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存节目:童年故地旧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15:16

童年故地旧风情

孔令林

人到一定年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时光不再,但那一份情思,依然浓浓。我对孩提时代的故地:幽幽的小巷、深深的庭院,以及亦神亦怪的往事,细想起来,仍是“剪不断,理还乱”,说起来还蛮有意思。

舒 巷

舒巷,位于苏州城内西中市大街边上,童年上学时,每天都要走过这条小巷。舒巷狭狭的,却又热热闹闹。巷内作坊较多,大都是沿街矮门,门上有翻窗,铺面隔巷相对。铁匠铺内炉火熊熊,叮叮当当,面孔被煤灰弄得墨黑的小学徒,一下一下在拉风箱;车玉器作里的伙计们,坐在高高的木椅上,随着脚踏转盘飞快的转动,玉石屑泛着泡沫与水滴一起飞溅到小巷中间。巷内有一段路面用横着的长形石板一块块砌成,每当春雨绵绵或秋雨霏霏时,能隐约听到雨水流到石板下阴沟里的淅沥淅沥声。舒巷真的太狭了,在漫漫雨幕中,“滴笃、滴笃”的屋檐水,便在行人的油纸伞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在小作坊门前滴成一排排小水坑。舒巷至今还保留一段巷面两边的屋檐,保留着在苏州古城区已不多见的“一线天”。

过街楼

走完舒巷,迎面而来的是一座骑在小巷上的过街楼,过街楼为木结构,两层。底层一侧竖着好几个一人高的神像,神像前的蜡烛是终日不熄的,青烟缭绕飘向幽幽的小巷深处。神像塑得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一只狭狭的转弯木扶梯通到楼上,楼上还住着一个行动迟缓而苍老的道士式人物,见了他,使人想起当年正在播放的电影《夜半歌声》里的看门人,令人惊怕而更显神秘。这种有神像的过街楼,在当时的苏州城内亦是少见的,只能称之为“吴门旧话”了。

文衙弄

走过过街楼,就是文衙弄,风光大不相同:幽静、深邃,弹石路面上青苔斑斑,巷边有小小院落中的老式洋房,更有庭院深深的大宅院。再顺着巷子转个弯,这儿岂止幽静,甚至是冷落了。只见高高院墙,斑驳不堪,青青黛瓦,枯草飘摇,小巷深深,行人稀少,老宅无语伫立,历史似亦在此驻足。

但是,不必为此伤感,就在文衙弄的尽头,有一令你赏心悦目的去处。

七襄公所

先说说这个七襄公所。它是明代嘉靖年间袁祖庚所建,后为明代才子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到了清初又归名士姜埰,成为一所三代名贤的文人园林。道光十九年,苏州丝织业从当时园主吴氏手中购得此园,以织女织七襄(七色)之意,称之为七襄公所,为纺织行业集会、办公之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作苏州工商联合会第五联办事处,后又归省苏昆剧团所有,之后,又作过一些工厂的仓库,直到散为民居,多年来默默无闻湮没在小巷深处。直到1963年,七襄公所得到了新生,以艺圃之名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艺 圃

七襄公所,由艺圃之名而为苏州市民知晓,进而成为赏心悦目的园林。1995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进入二十一世纪,艺圃又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艺圃风貌朴素自然,疏朗幽雅,布局曲折,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园林。也是一个“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屋头枣结离离实,池面频浮艳艳花。”(清·汪琬)是一处池亭花竹兼有的山林野趣之地。

艺圃最幽静最有韵味的是走进文衙弄大门的曲折通道,是用砖与小石交叉砌成方块状的道路,路上青苔斑斑,路旁粉墙高耸,墙内锁得一池春水,漏窗隐约显现绿树丛丛,雅静而肃穆,这在其他古典园林的入口处是不多见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通道走完便进入艺圃深院了。轿厅、门楼、大厅、内宅,好几百年前的建筑格式、好几百年前的木雕砖刻,在风霜中屹立至今,依然气势轩昂。值得一提的是艺圃拥有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水榭延光阁,设计巧妙,这个五开间大厅好像浮在水面上一样。站在延光阁向南望去,全园景色历历在目,清澈的一池春水,对着低回逶迤的响月廊、三面临水的乳鱼亭、石峰高耸的悬崖山径……在此情此景中品茗赏荷,真是“步入诗画中,韵味意未穷”了。

艺圃,亦是我童年常去的地方,夏夜乘凉,月明星稀,疏影横斜,池塘浅水,夜风轻拂,沁人肺腑;冬季玩雪,园中银装素裹,檐下冰凌串串,在雪地上摸爬打滚,仿效敌我交战,一团团雪球,在双方阵地中飞来飞去,叫着喊着,宣泄着童年的欢乐……。

童年故地旧风情,常思常新,怎能忘怀?