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焦渣垫层:在华日资企业的特点、经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45:10
刘昌黎
日本研究集林(202) 2011年上半年版
内容提要:在华日资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沿海地区,多为日方独资或控股,其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扩大对华贸易、开展企业内贸易和海外分工。在华日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经营利润、企业积累和向总公司支付都迅速增加,充分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不过,少数企业因经营风险增大,出现了撤退和迁移的现象。根据华日资企业的特点、经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在思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在华日资企业,特点、经营、问题、思考与建议
一、在华日资企业的基本特点
1.主要集中于制造业
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非制造业投资为中心不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而展开的,2009年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数、雇用人数、销售额的产业分布,都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
首先,从企业数的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为2832家,非制造业企业为1670家,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62.9%和32.1%。在制造业企业中,企业数最多的是运输机械企业(主要是汽车企业,下同),为426家,占9.5%;其次是IT企业311家、化工、医药企业269家,电气机器企业(主要是家用电器企业,下同)244家、纺织、服装企业235家,分别占6.9%、6.0%、5.4%和5.2%。在非制造业企业中,企业数最多的是批发企业,为842家,占18.7%;其次是信息服务企业190家、物流企业173家、零售企业98家,分别占4.2%、3.8%和5.1%。
其次,从雇用人数的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为124.55万人,非制造业为16.20万人,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雇用总人数的88.5%和11.5%。在制造业企业中,雇用人数最多的是IT企业,为30.02万人,占21.3%;其次是运输机械企业26.42万人、电气机器企业16.39万人、食品企业8.11万人、办公设备企业7.18万人、纺织、服装企业6.59万人,分别占18.8%、11.7%、5.8%、5.1%和4.7%。在非制造业企业中,雇用人数最多的是批发企业,为5.06万人,占3.6%,其次是物流企业2.92万人、零售企业2.72万人、信息服务企业2.02万人、服务企业1.90万人,分别占2.1%、1.9%、1.4%和1.3%。
另外,从销售额的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为16.77万亿日元,非制造业企业为6.35万亿日元,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销售总额的72.5%和27.5%。在制造业企业中,销售额最大的是运输机械企业,为7.47万亿日元,占32.3%;其次是IT企业2.41万亿日元、电气机器企业2.07万亿日元、化工、医药企业0.72万亿日元、食品企业0.62万亿日元、办公设备企业0.60万亿日元,分别占10.4%、9.0%、3.1%、2.7%和2.6%。在非制造业企业中,销售额最大的是批发企业,为5.21万亿日元,占22.5%;其次是零售企业0.33万亿日元、物流企业0.25万亿日元、服务企业0.24万亿日元,分别占1.4%、1.1%和1.0%。
应该强调的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仅是以制造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且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在在华日资企业的销售额特别是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就在华日资企业设备投资额的产业分布而言,制造业企业为4663亿日元,大大超过非制造业企业的356亿日元,占总额的92.9%。在制造业企业中,仅运输机械企业的设备投资就达1995亿日元,占42.7%;如果加上电气机器企业的391亿日元、化工、医药企业的322亿日元、有色金属企业的134亿日元、办公设备企业102亿日元,则五个重化工业部门的企业合计为2944亿日元,占63.1%。IT企业的设备投资额为522亿日元,也明显超过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食品、玻璃、陶瓷、水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就研究开发费而言,制造业企业为387亿日元,占总额的92.4%;其中,运输机械企业、IT企业各为139亿日元和94亿日元,分别占33.2%和22.3%,二者合计为55.5%,占一半以上。
表1  2009年在华日资企业的产业分布
(按各项回答企业数统计,单位:100万日元)
产业部门
企业数(家)
雇用人数(人)
销售额
设备投资额
研究开发费
合计
%
人数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全产业合计
4502(79)
100.0
1407458
100.0
23124445
100.0
501922
100.0
41880
100.0
制造业合计
2832(33)
62.9
1245498
88.5
16774141
72.5
466346
92.9
38685
92.4
食品
163(1)
3.6
81098
5.8
615751
2.7
31709
0.6
纺织、服装
235(2)
5.2
65895
4.7
209844
0.9
木材、造纸
52(-)
1.1
8560
0.6
3055
0.1
57
0.1
化工、医药
269(2)
6.0
40461
2.8
723056
3.1
32230
6.4
2134
5.1
石油、煤炭
11(-)
0.2
1112
0.8
35014
0.2
423
0.0
玻璃、陶瓷、水泥
74(-)
1.6
11339
2.2
146
0.3
钢铁
88(2)
2.0
236
0.6
有色金属
88(-)
2.0
26942
1.9
267089
1.2
13372
2.7
金属制品
160(2)
3.6
34242
2.4
191245
0.8
8805
1.8
通用机械
98(2)
2.2
35092
2.5
499950
2.2
1612
3.8
加工机械
181(2)
4.0
25439
1.8
369774
1.6
818
1.9
办公设备
94(1)
2.1
71844
5.1
600904
2.6
10240
2.0
348
0.8
电气机器
244(2)
5.4
163946
11.7
2073671
9.0
39107
7.8
IT
311(5)
6.9
300155
21.3
2413836
10.4
52193
10.4
9351
22.3
运输机械
426(2)
9.5
264199
18.8
7467260
32.3
199496
39.7
13907
33.2
其他
338(7)
7.5
91455
6.5
519533
2.2
24639
4.9
1224
2.9
非制造业合计
1670(46)
37.1
161960
11.5
6350304
27.5
35576
7.1
3195
7.6
农林水产业
9(-)
0.2
3386
2.4
280
0.1
矿业
2(-)
0.0
建设业
45(3)
1.0
98039
0.4
信息服务业
190(7)
4.2
20204
1.4
86145
0.4
994
0.2
1445
3.4
物流业
173(1)
3.8
29211
2.1
249070
1.1
6870
1.4
批发业
842(20)
18.7
50635
3.6
5213984
22.5
14332
2.8
零售业
98(2)
2.2
27221
1.9
333322
1.4
7763
1.6
服务业
229(9)
5.1
18953
1.3
241344
1.0
3487
0.7
668
1.6
其他非制造业
82(4)
1.8
8491
0.6
111237
0.5
1691
0.3
说明:①括号内为2009年新建企业数。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1年3月公布。
2.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而展开的。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投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8年,日本在华企业共为4213家,其中,上海1453家,占34.5%;其次是江苏653家、广东623家、辽宁309家、北京239家、天津226家、山东207家、浙江195家、福建58家,分别占15.5%、14.8%、7.3%、5.7%、5.4%、4.9%、4.6%1.4%,上述9省市合计3963家,占94.1%。[1]相比之下,在其他省区的日资企业都很少,一般只有几家、几十家,其中甘肃、青海、西藏还没有日资企业。
3.出资方式以独资企业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刚刚开始的时候,其出资方式是以建立中日合资企业为主。然而,自90年代中国放宽外方出资比的限制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的倾向就越来越强了,即使是合资企业,日方控股企业(出资比50%以上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了。现在,除中国政府继续限制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部分战略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都是建立独资企业。2008年,日本在华企业共为4213家,其中,日方独资企业为2457家,占58.3%,如果加上出资比超过50%的日方控股企业,则共为3549家,占84.2%。[2]在制造业中,日资独资企业为1460家,占54.5%;如加上日方控股企业则为2226家,占83.2%。在非制造业中,日资独资企业为1087家,占70.8%;如加上日方控股企业则为1323家,占86.1%。
4.最主要投资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刚开始对华直接投资时,其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然而,从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出现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快速提高、消费市场迅速扩大的局面,在欧盟各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日本惟恐落后,也把占领中国市场作为了最主要的投资目的。这在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家用电器市场和汽车市场扩大、日本家用电器工业投资和汽车工业投资先后发展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在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的产品销售中,当地销售的比率不仅一直是最高的,而且还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1995年,当地销售、向日本返销、向其他国家出口分别占销售总额的44.7%、29.0%和26.3%;2005年,当地销售的比率提高到52.0%,而向日本返销和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比率则分别下降到26.7%和21.3%。从2010年第四季度的最新统计看(见表2),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的销售额为518.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其中,当地销售329.53亿美元,向日本返销117.72亿美元,向其他国家出口70.88亿美元,分别增长24.1%、21.3%和15.4%,分别占销售总额的63.6%、22.7%和13.7%。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占领中国市场的投资目的越来越明显了。
表2  2004年10~12月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销售额的分布情况
销售额(万美元)
占比(%)
合计
当地销售
向日本出口
向其他国家出口
合计
当地销售
向日本返销
向其他国家出口
制造业合计
5181256
3295289
1177156
708811
100.0
63.6
22.7
13.7
食品、卷烟
42650
30884
7846
3921
100.0
72.4
18.4
9.2
纺织、服装
56088
28242
24139
3707
100.0
50.4
43.1
5.5
木材、造纸
16799
13827
1667
1304
100.0
82.3
9.9
7.8
化工
183338
154153
10723
18462
100.0
84.1
5.8
10.1
玻璃、陶瓷、水泥
42470
27884
12073
2514
100.0
65.6
28.5
5.9
钢铁
76417
63905
909
11603
100.0
83.6
1.2
15.2
有色金属
126290
92756
13670
19864
100.0
73.4
10.8
15.7
金属制品
47408
30138
14961
2309
100.0
63.6
31.6
4.9
一般机械
788283
359761
272841
155681
100.0
45.6
34.6
19.8
电气机器
1607913
518209
699154
390550
100.0
32.2
43.5
24.3
运输机械
1992937
1858468
64807
69662
100.0
93.3
3.2
3.5
其他
200662
117061
54367
29234
100.0
58.3
27.1
14.6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現地法人四半期調査》,2011年3月24日公表。
日资企业当地销售比率最高的是运输机械企业(主要是汽车企业,下同),为93.%,其次是化工企业84.1%、木材、造纸企业82.3%、钢铁企业83.6%、有色金属企业73.4%、食品、卷烟企业72.4%;向日本返销比率最高的是电气机器企业(主要是家用电器企业,下同),为43.5%,其次是纺织、服装企业43.1%、一般机械企业34.6%、金属制品企业31.6%、玻璃、陶瓷、水泥企业28.5%;向其他国家出口比率最高的是电气机器企业,为24.3%,其次是一般机械企业19.8%、有色金属企业15.7%、钢铁企业15.2%、化工企业10.1%。
5.继续扩大对华出口,开展企业内贸易和海外分工
自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对外贸易摩擦加剧以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开展企业内贸易和海外分工,就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这在对华直接投资中也不例外。1995年,在在华日资企业采购总额中,当地采购占34.1%,从日本进口占45.8%,从第三国进口占20.1%,其中制造业企业的上述比重分别为29.1%、49.1%和21.8%。由于从第三国进口大部分来自于在第三国的日资企业,在当地采购中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的在华日资企业,因此,尽管当时没有更详尽的统计,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内贸易和相互贸易也至少占60%以上。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在华日资企业当地采购的比率虽然明显提高,但伴随在华日资企业增多及其间生产分工的发展,仍未改变以企业内贸易和相互贸易为主的局面。以2009年在华日资企业采购额的来源为例(见表3),从日本进口占25.4%(从总公司进口占23.4%),从在华日资企业采购占25.4%,二者合计占50.4%,明显超过从当地中资企业采购的40.4%,如果加上从第三国日资企业的进口,则其合计至少比从当地中资企业采购高1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日资制造业企业从日本进口占23.8%(从总公司进口占21.4%),从在华日资企业采购占20.6%,二者合计占44.4%,虽略低于从当地中资企业采购的46.8%,但如加上从第三国日资企业的进口,也超过从当地中资企业采购的比率;日资非制造业企业从日本进口占28.8%(其中从总公司进口占27.5%),从在华日资企业采购占34.7%,二者合计占63.5%,大大超过从当地中资企业采购的26.4%,如果加上从第三国日资企业的进口,则所占比率至少超过70%以上。
表3  2009年在华日资企业采购额的来源
(单位:100万日元、%)
总额
从日本进口额
当地采购额
从第三国进口
合计
总公司
其 他 企 业
合计
日资企业
当地企业
其他外企
总计
占比
17118713
100.0
4342474
25.4
4000222
23.4
342252
2.0
11596304
67.7
4282943
25.0
6921091
40.4
392270
2.3
1179935
6.9
制造业合计
占比
11760597
100.0
2797144
23.8
2525290
21.4
271854
2.4
8237256
70.0
2422977
20.6
5508320
46.8
305959
2.6
726197
6.2
非制造业合计
占比
5358116
100.0
1545330
28.8
1474932
27.5
70398
1.3
3359048
62.7
1859966
34.7
1412771
26.4
86311
1.6
453738
8.4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現地法人四半期調査》,2011年3月24日公布。
二、在华日资企业经营状况
1.在华日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2005-2008年度(日本财政年度,下同),在华日资企业销售额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率在日本海外各地区的当地法人中一直是最高的,其中2007年增速高达22.1%(见表4)。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度,世界各地区的日资企业销售额普遍出现负增长,惟独在华日资企业销售额保持了8.1%的增长率,可谓风景这边独好。2009年度虽然下降到3.6%,也仅次于在亚洲“三小龙”的日资企业的增长率。从2009能第四季度起,在华日资企业销售额又恢复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中,2010年第二季度增长50.2%,第四季度增长19.0%,虽然略低于在东盟4国和亚洲“三小龙”的日资企业,仍明显高于在北美和欧洲的日资企业。
表4 2005-2010年海外日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的推移
(同比增长率,单位:%)
年度增长率
季度增长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9.4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合计
9.6
7.4
12.8
-7.9
-3.8
6.7
41.8
39.6
22.8
17.2
北美
8.2
2.2
2.3
-14.4
-9.2
- 4.8
40.5
34.4
20.8
13.5
亚洲
11.3
3.8
17.3
- 0.9
4.3
15.2
49.9
50.4
30.3
22.6
中国(含香港)
15.1
15.8
22.1
8.1
3.6
10.3
38.2
50.2
24.7
19.0
三小龙
3.5
-0.2
8.0
- 14.5
5.3
28.5
56.2
43.6
25.0
22.5
东盟4国
10.9
7.6
14.8
- 5.3
0.9
13.0
60.0
54.7
38.8
26.5
欧洲
5.7
9.8
20.9
- 13.8
-15.7
- 0.4
22.2
17.9
4.5
8.5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現地法人四半期調査》,历年公布,其中最近为2011年3月24日公布。
从制造业各部门日资企业的销售额增长情况看(见表5),2005-2008年度,运输机械企业一直保持40%~50%的高速增长,化工企业、钢铁企业、有色金属企业、金属制品企业和一般机械企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相比之下,电气机器企业、食品、卷烟企业和纺织、服装企业则增长较慢,木材、造纸企业在2005年还出现了下降3.1%负增长。2008、2009年度,除木材、造纸企业销售额出现恢复性的高速增长外,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运输机械企业,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他除化工企业外,大都出现了负增长或连续负增长。从2010年各季度的增长情况看,除食品、卷烟企业外,大多数部门的日资企业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其中,运输机械企业仍然是独占鳌头,其中第二阶段的增长率高达80.1%。其他增长较快的也依然是木材、造纸企业、化工企业、有色金属企业、金属制品企业、一般机械企业和电气机器企业。
表5 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销售额增加率的推移
(同比增长率,单位:%)
年度增长率
季度增长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9.4
2010.1
2010.2
2010.3
2010.4
合计
15.1
15.8
22.1
8.1
3.6
10.3
38.2
50.2
24.7
19.0
食品、卷烟
8.7
12.1
8.6
6.5
- 11.0
- 14.0
-5.9
- 0.8
5.0
24.3
纺织、服装
7.1
13.1
7.2
- 5.2
- 4.5
- 9.2
11.4
10.8
13.6
24.4
木材、造纸
-3.1
4.9
6.8
58.1
39.8
41.3
53.6
36.6
9.2
15.8
化工
21.8
24.0
26.9
9.3
6.1
12.3
37.5
22.1
32.3
24.4
玻璃、陶瓷、水泥
2.6
0.1
14.4
4.6
- 8.1
1.4
18.9
43.5
35.6
26.7
钢铁
15.8
12.3
12.6
5.4
- 6.9
- 2.4
31.5
11.7
4.7
11.7
有色金属
14.2
20.2
38.5
- 3.6
- 3.9
3.4
38.5
56.7
32.9
31.0
金属制品
17.7
22.3
15.6
- 8.2
10.2
22.0
33.7
35.6
32.3
16.0
一般机械
16.3
18.8
10.0
2.2
1.4
9.9
37.3
55.7
39.2
35.0
电气机器
10.2
3.1
12.1
- 2.8
- 4.1
5.2
31.1
30.3
15.4
14.4
运输机械
40.6
50.4
50.0
25.3
13.2
17.0
47.2
80.1
28.6
15.8
其他制造
10.7
17.4
21.0
13.6
- 2.0
1.8
24.9
26.0
21.8
22.8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現地法人四半期調査》,历年公布,其中最近为2011年3月24日公布。
2.经营利润和企业积累
由于在华日资企业销售额迅速增加,其经营利润和企业积累也迅速增加了。2009年度,在华日资企业的经常利润为13374亿日元、当年纯利润为10862亿日元(见表6,与2005年度调查的4450亿日元和3617亿日元相比,增加非常迅速(因历次调查企业数不尽一致,不能直接计算倍率,下同)。
在制造业企业中,经常利润和当年纯利润最大的是运输机器企业,各为6288亿日元和5306亿日元,分别占57.6%和59.7%,其次是电气机器企业各为1003亿日元和755亿日元,分别占9.2%和7.0%。在非制造业企业中,经常利润和当年纯利润最大的是批发企业,各为1972亿日元和1616亿日元,分别占80.3%和和82.1%。
伴随经营利润迅速增加,在华日资企业纳税和内部积累也明显增加。2009年度,在华日资企业缴纳法人税等2153亿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为1725亿日元,非制造业企业为428亿日元,与2007年度调查的1460亿日元、1120亿日元、339亿日元相比,都有明显增加。
从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积累看,2009年度,内部积累为2079亿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为1462亿日元,非制造业企业为617亿日元,都大大超过2005年度调查的1081亿日元、848亿日元和233亿日元;2009年度末(2010年3月),内部积累总额为14756亿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为12666亿日元,非制造业企业为2090亿日元,都大大超过2005年度调查的6275亿日元、5832亿日元、444亿日元。
在制造业企业中,缴纳最多的是电气机器企业、IT企业和食品企业,企业积累最多的是运输机械企业、电气机器企业和IT企业,其中,运输机械企业2009年度的内部积累虽然很少,只有10亿日元,但其内部积累总额高达5697亿日元,占制造业企业积累总额的45.0%。在非制造业企业中,纳税和内部积累最多的都是批发企业,其中内部积累总额占非制造业企业积累总额的90.5%。
表6在华日资企业2009年度经营和利润分配状况
(按各项回答企业数统计,单位:100万日元)
产业部门
经常
利润
当年
纯利润
法人税等
当年内部积累
内部积累总额
向日方出资者支付
向中方出资者支付
合计
分配红利
支付专利 费
全产业合计
1337360
1086246
215300
207943
1475646
570075
407278
137107
92324
制造业合计
1091630
889482
172503
146201
1266611
547456
390577
132279
88907
食品
59946
44898
12818
26918
107209
7423
746
12651
化工、医药
50468
42895
8119
15500
85562
11561
6252
4455
电气机器
100309
75520
19041
40718
135238
45765
20378
22923
信息(IT)
78734
57159
14386
12822
131247
82235
33194
41884
运输机械
628757
530630
1098
569672
349412
295665
43313
非制造业合计
245730
196764
42797
61742
209035
22619
16701
4828
3417
批发业
197151
161601
29446
51135
189009
15132
11746
2956
898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1年3月公布。
3.经营利润分配
随着经营利润的迅速增加,在华日资企业向总公司的支付迅速增加,并超过了纳税和内部积累的金额。根据表8的统计,2009年度,在华日资企业向日方出资者支付5701亿日元,其中制造业企业支付5475亿日元,都明显超过了法人税和内部积累的合计。
在华日资企业向日方出资者的支付,主要是分配红利和支付专利使用费,各为3906亿日元和1323亿日元,分别占71.4%和24.0%,合计占95.4%;其中,制造业企业各为3906亿日元和1323亿日元,分别占71.3%和24.2%,合计占95.7%。相比之下,因中方出资比很低,也没有技术入股,在华日资企业向中方出资者的支付很少,只为923亿日元,只相当于向日方出资者支付的16.2%。
在制造业企业中,经营利润最大的运输机械企业、IT企业和电气机器企业,也是向日方出资者分配利润和支付专利费最多的企业。
三、在华日资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1.当地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年例行的《日本企业开展海外事业的问卷调查》,在华日资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一直是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不完善的问题(见表7。在2010年的调查中,日资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最多,占60.0%(高于2008年调查的55.7%),大大高于越南的11.3%、印度的9.9%、印度尼西亚的5.7%、菲律宾的5.0%、泰国的4.6%、马来西亚的2.1%和新加坡的0.9%;认为中国法制不完善、执法有问题的占56.1%(高于2008年调查的55.7%),明显高于印度的31.6%、越南的26.7%、印度尼西亚的24.4%、菲律宾的15.5%、泰国的8.5%、马来西亚的5.8%和新加坡的1.7%。
表7在华日资企业的经营风险(%)
(多项选择回答,单位:%)
风险
排序
风险内容
调查时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全产业
制 造 业 商 业
全产业
制 造 业 商 业
全产业
制 造 业 商 业
1(1)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60.0
61.3
57.4
59.8
55.7
56.8
2(1)
法制不完善和执法问题多
56.1
54.7
53.1
50.9
55.7
55.3
3(1)
人事费用高,成本增大
46.2
46.3
29.2
30.5
42.4
43.4
4(1)
劳动问题增多
41.8
40.0
29.7
29.7
32.6
32.3
5(1)
税收问题增多
29.3
28.9
28.0
28.2
30.6
29.4
6(5)
汇率风险增大
24.9
26.5
18.8
20.6
16.6
17.1
7(6)
基础设施不完善
13.6
13.8
15.7
15.0
16.8
16.6
8(8)
关联产业落后、聚集度低
5.9
5.2
5.4
4.9
4.0
4.3
说明:括号内为2010年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的排序。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ジェトロ)《平成22年度日本企業の海外事業展開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概要》,2011年3月18日。
在华日资企业经营中趋于增大的风险,是工资水平提高风险、劳动风险和汇率风险,基本保持不变的是税收风险。在2010年的调查中,日资企业认为中国人事费用高、经营成本增大的占46.2%(高于2008年调查的42.%),明显高于新加坡的35.9%、泰国的19.8%、马来西亚的11.9%、越南的10.5%、印度的6.7%、印度尼西亚的4.5%和菲律宾的3.3%;认为中国劳动问题增多的占41.8%(高于2008年调查的32.6%),明显高于印度的19.7%、泰国的15.2%、印度尼西亚的14.7%、越南的12.7%、菲律宾的10.5%、马来西亚的5.8%和新加坡的4.1%;认为中国税收问题多的占29.3%(低于2008年调查的30.6%),明显高于印度的23.2%、印度尼西亚的10.5%、越南的10.5%、菲律宾的6.3%、泰国的6.0%、马来西亚的4.3%和新加坡的0.9%;认为中国汇率风险增大的占24.9%(低于2008年调查的16.8%),高于印度尼西亚的21.0%、泰国的19.1%、越南的18.3%、印度的15.7%、马来西亚的14.0%、菲律宾的新加坡的11.0%。
在华日资企业经营风险较小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风险和关联产业落后、聚集度低的风险。在2009年的调查中,认为中国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企业占13.6%(低于2008年调查的16.8%),明显低印度的64.3%、越南的54.2%、印度尼西亚的菲律宾的29.7%,高于泰国的11.6%、马来西亚的8.3%和新加坡的1.4%;认为中国关联产业落后、聚集度低的占5.9%(高于2008年调查的4.0%),明显低于越南的28.6%、印度的18.0%、菲律宾的16.7%、印度尼西亚的15.0%、马来西亚的7.6%和泰国的7.3%,只略高于新加坡的3.8%。
2.撤退与迁移
由于海外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每年都有一些日资企业因各种原因导致经营恶化,不得不撤退或迁移。其中,撤退是指破产清算,迁移是从当地向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转移,不采取破产清算措施。根据表8统计,2004-2009年,海外日资企业平均的撤退比率一直在2.6%~3.5%之间波动。在华日资企业撤退比率在2007年最低,为1.7%,在2009年最高,为3.5%;其中,2007年低于北美日资企业的4.3%、“三小龙”日资企业的3.6%、西欧日资企业的3.4和东盟4国日资企业的2.4%;2009年低于北美日资企业的4.6%,高于东盟4国日资企业的3.0%、“三小龙”日资企业的3.1%和西欧日资企业的3.4%。
表8 2004-2009年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日资企业的撤退情况
(单位:家、%)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企 业 数
撤 退 比
各地区平均
538
3.5
561
3.4
470
2.8
449
2.6
472
2.6
659
3.5
北美
136
4.7
137
4.6
127
4.3
94
3.2
81
2.7
140
4.6
亚洲
238
2.7
241
2.6
231
2.3
235
2.3
303
2.8
371
3.2
中国(含香港)
92
2.5
109
2.6
123
2.7
82
1.7
151
2.9
200
3.5
东盟4国
77
2.9
71
2.5
52
1.9
69
2.4
75
2.5
90
3.0
三小龙
60
3.0
50
2.4
45
2.1
77
3.6
65
3.0
68
3.1
西欧
98
4.0
122
4.9
57
2.3
85
3.4
57
2.2
90
3.4
说明:东盟4国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三小龙”为韩国、新加坡、台湾。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第40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1年3月公布。
关于在华日资企业迁移的情况,主要是向东盟迁移,其次是在中国国内向其他地区迁移。2006和2010年,从中国向东盟迁移的企业各为11家和19家,分别占调查企业数的4.5%和8.2%,在中国国内迁移的企业各为4家和8家,分别占1.6%和1.4%。[3]另外,从东盟日资企业迁移的情况看,2006年在东盟国家间迁移的企业为10家,向中国企业的企业为6家,分别占调查企业数的4.1%和2.5%;2010年,在东盟国家间迁移的企业和向中国迁移的企业都为8家,都占调查企业数的3.4%。
少数在华日资企业撤退或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近年来中国工资水平迅速提高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日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占50%(多项选择回答,下同);其次是投资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区致使经营风险增大占28.9%,日本与东盟签署FTA后东盟关税下降占15.8%,当地销售不畅占10.5%,内国民待遇后税收优惠取消占10.5%。[4]
四、思考与建议
1.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引进日本直接投资
以往,人们在谈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时,往往运用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说日本主要是向海外转移在国内没有发展前途、行将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这虽然能够解释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但却解释不了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就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而言,根据在华日资企业的特点与经营状况,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食品、化工、石油化工等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的投资不仅成为历史,而且投资规模和海外经营规模都很小。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内容看,上世纪90年代就转向了以家用电器为首的重化工业投资,新世纪以来又迅速转向了以汽车工业为首的支柱产业投资。其中,家用电器在华组装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仍然具有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目的,而汽车在华组装生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抢占中国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已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这意味着在世界500强竞相进军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不甘落后,已经以重化工业(包括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在中国市场上与欧美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从在华日资企业扩大对华出口、开展企业内贸易和海外分工的情况看,特别是从其以汽车、家用电器和IT产品为中心开展当地生产、扩大设备投资、进行研究开发的情况看,日本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的竞争还将继续下去。日本企业抢占中国市场,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产业安全方面的问题,有外资进一步垄断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之虞,但同时也为我国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投资项目提供了机遇。为此,我国在不断修改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既重点引进日本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又加强产业和地区布局导向,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各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
2.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全面引进日本直接投资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以制造业投资为中心,与我国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实施“两头在外”、以工业生产项目为中心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包括日本的制造业投资在内,迅速扩大的对内直接投资既扩大了就业,又促进了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又很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对内制造业投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外资垄断中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问题,还导致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落后,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均衡。现在,以美国为首,主要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都走向了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美欧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对内直接投资,也都是以非制造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正因为如此,包括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内,凡是国际直接投资出现新高潮的时期,都是国际非制造业投资迅速发展的年份。这意味着我国要进一步提升对内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档次,就应该适应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既吸收制造业投资,又吸收非制造业投资。只有这样,才能既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又改变对外贸易不均衡的局面,缓和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为此,我国在落实入世承诺已经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开放的基础上,要继续扩大开放领域,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针对我国非制造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各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大力吸引日本对华非制造业直接投资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改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为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最好的投资环境,这乃是在华日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销售额、经营利润、缴纳税收和内部积累迅速增大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在华日资企业向其国内总公司等支付的红利和专利使用费也迅速增加了。这意味着日本企业通过对华直接投资,充分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好处。正因为如此,日本企业才一直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特别是看好中国大市场的潜力,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年例行的相关调查中,也一直有“日本企业以中国为中心开展海外事业”的调查结果。不过,受中日关系不时遭遇“政冷”的影响,再加上在华日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06-2010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只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6%,不仅大大低于对美国投资所占的23.2%和对欧盟投资所占的22.3%,也低于对东盟投资所占的9.6%。[5]这与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对象国和出口对象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所谓“日本企业以中国为中心开展海外事业”,就一直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换言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没有真正实现以中国为中心。因此,在针对在华日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如何以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为基础,切实改善中日关系,加强中日友好,进而改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促使日本企业把以中国为中心扩大海外事业的积极姿态,变为其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的实际行动,就成为推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课题。
4.正确对待日资企业的撤退和迁移
近年来,因人民币升值以及最低工资制普及、工资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改革深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趋于消失,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民工荒”和招工难的现象。以此为背景,部分日资企业开始撤退,有的甚至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迁移。从目前情况看,准备收缩在华事业的日本企业虽然只占2%多左右,在华日资企业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转移的数量也只略多于东盟日资企业向中国迁移的数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为此,要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日资企业从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迁移。另一方面,即使少量日资企业撤退,部分日资企业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迁移,也不必大惊小怪。在日本大多数企业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特别是看好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少数企业的撤退和迁移改变不了日本企业以中国为中心拓展海外事业的大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与我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一响亮口号所追求的目标一样,我国经济今后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瞄准发达国家,不应该瞄准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此,在继续引进日本直接投资的方针下,我国要以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提升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档次,并且把部分日资企业撤退和迁移视为调整外资战略的一个必然而有益的过程。
[1]日本经济产业省:第39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0年4月公布。
[2] 日本经济产业省:第39回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査,2010年4月公布。
[3] 本贸易振兴机构(ジェトロ):平成22年度日本企業の海外事業展開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概要,2011年3月公布。
[4] 同上。
[5] 根据日本财务省历年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