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面接触强度设计公式:浅议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9:26
  

浅议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老子思想向来以清静无为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道德经》,深入老子的哲学世界,我们便会发现老子思想实际是有很强的积极性和现实意义的。
关键字:道、自然、积极、无为
正文: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但是老子从未把悟道这种精神追求同现实生活相对立,这一点从《道德经》中很容易看出。在老子看来,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先从老子本人说起,据《史记》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吏,大致相当于今天同时兼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博物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三职。应该来说老子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属于上流社会。可见老子并未将悟道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在悟道之外,老子亦有功亦有名。我们再看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明确指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庄子本人也是这么做的:一生淡泊名利,远离官场,生活清贫,不食人间烟火。《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竟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这段故事不难理解,这里也不多做解释。可见庄子心中,得道和自由是人生的根本乐趣,其他一切都是对这一目标的干扰。而在被称之为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老子身上却从未有过类似的记载。两相对比,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在老子心中悟道与现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得道者也应该是世俗社会中的成功者。
再来看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假设老子真的赞同道就是让人无所作为的话,他何必要费如此口舌来讲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讲如何“无为而无不治”,直接不提便是。反观《庄子》,洋洋数万言中根本没有出现对为与无为的讨论,也没有谈及什么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因为在庄子看来,这些都是不须说也不屑说的,他只关心“逍遥”,关心无拘无束的生活,关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蕴藏的各种哲理。暂且不论二者境界高低的问题,仅从这种对比上来看,老子显然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为,这就是老子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想要彻底洞悉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仍要回到例来被专家学者所争论的“无为”观点上来。学术界对于“无为”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派认为“无为”思想是消极的,例如胡适就把老子对社会政治的态度归结为“一是毁坏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张极端放任无为的政策。”[1](P46)还有人将其视之为一种手段,如钱穆便说:“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故老子教人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荣而守其辱。彼所想象之圣人,在其心中。对于世间一切雌雄黑白荣辱,不仅照样分辨得极清楚,抑且计较得极认真。彼乃常求为一世俗中之者雄者白者荣者,而只以雌以黑以辱作姿态,当作一种手段之运使已”。[2](P122-123)陈鼓应、李泽厚等人则认为“无为”是对自然的顺应。但是无论是消极还是手段,抑或是顺应自然都无法解释清楚在《道德经》中始终伴随着“无为”出现的“无不为”。“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们很难理解。如果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会“无败”。但是这样一来前面“无为而无不为”就肯定解释不清了。若把“无为”理解成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无败”,达到战无不胜,这有可能吗?这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吗?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后半部分我们便会恍然大悟。“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来所失呢!在这里老子明确的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而前面无论是消极论,还是手段论,都没有从人的内心世界去分析,而是过分强调了“无为”对社会的影响,这显然是不符合老子的本意的。
明晰了“无为”的含义,我们再看老子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徐老师云:幸福=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第四,反对战争。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内心不和谐的产物。“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战争“有道者不处”: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即使是比圣人低一级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老子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可见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上述这几点在《道德经》中都是比较明显的,作为一本奇书,其中还有许多今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可以肯定这其中必定还有更多积极的思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最后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结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参考文献]
[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