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怎么算均方差:金砖墁地(无所不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7:49
         金砖墁地                                                                                       王坚    

当我们踏入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再去十三陵之一的定陵时,见到地上都用一种光润似墨玉,平滑似镜,踏上去不滑不涩的大方砖作为铺墁,就知道这都是苏州齐门外元和镇御窑村生产的传世之宝——金砖。

 

金砖,并非是用金子做的砖头,不过是大方砖的雅称,规格有二尺二见方,二尺见方和一尺七见方三种。那么,为什么会有金砖之称呢?两种说法:一为,这种砖是应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故名“金砖”;另一种为,这种砖只能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因此叫“京砖”,逐步演化,变了“金砖”。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了解了金砖制造的全过程就明白了。

 

明朝永乐大帝造北京紫禁城时,城砖是山东临清窑的,皇宫里的细料方砖是苏州等五府烧造的。当时已发现齐门外御窑村的土质上乘,细腻坚硬,粘性好,含胶体多,澄浆容易,适宜制成上等地砖,而且位置就在运河边上,交通便利,水路直达北京。于是御窑村就被指定为专为皇家烧砖的场所。据当地老年人讲,私造金砖是要杀头的,必须有京城的工部下达任务到苏州府,苏州府主管这项工作的知事,通过乡村地保,再逐个与窑户落实。此时官府要与窑户签约,除了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尚须预付六成左右订金。倒不是官府心地善良,实因烧制金砖决非一朝一夕,没有一年半时间做不出来,不预付一点工钱,吃饭成问题,还有什么力气去生产。现在就来说一下它的工艺:

 

选泥:先在地上打一些探洞,鉴别土质优劣,看样定点,然后挖去一米多厚的表层,取出下面一米左右深的那层泥土,运到场上堆起,让它任凭风霜雨雪,使其颗粒结构受大自然的破坏而分解,俗称“冻土”。

 

练泥:先往泥堆里掺适量的水,再由人将牛赶进去,错趾踏成稠泥。

 

制坯:将练好的泥填满木框(木框大小即是制成后的规格尺寸)撒上草木灰盖面,然后人站在上面研转,使其密实坚固。再用铁线弓戈钩平表面。制成后必须放在室内通风处晾约六十天左右。

 

装窑:必须用大窑,并且只能在窑心放50到100块金砖坯,四周用杂砖坯料围护,以防窨水时,水滴在金砖上出现白色斑点。

 

焙烧:装窑毕,在明朝,是用麦柴文火熏烤一个月,使砖坯脱水,再用片柴烧一个月、松柴烧四十天,凡一百三十日,才能窨水出窑。到了清末以后没有那么考究了,只用麦柴旺火烧十二个昼夜。不过需窑工经常观察火候,及时扒去柴灰,添入麦草。

 

窨水:即浇水闷窑。约需四天。据袁寿生老人讲,大约需用水二百九十担左右。

 

出窑:窨水后约再需三天时间方能自然冷却。这时窑工可以进窑搬出成品。

 

成品是否合格,不是窑户自己说了算,而是先要地方官员检验。清乾隆四年(1739)江苏巡抚张渠在奏折中说:“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这个标准,其实还只是初验,可以装船运输罢了。真正验收合格是要到了京城才作数的。所以窑户往往必须随行,负责到底。

 

接下来的装船运输,也极有考究。先要编队,前面一条官船,坐着押运官员,后面货船顺序排好,每条船上插着皇龙旗,也都有兵卒守护。拣好黄道吉日,放炮开船。浩浩荡荡,在运河中北上,沿途地方文武官员还都要到码头迎送。几千里路,往返一次,至少几个月。随船去的窑户,家中老小,等得急不可耐,既要担心质量是否过关,弄不好在北京吃官司有份,更要担心往返途中是否一路顺风,因此三日两头都要去河边遥望。现在的御窑村就还有一座望郎泾桥为证。

 

可以说金砖是专为京城的皇帝老倌制造的,所以开始称京砖,后来转音为金砖似较可信。但也不应排除因质地优良而一开始就称之为金砖。正因为这样,金砖在民间传世极少。今御窑村村民姚兴明家藏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正德元年(1506)五月出窑的,算是现存最古的金砖了。此外,尚有明嘉靖、清顺治以下直到宣统诸朝的金砖,上面都刻有苏州知府的姓名。

 

再说金砖运到京城后,验收合格,官员领赏,窑户免罚,接着就是施工了。听香山老匠人讲,铺墁时,要求特别严格,先要对每块砖,砍磨加工,打滑得墁后表面严丝合缝而又光亮似镜,即行话所称的“磨丝对缝”。然后抄平,铺浆,弹线试铺;找不出什么毛病了,最后墁好,刮平,浸以桐油,才算完工。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规定:砚磨二尺金砖,每工二块。墁地时,每一瓦工配壮工二人,三人墁砖的日定额为五块。真正是慢工出细活了。

 

御窑村的祖祖辈辈,一直替皇家干了几百年的活,但是随着满清王朝的没落,他们也不得不改行了。到了光绪后期,御窑村的掼坯、烧窑,已经逐渐由正业改为了副业。民国时期,这一传统工艺几乎失传。在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中留下掼坯镜头的袁寿生老人讲:就在光绪三十四年那一年,御窑村尚有窑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这一年停做的。他的祖辈做过金砖,他的父亲曾看到过金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块金砖从选泥到烧成,最后铺墁在宫殿上,要经过多少人的手,花费多少人工,又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当我踏在三大殿的金砖地时,骤然明白,这才是金砖的正解。

 

据悉,陆慕御窑又谱新曲:200332日中午11时,一辆满载着1500多块“金砖”和特制古城砖的卡车,缓缓驶出苏州陆慕御窑砖瓦厂,直奔北京天安门。御窑“金砖”将首次用于天安门第3次大规模修缮的地面改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