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混凝土:从黄健翔的辞职看体制内“自由人”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5:52
从黄健翔的辞职看体制内“自由人”的命运

  黄健翔“缘尽”央视,原本只是一次正常的“人才流动”,不想却引起了这么大的动静:雅虎体育以“一个时代的结束”的大字标题来痛惜这位“中国体育电视节目解说新时代的缔造者”一别央视的悲壮;据说连正在上海举行的顶级网球大赛“大师杯”也未能幸免,消息传来当日,赛事新闻中心的国内记者谈论的大多是这个话题,以至当日比赛竟没有多少记者前去关注,引得外国同行纷纷猜测:“这帮中国哥们儿究竟怎么了?”甚至还有球迷发出了“今后还看不看央视体育解说”的感慨。黄健翔辞职离开央视,俨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关于央视、关于黄本人,尤其是关于他们这段“缘分已尽”的“婚姻”背后的种种内幕消息和猜测评论。

我本人不是球迷,也谈不上黄健翔的“粉丝”,偶然得到的对于黄的印象,多出于媒体的报道。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个性鲜明的“性情中人”,他直率、狂放,敢作敢为。当然,这些报道中反响最大的,还是他在2006年世界杯比赛转播中高呼“意大利万岁”所引发的风波。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上个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炮轰中国教育,发出“中国教育就是不如日本”的感慨,以及亲口承认“早晚会离开央视”,因为“不能容忍自己赖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而在黄健翔辞职后的各方声音中,同为央视主持的董路的反应最为耐人寻味:“很高兴今天我又看到了一份自由!”董路表现的全然是欣慰和开心,“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除了自己可以决定的——自由。飞吧,哥们!让我们珍惜生命,远离枷锁。”

我想,同为央视“体制内”的董路,或许是最能理解黄健翔的选择。在他看来,黄的辞职是为了追求自由。而在外界对于黄健翔辞职后种种“去向”的猜测当中,也不约而同地锁定黄“从此要做自由人”的“归宿”和选择。黄健翔已将最终方向确定为自由节目制作人,而且内容不再局限于足球和体育。他将和各个电视台合作,推出自己制作的节目,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并在不久的全新亮相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绝对轻松,绝对娱乐。

我想,黄的选择,折射出“体制内”自由人的必然命运,也从中透视出所谓“体制”对于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的一贯束缚和“不容”,以及“体制”与“自由”天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彼此的“疏离”。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体制”的原罪,还是那些追求自由个性的“自由人”天生的悲剧宿命?

说起“体制内”的“自由人”形象,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发言权;甚或,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身处某种“体制”和“自由”的剥离和矛盾冲突中。除了黄健翔这样引人注目的“央视大腕”,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自由人”。而他们也都以其鲜明的个性镌刻下独特的生命烙印,也为我开启了一扇扇眩目的人生“视窗”,展示出璀璨的别样“风景”。

在我曾经就读的“著名学府”中,与其盛名不符的,却是一些从不关心社会、只知埋头读书的“学究”,在他们厚厚镜片后呆滞的目光里,是对于所谓“学术”以外任何事物的麻木,甚或厌恶。记得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校外讨论会回来(主题当然与专业无关),竟被一些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而唯有一位老师默默陪我做完了耽误的功课。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我至今难忘,他说:“不是每个人将来都会做我们这个专业的学术研究,我觉得你今天做的事很有意思。我做不了别的,但是可以帮助你完成学业。”后来我得知那位老师因为反对对学生强制灌输,反对培养所有学生走学术研究之路而被系领导列入“另册”,长期得不到重用,不得不调走。而在我的同学里,也有一位虽学习名列前茅却坚决“拒绝”免试直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来自各方的强大压力下,他坚持自己的选择:“我将来不想搞研究,也不适合搞研究,我更对管理感兴趣。”后来他通过考试,就读了邻校的企业管理系,现在已经是某著名企业美国总部的负责人之一。而我自己,也有过对于体制内“自由”与“妥协”的命运选择。大学毕业后,我被聘用到一家著名的公司,当我将这一消息告知周围,却不料竟受到一位好友的“打击”。她平静地问我:“你真的适合这样的工作吗?你了解这家公司吗?”她的态度令我不满,可很快我就明白了她的所指:在这家著名的“巨无霸”企业里,需要的只是对“美国总部”指令的简单复制,不需要——甚至反对任何独特的想法。连简单的“本地化”处理也有诸多限制,每一个小小的变动都要经过美国总部的层层批准,往往几个月的批复下来,早已错过了计划适用的时机。所以每个人只能做好各自的“螺丝钉”,再也不存他念。这种日子“滋润”而平静,只是人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厌倦。我的很多同事都患上了奇怪的“清晨忧虑症”,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开始难以名状的焦虑和恐惧,而晚上也一定要“借酒”才能入睡。这样周而复始,我终于无法忍受而提出辞职。那种时刻,虽心存忐忑,但更多的则是重获“自由”而感到的全身心的愉悦,以及对于未来更明晰的信心。

其实,无论是所谓的“著名学府”还是“知名外企”,无论是我的那位老师、同学,抑或你我这样的普罗大众,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体制”内外的选择,也都会感受“体制”与自由心灵之间常常出现的不可调和。而能被称其为“体制”的,往往都拥有光鲜的外表、眩目的光环、正统的地位,吸引着追求“成功”与“名誉”的芸芸众生,聚焦着世人的关注与“仰慕”。同时,“体制”也确实、或者曾经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养分和培育,正像黄健翔也是通过央视窜红,在双方合作的甜蜜岁月里,黄健翔与央视应该说是双赢的,或者说,“体制”给了他强大的背景和成功的土壤。有一句话,大意是:每个所谓的“成功人士”,70%的成功和荣誉都来自于他身后的体制,或曰“背景”。而如果剥去了这层光鲜的“壳”,只剩下30%的那个本来的他,便没有什么让人羡慕的了。这个比喻道出了“体制”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苍白。然而,对于如黄健翔这类拥有“自由思想和个性”的“自由人”,体制的压抑和桎梏,也逐渐成为他们无法忍受的“罩子”,将他们牢牢地套在其中,光鲜的外表下面,只剩下一颗几近僵死的心灵。终于有朝一日,他们破“壳”而出,为了自由的呼吸,为了轻松飞翔的心灵,为了体会生命的甘甜和芬芳,他们勇敢地走出“体制”,成为自由的自己,自由思想的自己,自由享受的自己。

“很高兴今天我又看到了一份自由”,董路的欣慰和开心是给予黄健翔的,又何尝不是给予自己?而对于每一颗依然在“体制内”痛苦煎熬的心灵,一份自由,一片天空,一份对于生命的珍惜,难道不是我们真正想得到的吗?至于我们失去的,除了枷锁,还能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