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吸收管原理:后枕痛--中医针推外治头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42:36
  (1)Barre氏症状群:枕部疼痛向眼球后部、前额或颈、肩部放散,体位变化、疲劳、兴奋时加重,伴眩晕、耳鸣、视力下降、咽部异物感、烧灼感及声音嘶哑,颈部运动受限,颈棘突压痛,颈部椎旁肌肉紧张。颈后刺激交感神经和各种疾病均可引起。   (2)小脑幕下肿瘤:疼痛位于后枕部,为钝痛,产生小脑幕疝时,出现剧烈全头痛、后颈部明显,伴颈部强直,头偏向患侧。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早期,疼痛轻微,以后逐渐剧烈,烦躁不安。疼痛为脑血管病中最为剧烈者。出现在后枕部疼痛者多为小脑幕上动脉瘤破裂所致。   (4)脑出血:剧烈头痛,血液积存在后颅窝出现后枕部疼痛。小脑出血常一侧后枕部疼痛,伴有眩晕、呕吐。为血液侵入蛛网膜下腔或脑水肿、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   (5)枕神经痛:疼痛起于后枕部,向顶部、乳突部、外耳部放射,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枕神经分布区内感觉减退,枕外隆突下方,枕神经穿出至皮下处有压痛点。常由于颈椎病、颈椎结核、颈脊髓肿瘤或硬脊膜炎引起。中医针推外治头痛

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头为“髓海”,又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若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
【临床表现】
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
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针灸临床上可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
1.阳明头痛 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如青光眼)、鼻(如鼻窦炎)、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2.少阳头痛 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
3.太阳头痛 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推病引起的疼痛在内。4.厥阴头痛 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
5.偏正头痛 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
6.全头痛 即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
【治疗方法】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基本洽疗
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⑵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⑶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⑷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⑸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加减: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
2.其他疗法
⑴ 皮肤针:皮肤针重叩印堂、太阳、阿是穴,每次5~10分钟,直至出血。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
⑵ 三棱针:头痛剧烈时,取印堂、太阳、百会、大椎、攒竹等穴,以三棱针刺血,每穴3~5滴。
⑶ 电针:取合谷、风池、太阳、阿是穴等,用连续波中强度刺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或顽固性头痛。
⑷ 耳针:取枕、颞、额、皮质下、肝阳、神门。每次选2~3穴,毫针强刺激,留针时间视头痛缓解情况而定;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顽固性头痛还可取耳背静脉刺血。
⑸ 穴位注射:根据中医证型,分别选用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取2~3穴,每穴0.5ml。
【验案举例】
孙某,男,17岁。前额疼痛2个月,旁及两侧太阳穴处。痛时面红筋胀,甚则恶心呕逆,午后为甚,不思饮食,小便黄。服西药过敏,服中药10余剂未效。查:血压108/60mmHg,舌前有小红点、苔腻微黄,脉弦滑数。针治取太阳、攒竹、合谷、内庭、曲池诸穴、泻法,针后痛止。后来疼痛相对固定于头部两侧,改针风池、太阳、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泻法,手足四穴均上下交替捻转行针。共治10次乃愈。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胡熙明.针灸临证指南.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7)。
【文献摘录】
1.《针灸资生经》:前顶、后顶、颔厌,主风眩偏头痛。
2.《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3.《神灸经纶》:偏正头痛,脑空、风池、列缺、太渊、合谷、解溪,均灸。
4.《针灸大全》:偏正头痛及两额角痛,取后溪、头临泣、丝竹空、太阳、列缺、合谷。
5.《百症赋》: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按语】
1.针灸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俱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