季云龙父子等八极各代精英们。是他们肩负着八极先祖们的重托,勇于走出沧州,为追求他们的梦想,满怀一腔热血,挟技闯天下,在腥风血雨中不屈不挠地无数次拼搏,在艰难险境中锲而不舍,在“神枪”李书文与师弟张毓衡的率领和影响下,用他们自己的血汗谱写了八极拳的光辉篇章,铸就了八极拳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这些先贤们是八极门的擎天柱,是当时沧州武术精神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当时中华武坛上叱咤风云的奇才精英人物。是他们推动了八极拳的迅猛发展,从而产生了今日的深远的影响。

       然而,就在八极拳已经名扬天下之时,在八极拳盛行地之一的沧州东南乡孟村镇,在关于八极拳源流问题上却悄然出现了布满神秘色彩的荒谬说法,出现了更改八极先祖吴钟籍贯,伪造八极传承的悖逆天理之举。这些东西的出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战乱频繁,国难当头,而且这些荒谬的说法只是心怀鬼胎的人悄悄地在个别乡村野店、巷尾坊间传播,并没有暴露出丑恶目的的嘴脸,也就没有引起八极门一些德高望重人士们的关注。正式的刊印本最先见于1933年出版的《沧县志》卷8《武术》上的。而《沧县志》说的明白,包括以吴钟为“孟村镇天方教人”、以吴钟的师傅为一个叫“癞”的道人,都出自“八极门谱”,县志是根据这本“八极门谱”写上这些内容的。而孟村人吴会清自编自续的《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承秘诀之谱》始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正月初六,原称为《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八极门谱》。后又改称为《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石印十册。读者细阅后不难发现,县志明载这些荒诞无稽的内容,与孟村人吴会清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中的说法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国家有史,县府有志,家族有谱。读史记则知一朝之兴衰,观县志则晓历代之沿革,看宗族之谱,以明支派源流。作为中华任何一个传统武术流派体系的《拳谱》,应该是阐明本门源流,详细著录传承渊源的真实历史记录;应该是写有本门精义、功理、功法,技术等内容的重要论述和秘诀。而这些论述应该是能指导拳术实践较为科学先进性的理论。“秘诀”则应是词语简捷而又易记易懂的技术诀窍。精辟而又科学的理论指导练功,则功进更快,练一式有一式的增益,随功进则理更明,理明功更进矣。一本科学含量高,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拳谱》,实为武者之至宝,更有其极高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吴会清于民国年间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中的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序言中荒诞无稽的八极拳源流与传承渊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人造虚,万人传实,谬种流传的历史效果而定位吴会清系“吴氏八极”“正宗”、“嫡传”永久性地位。二是60%以上的篇幅计81页都是按家族谱模式排列的世系人员名册。第三部分是让人看了似懂非懂,一片茫然,莫明其妙的所谓拳械歌诀,再就是“谱规凡例”,根本没有精义、功理、功法、循序渐进较为科学先进性的论述。对何为八极拳、八极拳名称的来由更是不着边际地生拉硬扯,说不清道不明,对习练者根本毫无启迪作用。读者不难看出,这本极为低劣的《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是一本合家谱与所谓的拳谱为一体,不伦不类的产物。不难看出该《秘谱》的炮制者根本不懂八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却又自欺欺人妄谈八极拳,其手段是采取偷天换日的手法,达到混淆公众视听的效果,其核心目的是构筑“吴氏八极”一脉传承体系。

       吴会清将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称为“续谱”,并说吴钟“创八极门谱,以纪其盛”,这就给人以他的续谱正是以吴钟创编的祖谱为底本的。吴连枝则明白无误地说:吴会清的《秘诀之谱》是“继清乾隆年间吴钟编著八极拳门谱(的)第二次续谱”。这纯属无稽之谈。假如真有一本吴钟祖谱保存在吴会清手中,那么,其一,吴钟不可能将自己由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村人误写成“孟村镇人”。其二,吴钟不可能对何为八极拳、八极拳名称的来由都说不清道不明。其三,吴钟更不可能连教了自己多年的老师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竟一个“癞”字了之。这实在是与世情人性大相悖谬,也说明吴钟其人未免太过庸浅,显然这是吴会清刻意编造的故事,绝对不可能出自吴钟本人。其四,既然吴会清有祖谱可据,也就不至于在吴钟籍贯上出现误谬,更不会在何为八极拳、八极拳名称的来由问题上生拉硬扯,胡说八道。

       其实,吴钟当年创编的不是“八极门谱”,而是《八极拳谱》,是专门讲拳的精义、功法、技术内容和循序渐进科学先进性习练方法的,其内容中根本无有记录自己的籍贯,吹捧自己的只言片语,更没有什么一大堆世系人物。这本《八极拳谱》根本不在吴会清手中。八极拳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是在八极拳发展史上,真正有资格保存此“祖谱”的八极历代传人屈指可数。吴会清故意抛出吴钟“创为八极门谱”一说,是欺骗不明真相的八极门人的手段,借以抬高续谱的身价,并为树植“吴钟嫡系”形象做铺垫。吴会清在《秘谱》序言中赫然写道: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之卓著者也,其术受于“癞”精于“癖”,技之高妙……钟恐异术终湮也,创为“八极门谱”,以纪其盛。谱中以“癞”为一世,“癖”为二世,沿至今已九世矣,然“清”者(系指吴会清自己)钟之后裔也。吴会清这段文字的描述说的非常清楚,其一,吴钟其术受于“癞”,说明吴钟不是八极拳创始人,而是飘然而来的“癞”字道士或“侠客”为八极门一世鼻祖。其二,阐明了吴钟恐异术终湮也,创为“八极门谱”,而不是创“八极拳门”。其三,吴会清称吴钟为“我祖”,自己是吴钟的后裔,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他是与吴钟有“血缘关系”的,也就确定了吴会清一系在八极领域里的“正宗”地位。其四,正因为吴会清自称与吴钟的“血缘关系”,才有资格以吴钟创编的“八极门谱”为底本进行续谱。如果按照吴会清的逻辑,天下姓吴的比比皆是,只要会练几套不论不类的八极拳,都可以说与吴钟有血缘关系而成为“正宗”和“吴氏嫡传”。

       在81页篇幅的世系人物中的第二页,吴会清重笔定论“吴钟是沧县孟村镇人”,以及无案可稽的吴钟入武时年,生卒年代。在吴钟的名下记有三名传人,其一是吴钟之女吴荣,并特意注明已婚配出嫁,其二是孟村人吴潆、吴钟毓,而且都是吴姓弟子。据吴钟氏家族谱记载:吴钟无子嗣,只生一女,名吴荣,招婿入赘。很显明是吴会清假托吴荣婚配为由,故弄玄虚,掩盖吴荣无弟子传人的手法罢了。而吴连枝则撰文明确无误地说:吴荣嫁于海河代门代月一。在世系传人的第三页,吴会清特意安排了一整页的篇幅,赫然昭示孟村人吴潆的显赫地位,展示出所有练八极的都是孟村人吴潆的弟子传人。这是“吴氏八极”一脉传承问题的关键所在。既然吴潆是吴钟在孟村的重要传人,天下练八极的都是随吴潆学的。那么,这么严肃的大事,至关重要的人物,吴会清既不著录吴潆的生卒年代,又不记述他何时何地随吴钟学艺的地点和时年,以及吴潆一生所擅长的精华技艺,为八极拳的发展所做出的业绩,反而重笔将其家族的叔祖父吴凯的生卒年代,入武时年著述的非常详尽。这不但有悖于常理,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很显然,这又是吴会清玩弄偷梁换柱的鬼域伎俩,将吴钟在孟村的重要传人吴永改为自己族系先祖吴潆而且利用了“永”字与“潆”字的谐音,混淆视听,用心何等地良苦。

       根据吴会清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中世系传承排列表显示,吴钟之女吴荣名下无有传人。而孟村人吴潆的名下传人不但有孟村吴姓族人,孟村人王长锡、王世同,还包括了罗疃村的张克明、李大仲共计13人都是吴潆的弟子传人。这就昭示了八极拳是“吴氏一脉传承”的标志。然而,据民国二十三年(1933年)编纂的《沧县志》、《武术人物》传记中明载:张克明、李大仲,罗疃人,在八极门中为吴钟之女吴荣之弟子。到了1936年吴会清编著的《秘谱》中,张克明、李大仲却变成了从武身份不明的孟村人吴潆的弟子。这岂不是肆无忌惮地篡改传承吗?

       对于张克明拜师的问题,何时何地拜所谓的吴钟传人吴潆为师,吴会清在《秘谱》中没有任何著录。吴连枝则在2004年《中华武术》杂志第八期发表的题为《再谈八极拳源流》一文中赫然写道:“张克明拜孟村人吴潆为师时是1848年2月14日”。吴连枝这种说法完全是照搬其祖父吴会清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中编造李大仲拜吴潆为师的时间,又拿来整个套在了张克明头上,进一步欺骗公众。读者可以查阅吴连枝曾大量散发的《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便可以得到证实。

在八极拳历史上,张克明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八极精英代表人物,可以说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师祖吴钟的精技纯功衣钵,特别是大枪技艺精妙绝伦,出神入化。张克明是1806年生人。根据吴连枝编造的无稽之谈推算,张克明拜孟村人吴潆为师时已是42周岁,而且早已驰名遐迩,功成名就,不可能有悖常理去认一个在武林界不足齿数的人物为师。从人体生理及运动学方面讲,无论从事任何人体运动项目,到了35岁左右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功成名就”,二是“功不成名不就”。这是由于人体生理各个部分功能所决定的运动时光段。而在封建极端保守的年代,民众的传统观念是“人过三十不学艺”,更何况张克明已经是“人过四十天过午”的年龄。这个年龄的人体内部器官与外部筋骨已是趋向逐渐衰老化。即便所拜师父不保守,而且教学方式先进,但按照传统武术“三年一小成,五年一中成,八年方大成”的训练周期规律,再玩命的练也难以达到高境界。这是人体运动学的标准,是根据人体生理承受的能度自然而然的定律。在此问题上不但说明了吴连枝肆意妄为地编造张克明的师承事实,而且表明了吴连枝对人体生理学科知识的一窍不通。况且,张克明42岁时,其子张景星,其徒黄四海已是闻名四邻八乡的青少年精英。吴会清与吴连枝祖孙俩显然是践踏历史事实,做如此荒诞无稽的著录和拙劣的编造,妄图推翻县志文献对张克明、李大仲师承吴钟之女吴荣的记载,混淆视听。我们通过2001年吴连枝在《武林》杂志上撰文公布的“吴氏家族世系图”中,便可得到证实,孟村人吴潆是吴会清族系的先祖。

       在八极拳历史上,吴钟在孟村的重要传人是吴永,这是历代八极门众所周知和公认的史实,而且吴永的拳械技艺是出类拔萃的,得到了吴钟的真传。由于处事严肃,择徒严格,觅察数十年,无一合其心意者,故年过半百,尚未收徒。人们疑其保守,故习武之人望而却步。吴永无子,过继本家一侄为后,不喜武,吴永后传术于本村族人吴梅等人。然而,无论是吴会清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秘谱》中,还是吴连枝曾撰文公布的“孟村吴氏家族世系图”中,都无有吴永的名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吴永老先生,不是吴会清家族支系的先祖。吴会清搬出自己族系先祖吴潆,即不著录其生卒年代,又不述明入武时年,更无有功业著录,硬是沙滩上贴膏药贴在吴钟身上,树为吴钟嫡传人。这不但有悖常理,而且是偷天换日,欲做故瞒之计。而吴连枝曾撰文明确地说:吴潆不但是吴钟的嫡传弟子,而且是吴钟的过继之后,其目的昭然。

       吴会清在《秘谱》中,首先定论吴钟是孟村镇人,继而定论吴钟艺业传于吴潆,然后将自己的族亲叔祖父吴凯著录在吴潆的名下,成为嫡传人。吴会清的父亲吴宝璋不习武,按武林界的传统说法:“三代为家传,五代为祖传”,这说明接不上,断了代。吴会清便采取弥补的方法将自己著录在吴凯的名下,这就生贴硬靠地构成了“清”者钟公后裔也,吴钟嫡系传人的体系。

       在八极拳历史上,孟村人王长锡、王世同、罗疃村人张克明、李大仲,其四人是八极初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号称“八极初期四杰”。王长锡是1801年生人,18岁时习武。吴会清的叔祖父吴凯1846年生人,16岁时开始习武。吴凯原本与程家林村人,号称“大枪枭雄”的曹井田,王官屯村人,号称“镖王刘旋弧”的刘虎臣等同师事王长锡。然而,在吴会清自编自续的《秘谱》传系中,王长锡与吴凯的师徒关系被解除了,变成了师兄弟,都成为吴潆的弟子。根据吴会清编排的传承辈份,吴凯提高了一辈,吴会清是其叔祖父吴凯的弟子,辈份自然提高了两辈,同其本族长辈吴宝瑞同属一辈,其子吴秀峰等人都随之长了几辈,同本族长辈吴会义同属一辈。这就是吴连枝几十年来按照其祖父吴会清当年排列的传系辈份自称为第七代传人的由来。这就是吴会清欺师灭祖,篡改传承,铁的事实。

       如此排列的世系辈份,且不论事业功德是否卓著,若以年辈论,“神棍”王钟泉比吴秀峰大61岁,“神力王”季云龙比吴秀峰大51岁,“神枪”李书文比吴秀峰整整大46岁。如此悬殊的年龄差别,却同系一辈。尤其是强瑞清的大弟子王文山,比吴秀峰大31岁,李书文的弟子霍殿阁比吴秀峰大22岁,不但比吴秀峰小了一辈,而且与当时还没有出生的吴连枝同为一辈。王文山比吴连枝整整大70岁,霍殿阁也比吴连枝大61岁。这岂不是旷古未闻的荒谬笑话吗?这有悖常理、自欺欺人的狂妄之举,只有吴会清能做的出来,无人能望其项背。

       不仅如此,吴会清在其《吴氏秘谱》传承世系篇幅安排上,吴会清与其子吴秀峰的传人将近占据了整个传承世系篇幅的一半。而且都编排在罗疃系、自来屯传系、狼儿口传系前面,以昭示吴会清一系的“正宗”显赫地位。在各传系弟子传人数额安排上,当时年仅二十几岁的吴秀峰名下就有弟子传人近百名。即炫耀了吴会清父子弟子传人遍布四海,又表明了八极拳名扬天下的成就是吴会清父子俩的旷世功绩,无与伦比,以此来混淆历史事实,居心昭彰。然而,其他传系的弟子传人却寥寥可数。尤其是“神枪”李书文名下的弟子传人,更是屈指可数,只有五名农家子弟身份的传人。众所周知,旧时原奉系军将许兰州,直隶中将督办后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的李景林,原山东省中将督办,后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的张骧武等将领,都是“神枪”李书文在二十世纪20年代收的弟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沧县志》对此史实记载的明明白白:“李书文,南良人,在八极门为黄四海弟子。奉系军将许兰州延之为师,一时三省(系指东北三省)师旅之长从学者若鲫。李景林督直时,邀其来津教授将弁”。然而,吴会清却反其道而行之,完全置史实于不顾,在他自编自续的《吴氏秘谱》中,有意识地不把许兰州等军将写在李书文的名下,这其中当然隐藏着极大的阴谋,才不把众所周知的史实著录清楚,其用心何其毒也。

       霍殿阁是众所周知的一代帝王之师,这本是八极门非常荣耀的事。霍殿阁又是八极门一代杰出的精英代表人物,他为八极拳事业的发展功业卓著,有史可鉴。然而,吴会清则在其《秘谱》中对霍殿阁弘扬八极、光耀八极门的铮铮事实只字不提,却蜻蜓点水般以“贺殿阁,小集街”几个字了之,霍殿阁的“霍”姓字又故意写成“贺”字,名下也无有一个弟子传人。霍殿阁的“霍”姓故意写成“贺”姓,这种谬误是有意识的,不但对霍殿阁极大不敬,也是对整个霍氏家族的亵渎。其用意同不把许兰州等军将写在李书文名下一样,不能在自己编续的《秘谱》中,有丝毫炫耀其他传系人才济济,功业卓著的人和事。不然,白白枉费心机,适得其反,为他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自己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失去编著《吴氏八极秘谱》的宗旨和意义。只有不择手段地贬抑别人,把不利于自家利益的人和事更改和抹掉,才能突出和显示出吴会清一家的功业卓著与“正宗”地位。

       自30年代吴氏《秘谱》的悄然出笼,到80年代吴连枝大张旗鼓地再续谱,再到90年代打上“规定”标记的《八极拳》轰然出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参透了极为浓厚宗法意识的一个一脉相承的家族事业,是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吴氏八极系统工程”。主要的步骤是:第一步先将吴钟的籍贯由山东省庆云县后庄科村改为孟村镇人,同时宣布自己是吴钟后裔(“我祖讳钟者”,“清者钟公后裔也”);吴连枝却穿越时空,与其祖父同一鼻孔出气,遥相呼应,言其家族先祖吴潆不但是吴钟的弟子,而且是吴钟的过继之后。第二步是刊印合家谱、拳谱为一体的“吴氏秘谱”,构建八极拳吴氏一脉传承体系,核心是确立孟村吴会清一系的“正宗”地位,也就是以生拉硬扯的“血缘资格”取得世系八极“掌门人”位置,由于当时历史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因素不能使其目的立竿见影,而寄于谬种流传的未来效果。第三步是吴连枝孙承祖志,利用现代各种传播方式,极力损害一些八极拳历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的名望及当时武林界叱咤风云人物的声誉,抬高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功高盖世、技艺精绝的形象和身价,以使“吴氏八极”取得在八极领域里的独尊地位,进而将八极拳体系彻底袭断为一尊。这个工程的发轫肇始者是吴会清,集大成者是吴连枝。由于吴会清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保障,没有其嫡孙吴连枝汗涝保收的经济来源,更没有其嫡孙吴连枝主宰一个县级区域武术界兴衰的权力。对自己费尽苦心谋划的“吴氏八极”家族事业只是搞了一个计划过程,只能寄希望于子孙来完成他的梦想。应当承认,吴连枝在继承和发展其祖父吴会清事业上不负其祖所望,厥功甚著。当年吴会清的梦想只是搞了一个计划过程,又怕见阳光,而吴连枝要的是实施结果。所以,吴连枝能充分把握时机,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八及拳历史与传承,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继续精心编造和欺骗公众,创造出超越先祖的业绩。在欺师灭祖方面吴连枝比吴会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连枝的再续谱是继其祖父吴会清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自编自续的《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的第三次续谱,时间是1985年10月。在之前,1982年4月,吴连枝已经完成了一本32开简装本《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从续谱的包装来看,比较简化,从谱中的详细内容来看,删节了原《秘谱》中吴连枝认为无关紧要的或不需要的必须清除的部分章节。如:把其祖父编续的《秘谱》中唯一一张强瑞清先生的坐姿肖像,更换为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的坐姿画像。同时删除了原《秘谱》中曾有的《谱规凡例》。清除了他认为不够资格做他父亲吴秀峰的弟子人物,增补了他认为可以够资格成为他父亲吴秀峰弟子的人员,以及吴连枝自己收入的弟子名字,再就是吴连枝自己撰写的“再序”言。

       吴连枝搞的这个谱,在八极拳源流与传承问题上,在吴钟籍贯的认定上,仍维持了其祖父编续的《秘谱》中的说法,其它内容仍保持基本原貌。但删除了强瑞清先生的肖像,更换成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的画像,以及删除了其祖父《秘谱》中曾著录在其父吴秀峰名下的部分弟子人物,这种作法也就是否定了当时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否定了其祖父当年认可的强瑞清先生在八极领域里的声望地位,以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其目的是重新塑造其祖父与其父的形象,构建“吴氏家族事业”一脉传承的霸主地位,这种狂妄之举,仅仅是吴连枝实施“吴氏八极系统工程”计划的开端。

       吴连枝大张旗鼓地再续谱,起动“吴氏八极系统工程”实施背景和机遇,起源于1982年6月,当时,日本国的武术研究者松田隆智到孟村回族自治县访问该区域的八极拳传人。当时吴连枝任孟村县体委主任,也就顺理成章地负责组织接待工作。从公共的大局利益方面讲,吴连枝应该把孟村县境内的罗疃系、自来屯系等八极传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讨对外武术文化交流事宜,最起码显示出吴连枝宽容大度、不失八极门团结一致的武德遗风。然而,吴连枝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打出吴氏八极“正宗”的旗号,以“嫡传”“掌门人”的身份进行了接待。一时搞的沸沸扬扬,声名鹊起。没有见过外国人的好奇心,使四邻八村的村民们蜂涌而至,街头巷尾,坊间野店风闻传言。于是,不少的人乐意去帮衬,去攀附。当时有些权势人物也纷纷登场亮相,寄希望孟村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借用武术资源的开发达到“八极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俱备,这使吴连枝的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文化经济的思路勃然而生。此时此刻,如果吴连枝是一个具有用人之量、容人之量、超前意识的大家风范的贤者,处处事事从“公”心出发,把众多的八极门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研讨八极资源的开发,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兴办“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等培训、开发渗入旅游、经济等内容的事业,再创八极拳辉煌,同时也可能由此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吴连枝自身的素质修养及各方面的因素,使他利令智昏地偏离了应进取的正确方向,而是借机精心策划实施了现在看来十分乏味的“正宗”吴氏八极为核心的再续谱系列活动。为了塑造其祖父与其父功高艺绝的形象,抬高“吴氏八极”的正宗地位,并扩大影响,使吴会清一系取得在八极领域里的实质性独尊地位一步到位,完成其祖父当初没有能力完成的“吴氏八极系统工程”,不遗余力,费尽心机地做了许多门里人不能接受,甚至天怒人怨的事情。

       其一,改革开放之初,沧州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法意识仍然相当浓厚,人们被禁锢多年的欲望一直梦想能有机会得到满足。一些为追求八极拳真谛,但又不了解八极拳历史真相的部分八极拳爱好者,非常渴望得到能提高功夫水平的《八极拳谱》,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吴连枝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欲望心态,加大了宣传力度,广泛散布:八极拳创始于孟村,吴钟是孟村人,吴会清一系是吴钟的后裔,八极“正宗”传人,而且一世一位“掌门人”等荒谬言论。这样以来,在不明真相的人们心中产生了很大的效应。在调足了追求者们的口味后,再将《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大量散发,当时收到了预想的效果。也正是这些追求八极拳真谛者们的正直良性心态所产生的影响推动作用,才使“吴氏八极”即吴会清一系突然崛起。吴连枝也由此感到自命不凡,为自己戴上了“嫡传”的光环,自封为“掌门人”而飘飘然。

       然而,当年那么多信徒走马灯似地多次到孟村去朝拜,为获得“掌门人”恩赐的《秘谱》而雀跃欢呼、手舞足蹈地情景早已烟消云散。当这些人们手捧宝书《吴氏秘谱》仔细研读后,确大失所望,直呼上当受骗,甚至骂不绝口。曾有诸多上当受骗者深有感触地说:当我得到《秘谱》时,我激动的无法形容。因为是“秘诀”之谱嘛,一待细读,心里竟然是一片茫然与失望。谱里哪里藏有什么“秘”?你根本找不出任何从教师嘴里听不到的东西,八极拳倘没有这本拳谱,情况会更好些,怪不得八极门各个传系大半个世纪以来四分五裂、互不往来、矛盾四起。怪不得当代诸多八极爱好者都不练八极拳啦,认为八极拳没有文化品位,而改学其他的拳种。归根到底,这本《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是祸根。而吴连枝则是当代八极领域里继续靠编造与“吴钟”的“血缘”关系招摇撞骗,把八极拳搞的面目全非的罪魁祸首。

       有的研究者则说:《秘谱》记载人物世系部分足足用了《秘谱》60%以上的篇幅,涉及到具体拳术,每每用几句不伦不类的歌诀匆匆带过。比如:“六大开”是八极门号称精绝神秘的招法精华,是历代八极门人梦寐以求而又始终得不到的珍宝。在《秘谱》中却只显示出: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胯合练单扬打,进步腰身便是缠。顶、抱、单、提、胯、缠,就了之啦。而且,进步腰身便是缠,其中的“腰”字还是错误的,应该是“进步绕身便是缠”。这不挺奇怪吗?拳谱不该是讲拳的吗?干什么……二世,三世……列出这么多人名,搞的跟家谱似的。但又想到,凡事都有因果的,这种现象也不会毫无缘由,用心思索才有所悟。二十四史不就是家谱,一本“独夫”的家谱?以帝王世系为主,将相为次。既然历史都可以写成家谱,那么,八极拳把拳谱弄得这样,就不算太离奇。所以,历代掌门大可当“帝王”,其得意门徒则以“将相”身份入谱,所以能入“吴氏八极”谱当时是件很荣耀的事。因此,1984、1985因为要修谱,不少人因为能不能入“吴氏八极谱”的“生死”问题而舞之蹈之,哭之骂之。这说明宗法思想在当时某些武林人的脑瓜里还很浓厚。有的研究者则说:这种宗法思想就如古代皇帝一旦“受命于天”取得皇位,便把天下当作他们家自己的,从此“世袭罔替”,“即授永昌”一样。如果掌门人也世世由一姓一代的人继承,而不管接继者武功是好是坏,人是贤是愚,只要是自家人即可。如果按照这种宗法思想承袭制延续下去,将八极拳的荣辱系于“掌门人”一身,那么,“掌门人”学识见地无与伦比,武功修为出类拔萃,人品忠良贤德冠世,众悦皆服,可以引领八极之发展,再创辉煌。如果“掌门人”不是廊庙之材,武功修为极为低劣,人格品质又臭名昭著,他一旦搞砸了锅,八极即毁灭,从此世无八极,岂不是非常可悲的事吗?

       其二,在八极拳发展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精英人物与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些八极先贤们的卓著武功、辉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早已渗透在历代八极门人的血液里,这是八极拳历久不衰,延续至今的民族精神源泉,是历代八极门人视如生命而极力捍卫的精神财富。然而吴连枝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现代各种传播方式,极力诽谤和贬抑“神枪”李书文等前辈的声誉和名望,以此为代价,塑造和抬高其祖父吴会清与其父吴秀峰的形象和身价。

       1983年,《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篇系列连载文章,文中写道:1902年,李书文云游来燕京,与一位姓黄的比大枪,二人整整比试了一天,不分胜负。李书文暗想,只有到孟村再学绝招才能胜出。于是雇了一辆马拉轿子车,把他的大枪竖在车蓬顶上,用红绸子做旗,上书“天下第一枪”急向孟村行进。
孟村,是八极拳高手荟萃之地,大街上竟然来了如此耀武扬威的狂妄之人,早有人跑去报告给八极五世吴会清了。当时吴会清21岁,血气方刚,一听报告,就猜到是李书文,别人无论如何是不敢的。不由得气冲脑门,“好小子,你在外边露脸了吧,天地小,搁不下你了?这还了得,我这杆大枪不认得他”,说着怒冲冲走出家门。吴会清见到李书文怒色道:你在外边露脸了,回来显威风了,唉,你不是天下第一枪吗?咱们就从大枪上来!说着,把大枪握在手中,枪尖头对准了李书文的咽喉。李书文忙拱手一揖,“师叔息怒……”。上述文章的描述,纯属有意识精心编造出来的子虚乌有的荒谬故事。从题目上看,仿佛是吹捧和赞美“神枪”李书文的,其实不然,字里行间是贬抑和诽谤“神枪”李书文之威望,达到吹捧吴会清的目的。这不是一般的损人利己之举,而是以亵渎和贬毁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的声誉为代价来包装吴会清,以此抬高吴会清武功卓绝的身价,塑造吴会清“掌门人”形象的卑劣手段,是吴连枝实施“吴氏八极系统工程”的重要举措。

从历史方面讲,1902年时,正值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后的第二年,八国联军与满清政府到处搜捕练习武术的团体和教授拳术的人士,在当时京津两地非常混乱的历史背景和恶劣的环境下,根本就不存在“神枪”李书文比武较技的事。李书文更不可能发神经把写有“天下第一枪”的条幅插在马篷车辆上招摇过市直奔孟村,给孟村百余户百姓引来灭顶之灾。从同为乡邻关系方面讲,“神枪”李书文与吴会清虽然都在同一地域,居住之处相隔只有几十公里,但由于两人尊卑不同的社会地位,天壤之别的功业名望,以及人生所追求的事业目标极不相同,俩人从未接触过。因为吴会清根本没有资格能得到“神枪”李书文接见的机会。而当时孟村根本也不存在什么八极高手,吴会清的叔祖父吴凯的功夫也不过尔尔,吴会清的功夫更不足齿数。当时八极拳高手荟萃之地是沧县罗疃村,黄四海、张景星虽年纪大了些,但神威却仍在,强瑞清、季云龙也威风八面。他们都是以大枪技艺而驰名遐迩的。况且“神枪王者”张克明的嫡孙张毓衡已是年青彪锐,精技纯功卓越,横空出世而威震江湖的铮铮者。而“神枪”李书文在当时早已名声显赫,挟技行走江湖,会见过无数叱咤风云的武林名师高手,无论比拳技还是枪艺,以快、狠、毒而著称,只要一出手,对方不死即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沧县志》对“神枪”李书文炉火纯青的精技纯功,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是这样明载著录的:李书文,南良人,在八极门为黄四海之弟子。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专精锻炼,奉系军将许兰州延之为师,一时三省师旅之长从学者苦鲫。李景林督直时,邀其来津教授将弁,燕京技击家闻其名,选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较。书文逊谢设酒款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书文不得已,撤席主定呼曰:请,乃进一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头入于项内而晴出眶尺许。次者复欲较,书文又呼曰:“请”,仍以掌扑其头,其人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书文掌法于室内排击空气,离窗五尺,纸震动有声。故拍击燕客若摧枯然。其最精之技为大枪,盖得吴钟之嫡传。蝇集于壁,以枪刺之,应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其与人较枪也,恒以枪杆与之相搅,急掣枪柄,敌即前仆于地,又有单手托枪法,以一手插腰间,以一手托枪杆,枪柄亦插于腰际而运枪如神人,莫能当。又以拱把铁椎,长三尺许,捶之入壁,有力者拔之不能出,撼之不能动,书文以搅之,随搅而出,如拔芥然。故军旅之间又群呼为“神枪李”云。

       然而,连载中把“神枪”李书文贬排的如此不堪,描述李书文不但惧怕吴会清,在吴会清面前不敢递招,甘受其辱骂,而且又称吴会清为师叔。有人说吴连枝坚持这样干,人莫予毒,无视千夫指,作孽不眨眼,是头脑极度膨胀,已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天理难容,必遭报应,遭到舆论的抨击和反对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吴连枝咎由自取。

       1985年8月,《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登载吴连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写道:“六世掌门人”吴秀峰,自幼从师,跟父及师大伯吴世科等学艺,成绩优佳,于是立志游天下,闯荡江湖,从而为八极拳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

       文中又写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年满26岁的吴秀峰出游山东枣庄,遇枣庄煤矿的八极门徒张毓衡,吴秀峰因张毓衡扬言八极掌门吴家失传,惹恼吴秀峰,二人下场比试,张毓衡被吴秀峰打服。
文中还重笔写道:吴秀峰出游上海,名声显赫的“千斤王”王子平久占上海,曾胜外国大力士,乃中外武林高手。此时正是王子平设擂台比武之时。而面见秀峰非常冷淡,吴秀峰心中不快,上擂台连胜王子平两个徒弟。王子平大怒,平伸臂,抓住吴秀峰前胸,欲将其摔倒台下。怎奈吴秀峰紧紧抓住王的手腕,身躯下坠,同时劝王子平不要发火。可王子平不听,将吴秀峰抓住轮了十几圈,吴秀峰大怒,等王子平一停息,猛一个拥肘将王子平打下台去,观众大哗,吴秀峰扬长而去。

       上述两段卑鄙龌龊文字的描述,再次体现出吴连枝厚颜无耻、丧心病狂的行为令人发指。众所周知,张毓衡是“神枪王者”张克明的嫡孙、“神枪”张景星的儿子,天赋资质卓越,体魄彪锐雄健,自幼秉承家学,受到其祖父张克明,其父张景星,师伯黄四海,劈挂宗师黄林彪的亲传和精心调教。八极与劈挂拳技出神入化,大枪技艺精妙绝伦。功力纯厚强硬,身手极其敏捷。在当时的武林界是威名赫然的颠峰人物。当时在八极领域内,其师兄李书文,强瑞清,季云龙这些佼佼者中的名家,也都非常敬佩张毓衡这位师弟的功夫和技艺无以伦比。因此,他们的弟子中的资质天赋优秀者,也都得到过张毓衡的调教和指点。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沧县志》中,对张毓衡传播和发展八极拳的业绩及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给予了极高的历史评价:“张毓衡曾应清淮军管统李凤来之聘,任乐字营教习。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应聘为济宁军中任武术连教员,枪法‘无出其右者’”。

       按吴连枝谬言,吴秀峰打服张毓衡纯系子虚乌有的事,是吴连枝有意识精心编造出来的鬼话。当然,凡事必有因果,吴连枝编造吴秀峰打服“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这位当时咤叱武林风云的颠峰人物,不仅仅以毁誉当时八极门内功夫最硬,技艺最精湛的杰出代表人物张毓衡,为达到抬高其父吴秀峰的身价。其中,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仇怨。

       历史事实是,在当时的年代,张毓衡与师兄李书文在武林江湖中的名望和地位极尊,他们都是王公大臣,军界将领们崇拜和敬仰的武林高人。尤其是张毓衡,他行走江湖与武林尊者高手较技,以快、狠、猛而著称一世,威震江湖,是职业武林人物。其弟子魏鸿恩等都担任过南京中央国术馆的教习。而吴秀峰是以耕种之余在小小的孟村镇业余戏班中充当武生走乡串村卖艺为生的。会练几套八级拳的人,在沧南一带多如牛毛。能达到一定境界的为数不多,而达到高境界的良才俊秀者更是聊聊无几。吴秀峰无论从文化,功夫,业绩,以及在社会中的名望与地位,与张毓衡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两人居住相隔20多里,但吴秀峰从未见过张毓衡。

       吴秀峰的耳朵天生原本并无残疾,1932年,张毓衡的师弟韩会清来到山东,张毓衡因军务繁忙,就把山东枣庄煤矿的习武场所全部交给韩会清。因韩会清原是回教,为拜张景星为师,学超人技艺,按武林界的规矩改为汉族。韩会清与吴会清原本是同教,略有交情,因此吴会清让吴秀峰到枣庄投奔韩会清。韩会清为了面子,让吴秀峰掌管了一个十几人的场子,学生每月交纳的钱财物都归吴秀峰所有。按理说吴秀峰应感到满足,不应惹事生非。时值麦收季节,时年55岁的张毓衡回乡按排麦收事宜后路过枣庄煤矿,顺路看望师弟韩会清与众多的弟子们。听了韩会清安排小老乡吴秀峰教场子,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张毓衡便服来到吴秀峰授武的场子,因吴秀峰没有见过张毓衡,对蹲点在一边的老头张毓衡也没有再意,毫无边际的对十几名习武者胡吹乱扯。称自己是八极正宗,嫡传,掌门人。张克明、李大仲等是跟他家吴家学的八极拳。张毓衡越听越不对劲暗想:这个孩子太狂妄,人品出了毛病,来到枣庄不规规矩矩的教场子,将来必惹是非。我得教训他如何处事为人。于是张毓衡处于关心吴秀峰之意,走向前说吴秀峰教的八式,即不中看又不中用。正值壮年的吴秀峰火帽三丈,也不问来者身份便提出比武。张毓衡单手叉腰,让吴秀峰将所学之技尽力使出来。吴秀峰凶凶狠狠的一拳直奔张毓衡的面门,张毓衡单臂一搅吴秀峰的来势劲路,顺势快如闪电般的轻轻一巴掌。拍到吴秀峰的耳窍穴和牙腮穴位上。吴秀峰被掌力震的两鼻流血,两条泪线流泪不断,而昏倒在地。由此吴秀峰也离开了枣庄煤矿,耳朵再也听不清别人平常说话的声音。也由此吴秀峰再也不能与其父走乡串村唱戏对台词,而刻骨铭心地怨恨张毓衡一生。当时与吴秀峰同龄的八极门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吴秀峰耳朵聋的因由。这就是吴连枝不择手段的毁誉张毓衡先生的根本原因和目的所在。

 按照吴连枝的逻辑延伸,吴秀峰今天一招打服了张毓衡,昨天一招将王子平打下雷台,前天一招又打败了岳飞与秦叔宝,同时又打服了关云长,并收关云长为弟子,传授吴氏八极拳秘诀之术,关羽才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威风,成为彪炳千秋的“武圣人”,而吴秀峰则是“关圣人”之师。这样极端荒谬的逻辑不是更加完美么?

       “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的名声,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是代表沧州武术精神的重要人物之一,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武林人物,被称为“一代武宗”。吴连枝文中描述他技艺不如其父吴秀峰,度量也不如吴秀峰大度,通晓达理。这则情节的描述,毫无疑问也是吴连枝精心编造出来的鬼话。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编的不如会看的,吴连枝不遗余力地毁他人之声誉为代价提高其父的身价,目的众目昭彰。吴连枝疯狂至极反而弄巧成拙。一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战乱频繁的非常时期,上海也不可能搞什么武术擂台赛,王子平更用不着掉价自己摆擂台混饭吃。二是既便象吴连枝编造的当时有那么一回事,作为王子平的亲属,乡亲的吴秀峰从情理方面讲,既便不给王子平捧场,也不能去砸王子平的饭碗后扬长而去。这说明吴秀峰不但不通情理,而且人品良心令人非议。三是吴秀峰在当时的年代,靠收废品、充脚行、拉排车维生,奔波劳累之余练功设场授艺,到上海去的所有费用他能舍得花吗?说不好听的,吴秀峰的经济来源如此拮据,能买得起去上海的车票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生存都无保证,象吴秀峰这样的条件,在武林界不足齿数的小人物,怎么能为八极拳创造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呢,这不是明显的胡扯吗?

       1989年,吴连枝递交给《沧州武术志》编委的资料中,一是吹捧其祖父吴会清二十多岁时就有“千斤大力士”和“铁巴掌”之称号;二是在八极拳历代佼佼者排名榜中,不但将吴凯摆在张克明之上,而且把其祖父吴会清摆在曹井田、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李书文等辉炳史册人物们的前方。对当时风云一时的狼儿口八极名家季云龙先生,名标方志,功垂拳史的“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先生不但榜上无名,反而把一些不入流的人物都安排在佼佼者排名榜中,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一种忘乎所以的狂妄之举。

       1999年,在官方审定的《八极拳规定套路》那本书里,吴连枝赫然写道:八极拳流传至今约八九代,其中吴秀峰、李书文、霍殿阁、马凤图、马英图等人对八极拳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在历代八极门精英排名榜中,吴连枝把自己的祖父排在一大批名标方志、功垂拳史人物们的上方。在为八极拳的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方面,对张克明、李大仲、黄四海、曹井田、张景星、强瑞清、季云龙、张毓衡等功业照千秋的人物们只字不提,反而把自己父亲的名字摆放在李书文等人前头,虽然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所赞许的,然而事实上是,若以年辈论,张克明比吴凯大40岁,论社会地位,武功名望、事业成就等根本没有可比性。曹井田的年龄比吴会清大50岁,比吴秀峰大89岁;黄四海比吴会清大40岁,比吴秀峰大79岁,张景星比吴会清大33岁,比吴秀峰大72岁,李书文比吴会清大7岁,比吴秀峰整整大46岁。当然,年龄差别如此悬殊与功业卓著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如论武功修为、社会地位、声誉名望、事业成就、文化层次等,吴会清父子俩与曹井田、黄四海、张景星、强瑞清、霍殿阁、马英图等前辈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原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众所周知,在当时的年代,吴会清生活在一个荒凉贫瘠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镇,出身寒微,靠走乡串户演杂剧与耕种为生。吴秀峰则是靠收废品、充脚行、拉排车维生,奔波劳累之余设场授艺。就武功修为而言,吴会清在当时武林界根本名不见经传,吴秀峰更不足齿数。吴会清父子俩与“神枪”李书文及其师弟张毓衡无论哪一方面,根本就没有可比性。“神枪”李书文与其师弟张毓衡先生是将人生观、世界观与艺业融为一体的人物,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托起八极拳的辉煌,推动了八极拳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们所传播和塑造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形象是一个公共认可赞誉的结果,这与白天打工,晚上设场图温饱拳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所追求的目标层次差别天地悬殊,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李书文与其师弟张毓衡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是一种民族精神所在。

       吴连枝在八极历代武功卓著者排名榜中,把自己的祖父吴会清的名字排在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李书文等人前边。在为八极拳发展做出显著贡献问题上,又把自己的父亲吴秀峰的名字摆放在李书文、马英图等人之首位。无论武功修为,还是事业成就都没有曾为八极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代名家季云龙,一代“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等先生的份。这不但有悖常理,也不仅仅是一种忘乎所以的狂妄之举,而是一种贬抑别人,抬高自家,贪天之功为己有、赤裸裸违背历史事实的丑恶行为,能不令人发指吗?

       几十年来,吴连枝无论发表的文章还是著述的书籍,都口口声声说:孟村人吴潆恐钟公异术终湮也,“创为八极拳门”。既然吴潆创八极拳门,那么县志为什么不为创历史不朽功业的吴潆立传呢?既然吴连枝发表的所有文章和出版的著述中言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事业卓著、功高盖世、技艺绝伦。那么,为什么县志也不为其立传?而为张克明、李大仲、黄四海、张景星、张毓衡、李贵章、李书文、韩会清、霍殿阁立传。既然吴会清功夫比“神枪”李书文高,又是所谓的掌门人,那么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为什么没有把他所擅长的技艺精华撰写成文稿、编成教材加以推广而产生久远性影响。自己反而抱着金元宝走乡串户卖唱务农为生,令人不可思议,令自己的子孙后代无比遗憾呢?既然吴秀峰的功夫比王子平都高,那么,旧时南京国术馆为什么不请他去做少林门长呢?吴秀峰把摆在面前的120块光洋月薪不要,反而甘受其苦,拾废品、充脚行、拉排车?既然吴连枝随时随地常说他们吴氏祖孙三代一代一个所谓的“掌门”人,那么,吴会清在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中,为什么把强瑞清先生的坐姿肖像,而且是《秘谱》中惟一的一张人物肖像照片,编排在《秘谱》中的重要位置,而吴会清这位“掌门人”只有作序言的资格,这又意味着什么?既然自八极拳开创以来,孟村镇是八极高手荟萃之地,那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作为政府行为编纂的《沧县志》《武林人物》传记中,为什么没有一名吴氏八极高手入传,更没有一名功业卓著者被明载呢?
众所周知,大半个世纪以来,历史的确凿铁证,铮铮事实表明,吴会清与其嫡孙吴连枝对八极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可谓空前绝后,在几千年的武术史上也称得上旷古未闻。第一大贡献是:吴会清为了取得在八极领域里的“正宗”地位,由此窃取“神枪”李书文等先贤们用血汗开创的八极拳辉煌成果,费尽心机编造了荒诞无稽的八极拳历史渊源,愚弄历代八极拳传人,混淆视听。二是把吴钟先祖的籍贯由山东省庆云后庄科村改为孟村镇,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三是把吴钟在孟村的重要传人吴永抹掉,改为自己族系先祖吴潆。又把吴钟之女吴荣的弟子张克明、李大仲改为吴潆的弟子传人。再把孟村人王长锡的弟子、吴会清的叔祖父吴凯改为吴潆的弟子。然后把自己的名字著录在吴凯的名下,这样一来,即形成了“吴氏八极”一脉传承的体系,又提高了自己与后代子孙们在八极传承世系中的辈份,致使八极拳有史以来产生了传承混乱的后果,其影响延续至今。四是吴连枝孙承祖志,不但坚持和维护其祖父在八极拳源流与传承问题上荒诞不经的定论,进而加大力度,广为传播,而且又为早以故去几百年的吴钟老先生找了一个过继儿子——孟村人吴潆。五是吴连枝创立了孟村人吴潆“创八极拳门”的定论。六是吴连枝创始了以“吴”字篆书象形为理论根据,以一切招式皆由“吴”字变化而出,形成八极拳名冠以“吴氏”的荒谬绝伦的理论学说。开创了“吴氏八极”历史新纪元。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吴会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自编自续的《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及吴连枝孙承祖志近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各种武术刊物中发表的文章,著书论说,还是吴连枝祖孙三代在实践授拳教学中,对何谓八极拳?八极拳名称的来由一无所知,只能胡说八道。对八极拳博大精深的宗旨、精义、要义、功理、功法、技击宗法等不但说不清道不明,却装神弄鬼,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欺骗世人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而这种不需要历史事实的欺骗,胡说八道的八极理论,胡编乱造的技术内容,不但在国内外八极领域里产生了广泛的恶劣影响,而且堂而皇之地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吴连枝也由此被河北省体育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这岂不是荒唐至极的笑话。伟人恩格斯曾说过一句名言“手段的卑鄙,证明目的的卑鄙。”

       历史是无情的,民国时期编纂的《沧县志》中,对历代八极门功业卓著人物的记载,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历史定位,影响深远。这表明历史公认这些八极先贤们推动了八极事业的发展,是他们做出令后人敬佩的无私奉献。这些辉炳史册先贤们的名字在民间历代八极习练者的心中扎了根,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丰碑。这铮铮史实对吴连枝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使他深为自己的先人无能入志书而彪炳千秋感到无比的遗憾;更为自己的先人没有魅力成为历代习武者心目中的偶像而感到悲哀。由此,他不得不采取各种卑鄙龌龊的手段,抓住任何可发挥的时机,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一代“神枪”李书文,一代“八极王者”“神枪”张毓衡一代武宗王子平做为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的垫脚石,用清、民两个时代武林界顶级人物的血汗名誉,重新塑造其祖父吴会清、其父吴秀峰的形象,抬高其地位与身价,谱写其先人的历史。与此同时,毕其功于一役,将八极拳视为己有,实施了历史定论、传承定位、拳理定义、动作定名、套路定规。借助和依傍某些昏聩权势人物的支持,把自己胡编滥造、七拼八凑的吴连枝式粗糙产品,编入官方审定颁行的“竞赛规定套路”系列之中,堂而皇之地取得在八极领域里的垄断地位。
“吴氏八极系统工程”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初开始谋划,直到中期才悄然出笼,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到八十年代初才具备条件起步实施。经过吴连枝孙承祖志,殚心竭力,锲而不舍,这项历时大半个世纪的家族事业,于1999年10月始告厥成。官方审定颁行的《八极拳规定套路》的轰然出台,是吴连枝孙承祖志全面完成“吴氏八极系统工程”的重要标志。它昭示了吴连枝在八极拳领域里的权威统治独尊地位,诏告天下所有的八极爱好者,都必须按照“吴连枝式”标准演练,不然你就没有资格参加官办的“竞赛”。

       历史早已告诫世人,做事需循天理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管部门某些个别人物决策的这种昏聩荒谬之举,事实早以证明,遭到了普遍冷遇和强烈的批评,由此所产生的强烈反响,也彰明昭著地投向了吴会清祖孙俩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构筑的“吴氏八极系统工程”这座天理不容的沙滩阁楼。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早就渗透在历代国人的血液之中。丢掉了传统,就泯灭了民族特色。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源于历代民众之中,八极拳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她不属于某个姓氏家族的资产,更不属于那些居心叵测、擅于沽名钓誉、投机取巧、贪天之功为己有、玩弄鸡鸣狗盗伎俩、卑鄙无耻之徒们的私有财产。八极拳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精品,是历代先贤们优秀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体现了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传承文化的精髓,才能是世界人民所需追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