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抗战的历史,初中,高中课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34:10

抗战的历史,初中课本讲了16页(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高中课本讲了4页(必修第一册第十六课)。

以下图片是初中课本的相关内容:























(一)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下令不抵抗的,不是蒋介石,而是张学良。

张学良90岁高龄时,有意邀唐德刚写自己的回忆录,在交谈中,曾明确说,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不关中央政府的事情,更不存在所谓“蒋介石的密电”。(见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山东友谊出版社,434页。)

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对形势的误判。

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基本认识是,中日一战再所难免,但中国力量较弱,故应尽可能延缓战争的爆发,以利战备。

所以,对待日本的各种挑衅,一直回避冲突,同时寻求外交途径解决(主要是向国联申诉,通过国联给日本施加压力)。

九·一八事变前,驻东北的日军常有挑衅行为,张学良一直贯彻上述策略。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以及中央政府)误判了形势,以为此次日军挑衅与历次一样,不想日本却意在占领整个东北。 (二)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日本僧人与上海的抗日义勇军发生暴力冲突;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攻击上海闸北的中国驻军,一二·八事变爆发。

驻守淞沪地区的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领导下,奋起抵抗;另有中央警卫部队,编成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加上其他精锐部队,组成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接防十九路军左翼阵地,参与抗战。

日军亦从海上增援一个师团和一个旅团。

至3月初,中日双方停战;5月初,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牺牲与努力,不该被忘记。 (三)长城抗战

1933年2月,日军进攻热河省,国军防线崩溃。

3月,日军进攻北平以北的长城沿线,国军顽强抵抗。

双方激战于冷口、古北口、喜峰口、罗文峪、界领口、石门寨、王家岭、南天门等地。

国军浴血奋战。阵地丢了,再努力夺回;防线失守,再重新构筑防线御敌。有力地阻挡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并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国军自身亦伤亡惨重,终难支撑。

1933年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长城抗战结束。 (四)七?七事变

1、此次事变似乎是偶然发生,而非日本“蓄意”制造(不同于九?一八事变)。

2、事变发生后,日军希望借此侵占整个华北;宋哲元误判了日军的意图,力求和解,错失战机;蒋介石则明确表示决心要全力抗战。

3、战争初期,国军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29军指挥方面的混乱,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南口之战

汤恩伯统4万国军,面对约5万日军,固守南口、居庸关20日,伤亡15,833人。
(六)平型关大捷

教科书对“平型关大捷”,是这样介绍的: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入山西。9月,一支骄横的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见前面粘贴的教材图片)


为了能形成对这场战斗的正确印象,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了解以下史实:

第一,伏击战发生时,在平型关正面战场,国军与日军正在激战。

第二,向平型关开进的这支部队,是日军的辎重部队,其任务是给正在平型关作战的日军运送给养。

第三,辎重队中,有许多并不带枪的特务兵和役夫。

第四,歼灭的日军,包括阻击援军的过程中所歼灭的日军,最多仅有几百人。

第五,整个平型关战役,国军十余万人参战,但没有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布下口袋阵,围歼平型关正面的日军。所谓的“平型关大捷”,仅仅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太原会战

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场战斗,而“平型关战役”则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之一。

“太原会战”由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组织,共投入5个集团军,约58万人;历时近两个月,国军伤亡约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