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空气悬挂多少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牛哥英语经(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51:24
  没有牛哥英语经之前,就已经有人(好多)掌握了英语,那么,该理论的意义又何在呢?

         好的方法,有的人是明明白白地去遵照执行,取得了成功;有的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暗合”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取得了成功。不管怎么样,遗憾的是,这些成功人士并没有将他们所采用的正确的方法整理出来、公布于众,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也使得牛哥本人更觉得有义务将正确的、操作性强的英语学习方法告诉大家。好了,言归正传。

         牛哥英语经的主要结论:学习英语,必须以听力为突破点,从语言的声音形式入手,以声音形式高效地刺激我们的大脑,使声音信息在大脑中留下足够深的印象;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模仿、操练,方能打下良好基础,并最终全面突破英语

        上述结论,说起来简单,我要一点点解释清楚可不是那么容易,各位要真正理解,也得有一个过程。不过,对于那些真正想学好英语又没有停止实践的同道中人而言,有许多问题,牛哥英语经解释之后,会马上恍然大悟的,也并不难。

        今天,牛哥英语要说的内容是:我们的英语到底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是希望真正学习好英语的人。怎么样才算“真正学好”了呢?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模糊地说: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因为这又牵扯出一个问题:怎样才算“样样精通”了呢?须知道,我们前进的目的越明确,选择其方法就越容易。

        好了,下面就来看看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真正方向,就是说等到我们真正精通了英语,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有人也许会想到:这怎么能弄明白,我们还不到这一步呀。许多问题,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答案偏偏就藏在近在咫尺的地方。牛哥英语经就是从我们能够熟练运用的母语——汉语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我们来仔细回忆一下其中的某些细节。我们首先构思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到了将这些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了。当我们要写出文字的时候,需要依靠大脑来遣词造句,需要大脑告诉我们都写些什么,那么此时大脑给出的是什么信息呢?在我们朦胧的意识中,觉得应该是文字——具体来说就是字符。现在花上几分钟体会一下,我们随便挑选一个场景来做个描述,比如两个熟人在马路上撞见了。好了,开始……有结果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大脑给出的不是文字,而是与语句对应的一串连贯的“声音”——注意,虽然听觉器官感受不到,但确实能够体会到出现于大脑中,就好像我们自己能听见一样。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内听”,为了下文及以后章节叙述方便,我们将这种只在脑海中内听到、实际上不能引起听觉器官物理性反应的内听到的声音就称之为“内声”,同时将真正意义上的声音称为“真声”。

         现在,请再次认真体会一下,落笔写字的作用只是在记录大脑中对应的内声,对吧?

        有时候,需要考虑怎样写出的东西才能够被别人更好地领会。这时候大脑就会给出多个以内声形式出现的语句,然后同样以内声的形式在脑海中反复诵读、分析、比较、选择。请多选几个例子自行体会。

         这个过程与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有相似之处。他们也是在脑海中先行“听”到了音乐,然后才记录下来。很简单的例子,贝多芬在耳聋之后还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么回事。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胸有成竹,说的是落笔之前那画面已经成形于胸中,与我们要说话先“听”到“声音”的道理是一样的。

        整个过程中,我们想要表达什么内容,马上就会出现相应信息,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在哪里找寻出来,这里称其为一个对语言“直接使用”的过程,对应的语言能力称之为“直接使用能力”。多个语句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除了逻辑层次等少量的成分外,大量地工作也是凭着良好的对语言的直接使用能力来完成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原来我们英语写作能力不好,是因为在脑海中没有能够以内声的形式提供语句,而不是因为单词不熟悉或者语法不精通。但这依然是比较片面的认识,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实际上能够以内声的形式提供规范的语句正是熟悉单词和精通语法的具体表现,问题在于目的的明确性以及达成这一目标之方法的正确性。

     “说”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活中身处的场合各不相同,但每种场合我们几乎都能够很好的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等等。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刚形成,发音器官马上就能结合具体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词句来。从想要表达某个意思到立即说出话来,这一过程我们好像感觉不到存在有中间层次。

         说话的过程也有时候也需要考虑怎样表达我们的意思才更合适,这时候大脑中如上文分析“写”的过程一样,反复比较的是一个又一个以内声形式给出的语句,而不是其他。由此并对比上面讨论的“写”的情况,我们可以想到:是不是我们不用挑选语句、直接表达的情况下,脑海中也是先给出了内声形式的信息,只是由于我们马上就说了出来,致使我们体会不到脑海中这一过程?

         牛哥英语经可以找出证据来证明这个猜测是正确的。现在来说说你对学习英语的感受,把说话的速度放慢,越慢越好,仔细体会……我们能够感觉到脑海中出现了内声,而且总走在我们张口要说的话的前面,在“带”着我们说下去。我们提前要考虑什么事情该怎样说的时候,脑海也会出现内声信息,真正的场合就可以直接采用了。我们想到了某个我们思念、热爱或者讨厌的人,经常会有跟他们“说”几句的冲动,于是脑海中就出现了内声、展开了对话,有时候还不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肯定都这样。

         现在我们明白:之所以能够自由地通过说这一形式表达,凭借的依然是对语言良好的直接使用能力,具体表现为以内声的形式提供给大脑语句。这种能力越强,表达起来越能够得心应手。

        写和说都是输出的环节,输入的环节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先来想想“听”的过程中某些细节。比如现在有人说:只要方法对头,学英语其实并不难。听到这一连串的语音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分析,马上就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听别人描述某个场景或者渲染某种气氛,我们能够感觉到好像自己就处于那种环境之中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其中的每个字词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了这种对语言良好的“直接理解能力”,听到之后用于理解所需要的时间趋近于零。

        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的情况照样不妨碍我们的理解。如果说某事让某个人“乐开了花”,那并不是说他确实高兴得面部扭曲变成了一朵花。有一首歌中唱道:“问讯南来北往的客。”者也并非说如果你正从东往西走,就不在它“问讯”的范围里。这两句背后的真正意思大家都明白,不再多说。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依靠良好的语言直接理解能力不但可以直接理解字面意思,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样可以完成得很好。

        有人会觉得这两个例子都是大家熟悉的内容,说明不了什么。另外一个例子,看激励大师陈安之的VCD时,说到芝加哥公牛队有这么几句:“假如有一个球队,十年之中能夺得八次NBA总冠军,你看这个老板是不是赚翻了。”这里的“翻”字,大家听到之后都能明白其中含义,即使是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用词,也不影响我们理解,不是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这就是熟悉的威力。

        另外一种情况,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出别人用词用字时有意或者无意的错误。比如我同学的单位,有一阶段同事们在一起论人数的时候,数量单位不用“个”而改用“头”。这明显带有调侃的意味,就算初次遇到,我们也能够反应过来,因为我们知道正常的情况下该如何。我们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够觉察到其中的问题,完成这样的工作显然并不是依靠科学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凭的又是对语言的直接使用能力,即:想象中将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让自己去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会觉得别扭、不对劲。

     “读”的情况分两种:发出声音的“读”与不引起空气流动的“默读”,我们分别讨论。当我们说到“读”这一语言技能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以理解吸收为目的“默读”,也就是并不发出声音的“看”。

       现在看着这篇文章的这一段,想必您就是在默读了——如果碰巧你又发出了真实的声音,那真是对不起了,关掉吧。现在对着这一段文字认真体会一下,当我们一个个字读下去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与看到的文字对应的内声,对不对?而且对于既懂方言又懂普通话的人,多数人脑海浮现的还是普通话的内声,对吧(原因暂且不说)?我们有时候看见的有些文字还会不由自主地由某个演员或熟悉的声音来“配音”。比如许多人反映:因为电视剧《西游记》的缘故,读小说或者看文章,只要孙悟空说的话,大脑总能浮现出连续剧中演员的声音;有人读小说,只要和珅出场,脑海中立即浮现出王刚的形象与声音。这与听故事时候往往联系自己熟悉的场景是一个道理,看见的文字往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在脑海中“分配”一种声音——表现在文字形式的对话之中尤为明显、生动。

          好了,虽然它们表面上听不到,我们的理解正是依靠了这些内声的帮助,跟真正“听”的环境下理解声音信息的机理一样。阅读时脑海中发出内声被许多人称为一种“不良习惯”,但这是无意之间自然形成的,由不得我们自己。“速读”的出现似乎和我们讨论的这种情况反映出来的信息不一致,实则不然,以后会有进一步讨论。

        现在,跟着牛哥英语一起, 再来强化这一认识:好了,强行在脑海中不要发出内声,盯着一个个字符慢慢往后挪动您的目光。如果做不到,你可以一边唱歌或者背诵顺口溜,这样即使有内声,好像也听不到了——当然这个辅助的手段不能让大脑费神,需要挑选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只管盯着文字看,体会一下什么结果?我们会发现:理解起来不但困难,而且容易瞻前顾后,速度减慢。这就是我们以往看英语资料时采用的方法——纯粹依靠分析,没有汉语环境中那样声音信息方面的帮助(当然更不需要同时唱着歌或背诵东西来扰乱)。我们不是故意不要这种帮助,而是没得用。具体原因,牛哥英语经以后会有更仔细的讨论。

        一般情况下以理解吸收为目的的“读”是不用发出声音的,但如果碰巧需要发出声音呢?我们来做个试验好了,继续往下读这本书——出声地读,这时候感觉到脑海中没有内声出现了——注意,根据前面的经验,我们有理由再问一下,实际情况是否同这种感觉是一致的?

        做个试验,继续放出声音来读,但速度慢些。可以感觉到,我们在读着某个字的时候,眼光却不时地要往我们尚未读的内容上看——这一点在文字换行处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内容,眼光到过之后我们已经理解了。实际上,慢些读、细心体会,同样能感受到脑海中出现了内声信息——就在我们眼光为发音打下提前量的同时。我们的理解是与脑海中的内声同步的,而不是真正发出的声音。

        上面讨论面对比较陌生的材料,需要当时通过“读”理解吸收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的直接理解能力面对的是出现在大脑中的内声。直接理解能力能够发挥作用的第一层,是可以快速而又顺利地将文字转化为内声信息;对声音马上能够理解,是第二层次的体现。

        读我们熟悉的材料时情况又会怎样呢?如果此时需要加深理解,我们可以体会到和第一次读到的情形变化不大,因为此时我们需要、实际上也已经把它当作比较陌生的材料来对待了;如果仅仅将熟悉的材料通过真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不需要我们再次理解,一般也就习惯于偷懒不愿多动脑筋。实际上作用就是练了练嘴皮子,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在这里不再讨论。

        另外“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与文字相对应的场景,或者感受到某种气氛,这种情况已经在讨论“听”的时候提到了,不再赘述。

        前文讨论“写”,写在纸上的文字,通常还需要读(内声或真声)几遍检查一下语句是否通顺,体会写出来的东西别人读了之后能不能领会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这里边读边检查的过程是依靠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完成的,基本上不含有理性的成份。

        与讨论“说”时的一种情况相对应,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感觉出别人用词的错误。之所以能够辨别出其中的问题成分,凭借的同样是对语言的直接使用能力,即:想象那样的意思由自己正常地去表达,我们会“写”得与现在“读”到的不一样。

        总之,熟练的“读”这一过程中,语言的直接理解与使用能力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以上讨论与体会,可以切实感受到我们熟练运用汉语的表象之下,语言的直接理解与使用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际对语言的运用中,越是觉察不到理性的思路,就说明直接能力在其中起的作用越大。牛哥英语经认为,没有良好的直接理解与使用能力,要想熟练运用语言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总结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语言必须以培养良好直接理解与使用能力为首要目的,英语当然不能例外。实际上,我们传统方法所学到的内容,词汇与语法部分对于我们要达成这一目标还是有帮助的,但一味依靠理性的、逻辑的方法解决语言问题,这一想法明显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一错误的追求,导致了学习方法与手段的错误。

        另外,我们注意到无论听说读写哪个环节,对于声音(内声或真声)信息的依赖程度都是非常高的,没有它的帮助几乎寸步难行的。而我们学习英语,大部分人几乎就想在一个不接触任何声音资料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现在看看可行吗?以后一步步地分析中,我们会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声音才是语言最为本质的存在形式,声音才是我们掌握语言的真正突破口;同时这种声音必须是基本地道的,而不是想怎样发音都可以。这牵扯到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问题,以前的失误几乎都是因为没有对此问题足够重视。
    
        好了,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感谢此前两位网友的留言,为我增加了尽快整理完整个“经文”的动力。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牛哥英语经,我们来一道发现学习英语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