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3g1:教育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57:33

教育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许锡良

 

 

 

                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爱因斯坦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大意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其实并不是爱因斯坦原创的,而是引用来的。不过,爱因斯坦非常认同这句话。他对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涵义,其实是有阐述的。在引用这句话之前,爱因斯坦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与此类似。”显然,爱因斯坦在心理学认识论中的形式派与实质派两个流派中,他是坚决站在形式派一边的。他认为人曾经接受的知识,应该是经过个体生命的消化,转化为素质与能力的东西,这种东西已经并不直接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这与我们传统教育中一直强调增强记忆,害怕遗忘的指导思想似乎格格不入。我们只知道,记住了,才算是学到了,遗忘了,就是丢失了所学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说他已经把所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去了。其实,真正形成生命中的一部分的东西是不会忘记的。人,只要在生命中留下了痕迹,就会伴随生命轨迹终身,只是这个遗忘过程中,它又会转化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可以说没有遗忘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因此,作为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思想大师,他却在这里强调教育中的遗忘作用,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遗忘作用,而是要把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全部遗忘掉,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相信爱因斯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决不是开玩笑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思考,及切身体会之后得出的深刻结论。对于这样思想丰富而深刻,研究成果巨大的一个人的一句郑重其事的话,我们不能够随便当成玩笑处理掉。

 

 

          从这句名言中得到的启示

 

 

 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能够给予我们很深刻的启示。至少让我们看到,教育中有可以看得见的,就是那些能够立竿见影测评出来的东西,还有那些不能够测评,至少不能够立竿见影测评出来的东西。显然,在爱因斯坦看来,那些能够立即测评出来的东西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应该被遗忘掉的每一样东西,而那些不能够或者难以测评出来的东西就是在“忘记”之后留下来的东西。前者是具体的知识,后者是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能力、思维方法、性格品质及其他的内在的素质与能力。那些具体的物理定律、数学公式、诗词课文、操作步骤等等,都是容易忘记,而且在爱因斯坦看来也是应该忘记的。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并且被英国皇家学会的观测验证之后,立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那些年轻的记者面对眼前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准备了许多的问题想考一考爱因斯坦,其中包括圆周率后面第一百几十位的数是多少,光速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五位数是多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爱因斯坦面对这样的纠缠,真是哭笑不得。一律拒绝回答。或者只说,这些在书上都可以准确查找到。我要思考的不是这些书上已经了标准答案的东西,而是那些还没有被人发现领域。也难怪,那时人们仍然是十分普遍地把人的聪明智慧看成是高超的记忆力。其实爱因斯坦的有着超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但是记忆力却是十分糟糕的。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常常是不容易用考试卷的方式来测评出来的,而且,即使能够有所测评,也难以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想像与创造都是开放性的,只有同时也具备了十分丰富优质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这种能力。相反,记忆力所记住的东西,常常是最容易测评出来的。不过,这也常常是最不重要的。也就是爱因斯坦认为的虽然暂时记住了,但是,必须被遗忘之后才能够转化为真正教育的东西。

 我们的传统教育与我们真正需要的教育在这里出现了分歧。我们的教育需要有成果,特别是在功利主义驱动之下,我们常常只能够采用立竿见影式的即时效应来应付政府对政绩的要求,来应付家长对孩子成绩的需要,及应付各种考试所需要的分数。等等。在这里,最容易见效的就是记忆与背诵。一首诗,只要一个小时就背诵出来了。如果再用默写这首诗作为考试的内容,那么,显然,一个用了一个小时的背诵与一个没有用一个小时来背诵,其考试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你不能够说,用了一个小时背诵出一首诗,就表明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就高于另一个人。但是,我们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就是这样来选拔学生的。每年用这样的分数来选拔一批学生,淘汰另一批学生。前不久,有媒体爆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作业难倒大学教授与文学博士。当然,如果这些题目出得很偏,而教授与博士恰恰没有看过,自然就做不出。这样教育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那些常常被当成优秀学生被选拔出来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学业完成后,常常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期望的事业成就。这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我们本来就是用了最不重要的知识,来衡量一个人。而那些最重要的素质,比如丰富的想像力、惊奇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因为无法测评出来,而被当成了差生被扫进了社会垃圾堆,不过,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在学校里的所谓垃圾学生,很可能成绩反而卓越。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在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在毕业后反而能够做出辉煌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再来看看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显然是追求即时效应的典型。凡是能够立即显示成效的,就容易被重视,反之,就容易被忽略。而且它不是围绕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是围绕着考试的分数来的。这种见分不见人的作派,最后只能是导致反教育,是走向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因此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性是非同小可的。一个民族,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了。教育问题也常常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能力与认识水平。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曾经这样谈到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给予其儿童的教育,也许就是其民族精神最清晰的体现和其生活方式最好的缩影。”中国人选择了应试教育,而且首次发明并且长期使用科举取士制度,其实,就说明中国人在理解教育、理解人才、理解知识、理解学习方面是出了问题的。我们有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传统。从所学到所考,都是离不开背诵与记忆的。现在的流行的各种大小考试,也仍然基本上是离不开这种记忆与背诵的。但是,这种应试能力与一个人将在社会上的生活与工作能力,特别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相反,还可能有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经过记忆训练越是频繁,越是严格,孩子的想像空间就可能越小,学习中最重要的惊奇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就会被消磨得越厉害。这就是越是应试,越是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是什么?

 

 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是什么,其实我们早已经说烂了。这就是素质教育。我们一谈素质教育,因此又出现了空发的议论。那些种种作派纷纷登台亮相,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分数与升学率一定要上来。否则,整个社会对你搞的那套素质课是不会承认的。因此,一些一边想办法搞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一边想办法把分数弄上来。凡是有办法能够把分数弄上去的,就是无论戴什么帽子,都没有人会反对。因此应试成绩远远重于所谓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一遇到高考,也就成了死马一匹。昨天昂扬的意志,今天变成了一脸死相。盖原因不在于考试形式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文化的选择功能。一个民族有什么文化,有什么精神,就自然会为儿童准备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的教育,几乎是完全相反的。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完全不同,且一一对应。比如,我们通过改革,把学校的规模越改越大,班级也越来越大。越是搞素质教育,应试越是严重。课堂越来越死板,背诵与记忆的作用越来越被强化,而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越来越被消磨殆尽。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活动。本来是提升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与制度无法兼容这样慢性的教育成效,而难以深入下去。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样的口号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不会有市场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登上学习快车。你说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赛,人们是不会相信的,你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再弄一个0___5岁方案,那就应者云集。硬是把孩子的竞争前途弄到娘肚子里去了。但是,我们就是从来不想一想,恢复高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怎样的?我们的创造发明哪里去了?我们的良好素质的国民哪里去了?当年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批少年班学生,现在究竟怎样了?我们不会反思,也不会检讨。我们把一批优秀的孩子糟蹋完后,然后再大批量地继续糟蹋下去。而且奇怪的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就那样的积极配合着。孩子就那样忍受着。

 

 既然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够看见的,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对孩子生命的敬畏感,保护好儿童的天性,让孩子的生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活动。孩子的生命是有内在密码的,我们不必,也无法去将这些密码用考试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生命的自主活动,就成了最好的教育形式。让孩子去活动,去探究,去想像,去创造,我们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面对儿童的事情,凡事都要慎重,凡事都要悠着点,不要,也不能够那样胆大妄为。

 

2009年5月14日

 

什么是“从看不见的开始到看得见的结束” 为什么我QQ空间的图片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人的眼睛为什么白天看得见颜色,晚上却看不见? 我在美国 和朋友在QQ上聊天 看不见他打过来的中文字 怎么样才能搞得看得见 什么是"从看不见的开始到看得见的结束" 我们公司的局域网上的网上邻居怎么会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 为什么我空间上的图别人说看不见,而我上的时候看得见啊? 求助:弄好的桌面背景,开机过程看得见,开机后怎么也看不见! 别人看得见,自己看不见 什么是“欣赏造型艺术的‘要把握两方面知识’”?什么是“从看不见的开始到看得见的结束”? 我的QQ相册里面上传照片怎么有的可以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方法是一样的谢谢? 汽车上那种从里面看外面看得见从外面看里面看不见的玻璃表面镀的是什么? 奇怪我的代码透明度搞了一了!为什么主页的模块看得见!其他日志等等都看不见呢? 为什么电脑启动后,只看得见桌面背景而很久都看不见图标呢。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 什么东西天看得见,地看不见,你看得见,我看不见 我看得见你看不见,你看得见,我看不见,是什么? 我看得见,你看不见。你看得见,我看不见是什么?? 摄像头自己看得见别人看不见 教育心理学中,什么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消论 教育心理学中,什么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论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下载 闭上眼睛也看得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