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电自动复位开关:转录:趣联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1:57

趣联故事

趣联故事(1)
本院昨晚听漏,三更五点五点三更,五五二十五点,点点不错,更更不差:红罗帐内兴,黑夜牢中悲,看张生乐极生悲,乐极生悲;
犯生今朝卜卦,八卦六爻六爻八卦,八八六十四爻,爻爻有准,卦卦有灵:白虎当头凶,青龙主事吉,望大人逢凶化吉,逢凶化吉。
  过去,有一小官,叫张继贤。他常与有夫之妇鲁清贞暗中勾搭。一日,他俩正在缠绵,被鲁的丈夫发觉。张与鲁的丈夫揪打起来,张失手将对方打伤致死。后来县官要判他的死刑。
  县官素知张才学不错,于是就对他道:“听说你善于作对,今日你若能据己之罪,在10分钟内作出一副好联,我就免你一死。”张曰:“君果无戏言?”县官道:“当然。”张沉思片刻,作出此对:本院昨晚听漏,三更五点五点三更,五五二十五点,点点不错,更更不差:红罗帐内兴,黑夜牢中悲,看张生乐极生悲,乐极生悲;犯生今朝卜卦,八卦六爻六爻八卦,八八六十四爻,爻爻有准,卦卦有灵:白虎当头凶,青龙主事吉,望大人逢凶化吉,逢凶化吉。
  县官听后,觉得张果然有才,而且还在联中恭维了自己一番,于是就将张的死刑改为苦役。
点评:此联创作难度大,它多处运用数字、叠字、叠句和数学乘法;数字运用巧妙,引事对比鲜明,叠字叠句组结自然;这些,又皆紧贴“犯罪”本体。
趣联故事(2)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话说解缙年少有才,可是朝中许多老臣却看不起他,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一次在朝廷宴会上,一个老臣拟出带有讽刺意味的上联,并要解缙当场对出下联。联云:“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知道老臣挖若他,稍加思索,很快就对出讽刺性更强的下联。联曰:“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话音刚落,立刻引起在座的众人捧腹大笑;那个老臣低头不语,一下威风扫地,狼狈不堪。
  点评:这个奸狡的老臣,本想用讽联来教训一下解缙,不料才思敏捷的解缙,竟以更尖锐的讽联进行回击。结果,弄得这个大臣威风扫地,狼狈不堪!下联结尾处和上联结尾处一样,同用谐音字相对,对得巧妙,骂得痛快。
趣联故事(3)
  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珠子下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
  清代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来了许多客人。其中有年长者孔某、年少者朱某二人。主人定席时匆促之中把朱某安排在孔某的上手位,孔某很不高兴,心想:朱子(朱熹)是孔子(孔丘)的后人,孔子怎么反而居于下位呢?你姓朱的怎么敢坐在我的上手?于是摇头晃脑道:“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珠子下。”
  朱某冷眼盯着孔某的白眉毛,轻捋自己的山羊胡子,沉思片刻,朗声对曰:“眉先生,胡后生,后生却比先生长。”意思是说,眉毛是先长出的,胡子是后长的,可是后来长出的胡子要比眉毛长得多呢!言外之意,虽然你年长是先生,我年轻是后生,可论学问你可未必比我长呢!
  点评:此联妙用谐音比喻,话中有话。上联以反问立论,下联以事实相驳,双方都不离人面上的各种“零部件”眼、鼻、眉、胡。

趣联故事(4)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俏脸
  人言虽可信,但防渭河混泾江
  1934年,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因戏班排《乔小姐三气周瑜》,舞台上需要一副对联,便出上联征对。最后选中三个对句,此下联即其一。上联大意是说,乔小姐自然娇美,讨厌胭脂胶盖住俏脸。下联大意说,人言可信,但要能明察善恶,泾渭分明。
 点评:此联巧用拆字、同旁字格,上联合“乔女”为“娇”字,后五字均带“肉月”旁。下联,合“人言”成“信”字,后五字均为“三点水”旁。
趣联故事(5)

  朝登箕子之峰,危如累卵
  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
  相传宋代富弼,两次出使契丹,力拒割地,晓之以和战利害,使宋辽之间相安数十年无战事。一次奉命使辽,辽使出句:“朝登箕子之峰,危如累卵。”“箕子”谐音“鸡子”,说在我辽国之下,宋国危如累卵。
  富弼针锋相对:“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以“丈人”与“泰山”回应(中国俗称“丈人”为“泰山”),表明我宋朝坚如磐石,安如泰山,和出句一样,前后照应。
  点评:此联如同舌战,绵里藏针,寓“兵”于“礼”,佳作也。

[ 本帖最后由 燕小乙 于 2007-11-19 21:12 编辑 ] 本主题由 anordinaryman 于 2010-5-5 09:07 解除置顶 收藏 分享

 

雪埋金簪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雪埋金簪 当前离线

UID
1411 
帖子
1844 
精华
积分
5840 
威望
94  
银两
2350  
阅读权限
180 
来自
china 
在线时间
11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5 
最后登录
2010-9-2 

版主

2# 发表于 2007-11-7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3# 发表于 2007-11-8 10:23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6)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南龙北跃,一江虾蟹尽低头
  江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尚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之贵,其他官员,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当地文人墨客,引以为荣。
  广东、江西两省文人,古时曾有地域成见,互相轻视,借故嘲讽攻讦。
  一日,宋湘路过此地,当地文人立即召开欢迎宴会。他们素知宋湘为广东梅州第一才子,名义上是宴请宋湘,实际上是想来个下马威,为难宋湘,使他不敢小视当地的文人。
  宋湘明知此宴是当地文人摆设的一种鸿门宴。但他自恃才高,毫无顾忌,毅然接受邀请,单刀赴会。
  当地为首的文人当即宣布:“热烈欢迎梅州第一才子宋湘先生莅临敝地,真感荣幸之至!宴会开始前。老拙有一上联,想请宋湘先生对对,然后宾主畅谈入席。”宋湘不卑不亢地说:“好!好!好!晚生不才,敬请老前辈先赐上联,让晚生见识见识。”
  为首文人立即摇头晃脑地吟道:“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知其把当地文人自诩为均是百鸟之王的凤凰,把广东文人贬为普通之鸟,见了凤凰,只有朝拜之举,哪有落足之处呢?宋湘才思敏捷,马上站起,两手一按,大声吟道:“南龙北跃一江虾蟹尽低头。”当广东南方的龙向北腾飞时,你们江西这些虾兵蟹将敢不低头伏地吗?
  当地文人听后,满面羞惭,方知梅州才子确实厉害,十分佩服宋湘的才气和胆识,毕恭毕敬地一齐举杯相向道:“对得好!对得妙!对得巧!宋湘先生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真叫学生们无限钦敬!”从此之后,江西文人,再也不敢对广东文人有任何的轻视了。
点评:自古文人相轻,宋湘对的淋漓尽致,江西文人自取其辱,妙哉 !

趣联故事(7)
        急水流沙粗落后
        狂风筛谷瘪争先
  海瑞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五六岁时就帮家里干活,扫地、喂猪、割草样样都干。
  海瑞7岁入读私塾。因为帮家里干活,常常迟到,老师颇为不满。
  有一天考试,海瑞又迟到了。老师很生气,为让他警觉,就决定出一上联给他对,对得出才让他进入课室参加考试。老师在门口来回走了一会儿,摇头晃脑地念出上联:“急水流沙粗落后”。
  海瑞略想了一下,朗声对道:“狂风筛谷瘪争先”。
  老师以“粗”比喻海瑞的顽劣,批评他常常迟到。海瑞则以“瘪”贬损那些比他先到的学生腹中无物,暗示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一对句,他用上了他在筛谷时看到的现象。
 点评: 小海瑞通过贬损别人而为自己的失误辩解,当然算不得高雅;不过,作为七八岁的孩子,急中生智,殊为难得。于是老师点头笑着原谅了他。
趣联故事(8)
  岭顶孤松春夏秋冬风债主
  江中独石东南西北浪冤家
  一天,广东才子宋湘经过乡间一路边茶店,店主见后忙招呼他停下来歇歇,宋湘坐下后,店主边奉茶边客气地说:“常闻宋君才高八斗,擅长对联,今日幸会,请宋君对对可好?”
  “好,好,老板你就出对吧。让不才见识见识。”宋湘答道。
  店老板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对面山顶上有棵孤独的松树在风中微微地摇晃,于是灵感一来,马上说道:“岭顶孤松,春夏秋冬风债主。”
  宋湘把眼光从孤松身上扫到山下的河里,看见河中有一座大石凸出水面,正受到四面水浪的冲击,他的灵感即刻来了:“江中独石,东南西北浪冤家。”
  “妙!对得好,对得好!”店主和围观热闹的几个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
  “宋才子,你的确是才智聪敏。”店主由衷地赞颂宋湘。
  “诸位过奖了,区区拙作,还望列位高手多多指教,在下就此告辞了。”宋湘说罢便向众人作了一揖,继续上路了。
点评:宋湘借景联对,才思敏捷,不愧高人一等。
趣联故事(9)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清朝末年的一天中午,梁启超前往总督府求见湖广总督张之洞。
  其时张之洞正想午休,他从门人手中接过帖子,只见上面写着“愚弟梁启超顿首拜”,甚为不悦,心想我张之洞生于文明昌盛的京师,官为湖广总督,扬名四海,权倾江南,你这南莽的无名小辈,凭什么与我称兄道弟!
  张之洞轻轻地骂了一声“小子无知而无礼”,就随手拿笔写了一句上联,递给门人道:“送给那小子。若对不出来,就叫他滚!”
  张之洞料定梁启超对不出来,故门人一走,他就进卧室宽衣除帽。
  门外,梁启超从门人手中接过上联一看,见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对这显然的教训讽刺,梁启超微微一笑,想都不想,就从门人手中接笔写出下联,让门人回送给张总督。
  那时,张之洞正要上床,见门人持着对联进来,就接过一看,见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默默看了几遍,连连点头赞叹说年轻人有才有胆有志。说着就赶忙重新穿衣戴帽,亲自来到大门口迎接梁启超。
点评:张之洞官高位显,出句对梁启超意存轻视;梁启超对的不卑不亢,傲骨铮铮。
趣联故事(10)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起名字最怕与大人物重复。古时有一考生,名字与考官相同。考官见后大为不快,即出一联难之。
  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蔺相如和司马相如都是历史人物,同名而不同姓。言下之意,我为考官,你为举子,岂敢与我同名!
  考生也以两位历史人物的名字对上,非常巧妙,联曰:“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
点评:以人名对人名,且又道出心中所想,亦为佳作。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4# 发表于 2007-11-9 13:12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11)
林小姐妙联逐西宾
  林员外世居林家村,府中庭院幽雅,膝下儿女一双。林翁家财富有,女儿林秀茂饱读诗书,文墨颇佳,年方十八,待字闺中。儿子福华年仅十岁,林翁请得一叶姓教师担任西席,在家授课。
  叶先生能诗能文,擅于启蒙。但性好渔色,不甚安分。叶先生教授蒙童之余,窥见内室林小姐青春俏丽,美貌如花,不禁神魂颠倒,遂生非分之想。
  一日,庭院的竹树长出笋尖来,叶先生灵机一动:有了,我何不如此这般,试探一下林小姐对自己的态度?想好了以后便对福华说:“我出一个对子给你,如果对不上,你就拿去让你姐姐对。”说罢取过纸笔,随手写出上联。联曰:“竹笋初标(粤音,冒也),几时至(才)得林秀茂?”十岁蒙童哪能对对子?福华只得拿到姐姐处求助。大小姐林秀茂一看便知叶先生主意打到自己身上,于是便在纸上对出下联曰:“梅花始放,何曾轮到叶先生。”并嘱其弟送回。
  看到这样的回应,叶某人情知小姐无心于己,但又不甘心,总以为如果假以时日,弄点情情义义之类,小姐很可能回心转意。
  岁月如流,不知不觉间又是冬去夏来,炎热难耐,叶先生也情难以耐。想起林小姐的音容笑貌,他又故伎重施,再拟一联,命福华带给其姐姐。联曰:“林密山深,问樵夫从何下手?”
  叶小姐一看,啊呀,这家伙越来越放肆了!看来不断了他的路子他是不会罢手的。好吧,叶先生,你就休怪本小姐无情了。想到这里,林秀茂小姐挥笔对出下联,曰:“鹰猛犬智,促狡兔即刻离窝!”她还吩咐福华:你拿去给叶先生看,叫他照着办吧。
  对子送到叶先生那里,福华把小姐的话一说,叶某人大吃一惊:这不是让我卷铺盖走吗?林府的这份西席教务清闲,束修(教书工资)优厚,且房舍舒适,食宿均佳。这个“窝”他实在不想“离”。可是,林小姐语意决绝,毫不留情,倘若自己死皮赖脸,硬混下去,西席的颜面何存?迫不得已,叶某人唯有找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向林员外辞去教席,卷起铺盖“离窝”了。

趣联故事(12)
  一天,蒙馆塾师叶先生正在午睡,有友到访,敲窗致醒。欢谈至客去后,学生回馆上下午课。该课内容是楹联作业的练习及书法,遂以“有客敲窗惊午梦”为上联,命学生对下联。黄昏时,放晚学了,众皆完卷,福华却未完成。叶先生命他拿回家里作为晚上的作业,明早背书时交卷。
  第二天早上,福华交出的下联是“无人伴枕负春光”。叶老师一看,联对得十分工整,但思想有问题。老师认为福华“人小鬼大”,以戒尺责之。福华哭诉:“昨晚对到深夜仍未对好。姐姐怜我,代我对好,催我睡眠。”叶先生闻知后,免责福华,并问其姐情况,福华从实以告。叶顿生爱慕之念,细察联意,认为是少女怀春之诉。放晚学时,又交一上联给福华转给姐姐。此上联是“六尺丝维,三尺缠腰三尺挂;”
  第二朝,福华拿其姐对好的给叶先生,其联文是“一床棉被,半床遮体半床闲。”叶看后,心中窃喜,遂握笔书联:“林密山深(暗示林家闺门深锁),教樵子从何入手?”交福华转达。林秀茂看后,知叶先生产生了非分之想,后悔自己惹祸,于是书下联给福华转交叶先生:“河干水涸,劝渔翁及早回头!”叶接联后,知遭拒,但仍不息心,于是再致联表示真心爱慕之意。联曰:“竹笋初生,何日能来林秀茂?”林秀茂复联曰:“梅花正放,几时轮到叶先生。”
  叶先生接联后,知遭婉拒,深悔失态,于是去联表白:“竹本无心,奈何身外多生枝节!”林也回联以表白自己:“藕虽有口(指藕切断后的孔),但是胸中不染污泥。”
  岁晚时,叶先生自知失态,不好意思续教下去,辞职他去,另谋高就。
趣联故事(13)知错对错

  阊门造屋,移多就少为两间
  枣棘作柴:截断劈开成四束
  传说乾隆游江南,途经苏州阊门时,见匠人将一房隔成两间屋。这很平常的事,没甚奇特,可是这位喜好舞文弄墨的皇帝,一时兴起,把阊门和建屋联缀一起,玩文字游戏,拟成:“阊门造屋,移多就少为两间”作出上联。平凡之事,用语自然,无矫饰词藻,毫不诘屈聱牙,也没有深奥典故。可是要作出对仗工稳、恰当妥贴的下联,也不容易。百思不得,便将上联出示随行人员,征求下联。官员见皇帝穷思苦想不得下联,自己搔首拈须,来复推敲,亦踌躇难定,便告知州县,征求下联。
  有一樵夫进城卖柴,恰巧见到上联,稍加思索,便揭榜应对。众人见他是山野樵夫,都不相信,便拿纸笔要他写出下联。樵夫毫不犹豫,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写了:“枣(枣的繁体字)棘作柴,截断劈开成四束。”乾隆看见下联,便赞不绝口。
  一班尸位素餐的官员,平时看不起樵夫这样的劳苦百姓,现在见到皇帝称赞不绝,自觉没趣,便在鸡蛋里挑骨头,说组成枣棘的“束”,少了一横不成束。据此以为抓到根救命稻草,自以为是,要定樵夫欺君之罪。
  樵夫面对这帮七嘴八舌的批判大会,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说道:上联阊门造屋的“阊”字,是一日一扁曰在门内组成,门日是间,移扁曰进门,若可为间,则我多一横封住只会吃的口成“束”,有何不可呢?如下联犯欺君之罪,上联错出下联错对,以错对错何罪之有呢?
  至此,没有人敢再掉舌头了。

趣联故事(14)
  踢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楹联家李调元在广东任学政时,常到各地视察。有番禺姓傅的学童对他不服气,故意在李必经之路上用三块石头垒成石桥来为难他。李调元坐轿经过,因石阻路,轿夫就将此石桥踢毁。傅童子装作大怒,责问。李调元只好下轿调解。童子说:“听说你李大人善作对联,今我有一上联,请你对出。”于是念出上联。
  李开始听是七言联,以为好对,谁知想了许久也未能对出,只好回轿返府。他闷闷不乐回家。妻子见他不悦,问出缘故,笑道:“此有何难!”遂对出下联。
  第二天李找到傅学童以下联对之。谁知童子听后,笑道:“此联不像大人所对,应出自妇人之手。”李大惊,问:“何以见得?”童子曰:“男子汉气度宏大,该用大刀阔斧之联相对;而妇人不出闺门,只好针线女红之事,故得知!”听得李调元面红耳赤,为之叹服。
  其实,李妻以“剪”对“踢”,以“两重山”对“三块石”,可谓天衣无缝,贴切十分。况且,若非能倒海移山之巨手,又岂能“剪”出两重山,气势更非上联所能相比。可惜李大人尴尬被动,枉自受了一顿奚落。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趣联故事(15)吸烟

  口及为吸,若不撇出终是苦
  因火成烟,入能回首便成人
  雷爷爷治家较严,子孙如有吃喝嫖赌抽等不轨行为,轻则劝戒,教而不改者,启动家法打板子惩教,屡教不改的,逐出家门,不准姓雷,并通知亲友,不得收留。雷二哥就是因为吸烟,教而未改被驱逐出门。
  上世纪初,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城乡凋敝,民不安生。致使有的青年迷惘不前,灰隳堕落。雷二哥青年时也有抱负,交友不慎,误失歧途,沉迷于烟雾吸吐之中。雷爷爷知道后,训责其改恶从善,并批评其父兄失管教之责。雷二哥执迷未悟,便被赶出了家门。雷母深明大义,虽怜儿爱子,亦不纵容阻拦,且督促雷二嫂收拾行李速去,避免雷爷爷更生气,将来难以挽回僵局。
  雷家兄弟姐妹十八个,几乎都是雷爷爷启蒙督教,祖孙之情很深,他驱逐雷二哥,内心也很难过,为了家借此以儆效尤,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用心良苦,实非得已。记得雷爷爷曾写过一首诗:“新筑茅庐四篱墙,松菊梅竹满庭芳,儿孙若肯加倍植,桑麻成荫桂亦行。”可见他期望儿孙勤劳持家,不做寄生虫、败家子。雷母也常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千万不要学雷二哥不争气的行为。
   雷爷爷驱逐雷二哥后,经常长吁短叹,不久,便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雷二哥闻知后,备感愧悔,决心戒烟,痛改恶习。请大哥恳求父母宽恕,并要回家求爷爷。爷爷未置可否,雷二哥携妻带子到病榻长跪不起,直到次日中午,确见其已戒烟瘾,爷爷才睁开眼睛,其实他并没有睡。一面叫二哥起身,并对其父说,知过能改,先允回家,以观后效。
  当地流传二哥戒烟故事的同时,有一副对联:“口及为吸,若不撇出终是苦;因火成烟,入能回首便成人”。不知撰者也不知传者,惟知雷二哥在广州弥留之际尚喃喃哼着此联。

[ 本帖最后由 燕小乙 于 2007-11-11 16:50 编辑 ]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5# 发表于 2007-11-10 14:24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16)
  移椅倚桐同赏月
  点灯登阁各观书
  从前,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才子才女,他们长大后准备成亲时,女的为了试探一下男的才学,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必须对上她出的一则上联后方可成亲,上联曰:“移椅倚桐同赏月”。
  才女提出的这条件奇难,并且态度非常坚决,才子只好废寝忘餐地冥思苦想。虽然如此,才子仍然对不上那上联,而且由于劳神过度,不久就病倒了。但他对她爱得十分深笃、执著,毫不放弃,结果就因病重而凄然地与世长辞了。
  才女听到这一噩耗,心里非常痛苦难过,后悔不已。她痛不欲生,深感万分对不起才子,结果她也在闺房里悬梁自尽了。
  此后,每逢夜阑人静之时,在才女生前住过的房子里就经常听到一阵阵凄厉的叫声:“移椅倚桐同赏月!”
  有一个才子,他大胆豪放,博学多才,他得知这件令人悲酸的事情后,也就竭尽平生之才日思夜想地撰起下联来。
  一晚,他和弟弟各人点着油灯,拿着它上阁楼房里各自看书,他在台前刚坐下,灵感马上涌来了。才子突然惊喜地自言自语道:“唔,有了,有了!下联出来了!”
  次日晚,待到三更半夜之时,才子悄悄地走到那个才女自尽的房屋院子里,侧耳细听里面的动静。一会儿,从里面传来一阵令人恐怖的叫声:“移椅倚桐同赏月!”
  才子壮着胆子,对空中大声地说道:“小姐,你的伤心郁结今晚可以解脱了!”
  “移椅倚桐同赏月!”又是一声尖叫。
  “点灯登阁各观书!”才子高声诵出下联。
  下联一出,院子里顿时寂静了下来,才子站立良久,再也听不到那尖叫声了。
才子满意地离开了院子。
  世界本无鬼神,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不可全信,然而最值得我们赞赏的还是那副佳联。

趣联故事(17)
  三鸟害人鸦雀鸽
  四灵除你凤麟龙
  吾粤中山石岐邻近澳门,抗日战争前,澳门黄赌毒盛行,石岐深受其害。毒品首推鸦片,吸毒者形销骨立,家财散尽,甚者家破人亡。赌博形式极多,为害市井居民者最是麻雀(即麻将),沉迷于此者通宵达旦,越赌越大。有所谓“充顶”者,庄家出价10元,同桌者同意“充顶”,输了则需双倍付款。一宵下来便输得囊中如洗。
  再次便是“白鸽票”,由博彩公司承包。以《千字文》中之“天地玄黄”至“鸟官人皇”共80字为“字?”,美其名为《八十字有奖义会》,每场摇珠开出20字,按中字多寡奖。许多市井愚民为追久未开出的所谓“肓门字”往往输得面无人色。
  善良百姓对此恨之入骨,有某文士出一联首征对曰:“三鸟害人鸦雀鸽”,意在警醒赌徒。时有一浪荡子在石岐先闻此联,便以一知半解的常识在市井人众之处大叫:“我有一联‘三鸟害人鸦雀鸽’,谁人能对?”
  连叫两遍无人应答,浪荡子遂面有得色。当他再叫第三次时,旁有一人应声斥之曰:“你吵什么?‘四灵除你凤麟龙’。”浪荡子当即噤若寒蝉。因“凤麟龙龟”古称“四灵”,回应者盖讥其为龟也。
  
趣联故事(18)之唱戏
  唱字一扁曰,曰喜怒,曰哀乐,曰出许多口舌;
  戱者半边虚,虚荣华,虚富贵,虚动无数干戈。
  以前唱戏的民间艺人,自由组合叫“戏班子”。他们各处流浪演出,如有乡镇、码头,或头面人物要他们凑热闹,演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任意给点钱维持最低生活就是了。如电影《舞台姐妹》、《戏剧春秋》那样,场地不固定,生活无保障,精神受凌辱。
  大约70年前,重庆经济日渐发达,商族集散渐多,茶馆专场满足不了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流浪的戏班子也希望有固定场地演出,开始租简陋场地,搭临时舞台称戏园子。重庆川剧院就是从简陋戏园子,在米亭子较场口之间建固定舞台,取“日日新,又日新”而名又新戏园,正式售票营业。戏圈门口张贴对联:“唱字一扁曰,曰喜怒,曰哀乐,曰出许多口舌;戏者半边虚,虚荣华,虚富贵,虚动无数干戈。”(戏古写戱。)戏园被日机炸毁,迁往邹容路继续营业演出,门口仍贴这副对联。
  又新戏园开业前夕,当地黑势力见有利可图,欲谋豪夺,明争暗斗,口舌不休。一见贴出此联,便藉口发难,硬说对联含沙射影,有意戏讽。当时军阀混战,掠地劫城,城头常换大王旗,枪杆子出政权,有位绿林出身的军阀,占住重庆,也想分食。便说自己打天下动真枪刀,怎么虚动干戈?更有个别恶徒趁机叫嚣:封园子,砸班子,抢戏子(女演员)。这副对联如一石激起千重浪,闹得满城风雨。
这副拆字联内涵丰富,对仗工稳,表现了我国戏剧优良文化,汉字巧妙运用,讽时警世,概括力强,很有现实意义。可是当时面对武夫、流氓,又新戏园经理苦于应付,奔走求援。
  后来因“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对社会影响,军阀调防离渝,黑势力变质等原因,对联风波不了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又新戏园的老艺人,为弘扬祖国戏剧文化培养新秀,1948年招收了数十名儿童,成立又字班,所有学员艺名,中间都改为又字,如刘世玉改成刘又玉,李家敏改为李又敏。他们现在还活跃在川剧舞台上,只是把又字改换原名。四川川剧学校建校40周年纪念时,该校校长李家敏,教师刘世玉,席间谈起这比对联时,勾起许多往事。

趣联故事(19)
  鸦片三分,盖世英雄归绝路;
  摊皮四粒,富家子弟入穷途。
  这是一副劝人戒毒戒赌的对联,把赌、毒的害处,明白无误,彻底地昭告于世人,劝人远离赌毒。
  在以前,白粉海洛因尚未有今天这样的盛行,毒品是以鸦片为首,在今天,此联应改为“白粉三分”才更为贴切,吸上了白粉,即使是“盖世英雄”都必“归绝路”。嗜好赌博者,“富家子弟”也难逃“入穷途”的必然之路。
  旧社会的赌博种类,也没有今天的多式多样,以番摊、牌九为主。番摊只有一、二、三、四的四瓣,把一撮摊皮拿出去,然后四粒为一拨,一拨一拨地扒回来,到最后,剩多少粒就是估中多少粒者赢,估其他数的便算输。故称“摊皮四粒”。其实是以鸦片代指一切毒品。番摊代指一切方式的赌博。吸毒必自戕,赌博必输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趣联故事(20)谐音联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格)亮
湖边洗藕,户户太白李(理)长庚(根)
  宋朝苏东坡与当朝丞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左迁,谪居岭南,做官惠州。途经广州时,慕名游六榕寺和六榕塔。苏东坡喜名刹,善交僧,乐读佛,故号东坡居士,此次南下,得偿夙愿,因此一到广州,便直奔六榕寺。寺中和尚也知苏学士大名,住持长老知他来游,如此,郑重接待,陪同参观。更增苏东坡游兴、谈兴,以至流连忘返,夜宿庙中。
  日落崦嵫,月上树梢,六榕塔内灯火放明,灿烂辉煌,玲珑剔透,备感壮观。住持趁茶浓食香之际,对东坡说:“学士下榻寒寺,真是蓬荜生辉,当六榕塔内灯火四射,小僧班门弄斧,制一上联,请学士赠阅成对。”东坡接过所写,见是:“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葛(格)亮”。
  六榕塔建于晋,唐初王勃游后撰文称述,名播海内,骚人墨客南来北上无不登临。住持藉此嵌诸葛孔明谐音作联,自然纤巧。东坡看后未能即时对出下联,次日便别寺离穗,匆匆赶往惠阳上任去了。
  苏东坡到惠州当官,因是左迁谪居,心境不畅,敷衍应付政事,日常漫步郊野,荡舟西湖。一日偶见农民踩藕去泥,湖水洗净,见此洁白莲藕,想起六榕塔灯上联,于是写成下联:“湖边洗藕,户户太白李(理)长庚(根)。”虽非绝对,亦称奇巧,惠州西湖暗对六榕塔。读下去更美妙,唐朝李太白,字长庚———传说李白母梦长庚而生———谐音对三国诸葛亮,字孔明,单姓对复姓,巧在自然。
苏东坡趁兴回广州,将下联面告主持和尚,传诵至今。附会之说,姑妄记之。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6# 发表于 2007-11-11 16:38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21)
  投水屈原真是屈 
    杀人曾子又何曾
  清朝时,某州境内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纷纷传说凶手是某某秀才,秀才被抓,知府升堂审问时,他连叫冤屈。知府说:“做了秀才就不能受点委屈吗?我出一个对子,看你能否对上。”随后,知府吟出了:
  投水屈原真是屈
  这出句用的是屈原投水冤屈而死的故事,且末尾一个“屈”字,又是前面人名中的“屈”字。秀才听后,沉思片刻,即随对曰:
  杀人曾子又何曾
  曾子,名参,春秋时人。传说曾经先后有3个人向他母亲说“曾参杀了人”。第一次听到说这句话时,曾母完全不信,第二次听到时就有点信了,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她吓得逃走了。曾母虽贤,原来是相信儿子肯定不会杀人的,可接连3次听说,她就动摇了,相信了。但曾参又确实没有杀人。这说明即使是假的,说的人一多了,人们也会信以为真。秀才用这个典故自喻,十分贴切。知府听后,心中也佩服秀才的才学。可他嘴里还是挑剔说:“我的出句中两个‘屈’字都读‘区’,而你对句中的两个‘曾’字,前一个读‘增’,后一个读‘层’,对得不工整。”秀才说:“屈字现在虽读‘区’音,古代作姓氏时,应读为‘掘’,不信的话,大人可查一查。”知府听了后,笑着说:“刚才是考你的。”随后,就把秀才放了。
  以出对和应对来判案是不可信甚至荒谬的,但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人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趣联故事(22)朱项斗联
  
  梅州市古称嘉应州,素称文化之乡。传说,清代该州有朱、项两大户,对门而居。每年张贴春联时,均各请高手,从内容到书法,争奇斗胜。有一年春节,朱家早早就亮出这么一副春联:
  两朝天子
  一代儒宗
  明朝是朱家天下;另外,五代十国,即《水浒传》开头一首民谣“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其中后梁皇帝也姓朱。“一代儒宗”指宋朝理学家朱熹,也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的作者。这回项家可傻了眼。无可奈何之际,重金请来宋湘,看他有何高招应对。却说这宋湘不愧“岭南第一才子”之称,收下重金,大笔一挥,项家族人喜笑颜开:
  曾为天子父
  亦作圣人师
  汉朝天子刘邦为报答项梁鸿门宴救命之恩,拜他为“亚父”,这是项家“曾为天子父”的出处。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回碰到一个叫项橐的小孩在路中用土、石块砌城玩耍,孔子要他将“城堡”搬开让车马过路。谁知他竟横着脖子振振有词地说:自古只有车马绕城而过,岂有拆城让路之理?孔子一听乐了,对小项橐说,你足以做我的老师。这便是项家“亦作圣人师”的由来。
  这年斗联,自诩出过两朝天子、一代儒宗的朱家输了。
(“朱项斗联”的另一个版本 )

  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相争最终造成刘姓人和项姓人如同世仇,相斗不止,始终不和。结果既影响了生产发展,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某地有两个村庄,一是刘姓,一是项姓,中间隔着一条河。刘项两村人老死不相往来,但就是相互斗联不止。每年的秋季将对联悬挂于村口,无非都是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之意。
  某年,刘姓人早早就挂出了这么一副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军师
  此联中上联“两朝天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东汉的故事。下联“一代军师”说的是明朝军师刘基(即刘伯温)的故事。项姓人要想再高过刘姓人,看来很难了。
  其时刚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过项姓村庄,借宿村里。闻说此事,心想总是争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有心促和。于是只身来到刘姓村庄,说明利害,劝说刘项和解,和睦相处,共享太平。刘姓人只当是项姓人想不出对联,才派人来说和,便要求对方出示对联,才肯言和。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亮出一副对联: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师
  此联中上联“烹天子父”说的是项羽和刘邦争霸期间,项羽将刘邦父亲擒获。于是派人告诉刘邦,刘邦要是不肯投降,他就要将刘父烹熟了吃。刘邦听后,对来人说,若是烹了他父亲,请分一杯羹,让他也尝尝味道。项羽终是不忍,便放了刘父。此事对于刘姓人来说,刘邦是个毫无孝道、鲜廉寡耻之辈,极不光彩。
  下联“作圣人师”说的是孔子东游,路遇小孩项橐,与他一番交谈后,孔子说,小项橐“可以为师矣”。(此事“朱项斗联”一文中已说及,在此不再多言了。)
  刘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刘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另:“朱项斗联”中提到的“刘邦拜项梁为亚父”一事,没找到出处。)

趣联故事(23) 纪昀妙对乾隆
  清代乾隆近臣纪昀,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曾言:天下无不可对之联。
  传说他随乾隆游江南时,有一天,在苏州城内一家装裱店门口,乾隆指着上面一幅写着“装裱唐宋元明历代名人字画”的大横招牌对他说,你看这也能对吗?纪昀看后二话不说,拉着乾隆回原路就走,来到刚才路过的一家药行门口。乾隆不明就里,纪昀示意他朝上看,乾隆一抬头,不禁呆住了。只见上面也有一块大横招牌,赫然写着:“采办云贵川广各省道地药材”。
  两条市招,天然一副妙对。

趣联故事(24)

  扇面联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传说宋朝苏东坡宦游杭州,某日与友人佛印和尚在家品茶,谈诗论佛。陪侍在侧的苏小妹,听起雅兴,建议三人联语助趣。联语要求,既切合本人实际,又要三方为联,两两相对,成为三副对联。一致同意拈阄定先后。
  佛印首先出句:“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苏东坡继之曰:“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苏小妹续对道:“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三联巧对,颇为奇美。
  楹联是挂在柱子上的对联,一楹两柱左右各一成对,扇面联打破了两楹为联的格局,三柱建筑亭为多。有柱未必有联。因此扇面联始于何时待考。据我所知,扇面联元代斗“三枪对”,元人好为。元曲中较多运用。
  清朝乾隆45年(1780年),增建避暑山庄,添设36景,在青莲岛上筑“青扬书屋”。乾隆宠姬李贵妃曾在这里吟诗作画,欣赏山光湖色,青扬书屋两旁各建一亭,一为五角翼亭,另一是三柱三角亭,倚亭远眺“南山积雪”,近听“暖流喧波”,三柱各一联语:“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笺寄西蜀青莲诗。”这副扇面联是从元曲摘句,结合山庄景观名,并暗用李贵妃书画的笔墨笺演化融贯而成,巧以北、南、西、乌、紫、青之方向、颜色交相成对,并夸张皇家用物华贵,取典自然,修辞纤巧,无不显出汉字优美。
  可惜这副扇面联和乾隆亲题的烟雨楼联(百尺起空,碧涵莲岛;八窗临渺弥,澄印鸳湖),皆丢失无存,不知所终。
  关于扇面联,作者曾为家乡桥亭摘马致远曲题柱:“红尘不向门前惹;青山正补墙头缺;绿树偏宜屋角遮。”
  诗有三韵小律,词有上中下三阕,联有扇面三枪。有人认为皆是“异体”“出格”(律),其实这正是我国文化丰富,多姿多彩。
趣联故事(25)
   十一月十一日
  八千春八千秋
  清代乾隆进士、文学家刘凤诰,能诗善对,而且才思敏捷,涉笔成趣。对一些常人难以应对的悬联,他能信手拈来,倚马可待,对得妙趣横生。
  有一次,一位八旬乡绅仰仗刘凤诰的大名,买了名贵纸张找上门来,求他为自己撰书一副寿联。
  当时,刘正忙于写字,见老乡绅登门,便放下手中的功夫,奉上香茶。待来者说明来意后,他欣然应允,并一边研墨铺纸一边随口问道:“寿星公您何月何日生辰?”老乡绅谦恭地回答:“十一月十一日。”
  刘凤诰听罢,二话没说,居然把老者所言的出生月日原原本本地在其送来的纸上一挥而就:十一月十一日。然后漫不经心地说:“这是寿联的上联。”
  乡绅看得目瞪口呆,心里暗暗叫苦———这也叫寿联?把好端端的名纸给糟踏了。
  刘凤诰察觉老人脸有不悦,也不搭理,依然不紧不慢地继续问:“您老今年高寿?”闻“老朽虚活八十年”后,他“噢”了一声,口中呢喃数语,迅即执起大笔,刹那间,下联也已一挥而就:八千春八千秋。
  写毕,刘朗声诵道:“十一月十一日;八千春八千秋。上联纪实,下联祝颂,老寿星,行吗?”
  老乡绅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他当然品赏到这副寿联的奥妙!他连忙说:“何止行,刘大人简直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您为老朽撰书的这副寿联,窃以为还有一妙:寥寥十二言,竟有八个数字,故又是副匪夷所思的数字联!”
  说到这里,老乡绅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千恩万谢过刘凤诰后,他才捧着寿联心满意足而归。

[ 本帖最后由 燕小乙 于 2007-12-7 15:51 编辑 ]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7# 发表于 2007-11-12 23:20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26)
  绣阁并肩同望月
  香闺对坐共弹琴
  清代纪昀,字晓岚,向以字行,斋号阅微草堂,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世誉此书堪与《聊斋志异》媲美。他博学多才,是乾隆帝宠臣,但又秉性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据说他有姓牛的姻亲,出任知府,值其子新婚之庆,纪亲撰一联致贺:
  绣阁并肩同望月
  香闺对坐共弹琴
  牛知府收到贺联,十分欣喜,念纪乃当朝重臣,兼有姻谊,便把此联高悬于大堂正中,引以为荣。贺客纷纷趋前观赏,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有善于官场拍马者,还信口吹牛,说什么此联堪称贺婚联中之绝品,描写新婚洞房之乐,既并肩赏月,又对坐抚琴,实乃伉俪情融,琴瑟和鸣之佳兆也。主人闻之,更是喜形于色。
哪知牛府喜事过后,纪来函道歉说:奉贺之联,缘喜庆故配以谐趣之典,上下二比,皆切合君家牛姓之典实,一用“吴牛喘月”之典,一用“对牛弹琴”之故事,隐而不露,晦而涵趣,是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
  牛知府阅信后,真个哭笑不得。因念纪是高官,幽默成性,连乾隆帝他都敢戏弄,奈他何耶!
  这故事在其他书中也有记载,但联文略有不同。

趣联故事(27)
  昨日奔南,今日奔北,风尘仆仆,人海茫茫。是是非非,争名夺利,终岁辛劳,形消骨立,不外为妻为儿。最可叹,数十年光阴,其如一梦。
    寅时起雾,卯时起云,泉水潺潺,松涛阵阵。清清静静,绝恼忘忧。长年休暇,心旷神怡,此真多福多寿。诚堪羡,三五个侣伴,好比八仙。
  地处珠海市斗门区中部的黄杨山,被喻为“珠江门户”第一峰,海拔581米,峰不高而山奇,山明水秀。其峰其水其石,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为此间风物而折腰,流连忘返,并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
  黄杨山中有八景,景景有文章。相传八仙吕洞滨、汉钟离、张果老等游四海而览名山,莅斗门而登黄杨山。只见茂林翠竹,松涛阵阵,飞瀑石鸣,流水淙淙,鸟啁蝶舞,百花鲜艳。八仙喜不自胜,手舞足蹈,诗吟赋咏,在此留下了“赤脚仙踪”、“第一石门”等传说与景观。
  与黄杨山相距不远的有一村庄叫乾务村,村中有一寺庙叫香泉寺。寺中主持称一峰大师。一峰大师原姓马,天津人,会粤语。本是**一旅长。在一场鏖战中几乎全旅覆灭,亲人失散。他自此心灰意冷,无意官场,于上世纪40年代初辗转到罗浮山,入寺削发为僧。后来到乾务香泉寺当主持,常去黄杨山游览,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一百字的对联。
  上联五十字为其本人军旅生涯的缩影与感叹:几十载为“党国”卖命,走南闯北,戎马倥偬,到头来如南柯一梦。下联五十字为黄杨山景色的描写,以及本人出家后与钟磬为伴,忘掉世间烦扰的寂寞与凄清、以及羡仙的舒泰心境。此联虽长,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写情写景,顺手拈来,自然得当。
趣联故事(28):图写禽兽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其诗刚健高古,有《曲江集》传世。在朝为官刚正不阿,敢直言议论朝政,曾一度为朝廷所倚重,任宰相多年,后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所谮而罢相。
  张九龄罢相后回原籍曲江闲居。一日,他到山林寻幽探胜迷了路,忽见一大户人家,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他便挤过去看热闹。人家以为是主人的宾客,便请他进屋。他也不客气地登堂入座,只见堂上挂满寿幛寿联,原来是这户富庶人家的父亲七十寿诞,大摆筵席,连县太爷、师爷都来赴宴,主人忙于招待满身罗绮的官员和地方绅士,冷落了坐在末座的布衣老叟。张九龄当时刚罢官归来,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也空手没送贺礼来,颇感有点不好意思,自个儿默不作声,低头品茗。
  到了正午开筵时,大家都互相推让县太爷高坐大位,县太爷也略表谦逊地指着张九龄说:大位还是让这位高龄的长者坐。张抱拳对众人说:恭敬不如从命。便上前把大位坐下来,而县太爷只好屈居其次,四座宾客均感不满。
  酒过三巡,寿翁之子捧来一帧寿翁肖像和文房四宝,恭请县太爷赐题像。太爷拿起笔来蘸满了墨,然后递给张,佯装谦让地说:老先生年高学博,还是请您赐墨宝为宜。张知其用意,即把笔接过,展开肖像,在像上边预留的空白地方,从右至左写下如下四字:
    兽禽写图
  满座为之哗然!主人怒不可遏,正想发作斥他。只见他又蘸墨迅笔疾书四字于下:
    中中公公
  大家都侧目怒视他,不明他为何如此放肆?只见他佯作思索后,续写道:
    之之之之
  这时,围观的人见字体写得非常工整和深饶帖意,但正读倒读,都没明其意。及至写完最后四字:
    麟凤神貌
  站在最前的太师,顿时恍然大悟!当张九龄搁笔后,他指着这16字诵道:“图公之貌,写公之神;禽中之凤,兽中之麟。”(古时书写由右至左)
  众人齐声叫好!至此主人才转怒为喜,频频斟酒致谢。张酒足饭饱后,起身告辞。众人目送他走后,暗自嘀咕:此老相貌堂堂,文笔均佳,定非等闲野老,却不知他就是一代名相张九龄。

趣联故事(29)

补鞋能智对下联
    凤形涌出三尊地
    龙势生成一洞天
  位于佛山中心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正门处悬挂着由明朝户部尚书李待问书写的这副对联。
  明朝年间,祖庙大修。李待问欲为祖庙撰写对联,于是写下上联:“凤形涌出三尊地。”讲述了佛山得名的故事。凤形,指佛山,因为佛山地形似凤,所以用“凤形”指喻佛山。佛山原名季华乡,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西域僧人达毗耶舍来佛山塔坡岗搭茅屋讲经,到唐代贞观二年(628),本地人在塔坡岗挖出晋代僧人留下的三尊小铜佛像,于是建庙供奉,从此季华乡就改名为佛山。
  写出上联后,李待问怎样也想不到合适的下联,于是在祖庙门前张贴告示,以重金征集下联。众多读书人都跃跃欲试,但几周过去了,都未能交出合适的下联。
当时,祖庙门前是热闹的街市,聚集了各种行当买卖。一群补鞋匠长期在此设摊为生,但却常常遭到衙门的驱赶。补鞋匠中有一位名叫补鞋能,平日爱好读书写字,他的伙伴都怂恿说:“补鞋能,你要能把下联给对出来,就能为大伙出口气,别人就再不敢小看咱们了。”补鞋能一听,心想:“是啊,我怎么不试一试呢。”他来到告示前,仔细琢磨着,周围的人都取笑他:“难道凭你一个补鞋匠也能对出好的下联不成?”他想,上联以佛山地形和地名典故为题材,下联能以祖庙———佛山神权与政权集中之地为题材就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天,他茶饭不思,潜心思考下联,终于想出了下联:“龙势生成一洞天。”
  第二天一早,他将下联交到了李待问手上。李待问一看,拍案叫绝,说道:“这个下联太好了。龙势,指喻祖庙,表现了祖庙神秘而威严的气势;洞天,指道教中的圣地,正符合北帝是道教之神的说法。上下联一合,意境与形制都十分工整。”之后,补鞋能拒绝了酬金,却提出了允许补鞋匠在祖庙门前设摊的要求,李待问欣然答应。
  自此,这副对联就挂在了祖庙的正门。而补鞋能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趣联故事(30)

何淡如粤语趣联
  何淡如,清末广东著名文人,中过举,任过县学教谕。他博学多才,尤擅粤语趣联。
  一次,他与朋友饮茶,忽见有人打架,一拳打向对方眼睛,朋友惊呼:“一拳打出眼火!”
  何见对面有人吸烟,即答:“对面睇见牙烟!”此对话可说一绝妙粤语对联。“牙烟”语含双关,既指口中喷烟,也有“危险”之意。
  何淡如的儿子倚仗老子名声,吃喝玩乐不思上进,弄得何焦虑万分,在厅中徘徊。他儿子顺口吟出上联讥笑他:
    剩得两撇胡须,此后唔知点算好?
  何淡如大怒,随口斥道:
    养成一身懒骨,从今改过未为迟!
  又有一次,何与友人吕拔湖乘船游珠江,吕见珠江风景秀丽,吟出上联云:
    四面云山谁做主;
  何淡如在船尾听见,即以粤语对道:
    一头雾水不知宗。
  吕听到,初时也有“一头雾水”之感,后细想才知是妙对。因那时吸鸦片很平常,吞云吐雾的,吸后飘飘然,什么都忘记了。何以此自省,也算有自知之明。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8# 发表于 2007-11-13 08:17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31)
曾国藩、左宗棠互嘲
  (一)
  代如夫人洗脚
  赐同进士出身
  (二)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传闻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出句,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出句:
    代如夫人洗脚
  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堂一听,就面红耳赤。不是进士出身,以前一直是左宗棠的心病。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对联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更低贱了。左宗棠气得说不出话来。
  吃了这个哑巴亏后,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联对,这回曾国藩先出对:
    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对联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
  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


趣联故事(32)
  (一)
  五六四三,易爻变象;
  之乎也者,文字波澜。
  (二)
  五分地种三分梅,明月来时宜入画;
  之字路栽人字柳,淡烟锁处好读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故又有张南皮之称。清朝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并筹办芦汉铁路。有革新的政治观点,发表过“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后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驻广州时,建筑有“五之堂”,供公余与幕僚及地方名士作文酒雅集之所。此堂建于督署后花园,是一栋豪华幽雅的书斋式建筑,极园林卉木之美。落成之后,曾举行为“五之堂”征冠首嵌名楹联活动,一时两广名士及各大衙门的幕客,纷纷撰联应征。揭晓时,被录取的多达10联,因时间距今太久,现只能记忆上录二联,可惜其余的都忘记了。此事是70年前一位清末的老贡生讲的。
  以“五之”二字取作书堂名,含义何在?今人恐知者不多。这是摘自古籍中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五句带有“之”的语助词之典故。按以此二字来撰“鹤顶”联,难度颇大。因“五”字是数目词,“之”字是语助词(且还可作介词、动词、名词等解),实很难遣词命意,若非联坛老手,确实难以下笔;故应征之卷虽多,录取者寥寥。
  第一联堪称妙作,妙在能把“五六四三”这四个易卦的变化演算,拿来对以“之乎也者”四个语助词。众所周知,在清代的应试八股文和一般的文言文中,如果不在行文的起承转合处恰当运用这些语助词,则全篇文章便写成一潭死水,全无波澜,沦于平庸之作,哪能感动人呢?想作者一定是个博学而擅于诗联才士。
  据说张之洞最赏识的乃是第二联。因此联除了饱涵诗情画意之外,还工巧绝伦地以生花妙笔写出“五分地种三分梅”偶以“之字路栽人字柳”,真是匠心巧运,俨如天造地设,全无雕琢痕迹。全联不仅第一句妙,末句也工整而情景交融,允推夺锦之佳构。
  闻后人对其中的“入”画和“读”书二词,认为平仄不和,乃代乱改为“观书”、“吟诗”,平仄和则和,但境界相去远矣!
趣联故事(33)

 四书无母狗
 三传有公羊
  有位在乡村教私塾的王先生,借一座破庙做学堂,教了十多个学生。一天,县督学来考核,先生自然十分恭敬。王先生陪督学坐了一会,就去安排饭菜去了,督学一人静坐,听学生念书,忽然听到一个学生念出“临难母狗免,临财母狗得”,大为惊诧。去问那学生时,学生回答说是:“先生教的。”督学心想:书上的原文是“临难毋苟免,临财毋苟得”,“毋”(wú)怎能读成“母”呢?
  中午,王先生提前放了学,陪督学用餐。督学坐在上席,见菜肴丰盛,王先生又斟上酒来,十分高兴,心想,那个白字不一定是先生教的,可能是学生念白了。考一考先生的才学便知。酒过三巡,督学十分客气地说:“王先生,今日承蒙盛情招待,想出个对句,请你对一下助兴,还望先生原谅班门弄斧。”王先生连说:“哪里!哪里!请督学不吝赐教。”督学随即念出出句:
    四书无母狗
  不想王先生随即应声而对:
    三传有公羊
  三传即《春秋三传》,包括《左传》、《谷梁传》、《公羊传》。督学一听,不禁连连称赞:“佩服!佩服!”又大声说:“王先生高才,这个蒙馆你坐稳了。”


趣联故事(34)

问答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问大人由何路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漫漫,雾腾腾,本宗师从天而降。
  清朝乾隆年间,四川文士李调元,奉命主考江南。长江下游文风历代鼎盛,康熙时,两次文案(文字狱)均发难于江南,迫使吴汉槎等知识分子流放塞北。故一些江南的知识分子,蔑视外来主考官员,但又不敢抗拒,只能搞小动作刁难。当李调元走马上任之日,落桥掀帘之际,有人递手本时夹一联语:“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问大人由何路来?”
  李调元是蜀中有名才子,青年时已名播四川。有一天上学迟到,塾师诧异,趁中午放学后,查阅李调元课业,发现书本中夹七律一首:“二八佳人隔岸愁,书生权作渡人舟。试将玉手携花手,恰似龙头对凰头。三寸金莲浮水面,十分春色满江流。轻轻放下沙洲立,默默无言各自休。”老师看完,等李调元饭后归来问其经过。原来昨夜暴雨,今晨溪河水陡涨,李调元赤脚涉水而过,见一年轻姑娘伫立岸边,愁对洪水,不敢脱鞋踏水过溪,见青年男子既羞涩又羡慕,眼露乞求,李调元便将姑娘背负过河,往来周折,因而上学迟到。写诗纪实,才情可见。其后中榜登科,得到乾隆赏识,多次派任主考,选拔人才。曾撰写《赋话》一书,上下十卷,至今流传。此次奉命主考江南,知非易事,但胸有成竹。
  李调元看完出联,莞尔一笑,即升所接参,参毕,便对谒参的地方官员说: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考尚未出题,诸位便查问来路,区区一联,不便倚马千言,即可相告:“巫山峡,十二峰,云漫漫,雾腾腾,本宗师从天而降。”答联捷壮,语压四座。
  次日,考生入闱后,见“小子鸣鼓而攻之”、“将军树旗门”、“粪土之墙”。不解此皆题意而交白卷。李调元收齐卷子,打道回京时,对送行官员说:“空有文名,不尊师重道,只能是白纸(痴)而已。”
  乾隆已知考场事,不欲在殿前查究,传旨李调元回京到御花园龙舟中谒见。乾隆在船上只问江南风光,见到群鸭相嬉,便出联:“七鸭戏水,数数三双单一”。恰有水蛇傍舟,李调元便以“尺蛇泅水,量量九寸三分”(注)与答。敏捷才华,皇帝欣赏,考场风波,不扬自息。以上趣谈而已。旧时科考,关系学子前程,哪能如此轻率了之。
  (注:下联作者,也有说是纪晓岚,姑录之添趣,待有考古癖者证之。)
趣联故事(35)

横山佬妙对广海婆

    横山佬勤耕勤种,出门大担小担
    广海婆懒补懒缝,归家上穿(川)下穿
  话说广东省台山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约有数十万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他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离乡背井,到港澳或南洋、美国、加拿大等地谋生创业。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拼搏,台山侨胞们搏出了卓著声誉,创下了非凡业绩。据传,他们兴起外出谋生,走南洋,闯金山,缘于一副相互讥笑的对联。
  那一天,汶村镇横山村的一位十分勤劳的后生天未亮就起来捡猪粪,到太阳刚出就已经捡了两担猪粪了。他喜洋洋地哼着小调担着到地里沤肥,准备用来施到禾田去。谁知一出村口就碰见邻居大嫂回娘家,刚从广海村回来。由于横山村实在太穷了,她回娘家不但没什么好东西孝敬双亲,连穿的衣服都是上补丁下补丁的,被娘家村里的人取笑。她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正碰见这后生担着牛屎猪粪满身臭气扑鼻怨气大发,就高声吟了这上联:
    横山佬勤耕勤种,出门大担小担。
  这上联意思双关,大担小担既指横山村对望的两个小岛;大担岛和小担岛,又指担来担去都是牛屎猪粪而已,横山人真太没出息了。
  这后生听到广海大嫂讥笑他,却也不生气,望了望她,见她穿的满是补丁的衣裳,就对出下联来:
    广海婆懒补懒缝,归家上穿下穿。
  这下联对得巧妙,我横山佬担的虽是牛屎猪粪,但是勤劳创业终有收获,比你广海婆这懒人好多了,你回娘家穿的衣服都是破烂的。上穿下穿,既指衣服满是破洞,又指广海外的上川岛和下川岛,“川”与“穿”音谐。这广海婆讨了个没趣,回来后就一改懒性,勤劳持家,并动员丈夫外出南洋谋生创业。而这横山后生也不甘示弱,率领一班后生远渡重洋,发誓要搏一个衣锦还乡。
  于是,台山各村人都纷纷以他们为榜样,外出创业遂成潮流,台山,也就成了今天的著名侨乡。
  当然,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些文人编造的,但它却在谐趣间引伸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来,也算不错。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9# 发表于 2007-11-14 13:43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36)
讽刺二张联
  堂堂乎张也(横披)
  此子本庸人,偏敢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吠尧原桀犬,何曾晓敬以为国,敬以临民。
  1917年,北洋军阀驱兵南下,大肆掠夺湖湘等富饶地区,所到之处,鸡飞狗走,搞得民怨沸腾。有一教师,激于义愤,探知两个领兵头目名叫张子志、张敬尧,便以他们的姓名嵌入横批和对联里,用巨笔写成大幅的白纸黑字楹联,乘夜深无人之际,高贴于通衢大道的墙上。翌日,这副讽刺联已不胫而走,满城沸沸扬扬,尽人皆知,一时传为笑柄。
  按横批所写的“堂堂乎张也”,典出《论语·子张》,其原意是说,子张此人心地不仁,却在人前摆出威风十足的样子。上联的“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雅韵事,而张子志乃一兵痞俗子,哪能附庸风雅?下联的桀犬吠尧,比喻恶狗藉主势,不识好歹乱咬人。全联借用古典来讽今人,妙嵌二人姓名于联中,的是画龙点睛之笔!


趣联故事(37)

  龙凤巧联姻
  清朝时,安徽书生汪儒扬少年英俊,才思敏捷。一天,相府的徐小姐出嫁到汪儒扬邻近的陈府,闹新房的整日不散,嚷个不停。新娘徐小姐烦了,以桐油灯上的金龙图案及灯芯为题,吟出一联:红灯盘龙,火中龙从水里出
  徐小姐吩咐丫环传话,对不出下联者,不能来闹新房。众贺客无人能对,遂把汪儒扬请来。汪儒扬一听上联,见徐小姐穿的绣凤红缎鞋,便吟出了下联:赤鞋绣凤,天上凤到地面来
  徐小姐一听把她比作“天上凤”,不禁大喜。见汪儒扬谈吐不凡,才貌双全,随即修书一封,要汪儒扬去向二妹求婚。
  汪儒扬赶往徐府后,徐老宰相设“鱼羊席”款待。席中徐公说:“闻秀才才华出众,老夫愿以联择婿。”汪儒扬点头说:“请相爷出题,学生领教。”老宰相吟道: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汪儒扬一听,这出句绝妙:“鱼”“羊”二字合起来,是新鲜的“鲜”字,再音是“冼”(xian),乃“稀少”之意,一字二音双意,真不愧为相爷。他正默神,忽听到一个丫环在门外对二小姐说:“小姐好福气,大小姐荐来一位才貌双全的二姑爷,正在东楼,老爷要用对联招亲呢!”汪儒扬循声望去,见西楼有女子身影从窗边掠过,下联便出来了: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老宰相一听,连声叫好。联中“女”“子”二字合起来,是美好的“好”字,再音是爱好的“好”(hào),喜爱之意。也是一字二音双意,属工整合字的佳对。老宰相高兴地说:“儒扬真佳婿也!”
趣联故事(38)
船夫出联难苏轼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话说苏轼闲来无事,欲寻好友佛印聊天,踱步到港口乘船。这时,正碰上船夫因船价与旅客讨价还价,俗称“讲口”。船夫不认识苏轼,见他斯文淡定,道貌岸然,就对他说:“先生,我这里有一上联,你们若对得上,可免船费。”苏轼欣然同意。船夫吟出上联是:
         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船夫浅如白话的上联,听来平淡无奇,非常通俗,可细心一想,却很奇妙。原来当地口音,“港口”和“讲口”谐音,对起来难度颇高,竟让才高八斗的大文豪也一时陷入沉思,无法对上。一直到了对岸还未对答上来。苏轼只好照付船价。
  上得岸来,苏轼见前面有一座砖瓦窑,几位顾客正和窑主在那儿摇头晃脑地争议瓦价。苏轼灵机一动,即时对出了下联:
    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诗人苏东坡毕竟才华横溢,触景生智,茅塞顿开。“窑头”与“摇头”音谐,一个争船钱,一个议瓦价,对仗贴切,堪称佳构。


趣联故事(39)

  哑联二则
  (一)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二)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徐渭,字文长,生于明朝,浙江人氏。相传,徐文长为杭州西湖撰过一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此联气势宏伟,极言西湖美景。人们交口称赞,竞相传抄。杭州知府认为徐文长屡试不中,没有什么学问,于是命人找来徐文长,欲一试高下。知府用手指着六和塔道:“听说你很有文才,本府有一上联,让你来对: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早已听说杭州知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于是也不答话,只是伸出手来晃了两晃。知府以为徐文长对不上,便喝斥道:“徐渭,你好大胆!本府命你对句,你不识好歹,竟敢用这些小动作戏弄本官?”徐文长答道:“小人已对出下联了: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知府无话可说。
  又一次,徐文长来到西湖游玩,看见几个读书人聚在一起,似是在争论什么,便上前打听。互通姓名之后,其中一个书生对徐文长道:“方才一位仁兄出了个上联。”徐文长便道:“且说来听听。”书生对着保俶塔一指,道:“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此联上句末字是下句首字,是顶针联。如要对得好,确不容易。徐文长伸手指了指锦带桥,又向众人拱了拱手,接着又向四面摇了摇手。
  其中一个书生见徐文长默不作声,只是摇手不已,以为徐文长也不过尔尔,浪得虚名而已,于是便阴阳怪气道:“久仰徐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相见,实属三生有幸。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啊!哈哈哈……”
  徐文长道:“这位仁兄高才,难道连哑联也不懂吗?本人手所指是说‘锦带桥’,拱手是说‘桥洞圆,圆似镜’,四面摇手是说‘镜照万国九州’。这位仁兄请连起来读,那就是本人所对的下联了。”
  大家将徐文长所说的连起来一读,方知其妙: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趣联故事(40)
世事如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在南京莫愁湖畔下棋。两人棋艺相当,各有输赢。恰逢朱元璋棋兴勃发,遂以莫愁湖作赌注,若是徐达赢了,便把莫愁湖赐给他。结果经过一番苦战,朱元璋还是棋差一着,让徐达胜了去。朱元璋“君无戏言”,果然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并在对弈处建造一座亭楼,取名“胜棋”。楼前题了一副对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徐达自投靠朱元璋后,被封为大元帅,东讨西伐,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成就不朽功业。建立明朝后,被封为中山王,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今日弈棋,胜了皇上,赐湖建楼,更是光宗耀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话说这一日,“胜棋楼”落成。徐达大摆筵席,宴请同僚,饮酒作乐,大肆张扬。席间有一道长见徐达如此张狂,便想提醒一下,于是说道:“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全盘皆输。在下有一副有关对弈之联,愿献给王爷。”道长之联是: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因残盘误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输!
  此联劝喻徐达,官场仕宦风云变幻,处处暗藏危机,不可不慎,时时警惕“一子投错,满盘皆输”。
  徐达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意气风发,哪里肯听?他看到厅堂上有一幅《龙吟虎啸图》,触景生情,灵机一动,朗声吟道:
        古画一轴,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刘伯温在旁边看得分明,也明白老道长有心点拨,但见徐达不仅不予理会,还讥老道长为“小子”,盛气凌人,心中觉得十分不安。刘伯温与徐达一同出生入死,感情非同一般。此时也深为徐达的处境担忧,有意提醒他,便接着徐达的话头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刚好与徐达所吟结成一副工整的对联,以棋子对画幅,既是说对弈下棋之事,又是提醒徐达不可居功自傲,得意洋洋,“伴君如伴虎”,官场险恶,切不可嚣张狂妄。
  不久,徐达被朱元璋诛杀,正应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而刘伯温则审时度势,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得以保存。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10# 发表于 2007-11-15 16:30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41)
巧语妙对凤求凰

  (一 )
  相传古时有一位相国小姐,颇有文才,许多人为她作媒,她都看不上,她的理想是找一个才子夫婿。她一不要彩礼,二不论穷富,只要能对出下联即可。她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此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为拆字法,“寺”和“寺”,“诗”和“诗”是顶真法,“月”又是“明”中的一部分,也是拆字法。“明月送僧归古寺”是一句唐诗,是用典,末一字为“寺”,与第一句末的“寺”重出,是照应。过了许久也无人能对,其父母劝她不要固执,但她仍不灰心,耐心地等下去。
第3年,一位姓林的书生赴京赶考,路过此地,看见上联觉得有趣,便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此联对得十分工整,可谓珠联璧合。相国小姐便与穷书生成了亲。
  (二 )
  宋朝一知县的女儿也是以对联的形式选择女婿的。她的上联是:
    梨打鲤,梨沉鲤出;
  这上联是根据一棵梨树生长在河边,梨果成熟后落入河里,打在鲤身上,梨果沉入河底而鲤鱼游到水面上来的自然现象出的,巧妙而难度大。当时好多秀才前往应对,均被这短而绝的联语所困,只好知难而退。
  天近黄昏,一阵风吹过,一凑在里面看热闹的靠砍柴为生的年轻人,见树上的蜜蜂被风一吹,全部落在了地上,风停了又飞起来。突发灵感,遂对出下联:
    风吹蜂,风停蜂飞。
  下联“风”和“蜂”正好对“梨”和“鲤”,自然、贴切、工稳。就这样,打柴的小伙子靠巧对娶到了漂亮妻。
  (三 )
  清代有一姓赵的书香门第,其小姐才貌双全,一心要嫁给一个才子,便以对联求婿: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对联挂出多时,秀才们也来了不少,但没有一副能使赵小姐满意。后来,有一道人看了大笑不止,连声称妙,人们便问是何缘故。他说:“东乡有一个王公子,知书达礼,非才女不娶,曾以巧联选配。”人们连忙把赵员外请了出来,双方行礼完毕,赵员外忙问:“仙道可曾记得王公子的对联?”道人应声念道: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赵员外谢了道人,回家告诉了女儿。赵小姐喜形于色,差人给对方送去自己的上联。王公子一看,喜出望外。不久,赵王二人结为美满夫妻。

趣联故事(42)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得其所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宋淳化年间,翰林院的墙上,有人贴了一句上联: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得其所;
  马文渊即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一生立下许多战功,人称伏波将军。他有句名言:“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着尸体还乡。”后来他病死军中。
  别看翰林院的人都是满肚子学问,可都被这上联难住了。原来,这出句绝妙:马既是姓,与革组成一个名词———马革;死是动词,又是联中成语马革裹尸的尸字的一部分(尸的繁体字为“屍”),还是最后一句“死得其所”的第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对联中称复辞和析字),应对极难。
  一天,新翰林学士杨大年(即杨亿,著名诗人)到翰林院上班,他看到这上联后,思索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李伯阳即李聃,尊称“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创始人,据说他:“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
  下联贴到墙上后,翰林院的人看了,都一致称好。一生一死,难对的地方均已一一解决了。
趣联故事(43)

老尚书难不倒小解缙
  解缙(公元1369-1415年),字大绅,明江西吉水县人,洪武年间进士,人称解学士。他6岁即能吟诗作对,是当时有名的神童。附近有个退休的曹尚书,对他十分嫉妒。一天,曹尚书把小解缙请到家里,和他对对子。曹尚书特意出了一个“双关对”(又称歧义联),就是听起来是一层意思,而另外还有别的意思的句子。曹尚书念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解缙随即应声对曰:庙后栽花长老枝。
  曹尚书见他对出来了,笑着说:“我这上联的意思是说,庭院前种的竹子,先长出竹笋来了。”解缙也笑着回答:“我这下联是说,庙后面栽的花,已经长出了老枝,难道不相对么?”
  曹尚书听了,略一沉思,又说:“我这上联另有别的解释,是说庭前竹子长得不好,是先生把它损坏了,所以,‘庭前种竹先生损’。”
  见曹尚书这样说,解缙就回答他:“我的下联也另有解释,是说庙后载的花被风吹倒,庙里长老拿棍子把花支起来,叫‘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一听,又说:“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是说庭前竹子长得不好,先生嘴里埋怨,就是‘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还是未被难倒,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这下联也还有讲究,说的是庙后栽了花,小和尚去告诉长老,长老说,已经知道了,这就是‘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见一变再变都难不倒解缙,只好服输,此后对解缙称赞不已。


趣联故事(44)
少年杨溥应对救父

  
  明代诗人杨溥,字弘济,湖北石首人,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他自幼聪慧过人,10来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
  有一年,他父亲因一桩公案株连,被抓入县狱,亲友们都急无对策,杨溥便跑到县衙去向县官求情。县官见他年纪小,胆子却不小,口才又好,想试试他的才识,便出一上联要他对: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是一拆合字联,把繁体的“圖”字拆成四个口字,又指明内外“口”字的关系。县官借此暗示,我乃一县之宰,主管万民,一切由我做主。
  杨溥明白县官的意思,当即对曰: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下联对得确实巧妙。把繁体的“傘”字拆开,成5个“人”字,其中一个大“人”字遮着4个小“人”字,反映了5个“人”字之间的关系,既应对工整,又奉承了县官。县官听了十分高兴,随即答应杨溥的请求,把他父亲释放了。


趣联故事(45)
一联三改
  清朝学者俞樾,自号曲园。有一日他携妻女到杭州游玩,但见这里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众人兴致勃勃,来到冷泉亭休息。
  冷泉亭前刻有一副对联,联曰: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上联说的是冷泉亭,下联说的是飞来峰,两处均是杭州名胜,远近闻名。
  俞樾一边欣赏一边赞叹不已,禁不住牵动文思,便将对联改动了两个字,作为对该联的回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妻在旁边听了,认为改得不好,便说道: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樾把自己和妻子改动的字进行比较,觉得“冷”、“飞”二字确比“有”、“无”二字更为准确传神。
  俞女这时也插话道: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听到女儿的改联,晓得上联的“禹”字是指大禹治水,这样一改,改得生动。但下联的“项”字,出处何在?一时不甚明了,遂追问因由。俞女道:“世人均知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项羽自己也曾作《垓下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高山,如非项羽大力施为,从别处拔起,焉能飞来此处?”
  俞女话音刚落,俞樾赞不绝口,连称改得好,改得豪气过人。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11# 发表于 2007-11-16 13:21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46)
孙中山对联
  半联惊大帅
  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想见一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到张府前递上名片,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张之洞当时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一瞧名片,很不高兴。哼!好大的口气,遂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答:“是一个儒生。”
  张之洞听了,令人拿过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
  孙中山一看,见纸上写着: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一见,这分明是一对联的上联,且又傲气十足,便不动声色地对出下联,又请门官呈上去。
  张之洞见上面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不由大吃一惊,知来人不凡,急命门官大开中门,迎接这位风华正茂的读书人。
  联讨袁世凯
  1915年10月,袁世凯悍然下令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孙中山日夜操劳,开展反袁活动,宋庆龄全力协助。
  一天傍晚,孙中山偕宋庆龄到公园散步,宋庆龄突然兴发,即对孙中山说道:“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世凯对联的上联,你能对下联吗?”孙中山笑道:“好!请吟出你的上联来听听!”
  宋庆龄吟出上联道:“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孙中山轻轻念着上联,感到夫人才思敏捷,联中一语双关。原来,繁体汉字“園”,为“口”中加一“袁”字组成,而“國”字则为“口”中加一“或”字组成。“或”的释意,是“有人”。“園”中出“袁”入“或”即成“國”字。
  孙中山沉思片刻,便吟出下联:“余行道上,义无回首赡前途”。
  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思也紧紧呼应上联———“道”字去“首”换“余”,即成“途”字,宋庆龄连连称好!


趣联故事(47)
施耐庵对联治心病

  施耐庵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的作者,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有着高超医术的良医哩。
  施耐庵曾一度居住在江苏兴化城里。当时,有一位病人叫顾斐,患病数月,面黄肌瘦,神情恍惚,整日口中不断念叨着“五月艳阳天……”。
  经多名郎中诊治,都认为病人脉搏微弱,舌苔焦红,系肝火太旺之故,均开了去火药之方,然而顾斐服用后,病情非但不见减轻,反而日甚一日。如此怪病,使得施耐庵亦感到一时难以对症下药。
  一日,他坐在顾斐的床前,冷静仔细地观察了病人的病情和神态变化,当病人自言自语“五月艳阳天”时,便立即对上了一句“三春芳草地”。
  奇迹在瞬间出现了,病人精神开始振奋,并喜形于色,且口中又吟出一句:“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施耐庵又对上:“冰凉酒,一滴、二滴、三滴。”
  这时,病人病容荡然无存,掀开被子,起身下床,郑重地给施耐庵施一礼后说:“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施耐庵稍一思索,即时对上了:“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至此,病人便痊愈了。
  原来顾斐患的是相思病,他爱慕的一位姑娘是位才女,但姑娘要求,必须对上三副对联后,才答应与他成婚。顾斐苦思冥想,越想越急,越急越难以思就佳联,因而急出了病来。多名郎中虽然能诊出其是肝火上炎,但究竟为何引起肝火上炎他们却未作思考,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无法从根本上医治病症。而施耐庵则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悟到顾斐患的是心病,于是对症施治,以渊博的文学知识和精湛的医道技艺,事半功倍地拯救了这位久治不愈的相思病者。
趣联故事(48)
   
讽**军败联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1944年,日本由于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遂设想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于是从春季开始,日军在中国大陆重新发起了攻势,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9月14日,日军攻下广西全州。尔后,发动了桂林-柳州战役,**张发奎的第四战区部队狼狈逃窜。日军12月2日占领贵州独山,3日攻都匀。
  面对日军的进攻,**守军无心抵抗,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时候甚至是望风而逃。在历时8个月的“一号作战”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豫湘桂大溃败之局面,充分暴露出**军队的腐败。有感于此,一有识之士写下一联记录这段屈辱难忘历史。联曰: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上联嵌入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等地名,下联嵌入向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字)、夏威(桂系将领)、云淞(桂林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白崇禧字)等人名,将日寇南犯时广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点和**将领一败再败的狼狈相清晰地勾勒出来,对仗工整,切中时弊,嘲讽怒骂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趣联故事(49)

张逸民巧对解围

  
  粤剧《搜书院》中的书生张逸民,实有其人。他字穆侯,原籍广东文昌县翁田镇人。是清乾隆丙辰年进士,曾随名师谢宝读书于琼台书院。
  张逸民天资聪慧,很有才华,能文善对,至今乡里传为美谈。有一次,张逸民和同学随老师谢宝郊游,看见一只白狗被火烧死于道旁,谢宝为试学生之才,出一联要大家答对。联云:“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这时恰巧有一渔翁满携鱼虾路过,张逸民触景生情,即时对云:“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谢宝听后,连声赞扬:“妙哉!妙哉!张逸民真有曹植的诗才。”
  还有一次,同馆某学生新婚,同学们皆欢欢喜喜地赴宴,但一到那里,却被一位冬烘先生所出对联难倒了,秀才们围在一起,面面相觑,不能入席。在这尴尬关头,幸好张逸民到来,大家忙将此事告知。张逸民一看上联:“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立即随口答道:“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这一对,使那位冬烘先生惊叹其才,赞赏不已,于是便恭请诸生入席宴饮。


趣联故事(50)
  
邱浚童年善对
  邱浚(1420年-1495年)明广东琼山人,景泰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邱浚7岁丧父,靠祖父邱普、母李氏顾复教诲,五六岁时便会吟诗作对。一日,邱浚随祖父到乡下探亲,半途下雨,只好在附近的一间村学塾里躲雨。学塾的老塾师和邱普是老相识,老塾师向邱浚说:“今日避雨到此,我即景给你出一上联:细雨肩上滴”。不料邱浚脱口应道:“青云足下生。”老塾师听了,竖起大拇指向邱浚的祖父夸耀:“果然是个神童,出口超凡脱俗!”
  有一天,知府奉旨巡视琼崖,年幼的邱浚得知后,等待知府到来时故意在路上玩耍,被知府官吏撞着,跌倒街心,挡住知府去路。知府问左右道:“这孩子是谁?”左右应道:“邱浚。”知府听罢立即令轿夫停轿,当场对邱浚出一上联:   “一脚踢倒小童子。”
  邱浚说:“大人叫我对对联,应先扶起我。”知府便唤左右把邱浚扶起。
  邱浚道:“他们扶我不行,非大人亲手扶我不可!”知府便伸出右手扶起邱浚。
  邱浚仍拒绝道:“这样不行,得两只手一齐来。”知府细察颇觉奇异,心想:这小小年纪的孩子花样可不少,且步步深入,似作文章,确是独特。想着想着,知府遂依言用双手扶起邱浚,看他如何作对。岂料知府一扶起邱浚,邱浚从容不迫地答道:“双手扶起大学士。”知府一听,大为叹服。
  还有一次,邱浚行经镇台署,因一时尿急,便在署前照壁下方便。这时镇台刚同僚属下棋方罢,品赏点心,镇台见邱浚如此这般便叫署役招他进去,说道:“邱浚,大家都说你善于作对联,我今出上联,你能对出,我赏你10个点心!”邱浚不慌不忙地应道:“请大人说出来,什么对子!”
  于是,镇台即从壁上塑绘的龙凤花卉想出上联:“照壁当衙,龙不飞,凤不舞,桃不开花,李不实,可笑小子。”
  邱浚看见案上摆着一副象棋,马上对道:“棋盘在案,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兵无力,叱杀将军。”
  镇台听了,乐不可支,当即赏给邱浚10个点心,并向僚属们赞叹道:“广东出了个大才子啦!”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12# 发表于 2007-11-17 14:22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51)
中秋赏月佳对多
  中秋佳节,民间赏月的习俗颇盛。文人墨客也常三五邀集,对月酌酒,赋辞作对,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这是重庆巫山峡瑶台上的一副咏月联,该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佳境,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的奇对。
  据传,古时一秀才,仰望中秋月,突然吟出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想到第二天便是新年,触动灵感,终于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时,杭州的浙江贡院有一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联语所述景色宛如一幅浓墨酣畅,意境优美的彩墨画。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有一副吟月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工稳,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一联曰: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地把一幅月夜美景图呈现在游人面前。
  扬州瘦西湖畔有一月观亭,背山面湖,风景绝佳,其抱柱上有一副赏月联,相传为郑板桥所撰: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联: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雅明丽,平中出奇,自然天成,富于想象力。
  云南通海的秀山涌金寺,亦有一副以月入联的佳对:
  百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钟声。
  涌金寺位于螺峰绝顶,是一座明清建筑。登临俯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趣联故事(52)
朱刘联对定乾坤
(一)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二)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到达刘伯温的家乡后,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菜的。两人攀谈中,朱元璋觉得对方谈吐不凡,便出一上联求对: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卖菜人听后,随即对曰: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见他文才出奇,一问姓名,方知就是久闻其名的刘伯温。朱元璋见刘伯温确实名不虚传,随即劝他参加起义军。刘伯温审时度势,觉得在起义的各路英雄中,能成就大业的只有朱元璋一人,经过反复考虑,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离开老家,到应天(南京)辅佐朱元璋。
  刘伯温随朱元璋攻打姑苏城(苏州)时,朱元璋出一上联要刘伯温对: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这是拆字联:“天下口”为“吞”字,“天上口”为“吴”字,随后又组成“志在吞吴”(姑苏古属吴国)。刘伯温稍一思索,针对上联的意思,对曰: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人中王”是“全”字,“人边王”是“任”字,归结为后一句“意图全任”。文字上是妙对,意思上更进一步:朱元璋说要把江南(吴)拿下来,刘伯温则说,岂只江南,整个中国都全由你一统天下。
  不久,朱元璋就攻下了姑苏,将自封为吴王的张士诚俘获,几年后建立大明王朝,果真实现了“全任”。
趣联故事(53)
金圣叹趣吟“云片糕”
  金圣叹,明末清初时江苏吴县人。他原名张采,因明亡而不愿入仕,改名金喟,字圣叹。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等合称为“六才子书”。他又擅长评往古典文学,有《水浒》、《三国演义》等批本流行于世,其观点新颖,文笔犀利,影响甚大。金圣叹才华横溢,善作对联,时人惊羡。
  一天早晨,金圣叹到茶馆饮茶,见邻桌有几人在谈论对对子,只听一人出对道: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
  众人叫好,只见一秀才模样的人拿起酒杯应答: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大家拍案齐赞,说不愧为教授也,原来秀才模样者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老师。只见他又指着盘中一个饼,说:“我也出一联你们对对”,吟道:
    上素月公饼
  这“上素”是“尚书”官衔的谐音,却又暗含是“素料”制作的月饼,确实难对,大家抓头挠腮,竟对不出来。
  金圣叹正在旁边吃着云片糕,他禁不住笑着答道:
    中糖云片糕
  这“中糖”也是“中堂”官名,“云片糕”正好对“月公饼”,对得贴切奇妙。大家都一齐望向金圣叹。那秀才见金圣叹一表非凡,站起来向金圣叹行了一礼,说:“看来先生也是联中高手,小可冒昧,再请先生对一对。”他吟道: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这是明显的要压倒金圣叹的意思,金圣叹也不客气,即时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金圣叹话声一落,邻桌人满堂喝彩,齐站起来,那秀才讨个没趣,忙请问姓名,方知是名传四方的金圣叹,无不衷心折服。


趣联故事(54)
一联退恶僧

(一)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二)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三)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和扬州桃花寺的长老慧定是好友,二人经常相聚,清酌浅吟,赋诗作对。
  桃花寺中有一高台,名叫译经台。某日夜晚,二人来到台上赏月。慧定出联道: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当即答道: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又有一次,两人乘着酒兴和月色登上了扬州城外的一座小山。月色迷茫中,远远望去,山头与云天相连,登上山后,又觉天地空阔高远。于是慧定吟道: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山间小溪中映出月影,即答道: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清初时,江西庐山一带的道士和僧人相互对立,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道士斗不过僧人,所有的道观几乎全被僧人占了去,只剩了一座名叫“简寂观”的道观,由李渔的堂叔李道士主持,还在那里苦苦支撑。但是僧人们仍不放手,以钱买通官府,想把这座道观也据为己有。崇奉道教的李渔闻知此事后,忿忿不平,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观中的老君殿上。联曰: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这副联语是因李渔所书,故不久便传遍远近。有人称赞这副对联“词锋超妙”,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官府和寺僧们慑于李渔的文名,遂未敢下手。一副对联,救了一座道观。


趣联故事(55)
皇帝心倾酒店女

(一)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二)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三)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清朝乾隆皇帝喜好诗文,整日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相传他当年下江南时,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日,他在乡野间游玩时,见到有一农家门前张灯结彩,欲办喜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侍从为此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联,联语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家农户的主人真被难住了,三个铜钱,收下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真不知如何是好。乾隆也很得意,对侍从道:
“看他们如何办。”
  没想到这家有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孩子,晚间回家看见此联,当即代父答道: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乾隆一看,反而两头不好办,只得认输。
  又有一次,乾隆等一行人来到一家酒店门前,只见店前酒旗飘飘,店里酒香扑鼻,乾隆当即吟道:
    沽酒欲来风已醉;
  吟罢,乾隆要随行的大学士应答,大学士苦思良久而无所得,急切间,刚好有个卖花少女从他们旁边经过,留下一片花香。大学士这才对出下联:
    卖花人去路还香。
  酒席上,有位歌女卖唱,她虽然是乡间女子,却长得十分俊俏娇媚。乾隆问其姓,歌女称姓倪,乾隆心中一动,出一联道: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此联利用拆字法,先将“倪”拆为“人”与“儿(皃)”二字,再将二字合成“倪”字,并点明这是漂亮的倪家少女,确实很难对。大学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歌女见他团团乱转的样子十分可笑,同时也很同情,想一想便代答道: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下联答得更妙。她也是利用拆字法,先将“诸”字拆为“言”与“者”两字,再将二字合成“诸”,并点明这是在座的一位大人。乾隆听后,大为赞赏。他见这位倪姓少女不仅容貌出众,能歌善舞,而且还有如此文采,心中十分喜爱。不久,他即派人将此女带回宫中,封为贵人。

TOP

zsbll134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zsbll134 当前离线

UID
3480 
帖子
精华
积分
12 
威望
0  
银两
6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8 
最后登录
2008-9-7 

童生

13# 发表于 2007-11-17 15:1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 东西撒

TOP

燕小乙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燕小乙 当前离线

UID
3916 
帖子
1952 
精华
积分
7045 
威望
282  
银两
2818  
阅读权限
180 
在线时间
10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1 
最后登录
2011-1-7 

版主

14# 发表于 2007-11-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趣联故事(56)
假假真真传佳话
    明代有一农家主人,极为喜好作对子,整日迷恋不已,到了后来,连日常说话办事也经常出口成联。某日,他来到地边,对在雨中耕地的儿子说道:
    迷蒙雨至,停耕南陇之田;
  这时恰巧有位远方行客,从他身旁经过,便接道:
    泥泞路遥,望作东家之客。
  主人一听客人对出下联,觉得遇到知己,急邀他到家中避雨。
  来到家中,主人吩咐家人道:
    客已至矣,庭前准备茶汤;
  谁知客人却接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主人对客人谦让道:
    不嫌茅屋小,请君略坐片时;
  客人笑道:
    且喜华堂宽,留我何妨数日。
  主人陪客人吃喝直至夜深,作联道:
    谯楼上,咚咚咚,铿铿铿,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
  客人应道:
    草堂前,你你你,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
  撤去酒宴,主人请客人就寝,说:
    匡床已设,今夜县城安身;
  客人谢后,却又道:
    主意殷勤,明日必留早膳。
  第二日一早,主人忽闻门外有声,出去一看,原来客人蹲在地上磨刀。
主人大惊,忙问:
    有问尊客,何以操刃而磨?
  客人答曰:
    无故扰东,必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后面无人色,道: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竟死皮赖脸地说:
    欲全我命,须有十两烧埋钱。
  主人无奈,只得用首饰等凑成十两白银,捧给客人,道: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却毫不领情地说:
    戥头尚短八钱。
  主人送客人至大门,道:
    千里送君终有别;
  客人却笑道:
    八钱约我必重来。
  主人哭笑不得,连连挥手道:
    恶客恶客,速去速去速速去!
  客人若无其事,频频作揖道:
    好东好东,再来再来再再来。
  半年之后,忽然一天,主人家门前来了不少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鲜衣丽服的人。主人不知是福是祸,急忙到门外相迎,只见这些人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位公子,主人也不敢抬眼看,但听公子笑道:
  “好东,尚识得恶客否?”
  主人抬头一看,原来这正是半年前那位赖皮的客人。
  公子上前牵着主人的手,二人进了屋,一番叙谈后,才知这位公子也极爱作对,且又生性风流好戏谑,那日见主人出口不凡,所以故意与主人戏耍一番,今日特来偿还银两。说罢,取了200两白银,交给了主人。从此,二人成了忘年交,也为联坛留下了一段趣闻。

趣联故事(57)
   
药联招美妻
    相传有个年轻有为的郎中,善用中草药名书写联语,寓意耐人寻味。后来,小伙子想找一个贤慧善良、懂得中草药的姑娘为妻,充当自己的帮手。于是他仿效才女悬联招亲的办法,写了一副用中草药名串成的上联,张贴在药店门前,选取应对最佳者为妻。其联是: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蔻战百合,旋复归朝,不愧将军国老;
  小伙子以一连串的中草药名———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蔻、百合、旋复、将军、国老———勾勒了一个征战沙场、凯旋归来的白发将军的威武形象,暗寓自己医术不凡。
  到了第五天,小伙子刚刚打开店门,就见一位衣着整洁、体态轻盈的年轻女子款款而入,进得门来,二话没说,要过文房四宝,片刻写出应对之联: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姑娘对的下联中,银花、牡丹、芍药、五倍、苁蓉、云母、天仙,都是药名,对得不卑不亢,颇具神韵。
  小伙子喜出望外,忙迎上前去,脱口吟出“烦暑最宜淡竹叶”一句,将欲求的意中人比作“淡竹叶”,希望能解他的“烦暑”。姑娘已经听出他的话中之话了,随口续道:“伤寒尤妙小柴胡。”暗示小伙子,你既不用“伤”心,也不必“寒”心,有我来帮你呢!
  小伙子敬佩姑娘的才华,决意再试一次,于是出句道:“白头翁牵牛过常山。”姑娘不假思索地对道:“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小伙子又说:“我的出句还可加字,合起来是‘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姑娘微微一笑说:“我的对句也可增字,连起来读为‘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小伙子由衷叹服,又出句道:“天设奇方,白雪白霰白霜,合来共成三白散。”姑娘答道:“地生良药,名芩名连名柏,煎去都作大黄汤。”
  小伙子拍手称妙,急忙拜问,方知姑娘亦是名医之后,喜好诗文,深谙医道。二人情投意合,遂成百年之好。
趣联故事(58)
醉对
  从前,江南地区有一个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醉倒在官府门前,县令将他提到衙门,厉声训斥道:“你身为秀才,乃属饱学之士,今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本应重责,现在我出几副对联,你若能当即对上,本官就饶你一次,你意下如何?”秀才听罢,叩谢:“遵命。”
  县令便出了上联:“好男儿要学文习武。”
  秀才连忙答曰:“真才子会行令划拳。”
  县令摇头晃脑道:“读书习字。”秀才脱口而出云:“推杯换盏。”
  县令慢条斯理曰:“五经四书百家论。”秀才喜形于色答:“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令听他所对的尽是喝酒,不由地叹口气:“唉,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是上联,马上对:“嗨,美酒焉能醉乎?”
  县令听罢,气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喝道:“一派胡言!”
  秀才吓得战战兢兢,叩头忙对:“两坛老酒!”
  县令勃然大怒,高喊:“给我打!”秀才一听却喜出望外:“谢老爷,再打四两足矣。”
  县令被对得啼笑皆非,又奈何其不得,挥手道:“快退堂。”
  秀才起身,踉踉跄跄而离开,还忘不了对上:“将进酒。”

趣联故事(59)
一跤跌出下联
  十五团圆呼半月
  七星聚汇称孤星

  唐朝著名的诗人韩亻屋,秋天外出访友时,路经一书院,天色已晚,便到书院借宿。
  书院的看守人庄三说:“书院仅供日间读书,夜间有鬼怪,不能住人。”
  韩亻屋一定要问缘由,庄三无奈,只好如实相告———
  原来,书院有个先生,一日偶尔想出一个对子:“十五团圆呼半月。”意思是每月的十五月亮是最圆的,却称它“半月”,岂不矛盾?
  学生都对不上,被先生打了手板。家长来责问先生:“这样难的对子如何对?你对出来试试!”先生也对不上,被家长羞辱了一顿,当晚竟在书院自缢了。此后,书院中每到半夜,便有一种奇怪的吟诵声:“十五团圆呼半月”。
  韩亻屋不信鬼神,便宿在书院。更深夜静时,他见天空月色皎洁,远处云山朦胧,这时,后厅神龛里忽然发出“十五团圆呼半月”的吟哦声,韩亻屋一惊,从石阶上滑下去,跌个仰面朝天,刚好望见银河之中紧紧靠在一起的星座,猛然想到:那不是叫“七粒孤星”吗?既是七颗星星,为何又称“孤星”?他心中豁然一亮,赶紧爬起来,对神龛拱手道:“老先生安息吧,你的出句,我已经对上了。”随即吟出,“七星聚汇称孤星。”
  韩亻屋话一落音,随着一声“妙”,神像后转出一个人来,韩亻屋一看,正是庄三。
  原来,庄三遵照老先生的遗愿,想尽办法要对出这一怪联,便夜装鬼叫,寻找有胆量有才能的人,恰巧遇到韩亻屋,终于对出了下联。

趣联故事(60)
  
书生和尚斗联
  相传有一个书生久仰空了和尚的盛名,不辞辛苦来到空了修行的白鹤峰探访,他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空了栖身的小庵。原来是一个极其简陋的冷庵啊,全无香火鼎盛的气氛,书生见了,不免话中带点不屑。
空了和尚明白他的意味,口吟一联:
    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山水在瓶。
   书生一听,觉得空了有些学问:佛家经典,信手拈来很贴切。于是,也答一联: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空了也知此生肚中有货,两人惺惺相惜,于是,留书生在庵里品茶,进素餐。餐后,二人游览了白鹤峰的周围美景,只见白云出岫,翠林如画。万里云山齐收眼底,千年往事尽在心中,便谈古论今,说起不生不灭的佛家见地,你争我夺的朝代变迁。不知不觉,天黑下来了,二人站在白鹤峰顶上,看星星、月亮,听取天籁之音,获取心灵平静。空了又吟一联:
    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
  很有气魄地抒发了心中的块垒和豪迈情怀,书生一时语塞,无从应答空了。只好下山回到冷庵里抵足休息,顺便谈论佛教的博爱、儒家的仁术、道宗的无为,快要入眠时,书生感慨而出一联:
    儒释道诸教,三元共本;天地人众生,万古同源。
  空了说:“是啊,天地万物不都是讲究一个‘缘’字啊,你我今天相见,不也是缘吗?如果老是争夺不休,彼此恩怨何时何地能了结啊?就拿这睡觉来说吧:有人睡不醒,有人不想睡。其实一梦醒来,世事如南柯一梦啊!我还有一联啊: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二人抚掌大笑,共枕而眠。

TOP

yao_grea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yao_great (君德)当前离线

UID
1848 
帖子
159 
精华
积分
584 
威望
0  
银两
189  
阅读权限
20 
性别
男 
来自
白山黑水 
在线时间
2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16 
最后登录
2011-1-7 

秀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