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气体检测器:知識管理:創新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12:01

  二次大戰後,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在經濟發展上的成就,被稱為「經濟奇蹟」。在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中,台灣能夠以一個人口二千多萬的小國,靠著「生產製造」能力,
躍居全第三大資訊產品生產國,供應全球半數以上的個人電腦。

  策略大師、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 )的經典名言之一說:「壟斷才有超額利潤」。壟斷力來源不外乎:(1)有特權(包括特許的執證,或政商勾結所帶來的特權);(2)市場領導者的規模經濟與網路外部性優勢;(3)創新所帶來的技術壟斷或是差異化能力。全球化時代,所謂的「低成本」已和過去的意思不同。例如:過去你的產品只要是淡水最便宜,甚至是淡水的某一條街最便宜,你就能生存。但現在,你恐怕得是全世界最便宜的。然而,最便宜的,永遠只能有一個。因此,產品或服務,必定要差異化,也
不得不差異化。差異化靠品牌與創新,品牌讓你看起來不一樣,創新讓你真的不一樣。

  然而,創新能夠管理嗎?如果創新只是靠運氣,為何有些公司的創新活力歷數十年而不衰,有些卻只是曇花一現?

  3M公司是一個知名的創新企業案例。3M有一個非正式的「15%」原則,也就是讓組織成員運用15%的時間去追求與職務無關的構想,這種時間與資源上的餘裕多年來已經造就了3M多項創新產品;其次,3M要求企業的營收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於5 年內發展出來的新產品,也成為企業重視與鼓勵創新的一項重要指標。另外,3M強調與技術的雙軌升遷制度,員工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志向的升遷管道;3M也設有卡爾頓學會(Carlton Society),該會每年表揚由同儕選出的創新者,這些創新者因為對新技術或者對3M新產品有傑出貢獻而得到極大的認同。上述這些做法形成了3M的創新文化,也激勵3M員工表現出傑出的創造力。

  創造力的最小單位是個人,許多創新理論,最終都回歸到個人的創造力。社會心理學家艾瑪柏(Teresa M. Amabile )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有創造力,而創造力可以幫助每個人工作與生活得更好,透過環境脈絡的適當安排,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好的創造力表現。

  艾瑪柏指出,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創造力受到專業技能、創造力技能及工作動機的影響。所謂專業技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沒有足夠的領域知識,很難有好的創造
力表現;創造力技能則是一些有助於創意思考的方法與技巧,就個人層次來說,例如水平思考法、型態學分析、屬性列舉法、類比法等;團隊層次則如企業常用的腦力激盪法。這二項
技能是個人可能產出卓越創造力的基礎。然而,工作動機,特別是個人的內在動機,則是決定創造力表現程度高低的關鍵性因素,當一個人對工作本身有相當的熱情,才可能有好的
創造力表現。因此,專業技能、創造力技能及工作動機三者的交集區域最可能產出卓越的創造力表現。

蘋果電腦:Jobs

  科技雜誌《Wired 》在2005 年5 月號公佈今年度的「Wired 40 」名單,以企業在科技、創新及策略願景的表現為衡量指標,蘋果電腦排名第一。已滿50 歲的Jobs ,從小志願就是改變世界。美國《商業週刊》認為,Jobs 已三度改變世界:第一次,他藉著個人電腦讓專家獨享的強大運算能力普及於眾;第二次,他藉由皮克斯證明了電腦動畫也能訴說感人、有想像力的故事;第三次,他透過iPod 和iTune,撼動了音樂產業。不過,諷刺的是,Jobs 坦言,他險些就錯過了數位音樂列車,還自嘲是個「笨蛋」(dope),竟無視於幾百萬年輕人都在燒錄CD 和下載MP3 的這股風潮。雖說是錯過,卻還是比很多人及早省悟,如今蘋果電腦在數位音樂軟硬體的表現,已領先許多消費性電子大廠。

  在美學上,Jobs 信奉簡約的優雅(Simple elegance ),也一直將個人的設計品味應用到產品上:他曾以「醜陋」為由而拒用某塊電路板。對他而言,一切攸關「品味」,產品的一
切細節,都反映出企業及其產品的精神與性格。

  1966 年接受《Wired 》雜誌訪問時,Jobs 表示:設計指的不是「它有多酷」(How it looks),而是「它有多順」(How it works)。真正好的設計,必須到「心領神會」的境地。他說:
「創意人可以把過往的經驗,組合成新事物。而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或是比其他人花更多心力去思考他們的經驗。」

創新失敗的三個原因

  創新管理關心的不只是創新能力良莠與否的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提斯(David Teece )的研究指出,創新或發明新產品的公司,反而常常是市場的輸家,讓模仿或是跟隨者坐收漁利。此問題反映出,要是創新者不能得到來自市場的回報,很快就沒有任何企業願意進行創新活動。

提斯指出,此現象主要原因有三:

1. 企業創新能否有效地被保護:若創新難以保護,容易被模仿,創新者又沒有妥善的因應策略,創新的優勢便很容易流失。

2. 主流設計典範出現:能否運用核心技術來取得產業主流的地位。

3. 互補性資產:指的是創新過程中,所需的支援性活動或能力。這樣的能力是企業要將技術商品化所需的行銷、製造、配銷通路、服務、商譽、品牌與互補技術等。

參考資料:
王盈勛(2005)。從創新到創新管理。經理人月刊。
齊立文(2005)。簡化新科技,創造新體驗。經理人月刊。
王美雅(2005)。不可不知的五大創新理論。經理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