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大量的比较:七十三、八十四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03:32
七十三、八十四是什么意思         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俗语。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其实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但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          起因:         人过古稀,“七十三”与“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犹如魔影,总在垂幕之年的老人眼前晃来晃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  其实,这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科学研究: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细胞分袭的次数推算人的寿命,人类的正常寿辰命应在100岁以上。还有生物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辰命,相当于它们性成熟期的8-10倍。如果人类的性成熟期按14-15岁计算,则人类的最高寿命应是112-150岁。事实上,古今中外也确实有不少人是活到百岁以上的,可见,健康长寿是完全可能的。   人虽不能万寿无疆,但只要心情愉快,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有病及早就医,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推迟衰老,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体育锻炼的加强,人类寿命将不断增长是无疑的。          民间俗语:         七十三八十四”是被用来形容说话东一句,西一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用的。如《水浒全传》第二十一回里“那婆子坐在横头桌子边,口里七十三八十四只顾嘈”。《三言二拍·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却有一个三都提事使臣,姓冉名贵……只管南天北地,七十三八十四说开了去。”《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八回“打得那素姐口里七十三八十四无般不骂”。这一种说法已不为人所知。 

七十三 八十四不是老人一道坎

  关爱老人

  张建辉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话令很多老人深信不疑,一到73岁或84岁就心神不宁,担心自己过不去这个“坎”。一位老人的老伴儿是72岁去世的,而今年73岁的他最近也咳嗽不断,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安全过坎”。那么,73、84到底是不是老人过不去的“坎”呢?

  这种说法没有太多根据,只是人都惧怕死亡,一旦周围有人在这两个年龄去世,就更加印证了俗语的“真实性”,加剧了人们的恐惧。那这句俗语从何而来呢?据考证,这和我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死亡的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分别为虚岁73岁和84岁。因为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称他们为圣人,而圣人都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迈过这个“坎”了。

  疾病的发生和年龄没有必然联系。老人们之所以担心过不去这两个“坎”,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因为进入老年期后,各项功能都开始衰老,患多种疾病的几率会逐渐增加,大部分人会患上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肿瘤、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疾病。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又担心到了73岁和84岁时自己挺不过去,就会更加心烦焦虑,进而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一项调查显示,在开启的30万份死亡人口档案中,73岁和84岁死亡的人数并不突出,近两年这两个年龄死亡的人数还在减少。这也进一步说明73岁、84岁并不是老人的死亡魔咒。

  那么,老人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个年龄呢?除了保障身体健康外,精神因素也很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焦虑和抑郁状态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受伤会使人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如果老人被一句俗语吓倒,整天郁郁寡欢,就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人老心先老,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很容易导致睡眠不足、胃口不好、不断产生情绪消耗,最终导致疾病的突发和躯体的衰亡。

  因此,对老人来说,健康最大的坎就是他们自己。不管年龄多大,老人只要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广交朋友,懂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积极乐观、早查早诊等养生之道,就什么坎都能迈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