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裂缝:<死囚漫步>的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1:58
<死囚漫步>的影评恶行发生后,我们该如何对待?   思考的猫(吃和减肥是我一生的信仰) 
试想下,一天,某门户网站社会版出现这样的新闻,一对青年男女在树林里面约会,突然,两个不良青年,残暴的殴打男青年将其枪击致死,又轮奸女青年,接着挥刀狂刺二十多刀,你会如何反应,我想留言一定是“禽兽”,“千刀万剐”之类。确实,面对恶性的犯罪,我们总是一阵惊愕后一阵愤怒,而在电影《死囚漫步》中,两位作恶的青年确实受到...... (19回应)2008-06-13     40/42有用
   试想下,一天,某门户网站社会版出现这样的新闻,一对青年男女在树林里面约会,突然,两个不良青年,残暴的殴打男青年将其枪击致死,又轮奸女青年,接着挥刀狂刺二十多刀,你会如何反应,我想留言一定是“禽兽”,“千刀万剐”之类。确实,面对恶性的犯罪,我们总是一阵惊愕后一阵愤怒,而在电影《死囚漫步》中,两位作恶的青年确实受到了法律的审判,其中一位还将面临死刑,这本是又一次例行的对犯罪的惩处行为,直到修女海伦的出现,让我们从更多角度看到了一起恶性案件之后的不同人的苦与痛,罪与罚。
   修女海伦本是位在黑人社区行善的善良女人,直到一天,收到了犯下上面提到的罪行的行凶者之一的马修庞斯勒的来信,决定去探望这位等待随时可能降临的死刑的犯人。我们看到,从海伦一开始她的这次探视,就面对了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犯了恶性案件的犯人,马修虽然仍然在法律程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保护,但是实际上,他已经被社会主流所抛弃,在人们眼中他已经与“禽兽”划上等号,他罪大恶极,他死有余辜,所以,甚至一位神父根本无法理解海伦为什么要探视这位恶人,提醒她要“小心被利用”,在他看来,这样的人恶性难改,不值得被拯救。
   马修向海伦陈述自己的“冤情”起初让本片看似有了一丝转折,似乎这将是又一个冤案的故事,此后将有仗义的律师直言,将有法庭上的精彩辩论,最后以正义律师一番慷慨陈辞和冤犯的平反昭雪而结束。但是,本片的内涵和不同就在于,它不是着力于煽情的故事,本片甚至庭审的镜头都非常之少,它更多是由海伦作为一个“导游”,从她的目光我们去探询不同人的心灵。作为制造罪行的马修,起初他的冤情声辩让人对他有丝怜悯,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知道,那更多是他的狡辩,或者说眼看死期迫近的求生本能的最后一搏。他并没有亲手杀死那对情侣,但是他参与了轮奸,他眼睁睁的看着同伴残忍的杀害他人,他是帮凶,他并不是“无辜”的,他是有罪的。我们看到,马修本身是个带着极端思想的人,是个种族主义者,有暴力倾向,同时有着脆弱而敏感的内心,尽管试图在外表死撑坚强,想表现的轻松和坦然。但是,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马修被判死刑,而另一位罪犯却免除一死?这个角度看,马修却有“冤情”,正如他的辩护律师所说,“富家子弟从未被判死刑”,或许他有多一点的钱在当时请更好的律师也可以免于一死,但是很遗憾,他当时只有个政府指定的税务律师来辩护,甚至当时的审判中该律师几乎无作为。这正是值得思索的地方,一种程序合理化表象下的不合理,一种无形的歧视和差别,一种制度漏洞下的个体悲剧。而本片作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也很现实的展示了,面对一种制度和社会环境缺陷下的个人努力的无力感,最终,马修被行刑。
   海伦的更大困境在于,她还试图去安抚这起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庭,试图在加害人和受害者的心灵安抚中找到一条折中的路线,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努力,却注定分外艰难。当海伦与受害者家人面对时,就受到了质问,“修女,我是天主教徒,为什么你可以坐到庞斯勒的身边,却不来找我们谈谈,了解我们的感受?”,“为什么你(作为一个修女)会为罪犯担忧,而没有考虑到或许我们需要你?”。面对这样的质疑,海伦是痛苦的,疑惑的,特别在她发现马修的种族主义等特征后更是内心处于自己为“帮助这样一个人”是对还是错的困惑中。但是她还是勇敢的走入了受害者的家庭,倾听他们的感受,却被误会是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受害者一方,当受害者家庭发现不是这样时,海伦又受到更大的责难。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对于很多问题,我们总是坚决的对立的看,总是带着“两分法”的目光,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不是你受惩罚就是我受痛苦。马修因为一起严重的罪行,实际上已经被大多数人剥夺一切权利,他不配活着,他不配与人沟通,他不配受到律师的辩护,任何帮助他的人都要么是“助纣为虐”,要么是“被利用”,或者脑子短路,他们被划到与马修一个阵线,所以也受到了愤怒的大众的质疑和鄙视。如果我们发现是一起明显的冤案,我们会呼唤程序正义,呼唤有人帮助他,但是一旦发现对方罪大恶极,就歇斯底里喊打喊杀,哪怕对方根据程序进行合理的抗辩,我们也失去了耐心,这个时候,大众的心理往往是,去他妈的什么法律程序,早些把这混蛋判死刑,好平民愤。所以,我憎恨一场罪行中的行为,我理解受害者家庭的愤怒,我也钦佩海伦修女这样的人在大众的愤怒中,在情绪化的社会环境中坚持一些底线,做她们的努力。海伦也谴责马修的罪行,反驳马修的狡辩,同时,她也安抚马修的心灵,让他反思自己的罪行,尽可能平静的走上黄泉路。
   片中还涉及了死刑问题的讨论,从我个人来讲,不是太相信死刑能够起到预防和警戒犯罪的目的,如果这样,中国很多重刑主义的时代简直应该太平盛世了。我认为死刑主要还是一种国家强制力下,法律约束下的“复仇”行为,使的死者家属心理得到安慰,使的大众的情绪得以发泄,即平民愤的效果。所以,死刑的方式和大众对于死刑的态度是会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的,片中已经反映了死刑存废的争论,当然,死刑废除论者处于下风,特别在一起恶性案件的背景下。但是,我想,由于死刑具有不可挽回性,所以程序尽可能合理,慎重应该是底线,就如片中的马修尽管受到万众唾弃,但是仍然有人坚持着让他在尽可能合理的程序下抗辩,而马修被注射致死也反映着死刑方式的改变。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受到了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侵害,会很冷静的看待行凶者吗?会不急于让他受到惩罚吗?我会说,是的,别说严重的犯罪行为,哪怕一个人揍了我一顿,我也会愤恨的诅咒他死,也可能找人报复;如果有人骗了我几百块钱,我也会愤怒的希望那人被“抄家”,贫困潦倒。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回应容易极端化,情绪化,而且不可掌控,随意性大,所以,我们才需要法律的约束,才需要秩序的建立,否则,私刑满天飞的社会我认为将更加可怕。而海伦等人的可贵就在这里,她们在大众的愤怒中去探询被忽视的角落,孤独但是坚定的去呼吁宽恕和和解,所以,片子末尾,我们看到,起初对她不满的一位受害者家属也有了一丝触动,尽管只是微微的触动,但是足以令海伦们宽慰,她们做的正是让大家在情绪达到一个方向的极端时,有点触动,有点思索,这是艰难而渺小的努力,却值得我致以深深的尊重。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7534e1045ab60f9c2ce79f3.html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40 没用 2
19回应   2008-06-13 07:32分享到    4人推荐 推荐
只有灵魂得到救赎,死亡才有意义!(ZT)   敬雅(Verbum caro factum est) 
转自:http://groups.msn.com/COGod/ 影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由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扮演)的真实故事。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由西恩潘Sean Penn扮演)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 (7回应)2008-04-21     20/21有用
  转自:http://groups.msn.com/COGod/
  
  
  影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由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扮演)的真实故事。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由西恩潘Sean Penn扮演)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面对公众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宽恕马修的罪孽。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导演蒂姆.罗宾斯以深沉而不失流畅的手法拍出了一个罪犯心灵深处的精神状态,也让人看到神职人员的高尚情操,在苏珊-萨兰登与肖恩-佩恩的精彩细腻诠译之下,使这部题材严肃的电影散出一股令人感动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叫“Dead Man Walking”,意即“死囚上路”,它是美国监狱中死囚前往行刑室时狱警通常会喊出的话。中文世界一般将这部电影译为“死囚168小时”,我认为是比较少有的传神佳译:168小时即一周。然而,该片名以具体的168小时这个数字来定格一个生命即将消失的每一个时刻,它们一下一下地敲打在人们的灵魂深处,让观众对生命有刻骨铭心的审视:不远的死亡的确是被决定的,从而也是被等待的,但对于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死囚来说,他是耗尽生命、还是重新获得对生命之价值的认可和理解?
  
  电影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为海伦的修女,成了为死囚马修·庞斯莱提供帮助的义工。她尽各种努力帮他寻找律师、申请聆讯、上诉和测谎,并充当他的精神顾问,最终以言行感化了他,使他承认自己罪行,向被害者家属道歉,从而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作为法律题材的影片,它没有关于案件的复杂叙事,也没有法庭上控辩双方激烈繁杂的辩论。它将视角直接切入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囚在这死前168小时之内发生的心灵纪事,一种内心如何顽抗、斗争与挣扎,最后如何获得安宁的历程,而引导这一切的就是那个名叫海伦的修女。但说“引导”似乎有些居高临下的味道,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的精神撞击和洗礼也发生在海伦修女身上,发生在故事的每一个参与者、以及观众身上。
  
  我从这部影片中提炼出四个问题,它们关涉人的肉身与精神、生命与死亡的基本意义。也许我们没有答案,但一旦我们开始正视这些问题,我们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近意义本身。
  
  
  
  一、他为什么不认罪?
  
  马修一直拒不认罪。为什么?
   他之所以不认罪,最直接的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公正对待。案发当时,他和另一主犯维特洛共同实施了强奸杀人行为,虽然事实上他也参与强奸了那个女孩,并将女孩的男朋友杀了,但这一切都是在维特洛的指使甚至威逼之下完成的,最后残忍杀害女孩的也是维特洛。可是在审判中,同伙因为有钱聘请了好的律师,最终使陪审团相信指控其的证据有“合理怀疑”,被判终身监禁,而他自己却要被处死。他认为在这个国家的司法制度中,死囚都是穷人。
  
   但是,在这个直接理由背后,有一个更根本的拒不认罪的理由。那就是他不能以平等、而只能以偏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他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当海伦和他一见面时,他就挑衅地问她:“你从没有如此接近一个杀人犯?但你所住的地方住了不少黑人,他们老是在互相厮杀。”他为自己将要躺在那些黑人躺过的行刑台上而大声抱怨。是什么原因让他怀有如此深的种族偏见,将黑人排除在社会之外呢?在海伦修女的追问下,他说自己看不惯大多数黑人的懒散,浪费纳税人的钱。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佩服黑人斗士马丁·路德·金,并且同样厌恶懒散的白人。他的歧视理由看来并不充分。
  
   庞斯莱的偏见如此根深蒂固,看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他本人一直也都是一个被歧视者。他从小不幸,十四岁丧父,在穷人区工作;他和妻子离异,而正是前妻告发的他;他被人们视为杀人狂,禽兽、天生恶魔,得而诛之。一个不断被这个社会所排斥的人,怎么可能以平等心来看待社会呢?所以他在绝望里充满仇视地说“我对这个政府毫无感情”,接受记者采访时大放厥词,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对的,声称会参加恐怖组织,会炸毁政府大楼,让修女都震惊:“我怎么会帮这样一个人?我一定是疯了。”
  
   这些理由似乎都可以很好解释马修对自身罪行否认。但问题是,这样的理由能成为理由吗?一个人的不幸是否就可以让他有权对别人施加不幸?当你碰到一个所谓的“懒人”、“恶人”时,你是否就能够将之归属于一类懒人或恶人?被社会排斥就一定意味着要排斥社会吗?更何况,当马修有了不幸、恶、冷漠等一类的观念时,其实他也无形中有了关于幸福、善及爱的标准。这些东西并没有从他的经历中消失,比如修女对他的帮助、比如他的母亲和兄弟们对他的关爱,只不过这一切都因为他执着于自己的不幸而被遗忘了。
  
   他越拒不认罪,越证明他并不甘愿自己就此被社会排斥,越证明他对人性尊严中某些东西的渴望,这恰好是让他认罪、获得做人尊严的契机。
  
  
  二、他为什么终于认罪了?
  
   影片的将近尾声时,也就是死囚即将处死的那一天,一幕最为感人的对话出现了,马修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我杀了他……”
  
  海伦修女:“他们的死你肯负责吗?”
  
  死囚:“我肯……昨晚我跪在床前,为他们祈祷,以前从未试过……”
  
  海伦修女:“有些伤痛只有天主才能抚平。你制造了惨剧,但你现在重拾尊严,谁也不能剥夺。你是天主的孩子。”
  
  死囚:“从没人说过我是天主的孩子,他们都是说我是混蛋。我希望我的死能让对方家长好过。”
  
  海伦修女:“你能为他们做的,就是祈求他们的心得到平静。”
  
  死囚:“我从未得到过真爱,从未爱过女人或任何人,现在快死了,却获得了爱……感谢你爱我……”
  
   从一个极端仇视社会的人转变到这一步,的确让人深感人性的辉煌。但这种转变并不是靠一种纯粹的宗教或道德说教完成的,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和角逐。当看到马修对社会的极端仇视时,连修女也愤怒了:“你这个笨蛋,让他们更乐于下手。你想过被害人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儿女被枪击、中刀、强奸。弃尸荒野。若你家人有此遭遇,你会如何?”可是,从前面马修拒不认罪的态度来看,要想让马修同情死者亲属,实在极为艰难,因为在他看来,死者家属唯一愿望就是让他快点死,所以光靠所谓的责骂是无济于事的。纯粹的仇恨和怜悯都不能让马修认罪和恢复人性,看来只有爱才能让人具有良知。海伦正是靠这种“爱”的信念让马修终于认罪。但这里一定要记住,爱的基础是平等,爱的意义是作为人的尊严。她告诉马修,耶稣的死是一种真爱,是通过自己的爱让那些被忽略的人,妓女、乞丐、穷人等,明白了了生存的价值,使他们终于找到尊重和爱他们的人。“耶稣以爱改变世界,而你却眼看两个青年被杀。”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爱的力量、精神的冲击不能停留在上面的说服层面,还得靠具体的、外在的表现与行动。要让心灰意冷的死囚知道,这个世上就有这样的人,在他们身上就有着实实在在的人性的尊严。而马修所碰到的修女海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导演对海伦的处理是很成功的,没有让她成为一个空洞说教士的形象。她到监狱时没有穿修女服,以至狱长都说“这些人很少见到女性,也许你穿修女服,他们会对你尊重一些。你轻视权威,他们只会依葫芦画瓢。”面对马修的轻佻挑衅,她严正地说:“我来这不是给你娱乐,请你尊重我。”“为何?因为你是修女,戴十字架项链?”“因为我是一个人,所有人都该得到尊重。”实际上,海伦正是靠这种姿态逐渐赢得马修的尊重的,以至他甚至直言告诉她:“我不相信这里的人,但你没有惺惺作态,或对我传道。所以我尊重你。你有胆量,你住在人人带枪的黑人社区。”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充满偏见的死囚终于学会以尊重别人的心态看待人世,那么离他真心忏悔、获得尊严也就不远了,所以我们才终于看到了前面那幕感人的对话。
  
   无论如何,我们的尊严和理性都必须在普通生活中发挥作用。一如科恩所说,尊严的普遍性说明任何人都不是完成某种较高目的的工具。所以重要的是要让他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而不是别人和社会把罪强加给他的。正因为这种内在精神与外在行动之统一的可能性,才使得海伦对马修的“劝说”管用,而在那段感人对话之前海伦对马修说的另一番话也才能作为促使他认罪的最好诠释:“马修,赎罪不是免费上天堂的方法,只由耶稣负责付出代价。你得对自己得救赎有所承担,你得努力赎罪。若望福音告诉我们:“‘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若八32)……若你要死,得让你死的有尊严,若要如此,你就得为沃尔特和霍普的死负责。”
  
  
  三、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为了不使“认罪”的过程沦为空泛说教的结果,我们还必须追问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我拿什么来拯救你?当然,这里“我-你”的主宾句式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本文开头所谓的“居高临下”,似乎和我所论述的平等、尊严相矛盾。其实,“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拯救,只不过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追问最终以这样一个自我反省式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同时,拯救者与被拯救者分属不同主体,也不意味被救者精神上的匍匐,关键是如何拯救、为了什么而拯救。
  
   世事维艰,并且容易让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和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生在世上,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从而也无法抱怨的,比如我们的出生,但另外一些东西,我们可以作出抉择,所以我们可以堕落,也可能重生,比如我们的精神。电影中,死囚最后得到拯救的,也就是这精神,只有在精神的意义上,“活着,还是死亡”,才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修女,海伦当然是一个拯救别人的角色。但她的拯救毋宁也是在寻找迷失的自己。母亲告诉她,小时候她曾在发烧时大喊大叫把母亲打得淤青,但母亲的怀抱最终安抚了她。如今,面对死囚庞斯莱,她好像也成了一个母亲。可是,拯救的过程何其艰难,因为她首先面对的就是马修的质问:“你为何当修女?”这话的意思,确切说就是,你凭什么拯救我?海伦的回答表面无奈,实际有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像你为何当罪犯一样。”这个回答的意思其实是:对于被决定的东西,比如当修女,就像那些无法选择的事物一样,我们恰好是无权质疑的,但正因如此,我们真正能够思考的正是那些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救赎的东西,而且,只有你开始了这个思考,你才能开启拯救的大门。
  
   海伦对马修的拯救当然也必须从代表精神和灵魂可能深度的宗教理解和道德言说开始。电影中已经不止一次展现了她和马修关于圣经理解以及道德良知的辩论,比如对于耶稣死亡的意义的解读、对于受害者家属可能的同情。但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一如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海伦是宗教的事业者,但她的事业必须植根于这个充满矛盾厮杀的世界中,她对天主的认知和对别人的拯救只能是在世的行动。所以,拯救必须在一方面听从自己意识不到的召唤,另一方面要化为“沉重的肉身”,正如母亲对她告诫:“你在寻找真正的博爱,要面对种种风险。天使传报是常事,但道成肉身却罕见。海伦,你不是圣人。”对于海伦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她必须接受各种误解与甚至屈辱。被害人家属直到最后也无法理解她为何要与那个杀人恶魔为伍;她在社区“希望之屋”的同事不明白她为何要舍近求远,因为社区希望她帮助的人就有很多,等等。
  
   我们必须强调,正是在沉重肉身的束缚下,海伦所做的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高尚,她不过是听从召唤而已。她所有努力的方向,也不过是让死囚马修在死前能听到这种召唤。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人都是需要指引的人,即使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能否获得拯救。海伦的内心在热切地诉说:“主啊,帮助我。这地方多么阴森恐怖。这样杀人多处心积虑。别让他崩溃,帮助他与我坚强。帮助我们坚强。”
  
  
  她是在拯救别人,还是拯救自己?
  
   正是这种精神化为现世行动的拯救过程,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片中好像被忽略的法律拯救的作用。影片里,法律对马修的宣判似乎并没有让他有机会反省自己的灵魂,反而让他的仇视找到发泄的理由;整部电影似乎是想要为死刑的正当与否,或者为超越司法制度进行人的拯救提供宗教的论辩。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如果离开一种法律制度的“宣判”,我们的一切拯救可能发生吗?我们的精神介入了肉体,但它应该进一步深入,介入到决定我们肉体存在的社会制度当中,即,我们一定要寻找如何在现实政治法律制度的条件下拯救人。如果脱离了制度条件,那也就是在用一种割裂社会的方式来试图实现拯救,这和马修与社会之间的互相排斥与仇视实际上是一个逻辑。因此,法律的拯救作用虽然在片中没有用显明的方式加以强调,但恰好说明了其独特的重要性。法律的作用是要使社会团结起来。如果法律没有实现这一点,那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机器出现了问题,或者有它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它在死刑问题上的尴尬。但说到底,我们在设计法律这种制度时,其出发点一定是为了使社会团结起来的。至于这种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那又关系到我们在具体条件下对法律这种可选择事物之运作方向的理性选择:死刑的存废与否,就是其中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
  
  
  四、死刑该废除吗?
  
   法律制度对死刑的规定,将私人间弥散的杀人方式收归系统的政治制度,这无论如何是对滥杀的一种约束;死刑执行方式从残忍到人道化的发展方向,也说明法律在不断改进和维护人的尊严;死刑适用领域的不断缩减,也在见证着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抽象地思考死刑应不应该废除的问题,它只是展现出死刑问题的复杂性。正如片中一位狱警所说:“要对行刑程序妄加评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表面看起来不合理或不必要的做法,其实有着深厚的理据和长久的经验。”也许这就是电影着意要揭示的东西:一个法律制度之下总会存在不同人在认知层次上的差异,制度不可能期望所有人对生命的理解同一。
  
   海伦修女对死刑的态度其实并不清楚,虽然她的努力就是在捍卫和拯救生命,但她更关注的其实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去死才能实现生命的尊严;至于死囚马修,在他没有认罪之前,可以说死刑对他是没有起到惩罚作用的,直到他的精神恢复了人的尊严,他才坦然面对死刑,希望自己的死能给被害者家属一些安慰,但这当然不能说是死刑的作用;片中明确表示支持死刑的就是以受害者家属为代表的普通民众。这里且记录片中有关他们态度的三个片断:
  
  片断一: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受害人父母的悲痛照片,一个充满欢笑的家庭消失了,新闻标题是:“父母的伤心永无止境”;
  
  片断二:一个人讲述,在其中一位被害人的牙医叔叔将手伸进被害人腐烂的嘴里以确认死者牙齿记录前,他一直反对死刑,但那天之后,他全力支持死刑。
  
  片断三:在死囚道歉、执行死刑、举行葬礼后,被害者家属戴先生来到墓地,和海伦修女的对话:戴先生:“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来这里。我满怀仇恨。我没有你的信念。”海伦修女:“我有的,不是信念那般简单。也许我们互相帮助,消除仇恨。”戴先生:“我不知道。大概不可能。我该走了。”
  
  法律当然是需要理性和人道的,但作为制度,法律也不得不关注具体个体的感受,关注他们的爱恨。法律统治之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他们不能超越一定时空条件决定下的感受去理性批判一种制度的得失,去评判他们的行为是否具备足够的理性和尊严。法律终究是实现正义的工具,所以法律的核心命题就是正义有没有得到伸张;正义如何得到伸张。而这两个命题都无法脱离个体的存在和个体的感受,这种存在和感受往往决定着人的思考限度。不过,电影毕竟为死刑本身的不正义性提供了超越歧视、偏见和仇恨而进行理性思考的方向,那就是马修临刑前说的话:希望自己不要带着仇恨离开人世,也希望自己的死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我只想说……杀人是错的,无论杀人者是我、你们、你们的政府……”
  
  是的,不要杀人。也许谁也没有权利杀人,特别是处心积虑的杀人。
  
   以上四个问题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最终的问题:如何向死而生。影片最后的镜头不断交错切换,那是不同的死亡瞬间:死囚的脸、墙上的钟、自动注射机的启动、犯罪现场杀人场面、两具被害人的尸体,等等。无论什么方式的死亡,天灾、人祸、自杀、他杀,可选择的、或不可选择的,都在逼迫着人的心灵,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许才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镜子。海伦修女用爱与坚毅对“向死而生”做了最好的阐释。在一场让死囚和自己都同样经历的精神洗礼之后,海伦回到了工作的地方,她看到孩子们在墙上写的话:“we love you,Sister Helen.”(我们爱你,海伦修女),这句话足以让她欣慰一生。真的,这正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答案:人性可能得到提升,我们可以获得拯救。
  
  “向死而生”,这是一个问题,一个真正严肃而有意义的问题。
  
  
  
  以下是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
  
  海伦修女:主啊,帮助我。这地方多阴森恐怖。这样杀人多处心积虑。别让他崩溃,帮助他与我坚强。帮助我们坚强。
  
  死囚:我顺其自然地说话。对妈妈说我爱她。跟兄弟们聊几句。我讨厌道别。只说,有机会就再通电话。
  
  死囚:那个男孩。。。华特。。。
  
  海伦修女:什么?
  
  死囚:我杀了他。。。(这是整部电影中死囚第一次承认他的罪行)
  
  海伦修女:他们的死你肯负责吗?
  
  死囚:我肯。。。昨晚我跪在床前,为他们祈祷,以前从未试过。。。
  
  海伦修女:有些哀伤,只有天主才能察谅。。。你制造了惨剧。。。但现获得尊严,谁也不能剥夺。。。你是天主的子女。。。
  
  死囚:被称为天主的子女,我从未试过。。。我死掉,希望对方家长会好过。。。
  
  海伦修女:你给贝、戴两家的最好的礼物,会是你祝愿他们安宁。
  
  死囚:我从未得到过真爱 ,从未爱过女人或任何人,现在大限已到,却获得爱。。。感谢你爱我。。。看(墙上时钟显示11点41分左右),时间飞逝。。。好冷
  海伦修女:给他件外衣好吗?他冷。。。
  
  *************************************************
  
  死囚:你打算奏的乐曲呢?
  
  海伦修女:那圣乐?规矩禁止狱中播音乐,所以我不能奏。。。
  
  死囚:你懂歌词,可以唱。
  
  海伦修女:我唱不出来
  
  死囚:不要紧,唱吧
  
  海伦修女:你越过怒海,可免遇溺。你踏过烈焰,可免受灼。你在地狱魔鬼之旁,面临死亡时,须知。。。我会携你。。。共度一切。勿须。。。畏惧。我永远引领你,随我前行。我会赐你安息。
  
  死囚:谢谢你。
  
  海伦修女到走廊上去;死囚哭泣
  
  门锁打开
  海伦修女看见受害人家长
  
  再看见另一边监狱里,死囚由狱警带出
  
  死囚:海伦修女,我要死了。。。。。。(在地上跪下)
  
  海伦修女:你认识真相,获得解脱
  
  死囚:天主认识我的真相。。。我去较安乐的世界,并不担心。你没事吗?
  
  海伦修女:我没事,耶稣在这里
  
  死囚:我不担心
  
  海伦修女:我想你最后看到的是爱的面孔。。。注射时,你望着我。。。望着我。。。我是你爱的面孔
  
  
  ****************************************************
  
  继续走向死刑室
  
  死囚:海伦修女可否搭着我?
  
  狱警:可以
  
  女声咏唱起(是教堂唱诗班的感觉)
  
  狱警:DEAD MAN WALKING !(中文翻译:死人上路)
  
  死囚脚、手的慢镜特写,镣铐
  
  海伦修女的脸
  海伦修女搭在死囚左肩上的手(慢镜特写)
  
  海伦修女:不要惧怕,因我已接纳你,呼唤着你,你归属我,你若度海,我必随行,你若脚踏火焰,可免受灼,我已接纳你的灵魂。。。
  
  神父:“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
  
  狱警:修女,到此留步。
  
  死囚:有空去探望我妈妈好吗?
  
  海伦修女:行,我向你保证
  
  海伦修女在死刑室外的小房间坐下;看见受害人的家长。玻璃墙的另一边就是死刑室
  
  
  ****************************************************
  
  墙上的时钟
  
  死囚被缚在刑具上
  
  针头刺入死囚手臂的血管
  
  死囚的脸
  
  时钟
  
  帘布拉开,死囚与玻璃墙另一边的人互相看得见了
  
  狱警问死囚是否还有话要说
  
  死囚说话
  “戴先生。。。我不想含恨而终。。。我求你原谅我的行为。。。我令你丧子,罪孽深重。。。贝先生、贝太太。。。希望我死,会带给你们安慰。。。我只想说。。。杀人是错的,无论。。。杀人者是我、你们、你们的政府。。。
  
  刑具放倒
  
  死囚躺在刑具床上,侧过头看海伦修女
  
  死囚的脸
  
  死囚:我爱你
  
  海伦修女:(嘴形)我爱你
  
  海伦修女向死囚伸出手,隔着玻璃墙
  
  死囚的脸
  
  时钟
  秒针走向12
  
  和分针时针重合
  
  狱警打开自动注射机器
  
  我们可以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还有死囚的呼吸声/
  镜头切到犯罪现场/
  机器上的指示灯亮/
  注射针筒中药物的平截面下降/
  
  犯罪现场
  男孩被从后面枪击头部
  死囚的脸 修女 犯罪现场 反复交替出现
  
  针筒
  犯罪现场
  死囚躺在刑具床上
  
  指示灯
  修女的双眼
  死囚的脸
  
  从空中俯视犯罪现场
  两具受害人的尸体
  从天花板上俯视死囚
  
  
  ****************************************************
  
   死囚的葬礼
  
  海伦修女:戴先生
  戴先生:海伦修女
  海伦修女:欢迎你来
  戴先生: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来这里。我满怀仇恨。我没有你的信念。
  海伦修女:我有的,不是信念那般简单。也许我们互相帮助,消除仇恨。
  戴先生:我不知道。大概不可能。我该走了。
  戴先生转身离开
  海伦修女来到一个黑人家庭(在她所工作的社区)
  在墙上有孩子们画的画,画上写着字:
   We Love You, Sister Helen
  
  
  电影原声专辑片段欣赏: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B000002BGP/qid=1114866889/sr=8-3/ref=pd_csp_3/103-8600558-9426238?v=glance&s=music&n=507846
  
  电影截图: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OW9TjlmZr42bfNzPu1qAtX7WcVf233a9xlrmpnlf5aai6RtSGJzRMIF3tq5yF8e1yTKmhXrKBeA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OW9TjlmZr43OG3W2rqL3ps4SWpLZJEwQZ8pIC_z9Kz5Tzq6iFq7TjmHtnNa8R2wyl2K98LpLQBw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20 没用 1
7回应   2008-04-21 23:08分享到    3人推荐 推荐
死刑可耻   David Rover(我们可以拥有不羁的人生吗?) 
Dead man walking 是一个术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执行死刑的时候,监狱看管人员会说一句“Dead man walking",表示这个死囚将要走上他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了。 一直觉得死刑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东西。一个人犯了罪,杀了人,然后我们的国家机关就因此来剥夺这个人的生命,那国家机关是否因为杀了这个人...... (12回应)2009-05-06     7/8有用
  Dead man walking 是一个术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执行死刑的时候,监狱看管人员会说一句“Dead man walking",表示这个死囚将要走上他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了。
  
  一直觉得死刑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东西。一个人犯了罪,杀了人,然后我们的国家机关就因此来剥夺这个人的生命,那国家机关是否因为杀了这个人而犯罪呢?国家机关是个抽象的群体集合,他所做的可以免受人们的指责,相反,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正义的,邪恶的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处罚,他们因为他们所犯的为众人不齿的罪行而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这是一种正义的举措。
  
  但我还是赞同死囚马修最后所言:无论是谁,杀人都是错的,不管是我,是你们,还是政府。
  
  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对人的生命达到了一个相当漠视的程度。文革时的随意恶战,死伤无数。被人抓到一点点“小辫子”的人会被随意宣判后立即执行枪决。在改革开放后,所谓的黑恶势力抬头,政府更是采取了近乎残酷的“严打”,凡是犯罪违法的人员,一律按法律量刑最重的来宣判,且不说这种所谓的措施是否干预了司法公正,单从死刑犯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子弹被使用,太多的没那么罪恶的人被罪恶的杀戮。
  
  我一直认为死刑的存在是对所谓文明社会的讽刺。
  
  有很多这样的实例,老父老母久久得不到在外谋生的孩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法院派人来收子弹钱时才知道孩子已经因为犯罪失去了生命。
  
  当然,那样的年代在离我们远去,死刑的使用在中国也在变得越来越谨慎。因为严打的需要,当时那个时期有太多的人需要被判处死刑,所以死刑审核权下放了二十六年,直到2007年的1月1日才被最高法院收回。这也是人权的进步。
  
  我甚至听到一些“戏言”,说死刑是不能废除的,至少在中国是不应该废除的,因为它为控制中国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此,关于人口问题,我还是觉得计划生育是不明智的,应该再加以考量。。。
  
  这部电影是成功而出色的,导演Tim Robbins因为《肖申克的救赎》而扬名天下,Susan Sarandon凭借此片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Sean Penn则是个老戏精,今年刚刚凭借Milk封帝奥斯卡。。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7 没用 1
12回应   2009-05-06 09:56分享到    推荐   
从马修庞斯勒到闫德利   稻草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几天网络上闫德利的贴子很热,我看到这个消息后,心中二声叹息。第一声叹息是,对于她的身世(提醒:我这里的观点是基于她所说的情况属实),她所遭受的不幸,从她的家庭,到她的童年,再到她的打工经历,最后她发现她被判死刑。 第二声叹息是,当她知道自己患了绝症而因为绝望而开始报复时,我不知道她想过没有,她所报复的这些人...... (2回应)2009-10-18     3/3有用
  这几天网络上闫德利的贴子很热,我看到这个消息后,心中二声叹息。
  第一声叹息是,对于她的身世(提醒:我这里的观点是基于她所说的情况属实),她所遭受的不幸,从她的家庭,到她的童年,再到她的打工经历,最后她发现她被判死刑。
  
  第二声叹息是,当她知道自己患了绝症而因为绝望而开始报复时,我不知道她想过没有,她所报复的这些人,如果成家了的,会把疾病传给他们妻子;
  如果没有,当所报复的对象与其他女性发生关系,又会把疾病传给其他与她一样的女性,让更多的人一起承受这样的不幸。
  
  现在有不少人谴责她,我觉得可以理解;也有人同情,可是谴责同情完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冷静想一下,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析。
  
  回到电影《死囚168小时》。
  马修庞斯勒的性格形成与闫德利有点相似:他从小不幸,十四岁丧父,在穷人区工作;他和妻子离异,而正是前妻告发的他;他被人们视为杀人狂,禽兽、天生恶魔,人人得而诛之。
  
  而这二个人的成长历程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幸的生活,缺乏爱的生活让这二个人心理得到了扭曲。
  
  于是一个报复,一个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对的,声称会参加恐怖组织,会炸毁政府大楼。
  
  他们因为受到了社会不公平待遇并成为牺牲品,因为选择报复,或自暴自弃。
  
  他们将自己所承受的不幸通过报复的方式来获得心理平衡:即我不好,你们也别想过好日子。我不好 ,全是因为你们不关心我,如同电影中嬷嬷说:你总是找借口,怪别人,怪政府,怪毒品,怪黑人,怪别人政府,你还怪那对情侣去树林。
  
  他一直在逃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把责任去推给外界。马修庞斯勒的思维我想和闫德利一样,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外界。这说明他心里还有良知,不然,他不会如此千方百计来为自己的罪行找借口,来逃脱,从而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好让自己的内心平衡些:即:我本来是好人,是这个社会让成为坏人的,我是被逼的,我是冤枉的。
  
  当然,我反对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社会的,但我也认为社会的确需要反思和检讨。如果他们在不幸时,得到了社会的关怀,得到了人们的关怀,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如同在电影中表现的一样,不管马修庞斯勒多么反叛,多么十恶不赦,但是他内心最深处,被社会所污染的善良的种子终于在海伦爱的阳光中,开始发芽。马修庞斯勒通过与海伦嬷嬷的交流,在海伦的感召下,他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甚至是挑衅,到后来终于幡然悔悟,开始面对自己的过错,并承认自己杀了人。并且在上行刑室前,他说希望自己的死能让受害者父母好过些。在行刑过程中,他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爱你们。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在他真正的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忏悔后,他自己终于可以有尊严地死去。
  
  
  这颗种子我相信同样也在闫德利身上,只是,缺乏阳光照射进她内心最深处的地方,去帮助她的善良发芽。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去排斥,而应该去拥抱。去让他们的内心感受到社会的阳光与温暖,从而避免采取过激的行为,去伤害更多的人。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3 没用
2回应   2009-10-18 15:27分享到    推荐  死囚之化蛹成蝶
 蓝皮(无热点,不跟随,伺机而动。) 
《肖申克的救赎》上演两年后,导演蒂姆·罗宾斯拍摄了另一部监狱题材影片《死囚漫步》。不知道谁说过这句话: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好坏。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高下立现。 之前我极力鼓吹《肖申克的救赎》如何如何好,现在回过头看,这部电影讨好观众的痕迹过重了,特别是那种好人有好报的好莱坞式结局,已经被千万个后起之秀耍得炉火纯青。当......2009-11-05     1/1有用
  《肖申克的救赎》上演两年后,导演蒂姆·罗宾斯拍摄了另一部监狱题材影片《死囚漫步》。不知道谁说过这句话: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好坏。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高下立现。
  
  之前我极力鼓吹《肖申克的救赎》如何如何好,现在回过头看,这部电影讨好观众的痕迹过重了,特别是那种好人有好报的好莱坞式结局,已经被千万个后起之秀耍得炉火纯青。当然,《肖申克的救赎》仍是其中的佼佼者。
  
  《肖申克的救赎》主角本来无罪,被陷害入狱后受尽屈辱但最终得以雪耻,和这种先扬后抑的夸张手法不同,《死囚漫步》主角本来就是个有罪的人,他参与并杀害了一对情侣,关键在于,他认为自己不该被判死刑,于是写信给一位修女求助,故事由此开始。
  
  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切入点风险太大了,因为这需要考验观众的价值观,而观众,随时可以起身离开影院或者关掉DVD。我认为导演之所以决定这么干,和那部大放光芒的《肖申克的救赎》有直接关系。《肖》的故事脉络、发展、结局实在太正确了,我相信正确到每一个观众都认为必须应该拍成这样。这是个问题。过于满,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过于满,连思考的空间和分歧都消灭了。所以,作为一名有所求(而不仅仅是商业考虑)的导演,自然会反思这种完满。
  
  回过头来说电影。《死囚漫步》中的那位修女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帮助这位万恶不赦的死囚。她最初选择了法律途径,结果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后,进展甚微——实际上怎么可能有进展呢?他确实杀了人,而且因此毁掉了两个家庭。修女开始从另一个层面去帮助死囚:告诉他上帝眷顾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修女并没有去敦促他忏悔。修女的做法其实在挑战所有人的价值观(包括观众),很显然,这样一个人,怎配得到怜悯和关照。修女的努力自然会遭到旁人的白眼甚至诋毁。但是修女坚信上帝是平等的,是博爱的,包括有罪的人。终于,死囚在临行前忏悔了,他的忏悔来源于被爱,所以歉疚,所以真诚的向死者家属认错。死刑执行完毕,一个长镜头从死刑房外慢慢拉远,电影结束。
  
  导演确实通过这个片子获得了大突破。且不说拿捏到位的叙事手法和高超的拍摄技巧。单从境界来看,导演已从前一部电影中那种世俗的完满上升到大爱无限的层面。导演一定想明白了,爱才是最大的,大到可以包容一切,大到无止境,而这种爱的给予,也会让被爱的人升华。这样的境界,让《肖申克的救赎》的励志味道相形见绌,也让我目睹了一位优秀导演化蛹成蝶的奇观。美哉。
  
  帮助导演完成这种升华的是两位非常优秀演员:男主角Sean Penn(肖恩·潘)和女主角Susan Sarandon。肖恩·潘的电影看不不少,但是这位Susan Sarandon,我的观影记录中从来没有她的身影,如此一说,我看的电影还太少啊。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 没用
回应   2009-11-05 15:23分享到    推荐
回应   2011-03-05 23:20分享到    推荐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1 没用
回应   2008-02-02 22:05分享到    推荐  一部真正的电影,《Dead Man Walking》   putao 
这个电影看的有点郁闷,我说的是从电驴上下的原文件是一段的结果在射手网下载的字幕是只有两段式的,不得已只能下载一个分割软件将其分割,结果不是很精确,导致字幕和画面有迟滞。折腾了一晚,总算看完,也是身心俱疲。 几年前听苏格拉底同学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听到这话,我禁不住翘起眉头,玩高深呢? ...... (1回应)2008-02-21    
  这个电影看的有点郁闷,我说的是从电驴上下的原文件是一段的
  结果在射手网下载的字幕是只有两段式的,
  不得已只能下载一个分割软件将其分割,
  结果不是很精确,导致字幕和画面有迟滞。
  折腾了一晚,总算看完,也是身心俱疲。
  
  几年前听苏格拉底同学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听到这话,我禁不住翘起眉头,玩高深呢?
  现在我可不这样认为了,
  智者多疑,大智慧的人,反而什么都迷糊。
  正如古人说‘大像无形,大音息声’一样,
  这也许是我们凡人无法参透的大道理。
  
  不过,
  我们这个社会的人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以为确切的事情,
  确常常让人大感惊诧,
  特别对许多男人来讲,如果承认自己的无知,
  莫不如直接要了他的性命,未免可怜了。
  虽然我们不必知耻近乎勇,但不知为知之的道理总是要明白的。
  
  罪大饿极的人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处死,
  是我看完这个电影由确定的事而变成迷糊的事情之一。
  在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中,
  男女主角自编自导了一个杀人案件,
  用自己的死来证明死刑的谬误,虽然极端,
  却发人深醒,让人脖梗发麻。
  
  在片中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
  即死刑和终身监禁有什么分别,可不可以用后者来代替前者。
  我真的无法回答,因为这取决于站在谁的立场上来看待,
  如果受害者是我的儿女呢?我是否还是希望一命偿一命呢?
  
  但是我能够感知的是,宽容,正在用它微弱的力量,
  改变着人类的意识,
  即使在强大的如洪水猛兽一样的仇恨面前,它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所以我抖胆说,宽容是一个人,及至一个民族进化的恒量水平。
  在这方面,我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片中的Susan Sarandon,和大家一样,
  应该是在《末路狂花》中认识,并开始喜欢她的,
  觉得她是一个有自己的思考和决断力的人,面相慈善,看着让人感觉温暖,
  我相信这种气质是由内而外由心而生的。 即使她是一个演员。
  八挂一下的是,她和Tim真的很搭调。他真的很幸运,靠一部电影就让全世界永远的记住了他,
  不过还好的是他没有像我们内地的歌手一样,靠一首歌就能吃一辈子。 导了这部好片。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1回应   2008-02-21 15:08分享到    推荐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叽哇孟起,生日快乐,我爱你们。) 
看的过程中,很多模糊的、藕断丝连的记忆碎片掠过……奥威尔的《绞刑》,那个静静残忍着的小故事……《黑暗中的舞者》末尾,踏板放开、Selma霎时悬空的那一声突兀的响,这么多年过去,仍仿佛砸在心上……很多,很多,难以记录,说不清楚。选择愚昧的仁慈,或者,自欺欺人的公平?都是,又都不是。近尾声的时候——准确地说,马......2010-11-03    
  看的过程中,很多模糊的、藕断丝连的记忆碎片掠过……奥威尔的《绞刑》,那个静静残忍着的小故事……《黑暗中的舞者》末尾,踏板放开、Selma霎时悬空的那一声突兀的响,这么多年过去,仍仿佛砸在心上……很多,很多,难以记录,说不清楚。
  选择愚昧的仁慈,或者,自欺欺人的公平?
  都是,又都不是。
  近尾声的时候——准确地说,马修的最后一天——几度哽咽,我。
  眼泪终究没有流下来,刚刚好,如果这个故事让我痛苦、让我崩溃、让我失控地痛哭一场,就没有意义了。
  我的心情复杂,并不缺乏温暖,我很疲倦,仍有能力思考。我有一个庞大的念头,一半是影片要展现出来的,一半是心中执念,二者矛盾着共生于我体内。目前,准确地说是在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结论,甚至会是一生的迷惑,但重要的是,我从未停止思考,我愿意正视这个无比严肃而艰难的问题,我不愿选择逃避,我嗜血,却不肯恣意杀戮。
  我不是冈田以藏。甚至就算他,也需要内心的平静。
  我看到刑床上的马修瑟瑟发抖,那仅仅是出于他还活着的本能,那是一切之源,超越恐惧。
  也许死亡并非救赎,也许不是只有活着的人才有罪孽,然而只有活着的人才会凝视,才会颤抖,才会对着自己永远也还不清的老人说“希望我的死能够给你们带来宽慰”。
  
  我想到另一位马修,悲惨的马修·谢泼德,想到他的父亲在两个凶手的庭审上几乎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明明白白是大快人心的话语:“我很愿意看着你们死,但我给你们一条生路,让你们活着,时刻记住我的儿子,为了纪念他,我让你们活着,但愿你们长命百岁。”
  我想到片中那个忘记了名字的人被处决的那夜,大群人满怀热忱地倒计时、兴奋地为他的离世而欢呼,角落里一小撮为死囚祈福的人围拢的无助的小圆圈和手中并不明亮的烛光。
  我想到马修的母亲说“如果我能抱住他,我绝不放手”,想到她故作轻松地告诉马修:“有人问我你的葬礼的安排事宜,我生气地回答,‘他还没死呢!’”
  这对比,令人无法不动容,只要不去想凶手施暴时惬意的笑容和受害者惊恐绝望的眼神……
  我想到很多,但我只是个小人物,我会、我必须、我一定会在我爱的人和动物万一受到恶意伤害后残酷复仇,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有很多宏大的、细碎的、凌厉的、宽容的想法,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然而,我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功勋卓著或与世无争,无论泽被苍生或罪恶滔天,在生命的最初和最后一刻,与任何定义和符号都无关,仅仅是,生命本身。恨很难治愈恨,即使我们始终找不到更好的药,哪怕拖到真的没有时间了的那一刻,也许也会足够幸运到真心真意地对某个人说出一句——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另:
  如果马修强暴的是那位倒霉的小伙子,不知海伦修女是否依然待他如此?上帝这家伙可是很不待见同性恋者,尽管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回应   2010-11-03 02:16分享到    推荐  
宗教的力量   searoc(我要不要有宗教信仰????) 
因为肖恩-潘找到了这部片子,看了介绍,有了意外的惊喜,女主角是苏珊萨兰登,导演是 蒂姆罗宾斯,他出演的《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很熟悉了。一直很喜欢,这种探讨人性的剧情片,于是很自然的下载来看。 两位主演的演技,太让人佩服了,导演的把握也恰到好处。这种片子是那种让人看完后,会让人思考很多的。片...... (1回应)2010-03-19    
   因为肖恩-潘找到了这部片子,看了介绍,有了意外的惊喜,女主角是苏珊萨兰登,导演是 蒂姆罗宾斯,他出演的《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很熟悉了。一直很喜欢,这种探讨人性的剧情片,于是很自然的下载来看。
   两位主演的演技,太让人佩服了,导演的把握也恰到好处。这种片子是那种让人看完后,会让人思考很多的。片子反应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贫富人的社会地位问题,乃至生死的问题,有钱人,犯了罪,就可能逃避死刑,穷人请不起好律师,就可能面对死刑的惩罚。当然还反应了,当时美国社会,是否支持死刑的问题。
  
   我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女主角海伦修女,很小的时候,就自愿嫁给上帝,终身侍奉上帝,当然就不会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自然理解不了,这些神职人员的想法。看完片子,我头一次觉得宗教的力量是这么强大。
  
   在海伦修女帮助下,马修找到了人性的尊严,海伦修女说,你是上帝的孩子,马修终于打开心里防线,在就要执行死刑前,承认自己的罪行,并愿意为死者和死者的家属祈祷,并期望自己是死能为他们带来宽慰,我想这或许就是宗教的力量。
  
   对于一个无神论者的我来说,我要说,我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1回应   2010-03-19 12:01分享到    推荐  无条件的爱   雨飘泥香(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Timothy总是说到unconditional regards,我想这就是了。 她去帮助他,聆听他,理解他,安慰他,不在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怕他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恐怖分子,他也仍然是一个人,一个有感情、有家庭、有价值的人。 Timothy还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不是“either or”的关系......2010-10-23    
  
   Timothy总是说到unconditional regards,我想这就是了。
   她去帮助他,聆听他,理解他,安慰他,不在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怕他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恐怖分子,他也仍然是一个人,一个有感情、有家庭、有价值的人。
   Timothy还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不是“either or”的关系,我想这也就是了。
   她是一个修女,一个向善的神职人员。她反对对生命的剥夺,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她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尽管其他人将她推入了一个either or的境地,仿佛她如果她选择了为杀人犯祈祷,便不再有资格为受害者祈祷。但她面对的不是“选择”,她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将全部信任给予了她的无助绝望的濒死者。为他祈祷,不是站在罪犯的一边,只是站在弱者的一边。无论他做了什么,孤独地面对死亡,他们都一样弱小。这是她的value,她坚信她没有违背。
  
   她别无选择,或许她也没有真正考虑过别的选择。从她给他回信,驱车去看他的时候开始,他们便建立一种bonding,一种无可舍弃的bonding,一种无条件的bonding。就如同母亲与儿子,无论他怎样的恶劣,他犯了怎样的罪行,他都是儿子,让母亲牵肠挂肚痛哭流涕的儿子。她如神爱人间,给他勇气和力量,面对自己的懦弱,接受自己的黑暗,承担自己的责任,忏悔自己的罪行,带着无愧的爱,步入上帝的怀抱。
  
   但她无法去言说。她无法对着痛失儿女的父母讲述她的value值。宽恕和仁爱,其实是一种理性。一种悲痛面前不合时宜也无能为力的理性。是啊,你挚爱上帝的每一个子民,要陪着一个杀人犯走向死亡,而我们的孩子横尸荒野的时候,有谁为他们祈祷?以暴易暴,是最简单合理的情绪。面对邪恶,我们总是很难坚持,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不因为任何外在或行为而增加或减少。尊重一个施暴者,并不意味着减少了对他所伤害过的人的同等尊重。他们都是人,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分别,没有矛盾。
  
   女孩的母亲说,她的弟弟曾经反对死刑,直到看到女孩的尸体。面对悲痛,理性没有意义。然而宏观上来看,缺少理性,这个世界只会愈加混乱——这是为什么陪审团需要做背景调查以防止过去的经历引起感性的、不公正的判断。我们理解面对亲人的被谋杀而支持死刑的人,只是这也恰好说明他们的支持并非基于理性,而仅仅是出于个人感情。
  
   惩戒只是死刑的目的之一;惩戒本身是为了预防——倘使它并不能使时光倒转死者复生。但是严酷的惩罚真的可以减少犯罪率吗?所谓和谐,到底是自上而下的惩罚和打压,还是自下而上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的诱因和欲望,事后的惩罚,真的更有用吗?消灭邪恶,是要铲除邪恶的肉体,还是转变邪恶的心灵?或许仅如修女那无条件的爱与尊重,才能改变邪恶的心灵,才能消灭邪恶且不犯下又一个杀人罪行。这人性的转变,才是和平的根本。 罪恶与罚赎   草田羽人(Melian of Twilight) 
导言: “Dead man walking!”空荡、寂静而狭窄的过道里只有铁门的触碰以及镣铐的声音在回响。脚步沉闷而迟徐,时间在此刻被放大并前所未有地敲击着人的心灵,因为,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最寻常而乏味的流逝成了能够抵换整个世界的最贵重的珍宝。生命的象征成了死神的使者,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显现召唤着它的囚徒。死......2009-04-11    
  导言:
  “Dead man walking!”空荡、寂静而狭窄的过道里只有铁门的触碰以及镣铐的声音在回响。脚步沉闷而迟徐,时间在此刻被放大并前所未有地敲击着人的心灵,因为,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最寻常而乏味的流逝成了能够抵换整个世界的最贵重的珍宝。生命的象征成了死神的使者,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显现召唤着它的囚徒。
  死刑场景的正面细致描述出现在我看过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大名鼎鼎的《Dancer in the dark》,灵魂的歌唱者比约克在这死亡的脚步中最后一次沉入她的音乐幻想之国,让她一生所爱之美来陪伴她走过这一段路,然而她还是无法不恐惧得腿软难行并号啕大哭,哪怕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凶手;在另一部《死囚上路》里,面相凶悍的马修•庞谢特亦是被强制垫上尿布穿着拖鞋,被狱卒架着前行,身后海伦修女用竭尽全力的坚毅将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直面死亡——哪怕只是在影像的虚构而再现的死亡,当看到比约克被套进绞索声嘶力竭的挣扎,当看到针管扎进被缚住四肢的西恩•潘的手臂时他那出自本能的恐惧眼光,我们怎还能不受震动,又怎还敢轻狂生命?不知死,焉知生。直面生命的本质本身就需要有极大的勇气。
  对于这样以展现死亡来唤醒生命的场面,我不知道该怎样用非生命的“理性”去探讨它,语言和思维在生命情感的冲动前都太苍白。不过,既然生命不得不是在时空中延续着的,生活必然是生命无可逃避的形式,我们便只有听苏格拉底的话——向死而生,用生者之口,为生者述说一番。
  
  罪
  他一开始就是一个罪人。
  这是电影的初始情境设定。被判死刑的罪犯马修写信给教区修女海伦,要求与其会面并请求帮助。海伦身边的人纷纷提醒她不要被马修利用,以达到他申诉减刑的目的。观众所看到的正如所言,马修拒不认罪,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并要求海伦替他申诉。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案情逐渐展现出来。海伦通过与马修的交谈和与律师一同办理申诉求情对此也渐渐明了。我们得知马修并不是无辜之人,他至少是犯罪事件的两个参与者之一。于是这部片子便不是那些悬疑的侦探片——案情曲折离奇主人公蒙不白之冤并最终洗脱罪名。我们同海伦修女一样,从一开始面对的便是一个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罪人,并且他不是那些或温柔或正直的满含苦衷的犯罪者,他偏激、粗鲁、玩世不恭且面相凶恶,总之,不博人同情。马修自己也不期望这一点,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不论他口头上是否承认,内心里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但他毫无悔罪之心。
  真正的罪感是加诸心灵的,因此只有自己才能将自己真正的判定为罪人,否则,面对千夫所指与严刑相威也能够大义凛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罪是一种人对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待于自我反顾且有种结果的必然。在这里所说的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人,他不单单是个孤立的生命,不仅仅是有机系统活动这样一个生物、化学或者物理学现象。从文化的意义上说,每个人当中都包含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与全部人类文明的历史。人类通过关系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单个人身上都浓缩着人的类特性,也负载着他的类责任。这样的类特性与类责任,便构成了人的罪。生而为人,便是他/她的原罪。当我们面对基督教的原罪学说时,不要把这看成是施授于单个的个人的。获罪的是全人类的始祖,所以原罪通过每一个类的个体施授于全人类身上。罪是全人类的罪,但只要我们是人,便难辞其咎。
  正如上文所言,罪是有待于自我认识的,只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必然要担负的类责任时,才能明了罪于人是无法避免的命运,也才知道自己的罪,自己是一个罪人——从一开始。
  影片的开头蕴涵着这样一个原罪的隐喻,使得宗教主题的出场成为必然。海伦修女并没有因马修的罪人身份而拒绝给他帮助,甚至她把这当成自己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件。在这里,海伦修作为基督教的化身直面并拯救有罪之人,构成了诠释基督教真正使命的象征语言。
  ——我们有罪,主却没有遗弃我们。
  
  恶
  马修的罪是一开始就被判定的,但其恶却随着案情的展开才逐渐显现。影片巧妙地通过人们对案情的复述,不时插入的对案发现场正面描写的回闪画面以及对受害者家人的心灵伤痛的细致刻画,对电影观众一点一滴地将恶展示(或者说挖掘)出来。我们看到,犯罪分子穷凶极恶,手段残忍之极,其目的却不过为一时之发泄,可谓丧尽天良。受害的两个家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失去了未来,也丧失了一切欢乐与幸福的可能。死亡首先是从其带来的后果给生者带来了强烈的恐惧与哀痛,无法磨灭的伤。年轻人由于死亡而失去了一切的可能性,其家人由于死亡而仅存仇恨与伤痛之心,而犯罪者,也由于死亡而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里,死亡是恶果,亦是恶的真正原形。
  死是恶,有死则是人之恶,因为有死存在于人的特性当中。人是有限之物,有限则无法避免死亡。当人知其有生有死之时,便是知善知恶(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遂获原罪。罪与恶紧密相连。恶存在于人自身,罪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由此,罪其实是对恶的认识。
  除了最原初的恶外,所有的恶也都可以从死亡中衍生出来。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恶行,哪一样是与死亡无干的?为生存而造恶者是对死亡的逃避,为生活(名、利)而造恶者是对死之恐惧的驱赶,为空虚的痛苦而造恶者是对死亡压迫的哀号,为造恶而造恶者则妄图对死亡蔑视而逾越之——终无可能。
  死亡从人出生的那天起就在其四周缠绕了,是它激起了人的求生渴望和生存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恶,也没有善的显现。人类生存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造恶的历史,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显善,却不能因此补而偿之。再多的善,也不能让我们否认恶。因此,只要人认识到这点,罪便加之于人。
  然而现实当中,许多人却不能认识真正的恶,也不承认恶是全人类的事任何人都无法免责。将恶外在化、对象化,推卸自己的责任,便无法认清恶的面目, 自己造恶而不知,才使得许多本可避免的恶没有得到避免,愈演愈烈,罪孽加深。人类没有免恶去罪的方法,却有限恶止罪的可能。从通常意义行来讲,就是不做恶事——这世俗中的恶事,便是深层意义上讲的更大的恶。
  不过这并非个人选择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类的代表,所以个人选择中充满了社会历史的因素,并非单个孤立的意志在起作用。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马修恶性的一些形成条件。他的家庭、他的生活环境、他所受的歧视而造就的他的性格和偏见、他所结交的人、他的生活方式(他为什么要吃迷幻药?为什么要发泄?)……每一点都能扯出全社会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有胆量去追寻恶的起源,便需要反省自己以及自己生存的社会和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的勇气。我们是否真的可以?
  
  罚乎?赎乎?
  于是有了罚。因为对于罪恶(不论是作为本质的全人类的罪恶,还是作为表象的具体的罪恶行为)的情感憎恶和拒斥,人们通过刑罚来探寻出路。
  刑罚有双重功用:报复以泄愤,威慑、消除、惩戒以自保。第一重功用的刑罚当然只施用于罪犯本身;第二重功用则既施于罪犯亦施于全社会。特别是其中的威慑力,乃是刑罚最重要的的社会效益。死刑是刑罚中的极例,故能极端化地展现刑罚的作用和影响。
  影片中马修及其家人极力想免除他的死刑,而受害双方的家人由于仇恨却要他非死不可。在感情上对这两种态度我们都能够理解。海伦修女尽管一直在为马修免刑而奔走但她真正的目的却是想让他认罪悔悟。对于马修来说,判处死刑并未使他产生悔过之心。尽管我们可以说是由于刑期未近,还有一丝希望,因此他还没感受到直面死亡的恐惧。但是如果没有海伦的出现,来做他的灵性辅导,难保他不会在临刑时依然只是愤怒地恐惧,或者怯怯地喊一声“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影片给我们展示的马修逐渐悔悟的过程,是随着海伦的爱的诱导而来的。宗教的情怀将蒙蔽在马修心灵上的虚幻的仇恨去掉了,使他面对自己袒露的灵魂有了认恶悔罪之心。死亡的刑罚,消除了这个带有罪恶的个体,除去了这一个个体中所分有的恶,抚慰了受害者家人的仇恨心灵。可是死刑却没有消除恶本身,也无法弥补受害者的伤悲。
  从死刑的消极影响的角度上看,通过对人为制造死亡的恐惧而加深人的惧死之心,有可能助长某些恶行(前文分析过死与恶行的不可脱离的关系);通过死亡的极端惩罚形式来掩盖恶行之起源和社会成因,从而为生着的罪人免责,等等。我提出这些并非否定死刑作为刑罚之极端的作用,只是想说明,对于罚,我们不可完全依赖,那很可能阻碍我们的自省。
  本片中真正使罪恶得到认识与救赎的是宗教的爱。影片的结尾在画面处理上将两次死亡(两年轻人被害和马修的死刑)通过画面的切换同时呈现,最后马修停止挣扎时让两位受害者微笑着的照片作为虚影背景,暗示着救赎的实现,马修终于通过他的死(在悔过的情况下)赎罪了。影片是想说明基督教的爱最终能感化心灵,上帝也终将救赎他有罪的子民。通过故事的完成叙述,它实现了这一点。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如何能够做到?
  死刑所提供的死亡情境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慑与感召力,因死与恶的关系。之前分析说被判了死刑的罪犯没有悔过,最终要靠宗教教化。可转念一想,如果马修没有被处死刑,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死刑在其悔悟的过程中扮演着不亚于宗教的角色。
  
  尾声:
  回到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死亡震撼,我们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叹息。终究,死亡是恶的原形,也竟是死亡才让我们最深地体会到罪与恶,从而获得救赎,有了生之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罪与恶,罚与赎,世人永远无法摆脱的矛盾,又岂是文字能言说得尽?
  
  参考文献:
  《向死而生——评电影“死囚168小时”》(网络影评,作者不详)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 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 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胡云腾:《死刑通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回应   2009-04-11 11:57分享到    推荐 ain't nobody with money on death row   juppen(where is the cue ball) 
1.ain't nobody with money on death row 2.you know i never had no real love myself. 3.never loved a woman or anybody else myself much good. 4.well, it f......2009-09-18   
 我看Dead Man Walking   Suquia(take a sad song&make it batter)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是“Dead Man Walking”,这是一句当美国的死囚前往行刑室执行死刑时,狱警会说的一句话,表示这个死囚将要走上他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了。这个片名好像一开始就预示着影片中主人公的结局,有开门见山之感。而中文翻译的片名有很多,如有根据英文直译的“死囚漫步”,但我个人更偏爱“死囚168......2011-03-13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是“Dead Man Walking”,这是一句当美国的死囚前往行刑室执行死刑时,狱警会说的一句话,表示这个死囚将要走上他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了。这个片名好像一开始就预示着影片中主人公的结局,有开门见山之感。而中文翻译的片名有很多,如有根据英文直译的“死囚漫步”,但我个人更偏爱“死囚168小时”,168小时即一周的时间,它既表现了主人公马修在被宣判一周之后执行死刑后,在这短短的168小时内与时间竞赛,在修女海伦的帮助下寻求上诉,要求驳回死刑。同时它也表现了一个已经明确行刑时间的死囚,在面对168小时后的死亡时内心的挣扎。
   整部片子节奏算不上快,但剧情紧凑,把更多焦点放在对死囚的精神、心理描写。还记得,一开始,当马修见到担任他心理辅导的海伦修女时,马修向海伦修女诉说自己的经历:自幼丧父,在单亲家庭长大,年纪轻轻就跟着猪朋狗友过着不知检点的生活,在穷人区工作,后来更被前妻告发他杀人。从言语中,可以得知,马修一直生活在边缘、受到不公平的甚至是歧视的对待。在杀人事件曝光后,马修被世人视为杀人狂、恶魔。同样被控告杀人的另一嫌疑犯,因为家里有钱,聘请了好律师,所以只判处终身监禁,逃过一死,反观马修,因为贫穷,只能聘请并不擅长刑事案件的律师,最终只能在监狱中等待执行死刑那一天的到来。将心比心,很多人如果经历过马修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可能也会跟他一样愤世嫉俗,所以就不难理解他在绝望中充满仇恨的嘶叫要“我对这个政府好无感情”、“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对的”、“我会参加恐怖组织、炸毁政府大楼”……这些,都是他对政府、对社会排斥的竭斯底里的反抗,但是,这些抵抗显然只会令他陷入更不利的泥沼。此时,他深感不公和仇恨,所以,他对海伦修女说谎了,说他并没有杀人,请求海伦修女通过法律上诉帮他摆脱一周后的死刑,虽然海伦修女觉得马修并没有对他敞开心胸,但是她还是用一种平等、怜悯的心态帮助马修。经过海伦修女的努力,测谎、两次审判法庭都开展了,但都没有改变马修被判死刑的现实,奔走受害者家人、寻求他们对马修的原谅也得不到回应甚至被责骂。此时,海伦修女隐约也能猜出真相,但她还是能用公平、众生平等的态度对待马修,对他的要求也尽力做到,每当马修感到彷徨无助时,她总尽力陪伴在他身边,抚平他的恐惧。时间渐渐过去了,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一切可行的办法都用尽了,执行死刑已经是无法避免的,这时,马修才向海伦承认他的确杀人了,他这一周所做的只不过是对不公的审判、歧视的社会的愤怒和不甘的反抗。虽然,这部片子都没有明说为什么马修最后会向海伦修女坦诚自己的罪行,但我相信,这是因为海伦修女那颗真诚无畏、平等对待众生、尊重每一个人的心和切实的行为,这些都给马修带来心灵的慰藉、抚慰他心中的不满与伤痛。从马修说出的“谢谢你来爱我”、“ 我只是想说杀戮是错误的,无论是谁干的,是我、你们还是政府”,和他真心向上帝祈祷和真心向受害者家人道歉的行为,可以看出马修已经真正释怀,并正视自己的错误,他可以平静地躺在床上接受死刑来洗涤自己的罪孽。
   每次看电影,特别是欧美的法律电影,我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对待,尽管电影可能会被夸大或美化,也可能是外国对别国的文化侵略,但我还是希望能从中看到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看完《死囚168小时》,我觉得马修这个悲剧是完全能避免的,人的出身跟家庭贫穷是无法选择的,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有色眼光看待,而且还应该用平等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们,爱的关怀、帮助和适当的教育,可以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当然,在这个社会,歧视和不公平一直都存在,而且这种主观的观念是不能根除的,只能通过教育和宣传,逐步减少。另外,关于死刑的问题,是当今极具争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是违反人道主义,也有人说杀人要偿命、刑罚应与所犯的罪相配。而我个人觉得,实行死刑与否要根据国家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我觉得,目前中国还不是废除死刑的适当时候。当前,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犯罪率日益飙升,要进行有效的罪恶管理有一定难度,单靠道德的约束、教育是不足够的,所以,死刑有杀一儆百的作用、威吓的作用,从而减少犯罪的产生。当然,死刑的判处还是要经过谨慎的审判,不能草菅人命。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回应   2011-03-13 19:39分享到    推荐  心底的声音   嘚一个呛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以死刑,并且在他死之前诚心的忏悔,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得到宽恕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会这样或那样死去,绝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自己在死后得到别人宽恕和谅解,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犯的错误不同。这是一部足以震撼心灵的电影。当一个人的生命进入倒数168小时的时候,原来,还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彻底......2010-12-23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以死刑,并且在他死之前诚心的忏悔,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得到宽恕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都会这样或那样死去,绝大多数人都会希望自己在死后得到别人宽恕和谅解,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犯的错误不同。
  这是一部足以震撼心灵的电影。当一个人的生命进入倒数168小时的时候,原来,还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彻底改变,这就是信仰。他让一个死囚变得不再卑贱,把一个灵魂送进天堂。
  马修是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囚犯,他强奸少女、谋杀。在生命最后的七天里,他要求修女陪他度过。他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行,我在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里,和修女一样,相信马修是被冤枉的。修女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为马修做了许多事情,她去找被害人的家属,请求他们原谅马修,他带马修读圣经,他为了让马修死得体面而去买从没买过的男士西服。马修终于被这位灵魂导师感动,在执行前最后一刻,他想修女承认,他确实杀了人,他为死者和他们的家属祈祷,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忏悔了。
  如果让我描述一下看这个影片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艰难在于,客观上你看到了他丑恶的犯罪行为,而主观上你又看到了一个临死的人真诚的忏悔,这会让你迷茫于他是否该得到原谅。你是看着一个人死去,而你不旁观者,在看的过程你已经参与进去,感受被害人家属的痛苦,感受罪犯的忏悔和悲伤。看到影片最后,马修已经被处死之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并且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杀人犯的忏悔是否应该得到人们的宽恕,也就是说宽容的底线是什么,人们应该对一切都宽容吗。我只知道宽容是一个成熟的标志,当你学会了宽容,你就会得到很多快乐,少了很多仇恨。
  但是,在宽容的背后,事情还是有对错的,正如马修在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总之,杀人是不对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他自己杀人不对,给被害人家属带来巨大的伤害,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第二层是说政府杀人也是不对的,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中国的传统向来是杀人偿命,但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也就是海伦帮助马修的原因之所在。
   修女海伦•普雷金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面对着旁人的指责和受害人家属的愤怒,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以及对马修的宽恕,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导演沉静而不失流畅的手法展现出一位死刑犯的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也让人们看到神职人员的高尚情操。
  他终于坦然地走上了刑场整个影片有一个片段另我印象深刻。在马修行刑前,他有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有一小部分时间让你感觉它是个家庭聚会,没有死亡阴影的笼罩,其余的时间也没有太多的悲伤感,只有在马修的家人被迫离开的时候才有了悲伤的氛围,面对亲人即将离去,可是心理的悲伤还要掩饰,从而给他的家人一些力量。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足够震撼,是因为它让我们这些较少接触宗教的人,了解了信仰的力量。看着修女为马修做的每一件事,听着她说的每一句话,作为观众的我,在那一刻竟也对上帝虔诚。
   修女对信仰的虔诚,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纯洁的一面。她做到了真正的宽容与博爱,去宽恕一个死囚,去爱一个死囚,这个死囚,是一个和她毫无关系的人,然而她的信仰告诉她,众生平等,众生皆可得救,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于是,她不顾受害者家属的冷淡,不顾鉴于工作人员的不理解,她依然坚持,她要让这个死囚马修“获救”。终于,马修在最后一刻,忏悔了自己的罪行,修女哭了,他告诉马修,他是上帝的孩子,而马修,则感谢修女去爱他。
   而作为死囚的马修,从开始的惹人生恨,到后来的惹人怜悯,你不得不承认这其中的转变来自于信仰对他的感染。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开始读圣经。当修女说他是上帝的儿子时,他竟然泪流满面,因为从没有人说过他也可以是上帝的儿子。正是这些,让他在最后一刻,完成了自我救赎。他开始的时候畏惧死亡,而当他真诚忏悔后,他坦然面对死亡,他对修女说,他可以被原谅,他会去更好的地方。
   电影还留给人们一个问题:法律与信仰的对抗。马修犯了罪,影片并驾齐驱地给我们展示了两个解决办法:法律与信仰。我认为,自从马修发自内心地忏悔罪行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无罪了。无罪就可以被释放了,这是从信仰的角度。然而他却依旧要被送去执行死刑,因为被害人的家属不原谅他,社会不原谅他,这是从法律的角度。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还不完善,所以需要法律的约束力。当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有法律,而秩序依然井然,不再有犯罪时,人们用来约束自己的,就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的信仰了。
  对于影片的好坏,我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认为好电影是娱乐你的心灵,而不好的电影是娱乐你的眼睛。当然这个好坏是相对来说的,我也经常会看不好的电影(大多是被称为大片),因为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刺激,但是看过就会淡忘,不会给你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我主观的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你是我一场心灵的深刻逆转   S老想去旅行(无比正确的时光姑娘) 
我一直心仪关于抹大拉的故事 你们当中谁没有罪 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约翰福音》  耶稣平静的说完后 人们逐一散去 庞在行刑台上说 杀人的是我你们和你们的政府 庞代表的似乎是撒旦的一面 但他所说所做与上帝明媚面的耶稣不尽相同 他们都在重申 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我不能确......2009-08-03    
   我一直心仪关于抹大拉的故事
   你们当中谁没有罪 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约翰福音》 
   耶稣平静的说完后 人们逐一散去
   庞在行刑台上说 杀人的是我你们和你们的政府 庞代表的似乎是撒旦的一面 但他所说所做与上帝明媚面的耶稣不尽相同 他们都在重申 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我不能确认庞是不是已被救赎 死后的一个镜头于绿色清脆景色下他如此安详 能不能表示他身处美好之城的喜悦 庞的葬礼上 受害者的父亲沉默忧伤 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通常才明白抛开论断才能免得自己被别人论断 而活于当下 我们却又身不由己 受害者的双亲在极大的愤慨与悲痛下 全然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态度 而他们自己并未自觉好受 他们采取的耶稣的对立面处理整个情绪
   海伦的特殊在于她更像是一道光 她认为人都自有自尊 所以她不含前城偏见尽心与庞建立一份平等真诚的关系 她同情受害者并被亡者家属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深深感染 她经历强大的矛盾与挣扎 并非简单认为站到死囚的一边 她的认定在于无论是否身为死囚 罪状是否大过天涯 他的本真是个需要尊重之人 在一个人最后弥留的时刻 爱的感受与无私是每个人最渴求的 海伦这种真诚换来了死囚的良心谴责 人性本身所能发挥的感化力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庞不是由着法庭错判赚着观众同情分 他的追悔并不是自己所为 他有自己不能割舍的底层社会的骄傲 对死亡的恐惧完全是本能并非性格 他并不是胆小怕死 他只是被修女感化 承认杀人于他是一场意志的坍塌和精神世界的陡然逆转 另一面 受害者的家属并未被忽略 他们的声音像是重要的天平的另一端 他们并未忠诚于复仇 他们拥有愤怒 带着发自内心的正义感 同时他们有些问题修女也不能回答 修女认为每个人都该得到尊重 她不是宗教狂热分子 她对庞的规劝和祈祷是一种高贵的自尊与尊严
   一场罪责罚则 喷忿与宽恕 法律与宗教的回报和升华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回应   2009-08-03 22:46分享到    推荐
死亡应该被尊重   小蚂蚁 
这部影片一开始,我以为会像之前看过的类似影片一样,马修是被冤枉的,是司法程序的问题。一直到的最后,马修快要被行刑时,他才承认,他的确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也许就是海伦修女欣慰的事情。 不管一个人犯了多大的罪,在他临死的时候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那么他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片中有......2010-10-04    
   这部影片一开始,我以为会像之前看过的类似影片一样,马修是被冤枉的,是司法程序的问题。一直到的最后,马修快要被行刑时,他才承认,他的确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也许就是海伦修女欣慰的事情。
   不管一个人犯了多大的罪,在他临死的时候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那么他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片中有一处很让人深思,马修临刑前,说,他做了很错误的事,对那对年轻人犯了很大的错误,就像死刑,也许是政府犯的错误一样。
   我们一直要以牙还牙,以烟还眼,可是这种用暴力惩罚暴力能解决问题吗?也许是宽慰受害者的心灵,会让他们舒服一点。可是仇恨能够用一个暴力惩罚抚平吗?
   一个死刑犯,很残忍的杀害了两个年轻人,这点毋庸置疑。可是,因此就完全否定这个人吗??片中也有马修与自己母亲的亲情。他除了犯了错误,别的与旁人无异。
   而死亡,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意外死亡,作为一个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应该像生那样被尊重。当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人们欢欣;当一个生命离开这个世界,人们悲伤。这都是一个程序,必经的。可是对于死亡,我们有太多灰色的印象。当然并不是说也要用开心的心情去对待死亡,而是对于一个个体的离开,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就像片中海伦修女对马修说,希望你临死前最后看到的是充满爱的脸。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没用
回应   2010-10-04 16:59分享到    推荐
什么是公义?   Micky 
非常震撼的一部电影,震撼到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 俺受不得那个刺激. 影片没有落入俗套的为Sean Penn开脱罪行,而是极其客观真实的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真实的一切,暴虐,残忍,懦弱,和脆弱,影片没有回避令人发指的罪行,这种罪行无法被原谅,但是Susan Sarandon演的修女选择了另一种视点,她所看到的并不仅仅...... (1回应)2009-10-11    
  非常震撼的一部电影,震撼到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 俺受不得那个刺激. 影片没有落入俗套的为Sean Penn开脱罪行,而是极其客观真实的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真实的一切,暴虐,残忍,懦弱,和脆弱,影片没有回避令人发指的罪行,这种罪行无法被原谅,但是Susan Sarandon演的修女选择了另一种视点,她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暴徒,还是一个被自己的罪行所重压的灵魂.她的坚持显然已经超越了罪与罚.
  影片最后受刑的场面相当震撼人心, 面对充满对死亡恐惧的Sean Penn, Susan Sarandon隔着玻璃窗抚慰了他最后的灵魂,而目睹这样一个罪有应得的人的死去,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感到大快人心的惬意吧.
  到底什么是公义呢? 已死抵死的公义是流血的公义. 难道相互夺取生命就真得能完成正义? 难道这样的复仇就真得能得到解脱?比起一枪毙了坏人,选择仇恨和复仇,Sarandon因为她的信仰选择了更艰难的道路.
  其实这是部很能诠释基督教精神的电影, eyes to eyes tooth for tooth 还是love you enemy.
  还有就是不想因为所谓的正义而让这个社会戾气遍地
  
  
  
  每个人都有胆小害怕的时候   飞飞飞飞(我要开店) 
我想说这是个真实故事而改编的电影,但他做到了以还原真实的艺术表现出来,而没有一些做作和煽情! 我不懂得什么电影评论,批判性的或是过于专业的角度,我只是发表下观后感罢了! 原本在起初看时,真想如果那个死囚是无辜的就好了,是否会有最后的大团圆结果,可惜看到最后才明白了其实一切他都参与在其中了,只是......2009-04-04    
   我想说这是个真实故事而改编的电影,但他做到了以还原真实的艺术表现出来,而没有一些做作和煽情!
   我不懂得什么电影评论,批判性的或是过于专业的角度,我只是发表下观后感罢了!
   原本在起初看时,真想如果那个死囚是无辜的就好了,是否会有最后的大团圆结果,可惜看到最后才明白了其实一切他都参与在其中了,只是他明白了他马上要执行死刑时,对生命的渴望和面对死亡逼近的害怕!那种最后的挣扎和侥幸心理在作祟~不免还参杂着希望被宽恕的奢望!
   我也长看电视里那些杀人犯最后判死刑并且立即执行的事例,每每觉得他们是罪有应得,并不抱有同情怜悯的心态。但看了这以后,我实在不免对男主角产生怜悯之心,同时想到受害者家属的痛苦,又觉得我的心理也很矛盾,于是想到主人公海轮修女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一定也是挣扎的矛盾的,也许她并不矛盾,因为她有她自己的信仰,可以支撑和鼓励她面前的一切。
   说到这里,我想到许多我们眼前的社会问题,比如我出生的上海,我的好友对我说,如今做好事会被骗,所以不能做好事,因为社会上坏人骗子太多了,而且举了数不胜数的例子来教导我告戒我。我不是要相信,因为确实就是发生在身边,不得不信!很悲哀!
   但看了这片子,连死囚也会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帮助他,关心他,难道这不是社会问题吗?足以说明他们的国家里头什么事情都能发生,只要存在爱!每个人都能被理解的、被宽恕的!很大原因那就不得不谈到他们是很注重信仰问题,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精神上的寄托和准绳。是信仰让他们有道德标准和底线。所以很大程度上这就是各个国家的不同文明程度,必定有高低之分。
   让我很感动的是在行刑前的真情坦白,承认了一切的罪行并对自己的罪行不再推脱不再辩解,只是勇敢的承担起来,对自己犯下的罪行负责起来,终究要面对现实面对自己。
   很多事情做了可以得到原谅及其再来一次的机会,但有的事情就未必能重新再来了,因为你真实的去做了那件事。也许你真的知错了,也会就改,但你没有另外一次机会了。也许上帝或耶稣真的会宽恕你,那就只能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东西了,也许自己内心真的得到解脱了,那死对你来讲只是肉体上的告别!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胆小害怕的时候,你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但别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唯一需要的就是准则!错与对之间的准则!
   千万别触及底线!这会让人很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