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j008挡土墙:领导干部读书的“三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55:00

领导干部读书的“三重境界”

点击:432   来源:《新湘评论》   日期:2010年4月26日
  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求知益智,为修身养性,抑或为生命和灵魂寻求一种最终的精神皈依。但无论是哪一种读书态度,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
  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应当是一项基本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充实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为知识,为实用,为修养,这些对待读书的态度,都是有益的。倘进一步开掘,我们可以把读书的意义引申为“三重境界”,即为知,为己,为人。
  所谓“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增长见识和智慧。古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要想使事业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何来?很大程度上靠勤奋读书学习。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刻苦钻研。他说:“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才使我发现了真理,最终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不露锋芒地缄默了6年。在这6年中,他读了大量的书,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最后进入“厚积薄发”的境界,登上了人类思想的高峰。或许有人会问:“爱因斯坦、黑格尔离我们太远,我们无论怎样读书,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就看看我们身边的诸多有志者----有谁不是经过刻苦学习而步入成功的殿堂?的确,一个人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强,须臾离不开读书求知。许多人成功的经验证明,能力和素质的“根”在读书、在思考、在实践。一个人会因读书而充实,因思考而深刻,因实践而成熟。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把阅读、思考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练就一身适应形势、创业干事的本领,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所谓“为己”,即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读书除能让人增长知识外,还能引人进入心灵的安定和宁静的状态,达到心安神泰的境界。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山林;你也曾经全心向往这种生活。但这完全是一种庸俗的想法,因为你尽可以随时退隐到自己内心中去;没有什么地方能比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无烦扰。”静下心来,认真读一些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同许多伟人、智者倾心交谈,聆听他们的教诲,从而受到文明的熏陶,最大限度地向崇高靠近。在书香与心灵的交融中,能使我们学会包容,善待身边的不如意,抑制心中放纵的欲望,满怀感激地把握已经拥有的平凡生活;能使我们低调做人,勤恳做事,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频共振,与生活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以克己的行动,营造周边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紧密相连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变得目光远大,富有责任感,多为社会发展进步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让社会更加美好。总之,读书可以把我们引入孔子所主张的那种境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即不担心没有更高的官位,只担心自己内心是否有更为坚定的自信与本领;不担心别人不赏识你的德才,而担心自己的德才是否值得赏识。如此这般,忧喜不系于外,修身操之在我,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所谓“为人”,并非“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实实在在地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民。“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此乃郭沫若对当年邹韬奋领导的三联书店在时局危难时,为国民阅读所起的积极引导作用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其所透露的主张是“韬略”的价值在于有所实用,而“奋发”的方向必须从读好书中借力。读书本身,能给我们理性的力量与自我提升,使个人发展与时代紧密呼应。由远及近。去年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同志纷纷推荐书目,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借以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颇有见地的战略思考。每个人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但读书能使我们打破个人视角的局限,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家国天下,使自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我们是“知”与“行”的统一论者,只有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转化为抓工作、谋发展的具体思路,才能达到用理论指导工作的目的,把读书的效果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以确保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
  如果说,读过几本书就能创造什么价值,使科学发展有很大提升,也未必。但读书确能使人们增添潜在的理论和知识的力量,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改变行为方式。身为领导干部,只要持之以恒地认真读书,勤于实践,就能丰富思路、科学思维、有效行动,增强人格的力量。如此“为知、为己、为人”而勤奋读书,那种为书香浸染的感觉,无疑是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