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分析:解读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之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51:02
2011年05月05日 16:15:45  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2011年4月17日,前来合肥参加科技部与安徽省部省会商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专程来到江淮汽车集团,出席了一个简短而具意义的活动——合肥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仪式。万钢在亲自试驾了一款江淮新能源汽车后称赞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很好,要在应用推广上创新思路、创造经验,推动更多新能源汽车驶入普通家庭。
合肥是全国首批为数不多的新能源汽车“双试点”城市。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只是合肥近年来以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万钢在调研合肥自主创新时如是说。“敢”字当头、“快”字决胜!合肥人这样回答。
谋变:高点站位的果敢决策
相比咫尺之遥的长三角城市和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前些年合肥的发展始终是滞后的。“回顾这几年的发展,有一个基本思考,就是创新。坚持‘敢’字当头,敢破难题,敢走新路。”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
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要求,合肥深刻认清了一个基本的规律:发展不足的矛盾要靠发展来解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毫不动摇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重中之重。
合肥在探寻创新和图变之道。问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外部约束进一步增强:产业政策门槛越来越高,土地政策越来越严,信贷政策越来越紧,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等等。技术变革经济学创始人熊彼特给创新下了个定义:“建立新概念—形成生产力—成功进入市场的过程”。而合肥的决策者理解,创新就必须将更多的新手段、新模式和新要素引入到政府的运作体系之中,“经济转型的枢纽在于政府转型”。
转型,为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孙金龙说:“多一个环节,就多一个婆婆,也就会降低一分效率。”政府的变革先从管理权下放开始,而且一放到底,落实到每个责任人的头上。当权力成为可考量的义务时,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全然不同的结果。
“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比投资更重要”,合肥以这样一种理念推进“效能革命”:先后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5轮清理,由原先700多项减少为220项行政许可和91项非许可审批项目,保留的审批项目除市政府批准外,全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随后又相继推出了“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宁静生产日”等一系列具有合肥特点的具体举措,开展内部工作流程再造,促进服务效能再提速。短短几年间,合肥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和“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
转型发展,合肥早谋划、早启动。2010年9月,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全国首条液晶显示器件6代线成功投产,实现了中国大陆32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屏国产化的重大突破。以京东方合肥6代线为核心,一个投资额近400亿元、拉动就业人数3万多人、产值将达2000亿元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已然显现。有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由京东方合肥6代线拉动的投资额将达到800—900亿元,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而此时,合肥正在积极推进京东方8.5代线项目,届时,合肥将有2条高世代线,形成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产业规模。
“当时有多个城市同时争取这个项目,合肥不是最早出手的,条件也不是最优越的,但却是出手最快的、服务最好的。最后京东方项目还是落户合肥。”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对记者说。
聚变:“无中生有”与“小题大做”
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合肥成了“一轴双核两翼”中的最重要“一核”。
继京东方6代线之后,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化工来了,总投资46亿元的熔安动力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来了。200亿、 500亿、1000亿,仅5年间,合肥累计引资4300多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倍多,经济首位度由“十一五”初的17.2%上升至21.5%。合肥在转型发展中不断获得质变和跨越。
合肥用超前的眼光,在似乎不起眼的“小课题”中,做“无中生有”的大文章。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催生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不乏创新成果。去年,在合肥诞生的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等3个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为了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合肥敢于“无中生有”,推动重点跨越。合肥目前已经开工建设世界首个城域量子通讯试验示范网,国内首条纯电动公交车已经示范运营,而4G、动中通等一批高端前沿项目快速推进中。
合肥以京东方6代线引领,带动了投资20亿元的鑫昊PDP、投资37亿元的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投资100亿元的彩虹蓝光LED以及住友、法液空、友达等一大批项目陆续落户合肥。经过精心谋划,赛维LDK太阳能电池、海润光伏、晶澳等一批太阳能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而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为龙头,聚集了国轩高科动力、安赛锂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25家。此外,通过引进乐凯聚酯薄膜、彩虹光伏玻璃等项目,合肥的新材料产业正加速崛起,通过引进熔安动力、熔安重工等,开启了合肥高端装备制造的新时代。2010年,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361.33亿元,实现产值1044.58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技改投资524.95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49.5%。
如果把“政府引导、体制创新、要素集聚、重点突破”看成是合肥依靠创新驱动转型模式的话,那么,各种优势的叠加所形成的强大“引力”,最根本体现在决策者不断创造和提升已然形成的“优势”,并将其变成推动转型发展的“资本”与“动力”。合肥的“软环境”正在变成“硬实力”。
蝶变:创新要素的聚集洼地
2011年4月17日,科技部部长万钢等科技部领导亲自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建成启用揭牌。而这一平台的建成,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产品交易的总枢纽,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城”和成果转化基地,也为合肥成为全国最适宜创新的区域之一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江淮汽车首批纯电动轿车投入市场,合肥成为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纯电动轿车批量投入私家车市场。安凯公司首批350多辆纯电动客车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合肥等城市示范运营,标志着合肥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合肥乐凯公司的平板显示器材(FPD)用光学级聚酯薄膜生产线、TFT—LCD背光源用扩散膜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上游薄膜材料空白,“合肥造”的薄膜产业链已形成。芯硕半导体凭着ATD系列直写式光刻机、ATI系列晶圆检测设备等,则有望成为合肥首个行业标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
在合肥,一个个创新成果很快就形成一个个新兴的产业,用合肥人自己的话说,靠的是“聚焦政策,聚集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培育,更需要政策支持。”合肥科技局长朱策说,政府每年财政拿出6亿元,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与金融单位合作,建立了5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我们看准的重大项目,敢于拿出‘真金白银’,仅京东方6代线项目,除国家和省里支持外,市里在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近10亿元。”
合肥以更大的视角整合国内外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启动建设了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公共安全、循环经济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工程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承接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企业本地化的进程。
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合肥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抓自主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为了强化创新主体,合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制订《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梯次建设。去年,合肥通过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新建院士工作站6家,在肥工作院士新增22人,达到5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总人数达到19人。而合肥引进的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和项目,在加速技术转移与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方面,正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人才和成果的有效集聚。
政策的聚焦引发了要素的聚集,也使得合肥有了足够的底气:到“十二五”末,合肥将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增加值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数、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数、创业风险投资在2009年基础上翻两番,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记者 吴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