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虚实方换算系数:突出校长五种意识,促进学校内涵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0:36

突出校长五种意识,促进学校内涵管理

 

 

内容提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是“学校之魂”,其办学思想实质就是学校工作思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作为校长,如何确定新的办学和治校理念,是学校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认为,新时期校长治校必须树立人本管理、全面质量、科研先导、学校文化和终身学习等五种意识,才能较好完成自己应尽责任。 

 

当校长,特别是当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很不容易。要办好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好的校长显得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把校长比作为“学校的灵魂”,有哲人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领导和管理好一所学校,除了要精通教学业务,熟悉教育规律,除了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以身作则外,还必须长于管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如何确定新的办学意识和治校理念,是顺利完成自己职责的关键。

 一是人本管理意识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因此,校长治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目中有师”,要看到学生、教职工不仅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的主人。校长要强化人本意识,就要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使学生会飞的让他飞,会跑的让他跑,跌倒的扶起来牵着走”。这句话一语中的,直指教育本质。没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的博大精神,没有敬业、乐业、专业、勤业的奉献精神,根本不可能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要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训、求同与存异等方面的关系。教师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校长首先要引领教师打造工作温馨的环境,营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欣赏、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释放内在潜能。校长还要通过听评课、教学沙龙、电子信箱等方式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校长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已。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一个“诚”字,校长必须真诚地关心、爱护教职工,以诚相处,以理服人,经常诚恳谈心,交换意见,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学成果。还应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集体中的温暖,更多的体验、感受到与校长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教师是纽带,他们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必然带动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因此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校长要强化人本管理意识,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看作是自己份内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校长治校,不能离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撑。办好一所学校,也不能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是,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在所有的教育资源,最宝贵的还是人力资源。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三十年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崎教授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放在中学也同样适用。一个校长在他离任之时,衡量他的功过,主要不是看他盖了几幢楼,而是看他有没有带出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二是全面质量意识

这里讲的“质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含义,而是指建立在现代质量观上的质量概念,也就是说,对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其发展的高质量的、最优化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建立全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学校每一个教育环节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过去我们是依靠考试,以一把尺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这体现的是工业化时代的质量观。现在我们要借鉴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学校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作为校长要视教育为一种服务,将学生、家长和社会视为“消费者”和“顾客”。要从服务的角度思考学校的一切工作,并持续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彻底摒弃过去加班加点,起早贪黑,“题海战术”的“苦教”“苦学”精神,绝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包括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引导老师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空间”,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乐学”“会学”,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校长在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将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组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其相应的权力。同时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强调,学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以及学校各种非行政系统要相互联系。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还必须动员和组织学生家长及社区公众代表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网络系统,积极开展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工作,努力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统一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来,使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三是科研先导意识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办好学校靠什么?方法纵有千万,但依靠教育教学研究,即走“科研型”道路,才能使学校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领教育改革之先。要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校长应是教育科研积极践行者。人们常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许多科研特色学校的校长自己就是一个科研积极分子,可以想见,校长不专注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也不可能蔚然成风。校长的践行,不仅在于其本身搞几个课题的研究,而在于把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要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提出操作性的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按照要求去实践去发展。要以课题为载体作抓手,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校长要把课题研究作为重要工作,定期召开课题工作会议,每学年都举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促使全校上下形成以有研究课题为荣,以谈课题研究为誉的风尚。

勿容置疑,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但是只注意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绝不会带来直接而明显的质的飞跃,更不会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思想,换句话说,走“经验型”道路总脱不了“教书匠”的习气。当前,对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生活中的“头号杀手”。教师为什么会平庸?一是没有目标,二是缺乏激励,三是缺乏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怎样才能不平庸?那就要促使教师形成自觉发展要求,即推动教师进行教研、科研活动,将是最好的途径,不研究必然平庸。当然教师不是科研工作者,而是实践者,但也应该是有思想的实践者。因此,校长要促使教师走“科研型”之路,帮助他们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并逐步成为学者型的教学专家。

作为校长,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地创设研究的环境,提供研究的条件,给予研究的指导,解决研究的困难,总结研究的成果,推动研究的经验,真正把科研兴师纳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中去,努力使你领导的学校成为科研先导型学校,这是校长管理学校所追求的最高境介。

四是学校文化意识

一个学校影响最长久、最醉人的莫过于独特的校园文化,它好比药力强大的缓释胶囊,不知不觉地长期发挥着良好的教育作用。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重点难点在精神文化的建设。怎样培育学校文化?首先,学校要有先进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准确而科学地自我发展定位,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长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有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其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必须在学校中形成共识,在校内形成内部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在民主性的管理中孕育而成。再次,就是教学风格异彩纷呈的教师队伍,它要求学校内部师生、生生、干群之间互相尊重、善于在质疑讨论中形成共识,目标一致,合作团结,而且对各种不同独特见解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学校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校长与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有不同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校长必须包容,积极推动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并能在更高层面上促成共识。当这些形成学校的传统时,就会构成学校自己的文化。

要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校长必须善于在国家、社会和家长的共同需要中寻找到平衡点,平衡点往往体现在教育理想但又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上,办学目标首先要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目标既要源于家长与社会的需求,更要高于社会和家长的世俗要求。同时办学目标也要体现学校的层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自己的传统,寻找自身的优势。办学目标最好能用明晰、简练的话语来表述,不能拾人牙慧,如能凝聚成有穿透力、鼓动力的标志性语言,那就更好,这也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必要手段。人大附中的“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上海国际实验学校的“给学生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显示办学者教育价值观的与众不同。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往往能使教师、学生受益终身。如天津南中学从张伯苓当校长时开始,就在“校门立镜”,并在一块大木板上刻上《行正规》:“坐必正、领必扣……”。共和国的三位总理出自该校,并以他们的个人修养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内在关键。校长必须认真抓好制度文化的建设,使制度得到人们的自觉认同,从而自觉执行制度,产生出相应的教育效益。

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校长要紧紧扣住特色,通过活动激人,活动感人,使大家由生到熟,由小到大,由被动到主动,由徘徊羞涩到成功喜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应该说,办学特色越坚持长久,越发展光大,就越能促使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学校的文化孕育着名师与“大家”,名师又使学校得以发展与光大。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形成品牌的关键,也是学校文化的本质体现。过去的一些名校不仅出好教师,还出科学家、出教授。今天,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再简单地把它放在一个通常的地位上去认识,去思考,而应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去全面考虑。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学校文化。

五是终身学习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江泽民同志也号召各级干部和全党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校长要真正成为“师者之师”,必须读更多的书,向更多的人学习,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要用心去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正如江苏张家港市高级中学高万祥校长所说:“面对学生,面对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我时时有被掏空的感觉,因此,我努力充实自己,而读书正是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最好办法”。这段话,诠释高校长永远是一个“学习型”校长的思想境介,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终身学习成为人们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校长,首先就应成为“学习型”校长,全力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使学校从上到下有一种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要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学校。其次应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校成员间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自觉行为,同时,还要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学术团体、教研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及研讨的多元化组织学习途径,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再次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让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行学习,体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业务知识不断拓宽,教学素质不断提升,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第四要建立并完善鼓励、倡导主动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要通过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的动力。

总之,校长必须在“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把“终身学习”放在首位,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学校成员与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使教师的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持续、不断修炼、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