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遥控器怎么设置的:食物的阴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5:59
食物的阴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食物具其特性是有阴阳之分的,现将其分类,以供用餐时选用和参考。
食物的阴阳谱:
粮豆制品类
温性的有:面粉、豆油、酒、醋等。
平性的有:糯米、粳米、玉米、黄豆、黑豆、碗豆、红豆等。
寒性的有:小麦、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豉、豆浆等。
瓜菜类                                 
温性的有:生姜、大葱、大蒜、胡萝卜、香菜等。
平性的有:山楂、白萝卜、甘薯、马铃薯、南瓜、西红柿、蘑菇等。
寒性的有: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黄瓜、西瓜、竹笋、芋头、茄子等。
水果类
温性的有:龙眼、荔枝、大枣、莲子、核桃、花生、葡萄、乌梅、木瓜、李子、栗子、桔子、桃子等。
寒性的有:梨、菱角、藕、柑子、百合、香蕉、甘蔗等。
禽兽肉类
温性的有: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牛肉、羊奶等。
平性的有:鹅肉、雁肉、鸽肉、猪肉、牛奶、鸡蛋等。
寒性的有:兔肉、鸭肉、鸭蛋等。
水产类
温性的有:黄鳝、虾、草鱼等。
平性的有:鲤鱼、银鱼、大黄鱼、乌鱼、泥鳅等。
寒性的有:鳗鱼、螃蟹、甲鱼、龟、蛤、牡蛎、田螺等。


扭转食物阴阳性质的技巧

1.加热 加盐让阴性食物接近于阳性
如 萝卜 阴性,加热 加姜 变成阳性
黄瓜 生吃 阴性,放盐 变成阳性
绿茶发酵变红茶 变阳性
水果--阴性 加热(如罐头)变阳性
牛奶中性--奶酪 变阳性/从白色变成黄色/
2.砂糖 醋 水--让阳性变阴性
阳性食物经过冷却 加糖 加醋变成阴性
蒸 焯 长时间煮都能使食物阳性增加
如寿司--属于阳性的鱼贝类 盐 酱油--加属于阴性的醋--加属于中性的米
--整体看属于中性健康食物。
属于阴性的豆浆---由大豆(黄色)变成白色,因为豆浆属于阴性


另外同样的大米做米饭 用压力锅做的和用电饭锅做的以及用普通锅做的会产生阴阳差别。而且如果把熟米饭做成炒饭或者粥,由于所花时间压力的大小盐的多少 火力强弱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不同,食物的阴性和阳性都会发生变化。

 

食物的阴阳定性  


植物类
-------- 阴性 阳性
生长环境 热带 寒带
生长季节 春夏 秋冬
生长土壤 潮湿 干燥
生长方式 向上 向下
生长速度 快速 慢速
外表形状 胖大 瘦小
身体高度 高大 矮小
内在质地 柔软 坚硬
所含水量 多汁 干瘪
外表颜色 冷色 暖色
散发气味 强烈 微弱
品尝口味 苦酸 咸辛
化学成分 钾多 钾少
营养成分 脂蛋 碳矿
烹调时间 较短 较长

动物类
-------- 阴性 阳性
生长环境 热带 寒带
空气湿度 潮湿 干燥
年代种属 古老 近代
外表形状 大松 小密
活动特点 懒惰 活跃
正常体温 较低 较高
内部质地 软嫩 硬干
表面肉色 浅色 深色
品尝口味 苦酸 咸腥
散发气味 较浓 较淡
化学成分 钠少 钠多
营养成分 脂肉 矿物
烹调时间 较短 较长

由此可见,阴性是大、软、水、冷、静,阳性是小、硬、干、热、动。因此美女应当体大,肉多,水灵,阴凉,好静。帅哥应当体小,骨多,干瘦,躁热,好动。阴柔之美在于肉色丰满,阳刚之气在于铁骨铮铮。
 

     食物颜色揭秘
    绚丽缤纷的美食世界里,食物色泽的诱惑力一点也不逊于食物的香与味,这也正是人们将食物的色、香、味并列的奥妙所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与其本身所呈现的天然色彩有密切的关系,食物的颜色决定于食物所含的色素,色素不同,所含的营养成份便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就不同。
       概括起来,根据不同的色泽可将食物划分为五大类:黑色食物、红色食物、绿色食物、黄色食物、白色食物。早在3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吃“五色、五香、五味”的食物。食物的“五色”理论同“五行、五脏、五时”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及养生的基石,并影响至今。
    黑色食物主要是指因含天然黑色素而呈现黑色、紫色或深褐色的食物,如乌鸡、甲鱼、紫菜、黑米、茄子等。中医认为,黑色属水,入肾,肾为先天之本,居五脏之首。黑色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比值均衡,结构合理,能够调养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其强势保健功效有:防癌抗癌、补脑健脑、乌发美容。
    红色食物因其鲜艳的颜色而备受关注,这类食物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能捕捉人体内自由基,参与维生素A的合成,还能增强人体巨噬细胞的活力,起到抗癌、抗感冒的作用。红色食物是心脑血管患者的最佳选择,因为红色食物中的番茄红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物质对维持血管壁弹性和促进血液循环既有重要作用。红色食物的强势保健功效为:保护血管壁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稳定血压。
绿色食物蕴含了大量人类必须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更富含其他食物所匮乏的叶绿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被誉为“生命元素大本营”。中医认为,绿色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胆。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藏血和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调和。
    绿色食物的摄入有效保证了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其强势保健功效是:补充维生素、补充矿物质、提供膳食纤维、防止便秘。
    黄色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所含的胡萝卜素是一种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和有毒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黄色食物营养丰富,且大多数价格便宜,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对应脾脏和胃。其强势保健功能为:清除氧自由基、强化排毒能力、预防感染。
    白色食物是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优质脂肪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营养物质。白色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的肺脏。白色食物能够补宜肺气,维持体温。白色蔬果给人质洁味鲜的感觉,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三大供能营养物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将五色食物都兼顾到,才能得到营养均衡的饮食。“大宅配”所推出的特色生五行豆腐和生五行豆浆选用优质的红豆、黑豆、白豆、绿豆和黄豆,按照严格的比例精心制作而成,可谓是 “五色入五脏,五豆补五脏”理论的最完美体现。


    多吃豆最伤男人肾

    素食风行的今天,很多注重健康的男性将营养丰富又不容易发胖的豆制品当成了肉类的替代品,于是,“豆先生”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豆制品的。对于有些男性来说,豆制品吃多了可能会伤肾。

    首先,中医认为豆腐等豆制品大多性偏寒凉,因此,胃寒体弱、脾肾亏虚、阳虚易腹泻以及常出现遗精、滑精的男性不宜多食,以免使得肾亏阳虚的症状加重。

    其次,肾功能不全的男性也应少吃豆制品。与动物性蛋白质相比,豆制品含有大量植物性蛋白,如果进食过多,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少食豆制品,多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以减轻肾脏的负担,避免非蛋白氮在体内的积存。

 英国贝尔法斯特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近期一项研究也表明,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性激素,适量补充大豆异黄酮能防止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和前列腺疾病,但青春发育期男性经常大量食用豆制品,摄入过量的植物雌激素,会使第二性征的发育受到影响,使其外观不太阳刚或呈现女性化倾向,还会引起精子质量下降,导致日后生育机能发生障碍。

    生活中如何护肾?

    1.过度苦寒、冰凉的食物易伤肾,如苦瓜、猪肉、鹅肉、啤酒进食过多都伤肾;

    2.男性接触过多的洗涤剂也伤肾,家庭应少用洗涤剂清洗餐具及蔬果,以免洗涤剂残留物被过多摄入;

    3.适当运动可延缓衰老,但强度不宜太大,应选能力所及的运动项目,以促进血液循环,可改善血淤、气损等情况。散步、慢跑、快步走,或在鹅卵石上赤足适当行走,都会促进血液循环,对肾虚有辅助治疗作用。

  4.可常饮强肾壮阳杜仲茶。将杜仲叶12克切碎,与绿茶3克一同放入茶杯内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据《本草纲目》中记载,杜仲味甘,性温、微辛,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之功效。此方适用于治疗肾肝阳虚引起的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尿频尿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等。长期饮用具有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之功效。
 
    药食同源话食疗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是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的物质基础,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两者同属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们用“药食同源”四个字来揭示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药食同源”就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古人认为药与食物同起源於一个根源。《皇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提出了谨和无味调阴阳的观点,记载「酸、甜、苦、辛、咸」五味调和之摄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体健康。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传统中医学认为食即是药,或者说相当于药。因为它们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传统中医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有药。
    药食同源,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分为食物、药物和毒物。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烹饪技术逐渐形成,出现了羹和汤液,发明了汤药和酒,并进而制造了药用酒。制酒技术推行而产生的醋、酱、豆豉、饴等,丰富了医药内容。周代已经有了世界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山海经》载有食鱼、鸟治病的内容。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它不仅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而且收有食疗方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收有许多药用食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剂。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解“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专论,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食疗、食药结合的理论。他在《千金翼方》中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宋、金、元时期,食疗理论与应用有较大发展。宋代《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论”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养老奉亲书》记述了老人饮食保健与治疗。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完整的营养学专著。明清时期,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野菜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有200余种药物食物。
    对于“药食同源”的理解,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二是它们的来源相同。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中药的产生与食物一样来源于我们祖先千万年的生活实践,是与大自然、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原始人最初的生产方式———尝试和寻找食物,往往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在吃的过程中,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植物,以致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甚至死亡,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对动、植物产生了第二认识,即产生了原始的中药,因而吃是积累中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所谓中药与食物的来源相同,中药与食物一样来源于自然中的动、植物,而且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败酱草、冬瓜、南瓜、赤小豆、黑大豆、刀豆、扁豆等。果品类如山楂、乌梅、龙眼、桔类、柚类、莲子、杏仁、无花果等,调味品类如山萘、生姜、桂皮、丁香、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小茴香、草果等,动物类中就更多,包括蛇类、家畜类、水产类、野兽类等。药食同源,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人类生活中包含了中药,中药就在人类生活中产生。
    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素问?汤液醪醴》称:“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歧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五谷汤液是食物,醪醴是药酒,是药物。可见,此时食与药开始分化了,食疗与药疗也初见区分。《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药食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之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药食同源』根据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之饮食基准分类为五味「酸、甜、苦、辛、咸」各司其职供养五脏六腑、及五性「热、寒、平、温、凉」各司其职以其特有性能对人体内脏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与变化。例如食物进入人体之后「酸入肝疸、甜入脾胃、苦入心和小肠、辛入肺和大肠、咸入肾和膀胱」。又五性如食物生食对人体而言属寒性,然依食物调理法的不同其性质起变化,好比白萝卜生食性寒、煮过性平、加入辣椒性热…等依此类推,食物依调理法之烫、煮、烤、烧、熏、炒、蒸…等所发生之变化、又称之为『自然化学变化』。
    中医药食学说,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说。在中医中,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药与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将二者配合起来,用以养生疗疾,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特色。“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皇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明了药食气味厚薄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影响。医圣张仲景在行医中,首例“食治”专篇。由此可见,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中药一样,讲究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云:气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气血失调,百病竞起。万物均为食。食用的方法得当,方能把万物变为食、药统一体,因为、因地、因体、因病,经过万物的取己之长,配制得当,可食或冲服,迅速加强人体的正常需求与代谢。众多事实证明了万物均为药,万物均为食。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
    说起食疗,起源甚早。传说先民尝味草,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昔人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将饮食与药物并论,认为可供饮食的动、植物及加工制品,虽种类繁多,但其五色、五味以及寒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与药物应用的道理并无二致。所以医家对于饮食的宜、忌,调制方法亦颇究心,用饮食治病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知识,在古医籍中亦多有论及且有专门著述。
    中医药膳食疗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食物和医疗保健的密切关系。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大枣、芝麻、蜂蜜、葡萄、莲子、山药、核桃等食物具有补肾益精助阳的功能。古代的医学家也创立了药食同源学说,发明了药膳,巧妙地利用具有医疗作用的食物增加营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活动中,人们发现动、植物具有食疗作用,这就形成了原始的药膳食疗;随着中医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药膳食疗在中医思想的指导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四时进补、辨证施食、以脏补脏及以形补形的思想相继形成;加之古代食医的出现,使药膳食疗正式融入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的学说奠定了中医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基础。
    食疗包括两个主要方法,一是将食物经过一定的调制烹饪,充分发挥其医疗作用;一是配入适当的药物,虽然用药,但通过技术处理而赋于食。近年来,一些中医院开设了食疗辅助治疗,有些地方还开办了药膳堂与药膳锓馆,把治病强身的中草药与传统文化的中国菜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特色的有防治作用的色香味美的药膳,各种保健饮料、茶、糖、滋补药酒等都深受群众的喜爱。
    中国人充满饮食智慧,讲究“药食同源”的养生概念,所谓“药食相配,食借其力,药助食威”,指的是不同药理的佳肴又有不同的效性。饮食养生讲究荤素调配、五味调和、饮食有节、烹调有方、四时忌宜等原则。中国所谓『民以食为天』『人以食为养』,乃表示「人民以饮食维持生命延续」「人以饮食供养五脏六腑」之意。人类若丧失饮食能力则身体将受损害,因为饮食与医疗同样对人体持有治愈能力。
    『药食同源』这一孕育中国医学逻辑理论的饮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渗透进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仅能维持生命延续保养身体健康,更能达治到疗的目的。


民间流传健康粥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要想皮肤好,米粥煮红枣;

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

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粥;

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能除根;

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

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

防治脚气病,米糖煮粥饮;

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

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这是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