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护肩:如何上好第一堂地理课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56:31
如何上好第一堂地理课2008-12-01 18:07 课题:前言——致同学们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意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为什么学习高中地理
2、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教学难点:为什么学习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型:综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30分钟)
课程导入:(2分钟)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地理这门课程,为什么在高中又要学习地理呢?有这个必要吗?高中地理学什么呢?怎样学好高中地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问题。
回忆初中地理知识,提问:(3分钟)
首先,大家来回忆在初中学过哪些地理知识,大家勇跃回答吧,哪位同学先来,旁边这位!(简要分析学生答案)
总结中学地理内容:在初中学习了世界、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初步认知了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进入新课程:)那我们为什么要进一步学习地理呢?我们先从总体上来看一下。
课程内容: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4分钟)
学习高中地理,不仅可以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还可以使我们学习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树立人和自然协调的课持续发展观念,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简单的说,学习高中地理,就是提高大家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来看看。首先,我要让大家说一说所知道的环境问题。
案例1、环境问题、——沙尘暴、水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荒漠化、洪涝灾害等等(由学生举例说出所知道的环境问题,并作解释)(根据课堂情况,选择案例)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的沙尘天气: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1次为强沙尘暴、4次沙尘暴、8次扬沙天气过程。
水污染
人类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长江的年径流总量达9793.5亿立方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年就有相当于半年的长江水这么多污水排入江河湖海,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那有主要有些什么样的污水呢,这都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酸雨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享福过了头,自然又反过来惩罚人类,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麻烦。酸雨,人称“空中死神”,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
目前, 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地区:西欧, 北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连片的酸雨区域。在酸雨区域内湖泊酸化, 渔业减产, 森林衰退, 土壤贫脊, 粮菜减产, 建筑物腐蚀, 文物面目皆非。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开始对酸雨问题进行总体控制, 提出消减方案,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 酸雨在我国将成为历史。
我国长江洪水(洪涝灾害)
1998年6~8月的长江洪水是我国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组合型特洪水,仅长江干支流沿线受灾的省区已有12个之多,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由于连日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和长江干堤险情,部分堤坝溃口,都曾先后宣布全省进入紧急防汛期。截止8月22日的初步统计,这次受灾的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死亡1320人。洪水肆虐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仅武汉一个城市,在7月21日~22日一天之内,财产损失已在5亿元以上。长江洪水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人们忽视环境,破坏植被所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江流域这种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给长江流域造成了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因暴雨而酿成洪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洪灾发生时抗灾减灾能力大大降低。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图一)。但受到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
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浓度达10ppm的小圈层,即臭氧层。臭氧层距离地面大约20~25 km,它极易被消融和破坏掉。但是,臭氧层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臭氧层对于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对高强度紫外线的吸收率高达99%),从而能阻挡阳光中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因此,科学家把臭氧层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过滤网”,这个“网”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臭氧层耗损是指臭氧层变薄、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变稀。科学监测表明,自1969年以来,北半球(北纬300至640)冬季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平均减少3%~5%。英国科学家在1985年发现,南极上空每年在9至10月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平均减少50%,并周期性出现臭氧层空洞。1989年,多国科学家的联合考察证实,北极上空臭氧层的耗损也很明显,但尚未发现臭氧层空洞。我国科学家1980~1987年的检测表明,昆明上空臭氧的平均含量减少了1.5%,北京上空臭氧的平均含量减少了5%。总之,自1969年以来,全球性臭氧层耗损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导致大气圈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的氮氧化物,以及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等氯氟烃化合物等。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是: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因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加速了,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为了保护臭氧层,必须控制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和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氯氟烃等受控物质。

案例2、宇宙探索(选讲)
案例3、工程建设(选讲)
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提出问题:这与地理有什么关系呢?然后由学生分析,再由老师总结)。
总结:提高了人类的素质,推动了科技发展;因而是科技、人类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生活交往、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总结:1.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
2.科技发展的需要
3.人类发展的需要
4.个人生活交往、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5.学习高中地理,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今后升学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学些什么(6分钟)
1、什么是地理学(2分钟)
首先,请大家看书,我们来看看“地理学”这个概念,从概念可以看出,有两方面大的内容,这就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地理学这门课程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俗话说:“学地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地理学是非常实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感觉到的。
2、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4分钟)
①、高中地理包括高一地理必修;高二、高三地理选修。高一教材(上、下册)共含8个单元的内容,上册侧重于自然地理,下册侧重于人文地理。(提醒学生)看教材目录,大家可以看到,在这学期我们将学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四个部分。
②、同时,请大家翻开课本浏览一下(10s),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课文图文并貌,还有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每个单元后面也设自学园地,包括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四、怎样学好高中地理(5分钟)
1. 学会用地理知识、图表、数据等分析问题
2. 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注意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学会利用课外资料(书本、影视、互联网),写地理小论文、画地理漫画、写地理故事等。
本课总结:(据板书简要回忆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前言——致同学们
一、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1、 人类、科技发展的需要
2、 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
3、 直接的原因——今后升学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学什么?
1、什么是地理学?
2、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三、怎样学好高中地理?
1. 学会用地理知识、图表、数据等分析问题
2. 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注意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4. 学会利用课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