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惯性矩计算公式: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1:46

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

陳金粧[1]、吳建華[2]

摘 要

台灣地區學校教育的發展,長期受到「升學主義、文憑主義」的荼毒,導致「考試領導教學」。師生面對學習時,是以聯考「考不考」作為「教不教」或「學不學」的依據。長期下來,校園文化呈現出「短視近利」的教育思維與作法。在該教育情境下,學生的多元智能受到抑制,偏態的教育問題不斷出現。為解決此一現象,教育部門開始進行課程及考試制度改革,提出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大陸地區學校教育亦受到傳統科舉制度的餘毒,加上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只能以「應試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的主軸。為改善不平衡的教育發展現況,大陸的教育單位也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作為各級學校辦學的指導方針。東莞台校地處大陸,使用台灣教材,任用台灣、大陸及外籍師資,有機會接觸與融合不同的教育思潮,從創校迄今,綜合國內外的教育學理與實務經驗,本校提出培育「全人」作為我們的教育願景,並有五年的實踐經驗。故以下先就全人教育之相關概念進行探究,以瞭解其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其次,以本校的實踐全人教育理念作為例子,說明全人教育的可行途徑。最後,再以省思及建議來提點實踐全人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與困難。

關鍵字:全人教育、東莞台商子弟學校

陳金粧、吳建華(20057月)。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的經驗。論文發表於葉聖陶研究會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委員會舉辦之「海峽兩岸中學校長教育論壇」研討會,北京市。

[1] 作者係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長,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專長為海外學校經營與管理。

[2] 作者係東莞台商子弟學校校長室研發組研究教師,畢業於台灣師大教育學系碩士班教育政策與行政組,研究興趣為學校組織學習、大陸台商子女教育、海外學校經營與管理。

壹、前 言

台灣地區學校教育的發展,長期受到「升學主義、文憑主義」的荼毒,導致「考試領導教學」。師生面對學習時,是以聯考「考不考」作為「教不教」或「學不學」的依據(楊朝祥,1999)。長期下來,校園文化呈現出「短視近利」的教育思維與作法。在該教育情境下,學生的多元智能受到抑制,偏態的教育問題不斷出現。為解決此一現象,教育部門開始進行課程及考試制度改革,提出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大陸地區學校教育亦受到傳統科舉制度的餘毒,加上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只能以「應試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的主軸。為改善不平衡的教育發展現況,大陸的教育單位也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作為各級學校辦學的指導方針。 

東莞台校地處大陸,使用台灣教材,任用台灣、大陸及外籍師資,有機會接觸與融合不同的教育思潮,從創校迄今,綜合國內外的教育學理與實務經驗,本校提出培育「全人」作為我們的教育願景,並有五年的實踐經驗。以下先就全人教育之相關概念進行探究,以瞭解其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其次,以本校實踐全人教育理念作為例子,說明全人教育的可行途徑。最後,再以省思及建議來提點實踐全人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與困難。

貳、全人教育的核心概念

在台灣地區,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理念,最早是由中原大學所倡導,該校於四十週年(1995年)校慶時,揭櫫「中原四十、邁向全人」的大纛,並以「天、人、物、我」四大學習面,開展全人教育的思維與策略(黃孝光,2005)。一九九九年台灣地區最高教育行政主管楊朝祥部長受到該校辦學方針的感召,提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願景(教育部,1999)。至此,台灣教育界開始有一批學者及實務人士開始深入探究全人教育的學理與實踐基礎,並且陸續有相關的實驗學校開辦,例如台北縣森林小學、苗栗縣全人高級實驗中學、台中縣磊川華德福小學、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等。這些實驗學校力求突破傳統升學的教育思維,強調「學生為主、共同參與及行動省思」的精神,來開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企盼能培育出「全人」的下一代。就上述種種的教育脈絡下,本文主要就近年台灣地區「全人教育」之相關文獻進行初步探究,藉以瞭解該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

一、全人之意義

「全人」(holistic person)一詞就中文意義來解釋,是指「完整的個人」(吳清山、林天祐,200076),是相對於「半人」或「非人」,但又與完美之人(complete man)不同。它正是透過批判「半人」或「非人」的過程,確立起「全人」的意義(林治平,1998;曾慶約,2005)。就西文字義來解析,全人一詞的根源是取自希臘文的字源,“holistic“的holo是指「將可看見的各部分彙集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看不見 ,但確存在的什麼,合併在一起」。易言之,對「人」的認識或瞭解,實應將「人」視為一個大於各個可見「部分」的整體來看待,才能對「人」有真正、全面和完整性的瞭解(林治平,1996)。

二、全人教育之意涵

全人教育的意涵可藉由三個層面來析述(李明,2005;吳清山、林天祐,2003):第一,教育目標與原則方面:是以「學生」為主體,並將學生視為完整的個體,是以充分發展學生潛能及培養完整個體為目標;第二,教育內容與形式方面:認為全人發展的範疇有德性、智能、體力、社群、美育、事業及情緒等,對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加以統整,同時顧及思維與操作、觀念與實踐、分工與合作、欣賞與創作的學習過程;第三,教育組織與資源方面,教育單位必須統整行政結構與行政運作,以作為示範,並且提供師生所需的教學材料與行政資源。

三、全人教育之相關概念

在各種教育理念中,有數個教育概念是與「全人教育」的精神較為接近,例如「素質教育」是偏從教育的目標與方法來談教育的理想性;「通識教育」是從教育的內容來談如何培育一個健全的「人」;「人文教育」是從教育的主體(以「人-學習者」為本)來看教育的內容與方法;「開放教育」則從教育的形式來談課程規劃與教學方式。以下謹就上述四個教育概念,說明全人教育之相關精神:

(一)素質教育

全人教育是台灣教育界常用來訴說教育理想的專有名詞,若要從對岸大陸教育改革趨勢中,找到一個相對應的教育名詞,即是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素質」是指人具有多元能力的特點,和應對社會的綜合能力。而「素質教育」則是根據個人及社會發展之需要,全面提昇學生的素質為目的,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學生的智慧潛能,健全學生的個性修養(什麼是素質教育,2005)。在教育手法上,提倡學生走向社會,學習科學與文化知識,鍛 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此外,也重視體育、音樂及美術的教育作用,因為體育是一個人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音樂能將人的道德、情感及美感連結在一起,美術則是涵養人的心靈美感(為素質教育正名,2005)。

(二)通識教育

在考試領導教學的華人社會下,教育內容僅著重於智育面向。加上近來工商社會也愈來愈走向專業分工的趨勢下,學校課程內容日趨專精與窄化,「人」愈來愈只是社會大環境的「工具」,為解決此一現象,遂有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的提出。通識教育是指以喚醒受教者「德性、智性、體能、群性、美感」等各面向為主體的教育,一方面發展受教者的潛能及生存適應能力,一方面培養受教者能夠與人所生存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吳清山、林天祐,200078)。據此可知,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的模式,不是專家或菁英式的教育,目標在導引學生拓展知識視域,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與價值,提昇對人類共同問題的感觸,並發展終身學習的潛能(李明,2005)。

(三)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或稱人本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的概念起源於文藝復興時代,是對「中古時期」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模式進行批判。強調生活或教育應以「人」為中心,因為人不是神的工具或載體(林玉体,2002)。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MaslowRogers等人大力倡導「人文教育」,一九六○年代在美國形成「潛能開發」的教育風潮,以培養功能完全發揮的個人。但時至一九九○年代,高度科技化的社會發展方式,造成教育體系與方法,過度重視認知、技術、專門而忽視情境、人文、通識的教育過程,形成個人人格失衡,導致社會脫序的現象不斷呈顯。故教育先進國家開始強調「人文」精神,以導正過度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吳清山、林天祐,2000)。而人文教育學家Miller就認為,全人教育應用「人文教育」的方法,去達成全人發展的目標。包括協助學生整合知性(intellectual cognitive)與感性(emotional affective)的領域,形成「平衡」的學習經驗,讓受教者去發展自我(林耀堂,2005)。

(四)開放教育

開放教育(open education)是指因應學生個別差異,妥慎設計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不斷主動探索學習,使學生獲得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措施。為達成全人的教育目標,開放教育的信仰者會強調教師專業知能與自主權,肯定學生的個別差異,重視學生全面性的發展,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會以彈性、多樣、主動、適性的精神,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活動(吳清山、林天祐,2003144)。由此可知,開放教育與全人教育的理念有多處重疊之處,只是開放教育較強調突破固定、統一、標準化的傳統教育方式。

參、全人教育的實踐經驗

本校對全人教育的實踐經驗,可從學校願景的構築歷程與發展特色的形塑過程來加以說明,以下茲就具體的實踐歷程析述之:

一、全人教育願景的構築

本校全人教育願景的形塑歷程,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校校長吳燦陽先生提出的三大辦學理念,其中一個理念即是全人教育;第二階段是接任校長陳金粧女士帶領全體行政人員進行願景構築的文化共識營活動,在成員共同參與討論後,認為培育「全人」仍是本校最重要的辦學指導方針。

(一)辦學理念: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

  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實質影響學校經營策略與運作模式的關鍵,創校校長吳燦陽先生(現任學校育苗基金會副董事長)在二○○○年學校正式開辦後,即根據創辦人葉宏燈先生的創校宗旨(培育優質子弟、增進家庭和諧、推動公益活動、加強文化交流)及台灣教育當局的教育願景,提出三大辦學理念:全人教育、溫馨校園及終身學習,作為引領校務發展的基本方針(吳建華,2004a;陳金粧,2004)。

1.落實「全人教育」,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台灣中小教育單向度地強調升學主義,讓許多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與意願。本校的教育理念,非僅是培育學生的學識教育,更著重於完善人格的養成。是故,吳校長提出「全人教育」的理念,告訴教師與家長:「」是全人教育的核心,是由「關懷、責任、理解與溝通」四個要素構成,身為孩子學習伙伴的我們,必須將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促使學生的成長能夠健全而不有所偏廢。

2.營造「溫馨校園」,促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本校是住宿類型的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及職工皆同住於校園之中,營造一個彼此尊重而和諧的校園環境,是有其必要性。加上環境對於孩子的「情意」薰陶是潛移默化的。基於此,如何營造一個具有「愛」與「人文」氣息的溫馨校園,是本校努力的辦學目標。

3.追求「終身學習」,激勵孩子向上躍升的力量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的半衰期不斷縮減,今日學習已無法確保明日的需求,唯有不斷進修,才能與時俱進。故終身學習是一個人面對未來環境,所需具備的學習態度。對於本校而言,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具創意的思維,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耐,讓學生具備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

(二)學校願景:全人教育─平衡發展、品格第一

陳金粧女士在接任校長後,為獲取學生家長的信心,以及學校教師的支持,提出「傳承與躍昇」的理念,具體以「策略聯盟、知識管理、資訊科技」的三大經營策略,追求「成長、卓越、創新」的辦學績效。準此,為落實前述種種的學校目標,於2004年積極規劃「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學校行政人員利用週休二日時間,在呂鴻德董事的帶領下,成立「願景與策略共識團隊」,正式展開學校願景與發展策略的形塑工程,透過管理理念與實務課程的教導,學校內外部的辦學情境分析,構築出本校中長期發展的願景藍圖與實踐策略。在歷經半年多的規劃下(20031025日至2004515日),提出「全人教育──平衡發展、品格第一:自信心、人文情、包容力、國際觀、競爭力」的願景圖像(如圖1所示),作為未來校務發展的目標,希望能為台商家庭培育出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二代子女。具體來說,本校所欲培養的學生理想圖像如下:

1. 自信心:認識自我、瞭解自我、肯定自我(認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預應問題(技能);責任感、榮譽感、感就感(情意);積極、樂觀、主動進取(態度)。

2.      人文情:知足感恩、關懷社會、尊敬自然。

3.      包容力:尊重、寬容、欣賞他人;互動、互信、互諒;群己和諧、團隊合作。

4.      國際觀:國際視野、全球胸襟;外語能力、資訊能力;無疆界學習、跨文化融合。

5.      競爭力:專業素養競爭力、逆境生存競爭力、人我共榮競爭力。

1 東莞台校學校願景與發展策略圖像

二、全人教育願景的實踐:六育教育特色的打造

全人教育是一種理念,實踐方式受到學校脈絡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教育作法。在本校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為達成培育「全人」的目標,是以「生活、才藝、探索、環境 、資訊、語言」教育的內涵來體現全人教育的精神(如圖2所示),其主要緣由如下:生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本校又是全機能的住宿型學校,學生食衣住行育樂皆在學校完成,如何透過生活教育的引導,完善學生的人格發展,及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是重要的教育目標。才藝教育是學校為豐富學生課後生活所設計的非正規課程,企盼透過藝術人文的涵養過程,活化學生平日煩悶的住宿生活。探索教育是為培育台商第二代的領袖人才,經由「野外技能、體能訓練、探索超越」課程的洗鍊,讓學生能夠擺脫草莓族的封號,成為一位具有膽識、毅力及挫折容忍力的新人類。環境教育是為美化本校校園環境,讓學生具備環境意識,學會愛護與感恩身旁的人事物。資訊教育是現代公民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亦是住宿型學校通向世界的窗口。學生一星期有五天在學校生活,必須透過網路方式,與外界取得聯繫。學校強化學生資訊能力,在於期待學生能夠藉由網路渠道,獲得更多的學習訊息。英語教育源自學生背景多是台商、台幹子女,讓需要四處奔走談生意的台商,感受到語言教育的重要。學校為滿足家長的需求,特別規劃一系列有系統的雙語教育課程。以下茲就五項教育特色打造的背景與歷程,具體說明本校如何實踐全人教育的願景目標。

生活

 

全人

教育

 

探索

 

資訊

 

才藝

 

環境

 

語言

 

 


 

 

 

 

 

 

2 東莞台校全人教育的實踐內涵圖像

(一)落實生活教育,培養學生獨立自理

本校學生分佈於珠江三角洲,遍及東莞、深圳、珠海、廣州等地,多數學生須住校生活,方能節省通車時間。在多數學生住宿的背景下,生活教育(life education)自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據此,學校特別聘請師範學校畢業的教育專業教師擔任生活輔導教師,扮演「教師、父母、朋友」的角色,負責學生的「生活輔導、課業輔導、心理輔導」工作。而學生藉由住宿生活的體驗,學會食、衣、住、行、育、樂的基本生活禮儀與自理能力,並在團體的生活過程中,學會做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吳建華,2004b)。易言之,生活教育是本校詮釋全人教育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學生透過團體生活的學習,能夠修養自身的品格,學會自尊尊人、人我共存共榮之精神。

(二)開辦才藝教育,展現學生多元智能

才藝教育(或稱藝術教育)(artistic education)是美學教育的展現方式一,它以情感人,激發靈感、發揮創意、培養審美觀、實踐生命價值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已將才藝教育視為培養健全人格的必備條件(林姿瑩,2005147-148)。本校開辦各類才藝課程,其目的不在訓練專業的音樂、美術或體育選手,而是「培養學生的興趣,美化學生的心靈,涵化學生的氣質」。在此一前提下,我們尊重學生、教師及家長的意見,開設「體育性、音樂性、美術性、學術性」的社團,期待透過種種的才藝學習活動,開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同時具備鑑賞藝文的能力。換言之,我們認為才藝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內涵,它可讓學生的不同稟賦獲得發揮,進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三)運用探索教育,厚植學生挫折容忍

本校學生多是台商及台幹,自小生活在優渥的家庭及學校環境中,對於專注力的持續、挫折容忍的程度,常較一般人低落,但台商家長對其子女往往有高度的期待,希望學校能將他們的孩子培育成企業的接班人。學校為解決現有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問題,在董事長葉宏燈先生的提議下,由副董事長(創校校長)吳燦陽先生著手規劃「生命力學習營地」。其目的在打造全人教育平台,完備人格教育焠鍊計劃,與學校正規教育相輔相成。運用探索教育(Project Adventure,簡稱PA)、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教育理論,肇造相關的活動設備設施,以「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歷程,激發學生潛能,強化生命力(全人造夢焠鍊人格,2005)。本校藉上述的探索教育理念與方法來落實培育全人的願景目標,讓學生在正規的學習課程外,能拓展自己的學習潛能,在經驗中習得團隊合作的精神,創造學習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四)融入環境教育,涵化學生愛人敬土

本校是屬封閉型的教育環境,學生多數時間皆在校園中學習與生活。為活化學生的校園生活樂趣,學校特別規劃生態教育園區,讓師生透過戶外的田園野趣活動,增添對校園環境的感情與記憶。本校具體的教育作法包括規劃生態池、生態教育牆、自然步道、動植物養殖區、有機堆肥等,並將「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的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概念,融入正式、非正式課程之中,以教導學生如何良性地與環境進行互動,進而涵化學生「敬天地,尊人事」的人文情壞。

(五)藉由資訊教育,教導學生自主學習

全人教育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全面性,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主動汲取相關的學習資源,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本校特別藉由資訊(含語言)教育的方法,來強化學生的資訊素養,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學習的方法。具體來說,在資訊教育方面,我們培養學生的傳統素養(讀、寫、算)、電腦素養、媒體素養、網路素養、資訊與溝通素養(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簡稱ICT),以形塑學生下述基本的資訊能力,包括:一、知道哪些是有幫助的資訊能力;二、知道哪些才能獲得資訊的能力;三、具備檢索資訊的能力;四、具備評估、解釋及組織資訊的能力;五、具備利用及傳播資訊的能力。

(六)透過語言教育,開展學生多元視野

語言教育方面,由於英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媒介,學校希望學生能夠深化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可以與外國人士進行溝通交流,學習更多元的文化思想,以拓展自己思維與視框。具體作法如下:一、師資方面:聘請外籍、大陸及台灣英語教師,每週進行教學研討,並有計畫地送教師到國外英語師資機構培訓;二、教材方面,使用劍橋國外版本及自編教材,並根據節日及學校活動,設計主題活動;三、學習環境方面:設立英語情境教室,內置英語圖書、學習光碟、說故事園地、遊戲場等,讓學生在全英語的環境裡,無壓力地進行學習。

肆、省思與建議

一、全人教育的理念會因不同教育脈絡,而有不一樣的實踐方法。學校應透過行動省思之精神,不斷檢視實踐的教育方式,以符合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沒有任何一套的教育理念與策略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在各校朝全人教育工程邁進的同時,參考他校的作法是有其必要性,但必須記得完全移植他人的教育作法,往往是最容易失敗。因為在教育的歷程裡,是由複雜的人、事、時、地、物交織而成,理念、策略、方法或技巧,一定要隨情境脈絡有所改變或轉化。而在推動全人教育的過程中,更應有「行動省思」的精神,不斷以「發掘問題、專業對話、研擬對策及實踐行動」的方式,修正相關的教育方向與作法,如此方能發展出最適合學生的全人教育模式。

二、全人教育的理念是百年歲人的教育工程,家長及社會短視近利的思維常是理念落實的障礙。學校應經常對家長、師生及社會進行全人理念的行銷事宜。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一種長期的教育工程,教育成果不會一夕之間展現,需要有耐心、愛心、毅力等待。現時外部整體大環境,講究速食主義,強調短期的教育績效。例如重視學生考取明星學校的人數,師生對外參賽獲獎的成果等。在這些短期教育成果的要求下,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常常容易放棄「百年樹人」的教育方式。據此,領導單位應該不時針對全體家長、師生及社會人士進行全人教育理念的行銷工作,否則全人的培育工程,常在短視近利的教育思維下,夭折其中,而淪為宣示性的教育口號。

三、全人教育的理念不是一蹴可幾的,在實踐的過程,應採漸進推動方式。否則理念不僅無法獲得認同,也將容易在應試教育的洪流中被淹沒。

在華人社會裡,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或應試主義仍是無法完全排除的教育毒素。各校在推動全人教育的同時,若完全不顧家長對孩子升學的期待,弱化傳統的知識教育,則往往會出現生源減少的現象。準此,學校必須顧及教育現象面,一樣重視知識教學,以漸進的推動方式,逐步改變教師、家長及學生對考試的觀念。雖然觀念改變的工程往往是耗時費力的,但量子動能積累一定程度後,思維典範就會產生哥白尼式的革命。

四、全人教育的理念不是培養完美之人(聖人),接受學生的缺點及教導學生接納自己的弱點,亦是重要的教育內涵。

許多人常將全人教育誤解為培育「完美之人」,在進行全人教育工程時,常要求學生在各方面都要有傑出的表現。但從上述文獻的探究,我們可以知道全人教育只是強調開發學生各種可能的潛力,以「適性」的教育方式,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動能。但對於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成果,就必須視學生各種智能的發展,給予不同層次的標準。再者,全人教育的理念也強調每個人都有發展的限制,只要充分開發自我的潛能後,即便學習成果不如他人,但對個人而言,都是成功的。故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接受學生不完美的一面,以及教導學生接納自我的缺點與限制。

參考文獻

什麼是素質教育2005)。2005613日,取自http://www.wsbedu.com/chu/szjy/szjy51.html

全人造夢焠鍊人格2005)。2005614日取自http://202.105.209.1/3ws0570/lifecamp/

吳建華(2004a)。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2004-2008。廣東省: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會研發組。

吳建華(2004b)。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國小生活輔導教師工作角色與內容之研究。廣東省: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會研發組。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77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通識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8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李 明(2005)。香港高校:通識教育與全人教育2005520日,取自http://www.cau.edu.cn/party/download/hongkong.ppt

林玉体(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治平(1996)。中原大學實施全人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市立圖書館

林治平(1998)。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台北市:宇宙光。

林姿瑩(2005)。藝術教育於全人教育的實踐。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頁147-165)。台北市:心理。

林耀堂(2005)。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2005610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professer/lifeEthics/LE13.htm

為素質教育正名2005)。2005613日,取自http://www.wsbedu.com/chu/szjy/szjy4.html

教育部(1999)。教育部史2005530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YearStart=81&YearEnd=90&page=14

陳金粧(2004)。學習型學校願景的構築與實踐: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慶豹(2005)。全人教育的價值堅持──論多元社會視野中的信、望、愛。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頁31-53)。台北市:心理。

黃孝光(2005)。從《聖經》看天、人、物、我的全人面向-以〈創世記〉為例。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頁3-30)。台北市:心理。

楊朝祥(1999)。二十一世紀教育願景: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2005530日,取自http://www.chhs.tp.edu.tw/%B1%D0%A8|%B8%EA%B0T/%A4%E5%B3%B9/910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