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明挖法: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2:48

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下的小班化教学有感
吕佳

主题词:新课标 小班化 自主学习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江泽民

随着新千年钟声的敲响,人类迈进了一个全方位飞速发展的世纪。在新的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如何培养出既有全面的知识能力,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各学校,更是各位教师的思考之重。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以讲解为中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调动思维,不能举一反三。数学课堂也较少涉及数学的应用、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内容没有了兴趣,当然不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了。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教”,在于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学问,能适应未来。如今的时代,知识体系每三年就会更新一次,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探索、与他人合作,最终解决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适时而变,适应发展,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
一、 尽可能收集生活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更多地向以合作、激励学习为特征的形式转变,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
从教材的设计上看,它收集了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知识大全,它是现实的。而数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二者加以结合,数学才会变得“美丽”,学生才会因欣赏美而学习数学。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数学,他们才会有信心学好它,而此时教师就要扮演好自己是引路人的角色。
以七年级数学第2册《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例,在教学前,我和学生一起到图书馆收集了大量有关轴对称的美丽图案,如立交桥、桥梁、房屋建筑、公路等等,引发学生对此章节内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数学问题,直观指出轴对称现象,借此渗透数学应用的意识。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在情感上也较容易接受。
二、 充分调动课堂情绪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陶醉观众首先要陶醉自己。数学的发展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学科,它已经和其他很多学科有了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到处都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到数学带给我们的美和便捷。在课堂中适当的向学生介绍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对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课堂上学生肯定有许多不懂的疑惑之处,教师能逐一解答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除了言传以外,我们还应充分利用现成的资料,如图片、声像等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和教师一致以后,那他肯定会紧跟着你走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再作适时的肯定,学生会再次表现出教师所希望的努力,其他学生看到后也会照做以得到老师的赞赏,大家自然会出现争相努力的情形。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学生感觉学习不是外界强加的时候,他们会非常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应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现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在讲《轴对称现象》时,观察了大量的图片,学生对轴对称在感官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此时,我再利用书中的信息资源,给学生准备了几幅简单的轴对称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对折、扎纸等多种手段得到对称轴,我只是适当做点评。这看似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一个发挥自己想法的舞台,关键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轴对称图形关于“中间一条线”完全重合这一重要特征,对“对称轴”的给出也起到了架桥的作用。并且这个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和理解是很有益处的。
在紧接着的“做一做”中,学生能通过“印墨迹”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和对称轴的相互关系,从而顺理成章引出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在实践后得出的概念也不会容易搞混淆,这在之后的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体验实践带来的乐趣。
四、 在生活中检验理论知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应从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情景和氛围,把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后,不仅仅要求学生做书上的作业,还应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再次体会,并从中检验自己的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不是单边的活动,应是与学生之间相互充分交流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从设问、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哈佛情商设计》 中国城市出版社
《落实“减负”措施,推进素质教育》 陈宗荣
《谈谈数学美与数学美育》 李秋菊 游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