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尽头老头怎么死的:王金战:中国第九届学习型家庭教育世纪成功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9:29
在座各位都是企业界的精英,我想跟大家谈一下子女教育问题。我觉得,当今时代衡量一个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如果说个人事业红红火火,提到孩子就很失望,还有谁愿意做这样的成功人士呢?人生有很多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但是只有孩子是例外,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事业的延续。

    我谈谈教育我孩子的体会。2003年我作为一个班主任,49个学生毕业,有37名考上清华北大,有10名学生被美国的哈佛,英国的剑桥等大学录取。但是我自己孩子2003年参加中考,却没考上高中,然而,2006年经过我的努力,被北大、清华、人大同时录取。作为一个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逐步走出困境?我现在感觉现在的孩子很脆弱、很敏感,之所以学习不好,往往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更不是不用功,而是心理负担太重。也就是说,学习之外的事,对孩子的干扰太大,严重影响到学习效率。

    我孩子当时没考上高中,我以为孩子很笨很差,后来通过孩子写的日记,发现学习不好是因心理负担太重。因此,要想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首先得解决她的心态。于是我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出心里困境,学习也就大踏步地提了上来。后来我的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每次大考之前,都想跟我谈谈话。孩子也非常体谅家长。每次跟我谈话都要看我的脸色,要看我很累了就不说,感觉我比较轻松就跟我对话。说老爸,我明天就要考试了,能不能陪着我聊会?我说好。每次聊之后她都感觉莫大的解脱和自信。后来我就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再累再忙,只要回到家,就把无奈的事件关在门外,回到家就装出非常轻松、高兴的样子,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非常大。

    孩子成为英才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孩子不是败在自己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

    我有个体会,教育孩子不是时间问题,而是理念问题,方法问题。我们家长不能说,整天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孩子学习一般。这不是理由。如果家长教育理念不到位,在孩子身上施加的时间越多,对孩子构成的摧残也越大。《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这样一句话,西红柿不能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节苹果。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学生的优点?有家长见到我就跟我说,我孩子最大的缺点是啥,我孩子其次的缺点是啥。我立即打住他的话,反问,你孩子的优点是什么?把他的孩子说的一无是处,可是谈优点的时候,竟然谈不出孩子的一点优点。其实问题孩子肯定是出自问题家庭。每一个问题孩子,往往有两个问题家长。我们家长应该反思一下,孩子生下来那么天真可爱,为什么发展到最后有这么多缺点呢?这些缺点无一例外都带有家庭教育的背景!这样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对孩子少一份唠叨;其次,在自我反思方面增加一份动力,教育孩子的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我是教数学科目,我研究的是国家十一五重大课题的“素质教育的家庭作用”,我发现目前问题确实很多。14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他的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而一旦他对学习内容不感冒,智力将会被更大的扼杀。所以14岁之前的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

    对于非常想把学习搞好,又暂时走不出困境的学生,需要的不是家长的唠叨,更不是老师的职责,而是减压,以退为进,适度降低目标,体贴和理解。我有一个老乡孩子在人大附中,高二寒假,家长把孩子领到我办公室里,说能不能帮帮我孩子,考的很差。我问孩子,考得怎样?学生还没说话,家长捶着沙发说:一塌糊涂。我一看家长的表情就知道,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庭。于是我跟家长说,要不你到外面,我跟孩子聊会。我问孩子,你寒假考的怎么样?孩子说,王老师,我寒假考试比期中考试提高了两个名次,我一听特高兴,你太不容易了,人大附中有1/3要考清华北大,都非常厉害,你短短一个月时间超越两个名次太不容易了。如果你每次坚持两个名次的速度超越下来,高考时不是能不能考上大学的问题,甚至都有机会考上清华北大。我说,寒假你好好的学,利用这个时间悄悄得学,开学之后再超过两个名次行不行?学生说:我超过三个名次行不行。我说行,超过三个也行。这孩子显得非常振奋、高兴。

    回去学了一个假期,开学以后第一次考试又超过5个名次,我再次给予鼓励和表扬。我现在高兴得告诉大家,这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家长知道差生怎么产生的吗?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最后自然会变成差生,因此,让一个差生变好很简单,只要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学生一定可以成功。那个孩子之前就是因为遭受的打击太多,他迫切需要的是成功的鼓励。孩子已经提高两个名次,可在家长眼里还是一塌糊涂。那什么样才能得到表扬呢?我教数学,也搞数学竞赛,我发现同样的题目可以在最好的班讲,也可以在最差的班讲,学生照样能够接受。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英才的可能,关键是我们家长做好合理铺垫了么?同样的数学题,可能三个铺垫我发现学生就进步了,到了最差的班,做5步铺垫,所有学生就都可以上来,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给学生合理的铺垫?

    家长有两大责任,第一大责任就是做孩子前程设计师,我的孩子高中没考上,为什么两年半后能被清华、北大录取呢?我们一家到了北京,我第一站先是带着孩子到北大,追求一点精神上的享受,在北大一上午感觉北京名校的风采。我跟孩子讲,老爸放弃青岛那么多的东西,到北京受这个罪,就是为了到北京圆你的梦。但是,到了初一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智力水平和基础根本不可能考上北大。孩子6年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孩子太残酷,我就琢磨我作为家长可以做什么,必须做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又是孩子做不了的事,那是什么呢?

    我上各个大学网站搜索各个大学的政策。我发现艺术特长生这个方向,于是跟北大特长生交流感情,我跟他们提出三个要求,说给我孩子找个民族乐器,这个乐器必须从初一开始学就能学好,因为一些乐器从初一开始学来不及了;第二,学这个乐器的人比较少,清华,北大需求量还要大。他们非常认真给我孩子选了一个乐器叫中阮。结果孩子比较喜欢这个乐器,从初一开始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练习,我看孩子的认真劲,知道她的北大道路已经铺平了。高二我带着孩子到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开始找不到我孩子的专业,最后终于在琵琶专业里找到了我孩子的专业,括弧,中阮。只有一个人报考这个专业,我孩子高兴得说,老爸你给我选的这个专业太好,没有竞争对手。

    我孩子2008年寒假同时报考了人民大学和北大的中阮特长生的考试,93人参加了两个指标的竞争。孩子一不小心考了第一,人民大学看是人大附中的学生,当时就把通知书给了她。孩子参加北大、清华又考了个第一,所以孩子收到三个大学的通知书。我带孩子参加人民大学考试的时候,发现人民大学学二胡的只要两个,报名者却有300个,更残酷的是北京大学钢琴要一个,全国报名的学生有400个。大家想想,400人竞争一个指标,你说选中的人能是人吗?现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奔波各种辅导班,带有强烈的盲目性。

    我弟的孩子06年考大学,在山东考630多分,跟我讲,大哥你能不能在北京帮我孩子进北京理工大学。我想想说,你让他报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生。弟弟问我什么是国防生,我说你是孩子家长,竟然连国防生都不知道,孩子要考大学了,你都不知道相关国家政策,你这个家长太差劲了。弟弟说我就是不懂,你能不能告诉?我告诉他到百度找,国防生政策就会一目了然。半天之后,弟弟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国防生确实很适合,就报国防生了。结果弟弟的孩子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生。这就是政策规定,只是我们家长不知道。

    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最后却不知道孩子究竟学什么。我们做企业有种感觉,特长是很重要的。让孩子选择学这学那,想到孩子学这么多东西有何作用?学这些东西的过程中有可能把他的长项埋没了,家长知道么?另外,现在国家高考政策变化那么大,说几个名词看你们是否知道,特别是有孩子的朋友们,你们要注意这些问题。比如,我们国家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保送、国防生、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小语种、委培、定向,这些都可以在高考之外。还有一些另类政策,比如说自主招生,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录取2576个学生,自主招生、保送生加在一起,超过50%。这些问题赶到高三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

    教育孩子绝对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别人没法取代的。

    人大附中是教育部直属的6个重点高中之一。每年毕业大约600多个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07年196人,08年220人,这是代表我们一个侧面的高考数据,录取比例占到1/3。08年清华北大在北京投放指标600多个,我们一个学校占整个北京市考区清华北大人数的1/3。我们没有早自习,只有高三留下一个半小时的通练时间,其他年级都正常放学。人大附中高质量的背后是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06年温总理单独在中南海接见人大附中校长,问询中国教育怎样改革,最后,温总理听完人大附中报告之后,做出指示,人大附中这么好的理念和资源,为什么不能发挥它的辐射作用呢?于是按照温总理的指出,我们组成了六个中心,工作由我一个人负责,开始按照企业化运作。运作到现在,虽然现在金融危机,但我们的企业逆势而动,越来越红火。从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