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检修气囊什么意思: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38:56
   目录: 1、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 2、毛主席天天都在曼哈顿


1、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

作者:于光远 来源:《炎黄春秋》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5/198865/13654460.html          从这年5月起,毛泽东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极度衰弱。6月初,他突患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年,毛泽东在他的住地召见华国锋等,又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他说:“人生七十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 延伸阅读:

  ·张玉凤忆1976年权力转移:毛泽东扳着手指选定华国锋

  ·毛泽东两次“试探”林彪:谁来当“国家主席”?

  ·"文革"期间苏联与台湾的秘密外交:欲联手除掉毛泽东

  ·毛泽东在卧室与科学家畅谈 自称身上的“猴气”使然

  ·毛泽东想照一张侧脸的相片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晚年迷上了李小龙 有了好电影文件都不看

  ·毛泽东晚年痛斥极“左”思想 称自己是中间派的激进分子

  我在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下》看到如下的记载:

  1975年10月1日国庆二十六周年到来时,那天上午,毛泽东没有看书,也没有睡觉,独自靠在床头上,静静地想着。突然,他自言自语道:“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他随即转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平静地问:“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个‘十一’了吧?”工作人员说:“怎么会呢?主席,您可别这么想。”毛泽东认真地说:“怎么不会呢?哪有不死的人呢?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泽东岂能例外?‘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

  1976年初农历除夕之夜是毛泽东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张玉凤回忆道:

  “毛主席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

  “他在这天,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着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这就是伟大领袖的最后一次年饭。

  饭后,我们把他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入夜时隐隐约约听见远处的鞭炮声,他看看日夜陪伴他的几个工作人员。远处的鞭炮声,使他想起了往年燃放鞭炮的情景。他用低哑的声音对我说:‘放点炮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就这样,我通知了正在值班的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他们准备好了几挂鞭炮在房外燃放了一会儿。此刻的毛主席听着这爆竹声,在他那瘦弱、松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我们都明白,主席的这一丝笑容,是在宽慰我们这些陪伴他的工作人员。”

  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喜欢怀念往事,常谈起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事情,愿意看这方面内容的电影。一次,银幕上伴随着高昂雄壮的乐曲,出现人民解放军整队进入刚攻克的某城市、受到市民们热烈欢迎的场面。渐渐地,毛泽东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先是阵阵抽泣,随即失声大哭,工作人员只得将他搀扶退场。有时,他还要来一些旧照片反复看。据工作人员回忆,对两张旧照片,毛泽东看得津津有味:一张是他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延安给一二O师干部作报告(1942年),另一张是他骑马行军于转战陕北途中(1947年)。

  从这年5月起,毛泽东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极度衰弱。6月初,他突患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年,毛泽东在他的住地召见华国锋等,又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他说:

  “人生七十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关于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谈话,我曾经得到过一个关于这个谈话的两页的材料,我完全记不起来是怎样得到这个谈话的,又没有看到书面的来源,它的真伪我没有把握。现在我看到了新出版的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副主任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最后一节“临终的日子”,其中根据张玉凤的一篇文章,把这件事情写得很清楚,我看是真的,是他的政治遗嘱。讲了他的一生,也讲了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态度。

  毛泽东同志这番话,充分表现出他的复杂心态。他把“文化大革命”列为自己一生当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对毛泽东同志这个说法,我以为“显然是不适当的,也不符合实际”。但是我以为是准确的。《毛泽东传》说“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明知对这场‘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而他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怎么交这个班?”我个人觉得他没有如《毛泽东传》所写“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而是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情的观点至死不变。

  这年6月下旬,也就是毛泽东这次谈话之后不久,毛泽东同华国锋谈话时,写下“国内问题要注意”几个字。这是他生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国内问题”指的是什么呢?他没有具体说明。

  “四人帮”抓住这句话大做文章。1976年7月间,王洪文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称:毛主席最近指示“国内问题要注意”,我看国内问题还是要批邓。全国运动有几种情况,一种搞得好的,一种比较一般,还有一种是问题比较多的。这后面两种,占全国多数,都需要解决领导班子问题,特别是第三种不解决不行。国务院有些部,军委有些部门,也是这样。解决的办法要像有的部已经做的那样把主要领导干部换掉。对王洪文的这种“解释”,毛泽东同志没有作任何答复。

  1976年7月6日,毛泽东同志又一位老战友、德高望重的朱德在北京逝世。江青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追悼会,我在远处看见她。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江青。过去还算好看的江青,现在是一个丑八怪了。

(责任编辑:吴皓)


2、毛主席天天都在曼哈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5bf700100eufu.html

 

↑老美罗伯特说:全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说我们是纸老虎。

 

还有一个老美把毛主席的像章挂在他家门口,惊我一跳,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挂在这里?

老美很生气,高娓娓,你还是中国人吗?

我知道他误会了我,以为我不喜欢,我赶忙说:我热爱毛主席,很好奇为什么你也喜欢?他得意地说,是朋友送的,中国人把毛主席的像挂在车上保平安,在美国,车前不能挂东西,就挂在家门口,比挂在车上还保佑的范围还广多呢,你看,老美就是实惠。

 

在曼哈顿遇见的一个人,他告诉我他明白衣服上图的意思。(这张相片放在这里也不错,在前面文章:在纽约遇见纹身大坏蛋


老外写的毛主席的书 纽约革命书店里的毛主席像章

我最喜欢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毛泽东热’在中国内部乃至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当研究他的思想精髓。” 

美国前军官、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他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不等式:毛泽东>马克思+列宁+斯大林。” 


毛主席比马列还厉害?

 

泰森也是出了名地崇拜毛泽东,他不但把毛主席思想奉为行为宗旨,还在自己身上纹了一副毛泽东头像,生怕大家不知道似的。

有人统计,研究毛泽东的美国资深学者多达上万人!而美国曼哈顿也能看见有人穿印有毛泽东画像的T恤……不管在美国人民对毛主席如何评价,反正“毛泽东”是美国人熟悉的中国名字。


大家在纽约遭遇坏蛋中见过她

 

我曾经做过一期关于纽约革命书店的电视访谈节目,负责人何西向我介绍过,书店的书种类很多。用何西女士的话说就是凡是符合革命理念的,帮人民说话的书都要卖,其中毛泽东的著作占很重要一部分。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再去看那期节目,格外的亲切。

 坐落在曼哈顿19街西9号的革命书店

这家书店建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果你留意了这个时间,你就会意识到,那个时间段,正好是国际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当时的美国很多人加入到反对越南战争,支持妇女和黑人解放运动的队伍中来,尤其是青年人。同时他们受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影响,于是这个宣传革命思想的书店就应运而生了。

只要一进入这个书店,映入眼帘的就是毛语录、文选、铜像、像章,以及印有毛泽东像的体恤等

       

       ↑一进门看到的书店

 

 

书架上的英文毛选

 ↑书架上有些是外国人写的关于毛主席的书

 

↑中文版的毛选是书店成立时和中国联系,大陆出版社支持的。 

 

这里的书籍来自很多出版社,许多马列毛经典著作是从中国外文出版社进的,这里的读者也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种族,其中有不少是中国游客。

何西:“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工人农民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妇女们第一次争取到了平等

妇女们第一次争取到了平等地位,撑起了半边天。毛泽东是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店里举行了庆祝活动,连续数天,吸引了很多人。目前店里每天至少接待十来个人,有时多达七十多人。


布什的图像上是:布什是恐怖分子

 

我记得我在店里采访的时候,碰到过两个非洲人,我很好奇,她们真的了解毛泽东吗?了解有多深?我带着疑问采访了他们。

当我问道:“为什么来买这些书?”

其中一个非裔女孩说:“我很喜欢,它可以给我一些启示,让我对世界上发生的事知道得更全面。”另一个说:“是的,在大型书市是买不到这些书的。到这儿来寻找一些我想了解的信息是件很快乐的事儿。”

 高娓娓采访毛主席的两位非洲“粉丝”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gaoweiweiusa

据我所知,这家革命书店搬迁过三次,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志愿者。目前平均一天营业额是800元左右,正好够付成本和租金

一张报纸,一册书,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和信念,但是它可以让我们视觉更宽阔,情感更宽容。

从何西女士和她们的志愿者身上,能感受到这一点。人们有理由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中国发展了,老外们还是那么记得毛主席,不知该说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正如博友叶雪说的:直接来看,毛主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间接来看,外国对中国了解还是太少,有一次看电视上一个节目,当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一个美国民众时,问她知道中国现在的主席是谁不?她说不知道,然后拿出一张百元大钞,问她上面那是谁知道不?她大笑着说:知道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