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层的作用:国宝文物----开宝遗珍 佛典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3:51





























































《开宝遗珍》说明方广锠 李际宁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佛经同时传入。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大地传播,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开放出灿烂的东方文明之花。中国的佛经与中国佛教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发展成长,形成中国特有的佛教大藏经,成为东方文明的奇葩。    早期的大藏经均为写本,敦煌遗书让我们窥见从北魏到宋初写本大藏经的概貌。面对那些一丝不茍的写经,我们可以感受当年信众那份虔诚与敬信,那种情感与期望。    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份厚礼。现知年款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于敦煌藏经洞,目前保存在大英图书馆,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刻的《金刚经》。该经线条洗练,刀法纯熟,已经属于成熟期的木刻印刷品。一百多年后,中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北宋《开宝藏》终于横空出世。    北宋开寳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高品宦官张从信前往益州(今四川)刊刻大藏经。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早期刻经五千余卷,版片多达13万块,是当时中国,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木刻大丛书。全藏行款疏朗,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北宋初年文治的兴盛,佛教的发达,以及汉文化的博大胸怀与气概。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这批版片运到东京(今河南开封),存于宋王朝专门为之设立的印经院,归朝廷管理,供各地僧众请印供养。其后,这部藏经内容不断完善,规模也达到六、七千卷,版片达16万块,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化奇迹。熙宁四年(1071)废止印经院,全部经版移交东京显圣寺圣寿禅院,从此《开宝藏》的刷印改由佛教界管理。宋王朝曾将这部藏经遍赠日本、高丽、越南等周边诸国,也曾分赠辽、西夏、敦煌、吐鲁番等国家与藩属,使得这部藏经在东亚、中亚、东南亚产生巨大的影响。著名的《赵城金藏》依据《开宝藏》覆刻,《初刻高丽藏》也依据《开宝藏》覆刻。其后高丽国又在《初刻高丽藏》的基础上,对校《开宝藏》、《契丹藏》等藏经,完成《再刻高丽藏》。近代日本《大正藏》便以《再刻高丽藏》为底本。而我国的《中华大藏经》则以《赵城金藏》为基础。凡此种种,均说明《开宝藏》作为第一部木刻大藏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遗憾的是,时驰世移,沧海桑田。靖康之变,圣寿禅院被毁,《开宝藏》版片从此渺无踪迹。当年曾遍存于国内外的经卷,也逐渐星奔云散。以致后代无人再识其真面目,出现种种讹传。上个世纪以来,由于诸多稀有因缘,除了西域考古发现若干残片外,我们幸运地得知还有若干卷《开宝藏》存世。但上天入地,多方求觅,至今能够搜寻到的只有十二件零卷,它们分别珍藏在中国、日本、美国等三国的八个收藏单位。惜因缘未熟,传原由叶恭绰收藏的《中论》残卷、传上世纪30年代某高官从山西青莲寺取走的30多卷,至今未能查访到下落。至于其他各种关于《开宝藏》存本的传言,现在均可判为不实之词。    感谢各收藏单位的善意,同意我们将这些珍贵的经卷集中在一起,原样影印。感谢绍兴县会稽山中华弥勒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藏外佛教文献》编委会及中华佛教出版社的的大力支持。感谢国内外一切在《开宝遗珍》搜集、照相、编辑、印刷、出版等诸多环节给予支持的人士。诸位的愿心,将永远与《开宝遗珍》同在。(后三图与说明文字来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9049a0100qlv4.html其他为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