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试块强度多少:桑拿浴对血压和心脏没有好处? 常识中的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44:47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常识中的误区

  桑拿浴对血压和心脏没有好处?

  常听到有人说“我喜欢洗桑拿浴。但医生说,洗桑拿浴对血压及心脏不好,所以不敢洗了。”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冬天,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血管的收缩,使血管变细,导致血流不畅。同时,盐分对血压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就是说,从胃肠吸收到血液中的盐分,吸附了血管周围的水分,结果造成血液中水分增加,由于心脏必须把这些多余的血液送出去,因而造成血压上升。

  但是,在洗桑拿浴时,由于体表的血管扩张,出汗也很多。大家都知道:汗的成分是盐分、水分和代谢废物。造成“血管收缩”、去除“盐分”、“水分”时的桑拿浴,是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

  然而,由于温度增加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心脏输送的血液量就会增加,血压的上升也许有几分是由此产生的。但即使考虑这一点,也很难说“桑拿浴使血压上升”就一定成立。所以,尽可能在洗桑拿浴的前后测量一下血压。

  我们的心脏只有一个茶杯那么大。这么大点儿的心脏,却要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停地输送血液,还要从各处把血液抽吸回来。肌肉正是帮助心脏进行这一工作的重要装置。我们行走或挥动手臂时,肌肉收缩和松弛。这时,分布在肌肉中的血管就会随着肌肉的挤压进行收缩和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这也叫作“milking action(挤奶效果)”。因此,洗桑拿浴或洗冷水浴,使体表和肌肉的血管扩张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就会减轻心脏的负担。

  得了心功能不全,开始时往往会发生下肢肿胀、肺水肿、肝脏充血等全身水分蓄积的现象,形成了上面谈到的“水毒”状态。即心脏的力量下降(心脏缺血)时,随之水分的排泄就会降低。多余的水分如果继续在体内蓄积,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常洗桑拿浴,就可以通过发汗,排出水分,来减轻心脏负担。

  鹿儿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大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从2000年4月开始,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实施桑拿浴疗法。同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内科的郑忠和教授认为:桑拿浴是一种能大大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放松身心的有效疗法,它可以起到显著的放松效果。郑教授同时指出:桑拿浴与泡热水澡不同,洗桑拿浴时,身体无须承受水的压力,仅仅得到其温热的效果。

  洗桑拿浴的实际做法是: 躺在60℃的桑拿浴室中,经过15分钟的温热作用,体内温度(内脏等组织的温度)上升1℃。每天一次,每周三次。这也叫做正统疗法。

  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桑拿浴的温热疗法产生的效果,是“由于温热改善了末梢血管的内皮机能”(血液改善)的缘故。血压和心脏有问题的人,可以从洗60℃左右的低温桑拿浴开始,先尝试短时间桑拿浴。如果感觉很好,可以逐渐延长洗桑拿浴的时间。最长为每次15分钟,这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无论何时,都以本能地感觉“舒服”的程度为标准,一定把入浴时间控制在从短到长,千万不要到不能忍耐的程度。如果可能,最好先去咨询懂得桑拿浴疗法的医师,然后再做。

  “心脏病患者忌运动”需要重新审视

  西医一直认为“心脏病人不能做运动”。但是,在1998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思杜德(Stuard)和梅恩(Main)两位博士证实:如果心脏病患者坚持肌肉锻炼,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和疲劳(负担)就会减轻,心脏病就可以早日康复。自此以后,美国的心、肺康复协会发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要进行肌肉锻炼”。日本最近在患有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人中,增设了心脏康复训练。

  在“心肌梗塞”占死亡原因第一位的欧美各国,以前的医师和患者都认识到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可是,在日本,“运动会加重心脏病负担,心脏病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谨慎。”这种观点长时间占居主流。但最近,日本医学界也正在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

  作为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专科医院,东京神原纪念医院开展了相应的康复疗程。此康复规程建议:由于心脏病而住过院的患者,在出院后要进行3个月的“心脏康复训练”。每周3次,运动量为:功率自行车或跑台(在运动的传送带上行走,像跑步机)每次20~30分钟。之后,再进行肌肉锻炼(使用橡皮管为辅助器械)10分钟。

  那么,人们应该做多大强度的锻炼才能达到既有健身的效果,又不会引起心脏病的发作呢?最新的运动医学提出的科学的运动建议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在运动时,脉搏会加快。一般来说,从160中减去自己的年龄得到的差值(如果是50岁就是160-50=110),就是最适宜运动强度的脉搏数。运动时脉搏数如果等于这个数值,就证明你使用了自己60%左右的体力。如果在这个水平,就不会在运动中发生心脏病和脑中风。

  在神原纪念医院,把运动时的脉搏数定为每分钟100~120次,这与目前的运动医学的推荐值相一致。

  事实证明,由于进行了心脏康复,经常犯心绞痛的人也不太容易反复发作了,而且对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的人也很有效。这说明运动对可能的心脏病发作,有预防效果。

  但是,有心脏病的人独自进行“心脏康复”终归会有些不安。在此,介绍一种与运动有同样效果的,对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可能有效的方法。

  德国埃森大学的安德雷尔斯和米卡莱森博士认为:对中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手、脚的温、凉浴,有一定疗效。这种温、凉浴使上肢和下肢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通,减轻心脏的负担。特别是以从手浴到足浴的顺序进行的温、凉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与运动同样的效果。对有运动禁忌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当有效。米卡莱森博士等学者对15名有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进行3次从手到脚的温浴→凉浴各10分钟。6周后,发现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这就从科学上证明了:本来是日本民间的手足浴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多显著!

  日式手足浴的做法:

  在脸盆中倒入43℃的热水,加入一撮盐。把手(或脚)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反复进行2~3次。天冷时要防止水变凉,要不断补充热水,保持水温。

  进行手浴,可以促进手、上肢、肩以及颈部的血液循环,温暖上半身,对治疗手指、肘关节、肩部的关节痛和肌肉痛都有效。

  足浴也同样,能够促进下肢和腰部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膝腰痛,促进肾部血液循环,增加排尿,减轻浮肿。

  脑中风、心肌梗塞是由肌肉萎缩引起的

  假设现在我被注射了毒物死了。如果把尸体进行解剖就会看到,毒物已经弥漫全身,只有脑没有被感染上。这是因为,在脑中,由于有血脑屏障(BBB=Blood Brain Barrier)这样的屏障存在,有毒物质很难通过。

  但是,这种屏障也有不利的一面。正因为有了这种BBB装置,发生脑炎时,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很难到达脑部,对脑肿瘤患者给予抗癌药,也很难到达病灶,因而导致治疗效率的下降。

  正是由于人体认识到脑是最重要的器官,因此才存在保卫它的BBB。但是,在如此重要的脑中,为什么还会引起脑中风(出血、栓塞)呢?

  年轻时,人的腰、臀、大腿、小腿的肌肉都很发达。在肌肉上广泛分布着像网一样分散铺开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血液汇集,才得以保持人体头凉脚热的健康状态。

  但是,40岁之后,腰、臂、大腿的肌肉开始消耗萎缩、臀部肌肉也松弛了,即所谓的“臀松弛(瘪屁股)”的状态。下半身肌肉减少的同时,那里的毛细血管也随之变少,血液不得不向上半身移动。上半身血液增加后,在上臂测定的血压值当然上升,这就是高血压。

  由于西医没有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常常把原因不明的事物冠以“原发性”一词,把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这不是指由于突眼性甲状腺肿及肾上腺疾病(库欣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也称褐色细胞瘤)、肾脏病等伴随发生的继发性高血压,而且还没有弄清原因。“原因不明”意思中含有“原发性”的意思。

  而且,下半身变瘦的“臀松弛”状态如果进展得很快,血液就会(更向上移动)在脑中溢出,这就是脑溢血。如果脑中的血液积聚得过多,就有引起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危险。

  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管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果形成了血栓,就会在中途断绝向下一阶段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使心脏失去功能。这就是心肌梗塞。症状轻微时称作心绞痛、心肌缺血,一般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这是由于上半身大量血液汇集造成的,因此被认为是“臀松弛”的一种。有医学研究报告证明:“每天走12500步以上的人,不会产生心肌梗塞”。

  另外,我们常能见到:几乎所有的糖尿病人,下半身都比上半身细。

  人体40%的体温是由肌肉血液中糖分的燃烧产生的。由于这些肌肉的70%存在于下半身,因此下半身的肌肉减少时,即在“臀松弛”状态时,糖分的燃烧就不充分。因此多余的糖分就残留在血液中,这种状态就是糖尿病。

  这样,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全部是“臀松弛病”。

  因此,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平时,要注意多散步、走路、做运动、下蹲等,注意锻炼下半身。这是预防和改善这些疾病必不可少的运动。

  “水”会加重血栓症和哮喘的发作吗?

  日本人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是心肌梗塞,第三位是脑梗塞。为了预防这些疾病,血液粘稠的话“就多喝水”的指导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了。可是,心肌梗塞、脑梗塞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的迹象。

  很难想像在温暖的人体中会发生“血液变硬”这种状况。而血液流经全身一周的速度非常快,仅需40秒,竟然还会产生“血液变硬变稠”这种观点,就更让人不可思议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东西才会变硬呢?

  “水变冷后会结成冰”,“食物放入冰箱会变硬”,也就是说,“世界上的物质变硬”只有在冷的时候才有可能。血栓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被雨淋湿身体会变凉一样,体内水分增多,身体就会变凉。因此,我们不禁怀疑:不想喝水时“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强迫自己喝水,身体变凉,是不是反而会导致血栓症(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发生呢?

  哮喘发作的时候,西医提倡“为利于痰的排出,要尽量多喝水”。但就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由于哮喘是“水毒”的一种症状,勉强摄入水分不但不能好转,反而会使症状更加恶化。哮喘和阿托匹性皮肤病是使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排出体外的状态,毒物通过呼吸器官排泄时,就是哮喘。而通过皮肤排泄时,就形成了阿托匹性皮肤病。

  在我的诊所中就诊的人,有一个长年患哮喘的药剂师。前些日子,当我与他谈起哮喘等于水毒这件事之后,不愧为药剂师的他非常内行地说:“喘息发作好转后,的确有大量的尿排出呀!现在可知道了,原来哮喘等于水毒。”

  的确,在患细菌性支气管炎时,发烧并有粘呼呼的痰的时候,水分可以使痰变稀,饮水使之容易排出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哮喘时,就不一样了。勉强摄入水分是不正确的疗法。

  由于心功能不全,排尿困难时就会发生全身浮肿,或作为症状之一,有时肺部水分聚集,也会发生肺水肿。这时,与哮喘同样,会有大量的“稀的水样痰”排出。西医一般使用利尿剂,使水分排出,治疗心功能不全。这样一来,肺水肿以及由此引起的水样痰的排出反而会受到抑制。

  据此,在血栓预防、哮喘发作时,恰当的做法应当是:饮水、增加体温和促进利尿并举。如果要同时具备这些功能,就应该饮用:红茶(有磨碎的生姜的饮品)、草药茶、玉米茶及放入干梅子的绿茶。

  γ-GTP值高的人该如何饮酒?

  在肝功能的检查中有γ-GTP(谷氨酰转肽酶)这一项。70单位以下是正常,70单位以上就容易被人怀疑为酗酒成性。

  过量饮酒的确有时会造成γ-GTP值升高。有些大量饮酒的人,进行这一检查值有时能达到500或600单位。

  但是有的人虽然滴酒不沾,却也有γ-GTP升高的现象。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在建立档案和接受体检时,常受医师的责备:“你酒喝得太多了,如果这样下去,就会形成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再下去,会变成肝硬化,要注意了!”如果这个人说:“我滴酒不沾呀!”,医生就会很吃惊,稍感不解之后,就会怀疑:“那……也许,胆囊或胰腺有毛病了,做个腹部超声波检查(B超)吧!”…… 检查就会继续下去。接着,如果腹部超声波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按西医的说法就解释不清了,医生也就没招儿了。

  长期以来,我留意了那些“不饮酒,γ-GTP却升高的人”。我注意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水、茶、咖啡、清凉饮料等水分摄入太多!

  大家都知道:啤酒大约含水93%,日本酒和葡萄酒约含水86%。因此,喝酒就等于强迫自己喝水。

  中医不把“醉烂如泥”看成是“醉酒”,而视其为“水毒”。醉酒的症状有头痛、尿频、腹泻、呕吐等,无论哪种症状都是患有水毒的表现。现在明白了:检测γ-GTP不是检查酒精,而是对“水毒”的检查。因此,得了这种中医称为“水毒”疾病的人,即患有类风湿、过敏(阿托匹性疾病、哮喘、鼻炎)等疾病的人,即使没喝酒,多数人都有γ-GTP值升高的情况。

  可是γ-GTP值高,但又特别喜欢喝酒的人,以及那些为了应酬不能不喝酒的人怎么办呢?

  对这些人,重要的是要常散步、做运动、沐浴、洗桑拿浴等,充分发汗,不想喝水时,不要勉强喝。如果摄入水分,也要摄入有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另外平时适当吃些黄瓜、西瓜、红豆、牛蒡、山药等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果饮食上多注意一些,一定可以降低γ-GTP值,预防由于酒精过多造成的肝炎和脂肪肝。

  胆固醇是好还是坏?

  西医把血液中胆固醇的正常值设定在130~219 mg/dl, 只要检测值有所增加,医生就会使用降胆固醇药。因为胆固醇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元凶。但是,胆固醇不仅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一种成分,也是形成胆汁、雄激素、雌激素的重要成分,它还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原料。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抗疲劳、消除紧张的作用。因此,也有医生指出:用药使胆固醇下降,会导致对疲劳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最近,大量的研究数据也表明:血胆固醇水平高的人更长寿。

  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在1200名患有高血脂的病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得到如下结论:实施饮食加药物降低血胆固醇的A组与任何手段都不使用的B组相比,10~15年之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A组明显高于B组。

  在赫尔辛基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进行诈骗等活动的智能犯相比,暴力犯罪的犯人,血中胆固醇值更低。

  另外,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在对消防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血中胆固醇值高的人与低值人相比,前者表现优秀,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当然,血中胆固醇值过低也不好。血中胆固醇值如果过低,脑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反抗的或暴力的倾向,有时,还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在日本,1980年厚生省(现在的厚生劳动省,即卫生部)对国民营养调查对象中的1万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证明:胆固醇值维持在240~259 mg/dl的水平是“健康长寿”的最佳胆固醇值范围。

  同样,对大阪府八尾市的1万人进行的11年的跟踪调查也表明:数值在240~279 mg/dl是最健康、有益于长寿的胆固醇值。(1997年)

  茨城县经过对40~79岁男女10万人进行5年跟踪观察后发现:胆固醇值越低,总死亡率,特别是肿瘤的死亡率越高,胆固醇值在240 mg/dl以上的人群,总死亡率最低。

  每年有400万人服用抗胆固醇药“Stachin”,年利润达到3000亿日元。但是,它却有很多副作用,如:导致横纹肌(骨骼肌)溶解症(肌肉溶解,患者主诉肌肉疼)、肝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出血)等。

  因此,如果对胆固醇过分敌视,反倒对健康不利。

  寻找糖尿病的真凶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液中糖分过分增多(高血糖)的疾病。人体的60兆个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只能以糖分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维持存活。因此,血糖值(正常值:60~110 mg/dl)如果降低,就会引起伴有手足颤抖、房颤、昏迷等低血糖反应的发作。由于低蛋白质、低脂肪不会产生如此快的不良反应,可见,在维持生存方面,糖是至关重要的营养成分。

  糖分是很重要,但如果摄入过多或运动不足,就会导致血液中蓄积太多(高血糖状态),从而损伤血管壁。如果发生在眼睛,会引起视网膜疾病(最后导致失明。现在,失明者中有一半是由糖尿病造成的)、糖尿病性肾病(接受肾透析的人中约有一半为糖尿病造成)等疾病。另外,血糖升高,白血球的功能下降,免疫力就会降低。癌、自身免疫性疾病(克罗恩病,即节段性肠炎、桥本氏病、溃疡性大肠炎……)等,所有这些疾病都容易发生。有时,有的糖尿病人尽管得了心肌梗塞,也不会感到胸痛(无痛性心肌梗塞),这样反而容易耽搁治疗,的确不是一件好事。

  血糖的升高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因此,西医普遍认为:要控制糖果、点心、砂糖等糖分的摄入。控制米饭、馒头及其他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分解会变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以后),日本人的米和薯类的“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摄取量,分别减少了1/2和1/10,这种减少很明显。尽管如此,糖尿病患者却还在快速增加。战争刚结束时,日本只有几千人患糖尿病,而现在日本人的糖尿病患者数已经达到了1620万人。

  那就是说“糖尿病”的原因不一定就是“糖分”。

  与1950年相比,2000年,日本人的食品摄取量中肉、蛋、奶、奶制品增加了19倍。这种碳水化合物以外的食物产生的过多的热量,以及由于运动不足而导致的能量消费的下降才是引发糖尿病的真正原因。

  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物质是消化肉、蛋、奶等食物的消化酶成分。它们是由胰腺分泌产生的。由于大量摄入了这些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从而导致胰腺疲劳,导致胰腺不能分泌充足的胰岛素也被认为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牛津大学糖尿病研究所的辛普森博士的实验证明:让27名糖尿病患者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非精碾谷物和豆类)和低碳水化合物食品(全世界医院中使用的含糖很少的糖尿病食品),两种食物各吃6周。结果发现:前者血糖值明显下降,尿糖排泄量减少。

  辛普森博士认为:血糖的减少(胆固醇值也减少了)是由于豆类、蔬菜、非精碾谷类(黑面包)中的膳食纤维起了重要作用。在英国,糖尿病患者也被推荐限制食用碳水化合物(糖分),其实,这根本没有道理。

  注:空腹血糖的单位与日本使用的mg/dl不同, 这里使用 n.mol/L。

  最近发现:黑砂糖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实际上,在我的病人中,我就鼓励他们使用我提倡的“石原式减肥法”,即:早晨喝胡萝卜苹果汁,以及生姜红茶(放入黑砂糖);中午吃面包;晚上可以吃任何食物,包括饮酒。很多患者的糖尿病都得到了惊人的改善。

  下面介绍其中的一个例子,患有糖尿病的读者,不妨一试。

  摆脱糖尿病困扰的M先生

  M先生(男性,40岁),身高172厘米,体重约为80千克。仅凭这些数字,就能充分推测,他多少也会有些毛病。实际上,在做体检时,体检的结果显示了相当大的疾病危险性。在此,以M先生以前出版的著作作为参考,引用他饮食生活改善方面的内容,以飨读者。

  下面就是M先生的来信:

  石原先生:

  第一次给您写信,很冒昧。读了您的书,我才认识到“死”这件事。您的书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给您写信以表示谢意。

  我在做体检时,被诊断为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性视网膜症等疾病,看来改变以前的饮食习惯是非常紧迫的事了。

  我原来是三顿饭都吃饱。现在,我按照石原先生在您的著作中写的:早晨喝胡萝卜+苹果汁与生姜红茶各一杯;中餐荞麦面条加半熟的鸡蛋(有点儿配菜);晚上就纳豆或韩国辣酱(KiMuQi)吃米饭。一段时间后,体重减到72千克。我觉得体重还是重了点儿,还想再减点儿。但那以后就怎么也减不下来了。

  看了甲田先生(在太阳广场的“中野先生的绝食指导”中很有名)和石原先生的饮食情况,我很吃惊。知道人一天可以只吃1~1.5顿饭,就想: 那么我也试试吧!

  可能由于我本来就吃得很少,中午只吃味噌汁(日本大酱汤)、巧克力和酸奶,也没觉得不舒服。每天喝4杯生姜红茶,戴上护肚巾(腹带),腹带中放上按摩垫以温暖腹部,常洗半身浴。另外,我还设定了每天走15000步的运动目标,每天都坚持做,体重没有反弹。现在体重已经稳定在65~66千克。

  在我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时候,常看到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出现了并发症,并且最终死去。因此,我曾经认为糖尿病没办法治。虽然现在我也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您的书却把我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实在是感激不尽!

  M 先生

  在医学上,空腹血糖110 mg/dl,饭后两小时的血糖也在200 mg/dl以下为正常。比起空腹血糖,能够突出表现糖尿病状态的检查是表示在2~3个月中,血糖的平均值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3.5%~5.8%是正常值。M先生在2004年8月16日的检查值为:“7.9%,表明有明显的中度以上的糖尿病”。如其本人所言,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失明和肾功能不全。这时M先生患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症”就是通向失明的大门。

  然而M先生读了我的书,实行了“石原式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降低了体重,成功地治愈了糖尿病和视网膜症,实在是让人高兴的事。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测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也应该有所好转了。

  肝病患者能吃高蛋白质食品吗?

  西医一直认为:由于肝脏的细胞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因此得了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就要充分摄取优质蛋白质。

  其实,不仅仅肝脏,组成人体的60兆个细胞,全部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特别地强调患肝病时才充分摄取蛋白质,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按照这个逻辑,如果大象、长颈鹿、马、牛等食草动物得了肝病,也必须摄取肉、蛋、牛奶等优质的高蛋白质食物了?!

  食草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体格庞大。那就是说,肌肉、骨骼、内脏等容量也大,含蛋白质的量也多。像长颈鹿、牛、马等草食性动物,除了利用草中少量的蛋白质之外,在胃肠道和肝脏中还能把碳水化合物(糖)合成蛋白质,这才形成了那样庞大的体格。

  把牛、猪、鸡等动物的骨头和肉的干燥粉末混合,给牛吃,由此,还引起了牛脑的海绵状病变——疯牛病(BSE)的发生。到底,这种给牛喂骨粉的事合理不合理呢?实际上,由于给牛这样的草食性动物喂肉,使牛“错吃”食物,因此就产生了不得了的事情(疾病)。

  动物的食性是由牙齿的形态决定的。人类有32颗牙齿,从形态上看,有20颗(20/32=62.5%)是嚼谷物用的臼齿,8颗(8/32=25%)是吃蔬菜、水果用的门齿,4颗(4/32=12.5%)是吃肉、蛋、鱼用的犬齿。按不同类型牙齿的比例决定摄取食物的比例是最健康的。那就是说,人类的食物中应当包括六成的谷物,二到三成的蔬菜或水果,然后剩下的部分摄取肉、蛋或鱼贝类,这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当然了,为了肝脏的健康,也是从治疗肝病的方面考虑,这种比例应当也是最合适的。没有必要非得摄取高蛋白质的物质。从这些方面考虑,摄入高蛋白质食物是有害的。

  蛋白质在肠道被消化分解时,会产生胺、氨气、甲基吲哚(粪臭素)、吲哚等毒性很大的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进入血液,就会“毒杀”全身的细胞。平时,人体靠肝脏解毒以防止其发生。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等状况发生时,肝功能就会极度降低,这些有毒物质不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可能会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如果是这样,人体就会表现出各种脑神经症状,如羽状振颤(像鸟拍打翅膀那样手叭嗒叭嗒地动)或“肝昏迷”。

  肝脏是解毒器官,同时也是分泌和释放胆汁这种消化液的消化器官。因此患有肝脏疾病时,应当注意“吃饭时仔细咀嚼,少吃(八分饱以下)”。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应当以豆腐、纳豆等大豆制品,以及虾、螃蟹,鱿鱼、章鱼以及贝类等“石头上的肉”为主。由于这些鱼贝类含有牛磺酸,能发挥其强壮肝脏的作用。

  胡萝卜、芹菜等水芹科植物也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因此,以胡萝卜和苹果为原料的果汁中,加入50~100克打碎的芹菜饮用,效果会更好。

  得肝病时,系上腹带,温暖肝脏所在的右上腹部也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生活习惯病大国”——美国的反思

  造福于人类的“真正的营养科学”是应该由不同形状牙齿的比例而决定的。

  心肌梗塞、癌、脑梗塞、肥胖等生活习惯病过度增加的美国,1975年,在国会成立了“营养改善委员会”,其宗旨是让医学者进行“全球营养与疾病状况的调查研究”。

  两年后,在达5000页的调查报告上刊登了题为:“美国的反思”的报告。读了这份报告的玛克卡本议员,在国会非常激动地做了演说。他说:“我们太愚蠢了,我们正在吃能引起疾病和杀人的食物”。这个演讲很有名。把它的主要内容翻译出来,就是下面的内容。

  ①每天总能量摄取量的55~60% 应当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②一日脂肪摄取量,应占一日总能量的30%。

  ③饱和脂肪酸(黄油、猪油等动物油脂)与不饱和脂肪酸(鱼油、植物油等油脂)的摄取量应当以相同的比例摄取。

  ④每天胆固醇的摄取量减少到300毫克。

  ⑤减少40%的砂糖的摄取量。

  ⑥每日盐的摄取量减少到3克。

  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增加水果、蔬菜、非精碾谷物、鸡肉、鱼、脱脂牛奶和植物油的摄取;减少牛奶、肉、蛋、黄油、砂糖、盐、脂肪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取。

  值得注意的是:①每天总能量摄取量的55~60%应当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这一最低要求。

  像前边所讲的那样,“人类的牙齿从形态上看,62.5%(5/8)是臼齿,本来就是依谷物(碳水化合物)占60%左右而生成的”。这个观点与上述的推荐是一致的。

  从美国国会的那次会议至今,这30年来,美国人了解到:“日本的和食(日餐)是世界第一的、最健康的饮食”。美国街上有很多是“寿司吧”、“天普拉(炸蔬菜)商店”和“日本餐馆”。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选择吃米、豆腐及味噌等豆制品。

  最终,他们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10万人中死于心肌梗塞的人数,在1957年为380人,现在是250人,减少了40%。成为发达国家的G7盟国中唯一一个癌症死亡人数减少的国家。

  可见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由牙齿的形态决定的“真正的营养学”是多么重要!

  体力虚弱的人补充高营养,等于拔苗助长

  患了各种疾病而导致食欲不振,这是身体本能的反应。它通过停止摄取食物的活动,把使用于胃肠道的能量节约下来,用于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不摄取食物,血液中的白血球也是空腹的,这些白血球就会吞噬更多的身体代谢废物、病原菌或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也就是说:体力虚弱的人或老人,如果要稍变得健康些,食欲首先会下降。因为胃肠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体力的人,胃肠消化能力会很强。

  相反,如果强迫身体虚弱的人、没有食欲的人或老人勉强进食,就会损伤胃肠,身体就会变得更虚弱。人的胃肠相当于植物的根,植物吸收营养的根如果不行了,全身也就不行了。人也是如此。

  植物在变得生命力很弱时,如果施予高营养的肥料就会变枯萎。所以,这时候,首先应该给予水分,在浇水时要注意,如果是在冬季植物不怎么需要的时候浇水或浇的水太多,根就会腐烂,最终导致枯萎。同样,对身体虚弱的人、病人或老人等没有食欲的人,最好不强迫他们勉强进食,而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温水和糖分,因为糖分是人体60兆个细胞的主要能源。这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要做到不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而使其吸收,还是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最适合。

  得了胃肠道疾病变得很虚弱的人,最好是吃些梅酱番茶。

  食欲旺盛的人一般都很健康。这并不是说“因为有食欲,吃得多,所以健康”,而是“因为健康,所以食欲好,能吃”。

  梅酱番茶的做法:

  (1)在汤碗中放入晒干的梅子,用筷子把梅子杵碎,去掉核,留下果肉。

  (2)在(1)中放入磨碎的生姜汁5~10滴,再加入一小匙(6克左右)或大勺(20克左右)的酱油,再加上热番茶制成一杯。

  (3)每天喝2~3杯梅酱番茶,对食欲不振、胃肠痛、便秘、腹泻、腹鸣(肚子咕噜咕噜叫)、体寒、感冒等症状均有显著的疗效。

  适合喝牛奶与不适合喝牛奶的人

  一瓶牛奶(200 ml)中大约含6克蛋白质、6克脂肪;丰富的维生素A,B1,B2,C;矿物质:铁、镁、锌、磷、钙。因为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它成为生长发育期儿童以及病人不可或缺的全营养食品,也是普通人群补充营养的饮品。牛奶可以使刚出生的牛犊在短期内以惊人的速度快速生长,因此,它的确是牛的高营养食品。对人类来说,在低营养时代的作用不清楚,但在现代这种提倡大家限制热能的摄入,控制体重的饱食时代,其保健价值就值得怀疑了。

  已经明确,肥胖、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疾病是“营养过剩疾病”。其他的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欧美型的疾病也具备“营养过剩疾病”的部分特点。

  考虑到这些事实的存在,认定“牛奶是高营养食品,所以相当于健康食品”,似乎还为时过早。

  有不少人一喝牛奶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鸣及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是由于小肠内负责消化牛奶中乳糖的乳糖酶不足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欧洲人终身都持续有这种乳糖酶的分泌,而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亚洲人则不同。断乳后,这种乳糖酶就不再分泌了,因此不能消化乳糖。以食肉为主的小狗、小猫也是如此。

  这个现象证明了:几万年间靠狩猎和游牧为生的欧洲人与靠农业耕作和养殖为生的亚洲人,由于经历的历史完全不同,在各自的体内都留下了印记。在日本人中,仅有20%的人能完全消化大量摄入的乳糖。基于这种现象,连学者也认为:牛奶对日本人来说根本没什么营养。

  牛奶呈现的白色,是由于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酪蛋白)胶体颗粒对光的反射引起的。但这里的“白色”,就像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的那样,含义很深。

  人刚刚出生时被叫做“婴儿”。他(她)呈现为体温很高,含有许多红血球的“阳”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一点点下降,出现白发、白斑、白内障等情形。随年龄的增加,最终变为“冷”色的“白”色,成为“阴”的状态的“白儿”(老人)而死去。

  从这种阴阳理论来看,白色的牛奶是适合“婴儿”的食物。“白儿”(老人)如果饮用,恐怕会引起身体变凉,产生属于“寒”症的腹泻。

  牛奶不能提供能量和精力,因为它是婴儿的饮品。这个观点是营养学家提出来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阴性的食物如果加热,可以变成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物。牛奶(白色)加热后形成黄色的奶酪,表明变成了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食物。

  因此,老年人、有寒症的人、患有因为受寒所致的胃炎、胃溃疡、克罗恩病、溃疡性大肠炎,桥本氏病、类风湿疾病的患者,吃奶酪比起喝牛奶更适宜。相反,对那些体温很高,红光满面的阳性体质的人来说,如果患有高血压,痛风等阳性疾病,饮用能降低热度的牛奶有好处。

  预防血栓的药物百服宁(Bufferin)

 

  阿司匹林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尽管各种新研制开发出来的解热镇痛药不断上市,但由于阿司匹林便宜的价格和良好的疗效,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副作用是引起胃痛或胃溃疡。为了预防副作用的发生,通常要把阿斯匹林包上外衣,以缓和它的副作用(buffer)。这种外衣就是“百服宁(bufferin)”,中间包裹的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引起出血倾向,即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外伤出血,不容易止血;还容易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利用这种“易引起出血”的副作用而制成的“治疗药”就是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塞发生的“小儿用”百服宁。所谓“小儿用”的意思是阿司匹林的用量减少,其目的是减少上述副作用。

  但是,即使减少阿司匹林的用量,有时仍然会出现胃、十二指肠、脑出血、月经出血量过多等副作用。

 

  另外,解热镇痛药还能引起皮肤损害(发疹、荨麻疹等药疹)、肝损害、胃损害、造血功能受损(贫血、白血球减少引起的感染)等副作用。对患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多血症、高血压等症状,又不能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的人,有必要使用百服宁以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预防血栓形成的最好方法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鼓励大家按照下列推荐的生活方式生活。

  ①不易形成血栓的饮食生活方式

  ——控制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饱和脂肪酸(畜的脂肪,即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充分摄取能防止血栓形成的物质。多吃富含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沙丁鱼、秋刀鱼和日本鲭,以及含牛磺酸的虾、螃蟹、鱿鱼、章鱼及贝类。

  ——使血管扩张,防止血栓形成。多吃大葱、韭菜、大蒜、洋葱、野韭菜等食物,其中含有能使血液稀释顺畅的硫化丙烯。特别是野韭菜,每天服用3~5根,可以预防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梗塞。

  ——每天吃含有溶解血栓作用成分——纳豆激酶的纳豆。

  ——适量饮酒(日本酒两盒,或威士忌3杯,或两大瓶啤酒,或2~3杯葡萄酒,或3~4杯兑水烧酌),能促进溶解血栓物质——尿激酶的产生。

  ②运动

  多散步、走路、参加体育运动,能增加防止动脉硬化发生的HDL胆固醇的水平。

  ③入浴(洗浴)

  温暖身体,能产生有溶解血栓作用的酶。因此,要多泡澡,而不是洗淋浴。

  中药新解——“良药不苦口”

  古语说:“Good medicine is bitter to the mouth(良药苦口)”。而中药则不同,中药是良药也不苦口。多数得了感冒的人如果服用了葛根汤,都会说“好喝”。如果是病好以后再服用,就会说“难喝”。

  中医用于治疗女性的血道症(瘀血即肩膀酸痛、头痛、潮热、痛经、月经不调)的驱瘀血药,在使用时,对体力缺乏的人用当归芍药散,对体力中等的人用桂枝茯苓丸,对体力旺盛的人用桃仁承气汤。

  一般来说,中医通过问诊和望诊(诊断体格和颜色等)决定应该用什么药。但有时,即使用了触诊,也不能确定该选择用哪种药。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三种方剂都试一试。如果患者认为“好喝”或“甜”,药物就一定会奏效。就像人体对食物有好恶一样,人体本能地对“目前身体需要的营养素和药效成分”表现出喜欢,因而会感到“好喝”。

  这并非新发现。1996年3月2日的《朝日新闻》早报,在第一版的题目中,跃然出现这样一条新闻:“10人死于中药的副作用”、“88人得了间质性肺炎”、“治疗慢性肝炎的小柴胡汤”、“对存在于医生和患者中的、没有根据的对中药的放心感的警告”,“能让‘中药是不必担心的’这种神话播散、流传吗?能让医生们过分放心地使用中药吗?”、“中药和化学药品相同,也需要提供表示安全性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数据”,等等。医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评论。

  使用中药的时候,如果中医专门医生能认真把握“证(对自觉症状、外在症状以及诊察所见的综合评价)”,特别是通过尝试使用,按患者感到的“好喝”的感觉下处方的话,可以说不太容易出现什么副作用。

  但是,这种“中药引起的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那些不了解中药的医生听信了药厂的MR(提供医疗情报的人)提供的不确切的信息:“不是西医的肝脏疾病的特效药”,“小柴胡汤对肝炎有效”等,没有认真地思考,就轻率地下处方造成的。

  柴胡这种生药,有消炎、解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在使用含有柴胡的柴胡方剂时,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体力的多少,按照以下方法使用:

  大柴胡汤:用于有体力,有便秘倾向的人的肝脏疾病和高血压病。

  柴胡加龙骨汤:用于有体力的人的轻微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失眠等。

  小柴胡汤:用于体力中等的人的肝炎、胃炎、支气管炎等。

  柴胡桂枝汤:用于体力有些差,多汗的人的肝炎、胆结石、支气管炎、胃肠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体力虚弱的人的肝炎、胃肠病、支气管炎、失眠等。

  如果不按照上述的严格区分而随便使用的话,就会产生意外的副作用。

  死于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其情况是:因头盖骨骨折入院检查时,被诊断为丙型肝炎的69岁的男性。使用小柴胡汤3周后引起间质性肺炎,导致死亡。

  在没有体力的人中,应该使用提供热度与有补充营养作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若给予冷却热度的促进营养排泄的小柴胡汤,当然会引起事故。

  一般中药的用药原则是:与食物的阴阳相同,对热度高、有体力的人给予凉性的排泄药,相反,对寒凉体质、没有体力的人给予温性的补充营养的药物。

  由于这件事的发生,年利润曾达到400亿日元的小柴胡汤的利润最后下降到原来的1/10。这当然有其道理。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记住:“Good medicine is sweet to the mouth”(良药甜口)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