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基本设计原则:六经与史学思想(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47:23
关于[六经与史学思想(四)]的字幕:
  • 前面我们说明了
  • 《尚书》的历史总结观念
  • 说过《周易》的通变思想
  • 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里面
  • 最可珍贵的部分
  • 那么现在我们要讲
  • 五经里面的《周礼》
  • 就是《礼》的部分了
  • 其实光讲《周礼》
  • 实际上这个应该是称为三礼
  • 三礼有三个部分
  • 那就是《仪礼》《礼记》
  • 和《周礼》这三个部分
  • 汉初的时候
  • 称《礼》为《士礼》
  • 就是士官的士
  • 士大夫的士 《士礼》
  • 到了近代以后
  • 才称作为《仪礼》
  • 它是《礼》里面经的部分
  • 是个主干 是经的部分
  • 对《礼记》来说
  • 而《礼记》可以看作是传
  • 就是解释经的
  • 是对《仪礼》的经文的
  • 解释 说明和补充
  • 《周礼》在汉初的时候
  • 称之为《周官》
  • 就是百官的官 《周官》
  • 刘歆将《周官》改作《周礼》
  • 这一部分
  • 是关于古代的政治制度
  • 官制的设置的说明的书
  • 其中有不少是寄托了
  • 儒家的思想
  • 有很多是后来人的一些伪造
  • 所以《周礼》《仪礼》
  • 《礼记》这三部书
  • 我们把它合称为三礼
  • 在《仪礼》里面
  • 为《仪礼》做传的(《礼记》)
  • 有大戴和小戴之分
  • 我们经常说的《礼记》
  • 是《小戴礼记》
  • 就是戴德和戴圣
  • 大戴是戴德 小戴是戴圣
  • 是戴圣写的
  • 这是我们
  • 首先要去谈这个问题
  • 因为三礼的问题很多
  • 所以后来的学者
  • 关于真伪问题
  • 关于写的部分问题 等等问题
  • 这个争论很多很多
  • 这些问题咱们可以暂时去
  • 不要去理会它
  • 正像皮锡瑞所说的
  • 我们要 观其会通
  • 把它里面主要的观念 观点
  • 抓出来
  • 从它基本精神 基本思想上
  • 去看问题
  • 而不要纠缠在
  • 一些枝枝节节上面
  • 这是对三礼先做一个说明
  • 什么是三礼
  • 那么后来我们的十三经呢
  • 实际上就是把三礼
  • 分成为三个部分了
  • 就是三传 三礼
  • 和《论语》《孟子》
  • 《尔雅》和《孝经》
  • 这一共就是十三经了
  • 现在我们通行的十三经本子
  • 是这样子的
  • 因为经书的变化
  • 也是很变化的
  • 有五经称呼 有六经
  • 后来有七经
  • 后来还有十二经
  • 后来有十三经 等等称呼
  • 还有九经 称呼
  • 宋朝时候就有九经 是吧
  • 那么还有七经
  • 那个刘敞作的
  • 《七经小传》 对吧
  • 那么后来还就是
  • 我们目前说的十三经
  • 实际上这个经书也在变化中间
  • 这些要附带说一说
  • 下面我们看一看
  • 这个三礼里面的
  • 基本的观念是什么
  •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 第一个 它给我们感受到的
  • 是什么呢
  • 是保护等级礼制
  •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 很重要
  • 就是维护好这种等级制度
  • 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 是有很大好处的
  • 三礼从整体说
  • 它直接论述了等级礼制
  • 对于维系封建统治的特殊意义
  • 历代帝王把它作为统治大典
  • 历代臣僚以它
  • 作为维系社会安定的依据
  • 史学家也以它作为经世大典
  • 所以毫不奇怪
  • 保守和变革的人
  • 都会在这个里面
  • 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 提倡经世致用的史学者
  • 很多的人
  • 很重视典制的内容
  • 来进行历史研究
  • 所以这个典制书
  • 它不是一般随随便便一个
  • 就是光一个制度记载
  • 因为这个里面有很多一些观念
  • 说明了 给我们体会感到
  • 就是这种典制的维护
  • 对于社会的安定是有好处的
  • 但这里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
  • 就是这实际上是一种
  • 同义语反复
  • 就是那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
  • 开始卷一 一开篇
  • 一篇大的长篇议论
  • 他的观念
  • 就是这个观念的继续发挥
  • 实际上你说
  • 典制维护好了社会就安定了
  • 社会安定了典制又维护好了
  • 这本来就是一回事情
  • 但是 古代很重视这个问题
  • 他从另外方面做了一些发挥就是
  • 所以这给我们一个感受
  • 就是保护等级礼制
  • 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关系
  • 是很重要的
  • 这是第一个想法
  • 第二个 礼制在历史过程中
  • 发生的变化有因有革
  • 三礼把制度
  • 作为一个历史事物看待
  • 礼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 才出现的
  • 譬如说《礼记》
  • 《礼记》的《礼运》篇也说过了
  • 它跟那个《周易》说法是一样
  • 说古代先王没有宫室
  • 冬天时候就造窟穴
  • 夏天就在树木上居住
  • 没有火化
  • 吃的是草木之实 鸟兽之肉
  • 喝的是血 茹其毛
  • 没有丝麻
  • 衣服是穿的动物的那个羽毛皮
  • 是这么一个荒漠世界
  • 那时候当然也不可能有礼制了
  • 到了后来以后到 后圣有作
  • 然后修火之利
  • 然后就能够冶炼 然后做宫室
  • 然后过去生食 饮血
  • 现在慢慢就开始知道
  • 变成熟食了 对不对
  • 开始有制造丝麻了
  • 开始有衣服穿了
  • 就是说上古生活很艰难
  • 那个时代 不是美好时代
  • 因此上古也不可能有礼制
  • 只是到
  •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 火的发明 祭祀开始
  • 有了丝麻衣布
  • 才可能有一些礼制出现
  • 才可能有养生送死
  • 也可能才能从此以事鬼神
  • 这就表明了
  • 这种礼制的变化是历史的产物
  • 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 另外它也承认了人情和人欲
  • 这个人情和人欲 是吧
  • 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
  • 死亡贫苦为人的大恶
  • 所以礼(制)的出现
  •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 也对社会的安定
  •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 这是礼制给我们的一个想法
  • 就是说 礼制阐述的这个问题
  • 它不是就礼制谈礼制
  • 而是从礼制里面看到
  • 这个社会怎么能够
  • 秩序能够得到稳定
  • 而且 在《礼运》里面
  • 还有一段文字
  • 描绘了从大同到小康
  • 从大道之行到大道既隐
  •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男有分 女有妇(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就是大同世界 对吧
  • 那样是古代一个
  • 那么以后比较不同了
  •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 货力为己
  • 大人世及以为礼
  • 城郭沟池以为固
  • 礼义以为纪
  •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已
  •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 由此其选也
  • 以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 以著其义 以考其信
  • 著有过 刑仁讲让
  •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 有势(在执)者去 众以为殃
  • 是谓小康
  • 到后来以后呢
  • 因为人们起来以后
  • 都是各顾各的了
  • 那么这情况之下
  • 就必须要提倡
  • 要讲礼义 讲君臣
  • 讲关系 讲父子关系
  • 能讲信修睦 能和谐相处
  • 这和古代的大同世界
  • 又不完全一样
  • 这叫做小康社会
  • 所以从大同到小康
  • 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而且只有这样一些贤人
  • 才能够用礼义方法
  • 把这样一个社会秩序
  • 能够稳定下来
  • 所以这种对我们今天
  • 同样的也有很多的启示
  • 这是我们民族思想的一个来源
  • 当然 这个里面有很多的
  • 带了一些儒家的理想成分
  • 这样一些观念像在古代思想里面
  • 《孟子》《荀子》都有所继承
  • 都有所继承 都做了一些发挥
  • 00:11:14,368 --> 00:11:16,058
  • 夫妇和 家之肥也
  • 大臣洁(法)小臣廉 官职相序
  • 君臣相正 国之肥也
  • 只有父子兄弟夫妇都非常很好
  • 这样你的家才能够发起来
  • 那么大臣能很廉洁
  • 大臣很好
  • 小臣也就注意廉洁
  • 官职都能很好相序
  • 君臣都相正
  • 这就国家的幸福 国之肥也
  • 治国不以礼
  • 犹无耜而耕
  • 如果治国家不以礼制来治的话
  • 就好比耕田
  • 不要那些农具一样
  • 那是做不到的 对吧
  • 为礼不本于义
  • 犹耕而弗种
  • 如果你做礼而不根据义的话
  • 那么就好像你耕过以后你不种
  • 所以制度设立和思想的修养
  • 是结合在一起的
  • 礼制是儒家思想的体系
  • 儒家意识又是礼制的依据
  • 礼制的破坏
  • 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象征
  • 所以礼制一旦破坏以后
  • 整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 一旦破坏以后
  • 等级秩序就陷于混乱之中
  • 社会将是一片衰败景象
  • 所以《礼运》篇说过了
  •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已也
  • 故坏国 丧家 亡人
  • 必先去其礼
  • 要坏一个国家
  • 要使一个家庭很败亡
  • 要使一个人很丧失礼义廉耻
  • 首先把礼义去了
  • 所以礼制是起到
  • 这么一个积极的作用
  • 积极的一个作用
  • 这是我们所要深刻地理解
  • 这个礼制思想
  • 到以后的时期里面
  • 《荀子》《孟子》里面
  • 都有进一步的阐发 对吧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
  • 一开篇就谈到这个
  • 名分等级制度问题了
  • 名分等级制度维持得好
  • 这个就能够得到兴盛
  • 如果维持得不好
  • 那么就要走向衰败
  • 就要引起混乱
  •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
  • 他们很重视从思想里面
  • 提出一些基本的思想
  • 来去治理社会
  • 再一个问题
  • 就是礼制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 就说随着时代的变化
  • 这个礼的制度
  • 也应该发生 来变化
  • 这里面应该是有因有革
  • 那么首先是因里面
  • 《礼器》篇也说过了
  • 三代之礼 一也
  • 民共由之
  • 或素或青 夏造殷因
  • 夏朝造的制度
  • 那么殷朝人承袭下去了
  • 这个里面它把这个三代制度
  • 变成了文正中兴之变
  • 就是制度的变化
  • 它不是绝对凝固起来的
  • 而是在不断进行变动之中
  • 三代之制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
  • 夏 商 周各代制度
  • 各有自己的特点
  • 有文 文化的文
  • 与质 质朴的质
  • 有文与质的区别
  • 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 其自身的缺点和弊端
  • 就暴露出来了
  • 发展到一定情况之下
  • 这种弊端 这种缺点
  • 便暴露出来了
  • 三代之礼的赏罚
  • 是 礼和赏罚是相辅相成的
  • 各个(代)制度中间有因的联系
  • 也有革的必要
  • 总体上是显出一种质文之变
  • 具体到三代
  • 是忠 质 文之变
  • 忠是忠心的忠
  • 质是质朴的质
  • 文是文化的文
  • 忠 质 文之变
  • 这也是另外一种的通变史观
  • 后世史家从不同角度
  • 来阐发这样的思想
  • 我们的史学家
  • 很重视在史书里面写典制体
  • 二十四史 二十五史里面
  • 都有个很重要部分
  • 就是制书
  • 制书是什么呢
  • 就是这样一些制度
  • 前代制度是什么
  • 行过以后有什么缺点
  • 那么哪些制度进行变革过以后
  • 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所以他们都认为这个制度
  • 修制度 写制度
  • 这个典制体史书啊
  • 是重要 是经国的大典
  • 不是一般人所能写出来的
  • 而且这个官制也好
  • 选举制度也好
  • 这样一些制度的变革
  • 对社会生活
  • 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第四个认识 礼制的审议
  • 是古代变革的重要内容
  • 三礼的意义在于
  • 它提供了一套等级礼制的模式
  • 阐释这一模式的依据和价值
  • 也为这套制度的因袭与变革
  • 做了必要的说明
  • 礼制的观念
  • 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因革损益的史观就蕴涵在其中
  • 影响了后世的
  • 史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 这种思想在无形之中
  • 在规范人们的行事 处世
  • 和思维的方式
  • 它影响到人们的治学
  • 影响人们的参政
  • 史学思想 历史观点
  • 绝不是消极的
  •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途径
  • 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 给社会生活
  • 给予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影响
  • 所以很多人的变革
  • 是以《周官》做根据
  • 像王安石变法
  • 像康有为 像孙中山
  • 一直到郭沫若
  • 都重视《礼运》篇的思想
  • 所以我们看了
  • 这样一些礼制的一些观念
  • 对后来的史学家 政治家
  • 从政 从事变革
  • 它都提供了历史的一些依据
  • 提供了一些思想的营养
  • 但是我们要知道
  • 正是因为他们的一些
  • 对问题的看法以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