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护坡方案:读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4:43

  ●姚柏林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月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不仅诗行佳妙,词作更是“千载下读之,犹凛然有生气焉”。其中《百字令·登石头城》步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描述石头城,抒发真情感。《百字令》即《念奴娇》,同一词牌双名称。苏轼凭吊赤壁,萨翁凭吊金陵。且气势磅礴,格调高雅,笔力凝重,境界恢宏。勘称大气包举、雄浑悲慨的词林之中的艺术。

    石头城的故址在今天的南京市清凉山,昔日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这里江山雄丽,市井繁华,兴亡更替,朝云暮雨,名胜古迹甚多,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吟咏不绝。

  萨翁全词登高览景,极目遣怀,以所见所感为主线,将读者引入一个俯仰古今的高远艺术境界。上阙发端三句,作者从大处起笔,横空出世,在雄浑浩瀚宇宙时空中,舒展登临高处的壮阔情怀。石头城的清凉山,倚山为垣,因江为池,形势奇险。但其高不足百米。作者之所以用艺术夸张的笔法,极写登城所见为“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将此不甚高耸的地理观察点幻化为一个俯瞰人世的历史观察点。下文“指点”五句,作者将时间拉回到过去,为读者勾画出一幅视觉性极强的战争场面,以伟岸而深沉的气宇,评说六朝,纵论历史,追溯金陵乃至中国的兴衰史。昔日“六朝形胜”,今朝“青山如壁 ”,过去繁华之地,而今残墙一堵,任何痕迹都未经留下。接下几句,“旌旗” 、“樯橹”前分别以定语“蔽日”、“连云”加以修饰,“白骨”后面则以谓语 “纷如雪”加以陈述,展现出战争画面的激烈惨酷和惊心动魄,揭示了中华民族内部灾难之深重。“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歇拍二句承此而来,既总结了全阙,又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历史感慨———那些煊赫一时的“豪杰”,他们的怒吼和厮杀,他们的骁勇和神威,曾使天地变色,鬼神震惊,如今都被历史熔炉所“消磨”。诗人真情流溢,读者能不动容?!

  下阙专写六朝繁华后的消亡,进一步抒发作者深沉浩瀚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感慨。前五句,极写六朝故宫之幽暗萧条,以映衬作者吊古伤今时内心的沉痛和忧苦。即使如此,萨翁也寄予了光明与希望,他的心灵深处蕴含着一个信念:纵然六朝帝王的故迹已经荒芜,但人间春光如昨,石城古道“芳草年年发”,一片绿茵惠人间。接下来三句,作者正面剖露自己此时此地的感伤心态: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尊”是酒杯,“繁华”喻花纹繁细的铜镜。当时,诗人在金陵为官,生活优裕,日子过得挺不错,常有金尊美酒,丽人陪舞。但诗人并未沉湎于酒绿灯红,揽镜自照,发现青发暗换,日显衰老而触目惊心,更觉光阴似金,须加珍爱。这里,诗人一改上阙大处落笔的写法,只是从细处着墨,将审美注意力集中到“避暑离宫”的芳草上,细嫩的绿草,一年一度,“发”得如此默默,如此漠然,如此漫不经心。草木如此,人寿几何?作为一种时空的存在物,人的个体生命虽然有限,但宇宙时空则浩瀚无限。诗人之所以如此伤神,不单是因为自己韶华流逝和人生短促,而更因为对于历史的深沉思考。“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后二句以景语作结,将丰富的感情信息聚集在“明月”这一意象之中,使之客观化和对象化。在豪放旷达的诗人笔下,“明月”是永恒且代表着光明的物象,它映照着萨翁,也曾照亮过六朝,更辉映过更为远古的时代。今古时空的限隔,仿佛已经消融于月亮的忘情光辉里。在作者看来,千古兴亡不免令人感伤,而秦淮明月却依然光亮,这亘古长明的融融月光使我怀古伤今的心灵得到了抚慰与安宁。这种把主观情绪化为无限空间的结穴之法,自有一种低徊悠久、“曲终江上”的韵致,诱发读者在一种浩瀚空阔的景象中思索,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历史力度与深度,精神境界因此而随之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