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挡土墙的破裂面:调戏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17:14
            经典是用来调戏的——读《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小说之外,我接触过的《西游记》,有70年代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80年代初跟随阿童木引进的日本电视剧《西游记》,CCTV《西游记》,《大话西游》,还有不记得在哪儿见过的西游记主题公园。我接触到这些个形态各异、旨趣不同的《西游记》衍生品,足见《西游记》是个经典。经典就象是为后来改造、仿造准备的母本或样品。可以说,能吸引后人来改造、仿造的,才能成为经典;也可以说,正是一大堆改造、仿造出来的衍生品如众星一般,拱出了经典这个月亮。       一部经典的种种衍生品,又像是对经典的调戏。跟调戏的意思相近,长沙有句口头禅:调口味。口味是什么?长沙街头,餐馆饭店,随处可见口味虾、口味蛇、口味鱼……口味就是鲜辣,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吃了唏哩哈啦汗流八丈。可见调口味乃至调戏的宗旨,是要比津津有味更有味。鱼虾口味好调,且有高下之分;调戏经典不易,更见高明、拙劣。高明的,如《大话西游》,调得若即若离调出来个“大话”新经典;拙劣的,像《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下面简称《西政》),调成了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寡淡如水。作者说,这本书“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说明政治的道理”。说明道理,还是政治的。非要说的跟明媒正娶似的,其实原本不过是调戏。       既然《西政》要讲政治的道理,就从中找几个道理来看看。       书里说:“刘邦为人,哪里有什么特出之才。只因他的判断力与决断力极强,故能成就大事。”怪了,极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都不算特出之才,真不知作者心中什么是特出之才?这样讲道理,真是调戏不成反倒赔了夫人又折兵。       书里又说:“如何防止争夺,这是人类设置政府的原因。”这明明是社会契约论的假设,却被当作发生过的历史来讲。要说人类设置政府是为了争夺,倒可能更接近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一群人有个头儿,是为了跟自然界争夺,跟另一群人争夺,这个头儿可以说是最早的“政府”。       书里还说:“得天下的,又常得到另一种权力,即编纂历史的权,吾人试称之为编史权。史官对于皇帝难免不多写好的,少写坏的,于是好的遂掩蔽了坏的。”这本书做了大量二十四史读书笔记,却好像忘了他读到的并非当朝史官记录的当朝的事,不提这些史书都是后朝修成的前朝史。“主昏臣奸”不知道算不算“好的遮蔽了坏的”?讲到编史权,应该讲明白的道理很多,比如一朝皇帝组织编修前朝史,写到前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光辉灿烂如神灵天降?       书里先说中国古代对皇帝的权力没有制约,后面又说“汉在武帝以前,丞相确有牵制皇帝之力”。其实,“有牵制皇帝之力”的,岂止汉武帝之前的丞相。东晋时“王与马共天下”,豪族王家跟司马皇帝都到了共有天下的地步,皇帝几乎听命于重臣。明朝万历皇帝想给自己立个皇后,都因大臣阻挠而抱憾终身。权力制约的道理,不是有制约还是没有制约的问题。       似是而非的道理,相互矛盾的道理,还有不吃饭会饿这样的道理,大致构成了《西政》要讲的政治道理。       读过这本书,我又清楚又迷糊。清楚的是,《西游记》跟中国古代政治,拉来扯去分明还是两张皮,愣扯在一起,也成不了亲,顶多是一次拙劣的调戏。迷糊的是,这书到底是想用《西游记》戏说中国古代政治,还是想用古代政治解读《西游记》? 想凭着这样的书去了解政治的道理,不如找个暖和地方待着去,不如不读书。章太炎说了,“政治本来从阅历上得来的多,书籍上得来的少。”《西游记》也好,二十四史也好,都是书。从书到书讲道理,会讲出怎样的道理?吴承恩得着些道理写在妖魔鬼怪的故事里,照《西政》这么个读法,也读不出这些道理来。如果想用西游故事影射古代政治,再用古代政治影射现实,这不是难事。但是影射来影射去,跟道理没太多关系。       识字率上升,阅读率下降,这样的书自然有机会大行其道。不过书不可乱读,要小心,万一被人植入意念,要么是死,要么坠入潜意识的迷失域,那真是万劫不复——参看《盗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