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升级win10好用吗:老上海的痕迹(八十,艾家弄的艾家在哪里?)(新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46:33

老上海的痕迹(八十,艾家弄的艾家在哪里?)(新编)  

2011-08-16 16:26: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八十,艾家弄的艾家在哪里?(新编)

今天弄出了一个艾家弄,这个地方你知道吗?可能你知道,因为你是一个对老上海很有兴趣的有心人,但是知道的人不会有很多,因为你是佼佼者。

我这里有一张1944年地图的局部,有艾家弄。

1944年艾家弄

这样就有了方向,艾家弄应该在肇嘉路(复兴东路)、望云路转角上。这里故事太多了,为了写《艾家弄的艾家在哪里?》我已经策划了二周时间,现在应该开机了,在望云路上真的找到了“艾家弄”,随着历史的变迁艾家弄已经不再拐弯,而是一条拉直的小弄堂,东从光启南路(阜民路)起,西至望云路。

艾家弄

这是老城厢里的一般弄堂,等待拆迁只是时间问题,要不了几年,会高楼林立。其实这里我走过好几次,从来也没有注意过它叫什么路,但是这是卧龙藏虎的地方,就从路名来看曾有过显赫人家,而且这家人姓“艾”。

老上海有很多路名以某豪门望族居住而得名,如梅家弄,唐家弄,姚家弄,黄家弄,乔家路……,不胜枚举,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吃硬的背景。艾家弄也一样,查一下艾家的历史令人惊叹,再查一下它的传说,令你不可思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艾家弄66号和80号,据记载这里就是艾家的老宅,问题是老城区里到处在拆,这个地方还在不在,这是决定我们今天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像这样的大户人家的后裔,大多因历史原因游走海外,赶上大流老屋拆了,他们回来也没有办法;一看没拆当然会提出他们的要求,这样就成为一只烫手的山芋,修复没人肯出钱,拆又拆不得,周围房屋一样不能拆,居民叫苦连天。

对我们来说后一种最好,至少能看到一些东西,当然希望能有人出来整理修复,但是这种可能几乎为零。当网友“ChestnutRidge”向我提供艾家的信息时,我就感到这事要努力去做,我一直说;已经拆了因为我不知道,那没有什么遗憾,一个人也只有这点精力。知道了不去做,到时候拆了真的心里很不舒服。

艾家弄里找老屋

看到这种街边老屋往往会令我兴奋,如果打开大门是一个过道,里面肯定是大户人家,至少有三进。乔家路的宜家堂,最乐堂外形都是这样。

这里果然是艾家弄66号。

艾家弄66号

从门面的格局来看决不是街面的小屋,如果里面是相连的几进住房,那么这就是仪门,下轿接客都在这里。

仪门的屋脊

前厅已被租用进不去,右侧的小弄堂进去一看,果然相连的是前后三进,与我从资料里找到的无疑。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艾家到底是怎样的人家?

上海的艾姓,在明朝初年,是从江西抚州迁来上海的,住在三林塘。艾氏进入上海后,一开始并没太大的作为,后来艾家出了个叫艾元美的人,他精通医术,为人善良,经常走乡穿村为乡民治病,博得乡人的尊敬和爱戴。不久,他也因医道高明而调任南京太医院吏目。艾元美有个儿子叫艾可久,这可是上海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了,他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在艾可久任南京通政使时家还住在浦东三林塘,也有以他的姓氏得名的“艾镇”,后来是他把自己的家从浦东迁到老城厢里,这就是我们现在去的地方,“艾家弄”就是以艾氏住宅而得名的,当时的艾家弄是弯的,就是艾家的周围,可见地方很大,而且北面紧邻肇家浜,进出很方便,面南而建是个风水宝地。

我们已经知道;老上海民宅的规格是按官衔而建的,艾家明代以后的官衔以艾可久为最大,可见此老屋应该在明代就有,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它的规格也不会小的。

第二进的院子

进到第二进,院子很宽敞,镜头看上去眼睛一亮,仿佛又回到了五百年前,凌乱的竹竿和衣架挡不住这里的氛围;贵客来了,大开厅门,请!请!请!客厅请坐,当心官服别弄皱了。红木的堂前桌二旁太师椅上坐着的二位年兄正在寒暄,好热闹!

第二进的门窗

楼上的太太小姐不敢下来,男女有别,赶快关起了窗户——当然不是现在的玻璃窗。

围栏雕花

这难道是我的想象太过了,我想这一切都可能发生过,只是时过境迁,这样去想的人不多了!

到了第三进,好像是内宅。

第三进院子

气派不如前面,但是同样有院子,很是惬意。

第三进的二楼

只是故人已去,老屋还在。

第三进的围栏

估计后面还有花园,已不见影踪。

这是在66号里,应该说保存得还很完好。

艾家弄66号还只是艾家的老宅,很快就在艾家弄80号又建了新楼,有资料说已经不像样了!再不去将要没有了。

新楼的门面已无原貌,但是长长的过道令人兴奋,我知道,如果这里真是艾家的老屋,这过道原来就应该是下轿厅。

艾家新楼

进了过道向外一看,第一门楼赫然在目。

第一门楼

毋庸置疑这是五百年前的老货,这里果然也是艾家的老宅,老住民给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组楼的精妙,可是他也只知道这里是艾家的,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艾可久与艾可久的祖先是谁。

第一门楼的柱石

门楼简洁而气派,柱石完好。这院子里的地坪原来可考究了——地上一圈一圈的是缸埋在下面,其间铺有鹅卵石,煞是漂亮,后来都给挖了,这是小孩玩家家也想不出来的。

第一门楼的砖雕 

有幸这些门雕还在,只是苟延残喘,因为没有人看得中,被土方车车走,这种归宿好像是难免的。

第一门楼的雕花

同样很宽敞的前院,违章建筑到处都是。

前院

新屋与老屋格局很相像,也是三进,只是新屋的每进之间有大墙门隔开,所以有二个门楼,更显气派,而且新屋最后通向后花园,进深要大得多。

前院

从这些遗留的痕迹可以看出,艾家当时的地位尽管不能与潘家比,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些都是历史有记载的。

前面已经谈到上海的艾家是从江西抚州迁来的,那么江西抚州的艾家哪里来的?这一追查事情就搞大了!

通向后院的墙门

 据《艾氏家谱》中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山东曲阜的孔子故乡首当其冲,据说,孔子后代中有人为躲避追杀,“伏于山谷间菇艾中得免于难”。事过后,他即改性为艾,以孔为名,并举家迁到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地区。由于艾姓是一个小姓,所以几乎所有的艾姓都是从江西抚州分出去的。

这里的真假不要去分辨,我们需要的是继续追查。

第二门楼

明朝初年有二支艾姓从江西抚州迁移出,其中一支迁往陕西省的米脂县;另一支则在艾舟里(也写艾倜俚)的率领下迁往江南。艾舟里跟随一位颜姓的将军在南京任虎贲卫(即御林军)。

当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即降为陪都。永乐皇帝起用了新人组织虎贲卫,南京的虎贲卫即告遣散。艾舟里也举家迁到松江北门外的艾家桥,他的儿子又率家迁到浦东的三林塘。这就是说孔子的“后裔”有一支迁到了上海郊区——浦东。

第二门楼雕花

前面提起过;艾氏家族迁浦东后并没发迹,到艾舟里的第五代时出了个艾元美(字充之,号小峰),为三林乡村民治病。不久,他因医道高明而任南京太医院吏目,这虽算不上什么官职,但对于穷乡僻壤的三林塘来讲已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了,那时还在浦东。

后院

到艾元美的儿子艾可久(字德征,号恒所)出世,中举人、进士后又做上了大官,三林塘的艾家开始真正发迹,才买下了艾家弄的地皮,有了现在艾家弄里的艾家老宅。

后院

明末清初,“会遭鼎革,几即凌夷”,从此艾氏家族就一蹶不振了。

据说艾可久的孙子艾庭槐娶了徐光启的孙女,这才有了梧桐路老天主堂一档事,从此艾家举家加入了天主教,直到现在艾家为上海的天主教作出了很多杰出贡献。在现代革命事业中,上海的艾氏中也有不少人加入了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

楼梯

历史正在一页一页地翻过去,艾家人多在国外,据说在上海最后一位艾家后裔王老太也去世了。当然,也有说艾家人有过回来,但是我看看这样的老屋如何是好;谁来接手,谁弄得好?再说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前途暗淡。

木雕

快拍吧!留一点给大家,到真的没有了看看照片也好,这是五百年前的东西。

这门已经支离破碎,但是风貌还在,配上绿叶很有诗意,就是高兴不起来。

大门臼

窗户的窗闩与“沈家大院”一模一样,因为都是老东西,可是你再到“沈家大院”去看看,用宁波话说——“四穿凉棚”——好可怜;花衣街已经打开路面,把老痕迹打扫得干干净净;吉安里大部夷为平地,也不是一样?

花衣街以西,王家码头街以北,王家嘴角街以东,紫霞路以南大块地皮已是断壁残墙,四大船王的沈家大院拆了一半,王氏兄弟老家肯定在这块地里,什么位置已经不可能考查,不都是差不多嘛?

窗闩

不要为之可惜,为上海建立城墙立下大功的顾从礼,他的大夫坊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誉为潘半城的潘恩老宅,还不是只有世春堂还有一点像?乔一琦将军的最乐堂同样片瓦不留!徐光启的老宅哪里去找?九间楼只留下了七间,还破旧不堪,多了去了!何况小小的一个艾可久——艾家老宅,谁会来管,不像“书隐楼”还有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护身符。

令人不甘的是连成一片的新楼老楼,骨架未散,风味犹存,何去何从,叫人惋惜。

木板窗

这个木板窗乡下太多了,上海市区大概就是这里有,真的很亲切。斑驳的油漆皮叫人心酸,几年没漆了,它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木雕

据现在的老住民说最后面的大花园原来很好,陆陆续续盖起了房子,根本没了原来的风光,不可能复原了!

后花园?

屋檐上的青草到是有情有义,不离不弃地依偎着老屋,与老屋同生。

与老屋同生

我还是满足了,把这个老屋介绍给大家,为大家留下一个悬念,想想它吧!到了没有艾家弄的一天,这些照片留着看看也很好!

等天由命

拍完照,我要走了,那白狗头也不抬一下,因为看得太多了,听天由命吧!

在此再一次感谢网友“ChestnutRidge”提供的信息,真正做到我的《老上海的痕迹》是大家的《老上海的痕迹》,很开心。

 

【续篇】

网上有朋友提出;艾家弄与文中1944年的地图一样现在还是弯的,因为他很熟,而且最近刚去过,为此我答应再去一次,能核实后再改这就很好。刚从外地回来,抽时间又去了一次艾家弄,这一去弄出了好多问题,不可想象。

艾家弄是一条丁字形的弄堂,真的没有看到过,有这样奇怪的弄堂。我问住在那里的老先生,这是怎么一回事?老先生回答我很干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去问谁?”,完蛋!打了一个闷棍。

丁字形的小弄堂也是艾家弄

一条弄堂丁字形;长的是东西向,半腰中的小弄堂南北向也是艾家弄,马路朝天各管各,但是一个路名,那么门牌号码怎么办?真的想也没有想到过。

到了小弄堂底终于看到了艾家弄的路牌。

终于找到了艾家弄的路牌

只有厚着脸皮再问老先生,这一次老先生客气地告诉我;37号以前都在小弄堂里,37号以后在大弄堂上。这样看来1944年的地图是对的,这是早就存在的,拉直的大弄堂是后历史问题,当时的艾家弄就是弯弯的。为什么一定要弄清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就说明艾家老宅就在这个弯头里。

接下来的问题是小弄堂接通的路是虹桥弄。

艾家弄的顶端是虹桥弄

虹桥弄可不是等闲之辈!肇家浜上有一个虹桥,这可是老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小刀会在这里有过激烈的战斗,故事多了去了,我正在寻找小刀会最后的历史资料和虹桥有关资料,所以虹桥弄犹如老城厢里的活化石,也只是朝不保夕。

很苦恼,老弄堂里一钻,就有那么多的故事,我还不是一个搞历史的,拆了怎么办?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说啦!努力干吧!

谢谢网友ChestnutRidge 提供的信息,还是这句话;我的《老上海的痕迹》是大家的,我们都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