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车:六经与史学思想(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34:12
关于[六经与史学思想(二)]的字幕:
  • 像《无佚》篇
  • 总结了殷中宗 高宗 祖甲
  • 和周太王 王季 文王
  • 以及武王的治理经验
  • 这是《无佚》篇
  • 《君奭》篇总结了殷的
  • 对秦灭的教训
  • 又归纳出了成汤 太祖
  • 太戊 祖乙 武丁
  • 和周文王用贤人的成功经验
  • 所以《尚书》的总结
  • 已经不是就一个帝一个王
  • 来进行总结了
  • 它往往是通过一个朝代
  • 一个大的朝代的变动
  • 来进行总结历史
  • 《尚书》总结的经验教训
  • 就归结两个大的方面
  • 这就是敬天和保民
  • 从殷商到周 对吧
  • 敬天的思想又有发展
  • 从敬天到怀疑天
  • 天不可信
  • 又发展为敬德
  • 所以从敬天发展到敬德
  • 敬 道德的德
  • 这是历史总结的
  • 进一步深入化了
  • 它完全不把抽象的天
  • 不归结于抽象的天
  • 而是看 从道德上看
  • 这也是历史意识
  • 逐步摆脱神意的束缚
  • 从人神混杂的状态
  • 一步一步地向前迈出
  • 敬德和保民是两个方面
  • 相互联系的
  • 所以这个东西 这个思想
  • 对于后来我们的史学家
  • 写史的时候影响很大
  • 譬如说我们以后的
  • 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 他们都一再地谈到
  • 这样一些观念 思想
  • 这是它的一个总结的眼光
  • 另外一个 就是说保民
  • 保民是《尚书》里面
  • 讲德政的中心
  • 中心点是什么
  • 德政的中心
  • 就道德的德 德政的中心的
  • 中心点是什么 就是要保民
  • 德和民
  • 无论《尚书》的哪一篇
  • 虽然都没有否决天地
  • 但是《尚书》都在思考
  • 历史盛衰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 天地支配了社会变动
  • 其支点是人间帝王的德政
  • 德政的中心内容是保民
  • 所以要谨慎地修德
  • 才可以能够得到天来去保佑你
  • 才可以永命 可以祈天永命
  • 不可以不敬德
  • 王其德之用 祈天永命
  • 保民的思想中心
  • 就是要 知稼穑之艰难
  • 应该知道
  • 要知道老百姓从事农业
  • 这些等等方面的
  • 耕作方面的一些艰苦
  • 不要荒废政事
  • 从殷周的两代统治来看
  • 譬如说殷中宗享国七十五年
  • 像殷高宗享国五十九年
  • 像祖甲享国三十三年
  • 什么问题呢
  • 就是他们能够保民
  • 能够行德政
  • 那么反之这个以后呢
  • 那么享国时间很短的话
  • 就是他在这方面做得
  • 有很大的缺陷
  • 甚至有很大的失误
  • 最后导致自己的朝代
  • 就很快地更替
  • 它的话是这样说的 很古老
  • 自时厥后 立王生则逸
  • 就是安逸的逸
  • 生则逸 不知稼穑之艰难
  • 就不知道生产艰难
  • 不闻小人之劳
  • 没有听到
  • 底下下层的百姓的困苦
  • 惟耽乐之从
  • 就是自己去享乐了
  • 自时厥后 亦罔或克寿
  • 从此以后他们也就
  • 自己也不能够很快
  • 把这个统治能保持住
  • 或者是十年
  • 或者是七 八年
  • 或者是五 六年
  • 又或者是四 三年
  • 他的统治就结束了
  • 所以这样一些历史经验
  • 归纳出来以后
  • 明白无误地就告诉统治的帝王
  • 要关心百姓 要注意百姓
  • 这倒不是说
  • 这就是从下层百姓出发
  • 而且就是从你保证统治来说
  • 你也必须关心这样一点
  • 周代开国的四位君王都是英王
  • 从太王 王季 文王 武王
  • 他们是贤王圣君 对不对
  • 特别是周文王
  • 他们从事政事
  • 兢兢业业地治理政治
  • 注意农村的生产
  • 能够关心 怀保小民
  • 能够 惠鲜鳏寡
  • 甚至于到自己忙的时候
  • 甚至于连自己的饮食都很注意
  •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
  • 这是第二个观念
  • 第三个观念
  • 就是用人 是直接关系到
  • 历史的兴亡
  • 《尚书》给我们一个启示
  • 就是在盛衰关键
  • 重要问题就是什么
  • 用人 用人用得好
  • 用到贤才
  • 那么你就会兴盛
  • 譬如说汤 商汤 用了伊尹
  • 那么太甲时候用了保衡
  • 太戊时候用了巫咸等等
  • 像武丁时候用了甘盘 等等
  • 就是因为他们
  • 用了这样一些贤才
  • 就是他们是下层的人
  • 甚至于还在
  • 还是在受处罚的时候
  • 能够用他了
  • 能用其才 能用其人
  • 那么他就兴盛起来了
  • 另外还一个好的思想
  • 就是说 就是过去的旧臣
  • 甚至于是一些
  • 和反对过自己的旧臣
  • 能够很好利用他的话
  • 这对自己的开这个盛世局面
  • 也起了很大作用
  • 那么最后一个观点
  • 就是君王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 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存亡
  • 那么前面问题
  • 实际上归纳一句话
  • 就是说你这个帝王
  • 到底英 是不是英王
  • 是不是英明的君主
  • 或者是亡国君主
  • 那么就看你的品德和你的才能
  • 《尚书》把君王的道德修养
  • 作为关系到历史盛衰的大事
  • 提出来的
  • 如帝王要勤于政事
  • 以至于 不遑暇食
  • 人主要戒鉴奢侈淫乐的行为
  • 不要沉溺于酒色之中
  • 不要沉溺于酒色之中
  • 不要天天去打猎去玩耍
  • 这都是作为一个君王的
  • 一个德政的 一个前提
  • 另外要注意吸收历史经验教训
  • 吸取教训
  • 人无于水鉴
  • 当于民鉴 对吧
  • 注意从历史中间
  • 去吸取经验教训
  • 所以古代保民 行德政
  • 离不开一代君王
  • 因此君王德政修养
  •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尚书》提出的问题
  • 是有价值的
  • 还有一个问题
  • 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周边关系
  • 这是影响历史盛衰的大事
  • 只有把周边关系处理好
  • 能够谐和万民
  • 才能够开出一个升平的局面
  • 所以《尚书》是史又是经
  • 不是从历史意识 不只是
  • 不从历史意识角度来思考
  • 这个问题就解释不通了
  • 所以《尚书》这些观念
  • 后来对我们政治家
  • 对我们历代帝王
  • 都有很多的启示
  • 后代史学家写史
  • 也往往从这些角度来进行讨论
  • 譬如说司马光的
  • 《资治通鉴》
  • 就是从这样考虑
  • 而且这些思想我们讲起来的话
  • 到现在
  • 对我们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 这个保民思想民本思想
  • 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
  • 是有着它深厚的根源
  • 很深厚的根源
  • 因为这个保民思想 民本思想
  • 是影响到一代的兴衰的
  • 一个大事情
  • 是我们要治理社会
  • 要振兴民族一件大事情
  • 我们讲过了《尚书》的
  • 历史的总结意识
  • 那么现在 我们要重点谈一谈
  • 就是《周易》的
  • 这个历史的观念
  • 是通变思想
  • 《周易》的历史意识
  • 下面有这么几个问题
  • 需要把它说明清楚
  • 第一 《周易》
  • 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
  • 因为你不了解这个时代背景
  • 它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话
  • 那么对《周易》的
  • 它的里面的内在理念
  • 就不能很好地把握
  • 《周易》是经历了
  • 一个很长时期 才形成的
  • 它反映了这个时期
  • 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 多数学者认为
  • 《周易》的卦和爻辞
  • 就是经文 经
  • 是写在西周的初期
  • 或者说是西周的前期
  • 那《易传》
  • 《易传》是什么呢
  • 这里解释一下
  • 《易传》就是所谓叫《十翼》
  • 翼 就是鸟去那个翅膀
  • 那个 翼
  • 就十个部分去进行解释
  • 经的部分 《十翼》
  • 《十翼》是哪十翼呢
  • 就是《彖》上 《彖》下
  • 就是《彖辞》上
  • 《彖辞》下
  • 《象》上 《象》下
  • 就是《象》上 《象》下
  • 《文言》
  • 《系辞》上 《系辞》下
  • 《说卦》《序卦》《杂卦》
  • (还)有《文言》
  • 这一共是十个部分
  • 这个十个部分
  • 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 说法也不完全一致
  • 这个在学术界里面
  • 是有争议的
  • 但是 大体上可以这么说
  • 那么卦 爻辞
  • 是形成在西周的前期
  • 这个《十翼》的《易传》
  • 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形成的
  • 当然它并没有完全能够定型
  • 譬如说到司马迁时候
  • 他还想到正《易传》
  • 那就说 表明了《易传》到以后
  • 人们还在不断进行修订
  • 不断进行一些加工
  • 我们知道 战国时期
  • 是中国一个大变动时代
  • 另外一个殷周之际
  • 这个之前的殷
  • 就是殷周之际
  • 也是一个典制的变动
  • 相当剧烈
  • 近代学者王国维
  • 就指出这一点了
  • 所以《周易》的
  • 《系辞》的作者
  • 他就说过这么几句话
  • 《易》之兴也
  • 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 是故其辞危
  • 所以它这个里边的一些观念
  • 都是反映那个时代东西的
  • 他又说
  • 《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
  • 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 所以《周易》
  • 主要是在这么一个
  • 大的时代背景下
  • 慢慢是形成的
  • 所以它的思想
  • 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动
  • 就是可以理解的
  • 关于《周易》的作者
  • 各家说法也是很不一样
  • 一般说 是都觉得
  • 00:13:27,340 --> 00:13:29,168
  • 就是有伏羲氏
  • 有文王 有孔子
  • 当然 那么也有别的说法
  • 说是神农氏 夏禹氏和周公
  • 各有各的说法
  •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 不要把这个人就看做为 是
  • 真正是《周易》的作者
  • 因为古代一个人
  • 不可能完成这种事情
  • 如果把这个人
  • 看做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 是产生在这么一个大的时代
  • 在我们看法 我认为
  • 《周易》的形成
  • 是在一个大变动时代形成的
  • 而且和史官 历史的史 史官
  • 关系非常紧密
  • 甚至于可以提出这个问题
  • 就是很多的东西
  • 是出自于史官之手
  • 这里在《左传》里面
  • 定公四年 昭公十八年等等
  • 这些记载
  • 都可以看出这样一些问题
  • 就是史官对《周易》
  • 是理解得很好
  • 能够讲出这个变动
  • 能够给诸侯国王能说明了
  • 这个兴衰变动
  • 能说明这个政治变动的走向
  • 所以史官精通《周易》
  • 是其职能的需要
  • 因为他那个史官和我们今天
  • 不光是记事
  • 他甚至于还参与朝政
  • 通过卦 爻辞的解说
  • 通过各卦之间的
  • 及本卦之间的
  • 联系变动的阐释
  • 把历史和现实社会联结起来
  • 展示对历史发展趋向的看法
  • 所以史官职掌
  • 培养出通变的历史眼光
  • 又为他们精通《周易》
  • 提供了方便
  •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周易》
  • 产生的时代背景
  • 和它的作者的一个基本的看法
  • 就是说它是在一个殷周之际
  • 和战国时代
  • 这样一个大变动时期产生的
  • 它的经也好传也好
  • 和时代大变动
  •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它的作者说法很多
  • 但是都可以把这样一些圣人
  • 可以作为一个时代名词
  • 时代的代表来看待
  • 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
  • 就是和史官是有紧密的联系
  • 这是我们的
  • 第一个大问题的看法
  • 第二个问题
  • 这也是我们这一小节里面
  • 最中心的问题
  • 通变的思想的中心是变
  • 变而求通
  • 这是我们古代的史学家
  • 思想家对我们的民族的
  • 思想的发展 一个大的贡献
  • 《周易》的作者
  • 在《系辞下》(里)面就说过
  • 神农氏没
  • 黄帝尧舜氏作
  • 通其变 使民不倦
  • 神而化之 使民宜变(之)
  • 易穷则变
  • 变则通 通则久
  • 是以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
  • 这是《周易》的
  • 通变思想的典型的表述
  •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
  • 通变思想是指什么呢
  • 首先是讲 变
  • 讲阴阳五行之变
  • 讲四时之变
  • 讲社会之变 四时之变
  • 这一点在司马迁就说过这个话
  • 他说 《易》著于天地
  • 阴阳四时五行 故长于变
  • 章学诚也说过这句话
  • 说过这里边的
  • 谈变是《周易》里面一个
  • 最核心的一句话
  • 他特别赞赏孔颖达
  • 对《周易》的解说
  • 所以这个东西
  • 对我们理解社会
  • 理解这个人世
  • 理解这个政治
  • 理解我们的一些
  • 甚至于到我们人生的变化
  • 都是有很大意义的
  • 在上一讲我们已经讲过了
  • 什么是历史啊
  • 那么结果整了一百多年
  • 没解释清楚
  • 中国的周易学家
  •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 什么东西是历史啊
  • 历史就是变
  • 那么这种 变 的话
  • 《易》有三易
  • 这个变易有三易
  • 第一种是变易 就变化
  • 第二种变化中间有不变
  • 相对的不变 就是不易
  • 还有一种是简易 易简
  • 简单就是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