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测试题 超准的: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视角看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7:24:55
[ 作者:林萍华/王济干    转贴自:www.baidu.com    点击数:110    更新时间:2011-1-14    文章录入:赵蕊 ]
大学以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在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中,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功能的组织单元和操作单位,大学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来实现的。随着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和三大职能的实现。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进一步强化学术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克服基层学术组织弊端,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形式。
一、传统基层学术组织阻碍了学科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承担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沿阵地。因此,基层学术组织对高等学校的战略性发展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基层学术组织是否健全、合理,尤其是其内部的凝聚力和活力状况,是关系到整个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曾经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高教的发展。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大学的职责更多地被定义为人才培养,原有大学基层教研室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主要类型,功能也被理解为单—的教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批基础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大学功能发生丁深刻的变化,不仅人才培养的功能有了较大的拓展,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并逐步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功,能格局。近年来大学更多地参与到涉及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整体的发展状况看,则明显落后于其功能的扩展,仍定位在单一教学的传统职能上,基本放弃对科研活动的管理协调作用,导致科研活动的个体化和单一化。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能明显表现出疲于组织实施教学,而懈于管理协调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学校办学功能的拓展使原来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的基层组织,难以承担繁重的科研创新和研究生培养任务。
从学科的发展变化来看,一方面学科进一步细化、深化,另一方面却又进一步综合、交叉,科技发展呈现出“针对问题、着重创新、综合集成、智力支持”的新特点和新方式。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学所依托的院一系或系一教研室的结构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融合,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缺少结构合理、能进行科技攻关的研究团队和开拓新兴研究领域的跨学科项目小组,难以组织和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集成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重要的贡献。二是大学高年级学生仍被限制在专业内学习,知识视野过于狭窄,不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新形势下保障大学能更好地实现教  学、研究、服务职能的新型组织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必须冲破相对狭窄的专、业教学的局限,进一步提升结构层次,优化运行机制。
在原有的以教研室为主的基层组织中,教研室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化倾向严重,导致了小环境内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二元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不平衡在我国大学各级组织建设中是较突出的一个现象。通常情况下行政权力常常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力量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结果导致学术本质被严重忽略,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被严重弱化,各类资源的共享被严重阻碍。一些基层学术组织几乎成丁行政组织的附属机构,大量的行政性事务冲击着正常的人才培养等各项活动,多重 角色冲突使得教师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精心做好教学以及科研任务。
二、学术团队建设是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大学功能的拓展,近年来我国大学已经越来越感到原有基层组织的弊端,开始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同时,着手改革高校的基层组织,并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基层学术组织与学术团队具有一致的目标
提升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能力是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已经走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能力是大学服务社会能力的主要体现。要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能力是发展的重点。因此,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和建设必须朝着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能力的目标变革,根据科技进步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自身结构的适应性和功能的完备性,与学科发展趋势相协调,与科技发展前沿要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吻合。在组织形式上,基层学术组织要朝着建立在比较宽广的学科基础上,能解决高难度的科学问题,能承担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任务的方向不断变化。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学校竞争力,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学科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的个人奋斗无法适应科研工作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之间需要合作,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与教研室的组织结构不同,团队更多地是依靠学术的探索而形成的一个学术团体,它是开放的,在团队中每个成员为了共同的学术爱好获得更多复杂信息和知识,形成更多看问题的视角,同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思路、增殖信息、放大智能、扩展知识,培育不同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综合的土壤,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成果。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根据团队承担的各项任务,团队成员“各施己长、各得其所”。同时又可以整合资源,形成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产生1+1>2的团队优势。另一方面,团队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发展能力,又可以更好地吸引外部优秀人员,进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校竞争实力,有利于实现人才兴校战略。
2.团队建设促进基层学术组织在结构层次上的提升
团队建设具有基层学术组织所具有的一般功能,但是在基层学术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克服基层学术组织弊端,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团队建设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新趋势,使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突破了教研室模式的封闭性,从相对狭窄的二级学科跨人到一级学科层次,有利于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团队通过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学术组织在人才结构上的优化。由于在团队建设中强调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核心作用,强调学历、职称、知识、学缘的合理配置,强调传帮带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形成一支各学科力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具有强大整体创新功能的多元化人才队伍,对于推动学校学术研究和战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河海大学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开展了许多思考和探索,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对培养拔尖人才、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领导,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学校高度重视学术带头人的汇聚和培养工作。针对学校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较缺乏的现状,学校提出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党委定期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
深化改革,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首先,规划发展方向,建立一批动态发展的学术创新团队。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明确各个学科方向和结构,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学历、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进行科学配置,合理组建由学术带头人负责的有层次的学术梯队和创新团体,并以此为基本单元设置岗位、聘任、考核和分配的模式。坚持根据学校的实际,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优势领域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动态发展的创新团队。遴选一批基础扎实、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咨询、设计,密切关注他们的工作成果和研究动态,邀请专家进行分析,为这批学术带头人今后的发展指引道路;设立人才评价专家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滚动培养和动态管理。其次,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全面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改革,并强化聘后考核管理,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使优秀的人才只要有能力、有业绩就能够破格晋升,免受过多的限制。最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教师的岗位责任、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对薪酬、考核进行更合理的探索,以岗定薪、薪随岗变、优绩优酬,并对分配制度研究进行立项,聘请校外咨询公司及专家对薪酬体系进行评估。同时,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大投入,实现学校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设立了科学研究院和科协组织,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促进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管理创新.为团队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创新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创新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确切的团队资源,并掌握资源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珠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学术团队能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同行认可等要素构成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学校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学术团队的有效激励。实行注重过程,同时兼顾结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允许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失败,承认科研失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鼓励教师潜心专业、潜心学术:潜心创新,营造出自由的学术空间,为产生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人物准备条件。
创新团队的构成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要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拓宽来源渠道,及时引进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和发展潜力的相关知名学者加盟,使创新团队更具开放性.真正形成合力。紧紧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及学校重点扶持的学科发展方向,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是创新文化建设,为学术团队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是人才发展事业的重要软环境,这种氛围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对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的尊重,对多样性的包容之基础上的“和而不同”。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往往都有较鲜明的个性,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标准、用全面苛求的观点去对待他们,对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量不做细算.而是看整体是否达到目标。同时,不断培养教师的集体观念和  协作意识,通过团队建设,有意识地增强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有真正的归属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